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即公元986年正月二十一,宋太宗趙炅(趙光義)宣布北伐遼國。宋軍在北伐前期進展順利,但因為糧草不繼,後來於五月初三在岐溝關遭到慘敗。宋太宗得知後,召北伐主帥曹彬等人入朝。
六月初一(戊戌),日食。宋太宗因為北伐諸將違詔失職,作了首自勉詩賜給近臣。當初朝廷商議興兵時,宋太宗獨自和樞密院商議,有時一天裏六次召見樞密大臣,而中書宰臣都沒有參與。當北伐失敗後,宋太宗召樞密院使王顯及副使張齊賢和王沔入宮,跟他們說:“你們和朕一同決定了這事。今後還會這樣做嗎?”宋太宗對他們推誠置信,自我悔過,王顯等人都慚愧和懼怕得簡直無地自容。宰相李昉等人相繼上疏說:“從前漢高祖率領三十萬兵眾討伐匈奴,卻被困在平城。最終采用奉春君(婁敬;他認為不能出擊匈奴,但劉邦非但不聽,反將他押在廣武。劉邦從平城回來後,婁敬建議他與匈奴和親)的建議,製定了和親之策。漢文帝外示籠絡姑息匈奴,內中其實對他們深為抑損。因此邊城安寧靜閉,朝廷得以休養生息;因此無所損害,卻深得其利。假如陛下深念百姓的困弊和欠缺,稍稍削減每天多達千金的軍費,秘密曉諭邊將,讓他們稍微泄露事機;那麽遼人平時也不願生事,自然也樂意聽到這消息。所以不用麻煩兵力,就能平息邊塞的戰爭風塵。”
宋太宗覺得遼國必定會乘勝入侵,便任命左衛上將軍張永德為滄州知州,靜難節度使宋偓為霸州知州,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為雄州知州,馬步軍都軍頭趙延溥為貝州知州。劉廷讓等人都是宿將,但被罷免節度使職位已經很久。宋太宗想讓他們抗擊遼兵,重新立功,所以有了和趙延溥一道的任命。
六月初七(甲辰,續通鑒誤作丙辰),宋太宗任命禦史中丞辛仲甫為給事中兼參知政事。
次日,大名府知府趙昌言上書,請求朝廷處斬敗軍之將曹彬等人。宋太宗閱覽奏折後表示嘉許讚歎,下優詔褒獎了他,並很快召他入朝,拜為禦史中丞。曹彬等人回到宮闕後,宋太宗於六月二十一(戊午)下詔,讓翰林學士賈黃中、雷德驤、李臣源去召曹彬及崔彥進、米信、杜彥圭等人前往尚書省接受審訊。
秋七月初一(戊辰),賈黃中等人上言,說曹彬他們依法都應當處斬。宋太宗下詔讓百官議決。次日,工部尚書扈蒙等人建議遵從有司部門的建議。曹彬他們身穿素服待罪,深自引咎。七月初三(庚午),宋太宗將曹彬貶為右驍衛上將軍,崔彥進貶為右武衛上將軍,米信貶為屯衛上將軍,杜彥圭貶為均州團練使,以下其他將領也都被貶官。死於王事和失陷在敵境的群臣及列校,朝廷都錄用他們的子孫為官。
當初,米信和大將傅潛等人戰敗時,部眾一片混亂,隻有李繼隆率領所部隊伍整齊地撤退回來。宋太宗當即任命李繼隆為定州知州。當宋太宗下詔讓諸軍分別進駐邊境時,李繼隆讓手下書吏抄錄了那道詔書。十來天後,逃散的士卒回到定州城下,但都不知道自己的部隊現在哪裏。李繼隆按照詔書的分派,讓他們帶著抄本回到自己的部隊。宋太宗得知後非常嘉許,便於七月初五(壬申)任命李繼隆為馬軍都虞候,兼領雲州防禦使。
七月初七(甲戌),宋太宗任命田重進為馬軍都虞候。幽州的戰役,惟有田重進的軍隊沒有戰敗,所以朝廷有了這道任命。
七月十五(壬午),朝廷將山後諸州歸降的民眾遷徙到河南府和許、汝等州,總共有七萬八千多人口。
僉署樞密院事張齊賢在言事時頗為忤逆宋太宗的意旨。這時宋太宗征求近臣有關禦敵的計策,張齊賢趁機請求自己去出守邊關。七月二十一(戊子,《宋史》作前一天即丁亥),宋太宗授張齊賢為給事中兼代州知州,與都部署潘美一同掌管沿邊兵馬。
七月二十六(癸巳),階州上言,說福津縣有座大山自龍堂峽飛來,墜入白江,掀起高達十來丈的巨浪,致使白江河水自龍帝峽倒流,損壞了數百裏長的民田。
七月二十七(甲午),宋太宗下詔,將皇子陳王趙元祐改名為趙元僖,韓王趙元休改名為趙元侃,冀王趙元俊改名為趙元份。
再說,遼諸路兵馬都統耶律色珍帶兵十萬來到安定西麵,雄州知州賀令圖帶兵和他們遭遇,結果戰敗,隻好率軍往南逃奔。耶律色珍在五台追上他們,宋軍戰死了數萬人。次日,遼軍攻陷蔚州。賀令圖和潘美率軍前往救援,與耶律色珍再次在飛狐交戰,結果宋軍再次戰敗。於是渾源和應州的宋軍全都棄城逃走。耶律色珍乘勝進入寰州,殺了守城的北宋官吏和士卒千餘人。
潘美在飛狐戰敗後,便與副手楊業帶兵護送雲、朔、寰、應四州民眾往南遷徙。他們到了朔州狼牙村時,聽說契丹已攻陷寰州,兵勢非常強盛。楊業想暫避他們的鋒芒,於是跟潘美等人說:“如今敵鋒更加強盛,不應和他們開戰。隻要領兵出了大石路,先派人去密告雲、朔一帶的守將,等到大軍離開代州時,讓雲州的部眾先出,我們則進駐應州。那時契丹必定會全力前來拒戰,我們就能讓朔州的官吏和平民出城,直接進入石碣穀,然後派出一千強弩手,排列在穀口,再讓騎兵在中路聲援。那樣就能確保三州的民眾得以萬全。”
監軍蔚州刺史王侁反對他的提議,說:“你率領數萬精兵,反而如此畏懼懦弱!盡管直趨雁門北川之中,擊鼓前行,直接前往馬邑就行了。”順州團練使劉文裕也讚成王侁的主張。楊業說:“不能這麽做。這是必敗的主張。”王侁說:“使君曆來號稱天下無敵,如今見到敵兵卻逗留不戰,難道有什麽異誌嗎?”楊業說:“我並非要逃避死亡,隻是因為時機不利,這樣隻會徒勞地讓士卒傷亡,而又不能立功。如今你們責備我怕死,那麽我就在諸君之前首先進軍好了。”於是帶兵自大石路直趨朔州。臨行前,他哭著跟潘美說:“此行必定不利。我本是太原(北漢)降將,理應處死。主上沒殺了我,還任我為連帥加以寵任,授給我兵權。我並非縱敵不擊,隻是想利用他們的間隙取勝,好建立尺寸微功,以報答國恩。如今諸君責備我逃避敵鋒,我將首先戰死。”於是他指著陳家穀口,說:“請諸君在這裏安排步兵和強弩,作為左右翼的增援。等到我轉戰至此,你們即率領步兵夾擊,救我出來。不然的話,我們將全軍覆沒。”潘美當即和王侁率領麾下兵在穀口列陣。
耶律色珍得知楊業率軍前來,便派副部署蕭達蘭在路上伏兵。楊業率軍來到時,耶律色珍擁眾擺出決戰的樣子。楊業揮動旗幟進軍,耶律色珍佯敗。楊業繼續前進時,伏兵四起,耶律色珍也回馬上前。結果楊業大敗,退回到狼牙村。王侁自寅時至已時(即淩晨三點到早上九點)都得不到楊業的消息,便讓人登上托邏台瞭望。結果以為遼兵敗走,王侁便想爭奪楊業的戰功,當即領兵離開穀口。潘美無法製止,便沿著灰河往西南行進了二十裏。很快他得知楊業戰敗,當即揮兵逃走。楊業拚死力戰,自日中一直打到日暮,果然回到了陳家穀口。他望見那裏已經沒有一個宋兵的蹤影,隻得捶胸痛哭,然後率領帳下士兵繼續拚死力戰,自己身被幾十道創傷,士卒也都幾乎全部戰死。楊業還親手殺了數十上百遼兵,但因戰馬重傷,不能奔跑,他隻好躲進森林之中。契丹將領耶律希達望見他的戰袍影子,於是朝那方向射擊。楊業墜馬被擒,他兒子楊延玉和嶽州刺史王貴也都同時戰死。楊業最初被敵兵包圍時,王貴親手射殺了數十名遼兵。箭矢用盡時,他赤手空拳又打死了幾十名遼兵,最終遇害。楊業被擒時歎息道:“主上對我非常厚遇,期待我捍邊破賊,作為回報。然而我反為奸臣所嫉,逼迫前來赴死,致使王師敗績。我還有什麽臉麵活在世上!”因此絕食,三日後就餓死了。
楊業是並州太原人,父親楊信曾任後漢麟州刺史。楊業幼年時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遊獵,狩獵時獵獲的都是別人的成倍。他曾跟自己的門徒說:“我未來為將用兵時,不過就像現在一樣,使用鷹犬追逐山雞野兔而已。”二十歲弱冠時他事奉北漢主劉崇,出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知名。他經累遷官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皆捷,國人稱他為“無敵”。
宋太宗親征太原時,因平時楊業的大名如雷貫耳,所以曾懸賞要得到他。後來北漢堅守太原孤城,處境危急,楊業便勸北漢主劉繼元投降,好保存百姓。劉繼元投降後,宋太宗派中使去請楊業入見。宋太宗召見他後,喜出望外,當即任命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大軍歸來後,宋太宗授他為鄭州刺史。宋太宗覺得楊業對邊事經驗老到,便升遷他為代州知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宋太宗還密封他的行裝,給了他豐厚的賞賜。當契丹入寇雁門時,楊業率領麾下數千騎兵,自西徑出兵,抄小路直到雁門北口,然後南下攻擊遼軍的北麵,擊潰了契丹人。他因功升任雲州觀察使,但仍然主管鄭州和代州。此後,契丹望見楊業的旌旗,總是馬上撤離。衛戍邊境的主將大多嫉妒他,有人暗中上呈誹謗楊業的奏折給宋太宗,大講他的壞話。宋太宗看了後毫不追究,反而封了奏折交付楊業。
這年即雍熙三年,宋軍大舉北征。宋太宗任命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為副部署;西上閣門使兼蔚州刺史王侁和軍器庫使兼順州團練使劉文裕,一同為監軍。諸軍接連攻拔雲、應、寰、朔四州,進駐桑乾河。後來曹彬的大軍失利,宋太宗下詔讓各路官軍班師,也讓潘美等人回歸代州。
沒多久,宋太宗下詔,將四州歸附的民眾遷徙到內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領所部兵馬護送他們。當時,遼太後蕭氏與她的大臣耶律漢寧和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率眾十來萬,重新攻陷寰州。楊業後來的事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宋太宗得知楊業殉國時,深感痛惜。楊業沒有文化,但忠烈武勇,頗有智謀。練兵或實戰,他總是和士卒同甘共苦。代北非常寒冷,人們大多蓋厚毛氈,而楊業隻蓋絲綿。在露天談論軍事時,他身旁也不點篝火,隨從幾乎凍僵,而楊業怡然自如,一點不覺得寒冷。他為政簡易,駕馭部下,很有恩惠,所以士卒都願意為他盡力。朔州戰敗時,他麾下還有百餘人。楊業跟他們說:“你們各自都有父母妻兒,跟我一塊死在這裏沒有任何好處。應當跑走去回報天子。”大家都感動得哭了起來,不肯離去,最終全部戰死,無一人生還。得知這事的人無不流淚。
楊業死後,朝廷錄用他兒子供奉官楊延朗(後改名楊延昭)為崇儀副使,錄用次子殿直楊延浦和楊延訓並為供奉官,錄用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並為殿直。朝廷也錄用了王貴的兒子王文晟為供奉官,王文昱為殿直。
王貴也是並州太原人,在廣順初年補任衛士。宋初,他經累遷官至散員都指揮使兼馬步軍都軍頭,遙領勝州刺史。太平興國二年(977),他出任淄州刺史。他接著奉詔跟從潘美北征,攻下沁州,頗立戰功。他跟從楊業戰死沙場時,年七十三歲(如果無誤,王貴真是太厲害了)。
八月初一(丁酉),宋太宗任命簽署樞密事王沔和禦史中丞張宏並為樞密副使。
八月十一(丁未),京師下大雨。宋太宗派使者到山嶽和河瀆去祈禱,結果當天晚上雨停了。同時,劍州發生饑荒,宋太宗派人前往賑濟,便順便督促捉捕各州的盜賊。
八月十五(辛亥),宋太宗下詔說:“執幹戈而衛社稷,聞鼓鼙而思將帥。盡力作戰,拚死敵手,建立氣節,超越常倫;不為如此之人追加景崇,如何能夠彰揚義烈!已故雲州觀察使楊業忠誠堪比金石,氣概激勵風雲。挺隴上的雄才,本山西的望族。自從委以軍事,他屢立戰功。方當率領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然而群帥違背約定,援兵不前。他獨以孤軍,陷身沙漠;勇勁果敢,猶如狂飆;奮戰到底,有死不回。即使找尋古人,也未必超越此人!所以特舉徽典,用以旌揚遺留的忠誠;魂而有靈,應知我深意。可追贈楊業為太尉和大同軍節度使,賜給他家布帛千匹,穀粟千石。大將軍潘美降官三級,改任檢校太保;監軍王侁予以除名,送往金州安置;劉文裕也予除名,送往登州安置。”
八月二十三(己未),遼聖宗耶律隆緒采用宰相室昉和重臣韓德讓的建言,為山西的百姓蠲免租賦一年。他還命令對山西參戰的將校論定功過,進行賞罰。八月二十六(壬戌),因耶律色珍所部將校先前攻破女真,後來又打敗宋軍,遼聖宗為他們加功行賞。次日,遼聖宗加耶律色珍為守太保。
九月初一(丙寅),宋太宗為兩京和各州流放以下的在押囚犯減罪一等,杖罪以下的則全都釋放。他還賜給從寰、應、蔚等州遷徙到內地的百姓大米,並將雍熙二年朝廷給升、宣等十四州百姓賑貸的錢糧全都蠲免了。
九月初三(戊辰),戶部郎中張去華進獻《大政要錄》三十篇。宋太宗十分嘉許,降給璽書褒美了他。張去華早先被任命為陝州知州,宋太宗為此將他留在朝廷。
同時,主管刑部的張佖上言說:“希望自今以後,所有斷案失實,誤判人家死刑的官吏,不能靠降減官職為自己贖罪。檢法官和判官都必須削減一任,長吏則一並停止現任官職。”宋太宗準奏。曾有個犯死罪的人,宋太宗下詔特意為他減刑。他跟張佖說:“朕覺得小人犯法,諒他並非大貪巨蠹,所以寬貸了他的死罪。流放邊遠也足以懲處他的罪過。”張佖答道:“先王立法,正是為了對付小人。君子固然不會犯法。”宋太宗把他的話轉告宰相,並獎賞張佖為知言。
九月十三(戊寅),宋太宗賜給陣亡的北征軍士每家三月的糧食。
九月十六(辛巳),遼聖宗納蕭氏為皇後。
冬十月初一(丙申),宋太宗書寫飛白書(即草篆)賜給宰相李昉等人,並跟他們說:“練書法雖然不是帝王的事,然而這難道不比沉湎於畋遊和聲色強嗎!”李昉等人磕頭謝恩。
十月初四(己亥),遼政事令室昉上奏說:“山西和四川自從朝廷用兵之後,百姓輾轉遷徙,導致盜賊充斥。臣請陛下讓有司部門加以禁止。”遼聖宗於是命令新州節度使蒲打裏派人分道巡檢各地。
宋左拾遺真定人王化基上疏自薦。宋太宗看了他的奏折後,跟宰相說:“王化基自己要和人主結交,誠然應當得到獎賞。”又說:“李沆和宋湜都是佳士。”當即命令中書省將他們連同王化基召來策試。李沆是肥鄉人,宋湜是長安人。十月初五(庚子),宋太宗任命他們為右補闕兼知製誥,各賜給他們一百萬錢。宋太宗又聽說李沆曆來貧窮,還欠人家很多利息錢,便另外賜給他三十萬,讓他償還債主。
宋太宗尤其重視起草內外製命的責任,每次任命一名詞臣(知製誥),必定要谘詢宰相的意見,要求得到才實兼美的人,接著先召見他,觀察他的才器見識,然後才正式授任。宋太宗曾跟身邊侍從說:“朕早就聽人說過,朝廷任命一位知製誥時,他的六親都會前來祝賀,簡直如同一佛出世。哪裏那麽容易!郭贄是南府的門人,曆來缺乏時望。朕因他樂在文筆,所以讓他掌管製誥。多少聽說他寫的製書出來時,有人會哂笑他,朕也為此感到不好意思,所以終究沒讓他進入翰林。”
十月初九(甲辰),宋太宗任命皇子陳王趙元僖為開封尹兼侍中;任命戶部郎中張去華為開封府判官,殿中侍禦史陳載為推官。宋太宗召見了他倆,說:“你們都是朝廷的正派人士,希望你們好好輔佐朕的兒子!”各賜給他們一百萬錢。
十月十七(壬子),高麗國王派使者前來東京(開封)進貢。
十月二十(乙卯),遼聖宗前往南京(幽州)。十月二十三(戊午),他聽從南院大王留寧的建言,蠲免南院管轄下的百姓一年的租賦。
十月二十五(庚申),宋太宗任命交州的黎桓為靜海節度使,並命令左補闕京兆人李若拙和國子博士益都人李覺,持詔出使交州。黎桓在交州頗為僭越。李若拙剛入境,就派身邊隨從去告戒黎桓,叫他要以臣禮接待詔使。因此黎桓拜受詔書時畢恭畢敬。黎桓設宴招待詔使那天,在李若拙麵前擺放了大堆奇珍異寶,但李若拙看都不看一眼。李若拙又謝絕了黎桓私下的禮物,隻帶了早先陷身蠻荒的使臣鄧君辨回歸東京大梁。
要想知道宋太宗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