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二十二:宣宗大治之一:唐宣宗即位與前相李紳病逝

(2018-10-20 20:59:05) 下一個


會昌六年即公元846三月二十三日,唐武宗李炎駕崩。三月二十六,皇太叔李忱即位成為唐宣宗,並於四月初一開始聽政,次日就將他曆來不喜歡的宰相李德裕罷相,支出朝廷去擔任荊南節度使。


東都留守李石上奏,說修複太廟工程已經完畢,請所司部門奉迎太微宮的神主牌位到新建的太廟。東都太廟本是武則天皇後的家廟,神龍中年唐中宗複辟後,廢除了武氏的廟主,立太祖以下的神主牌位在那裏。安祿山攻陷洛陽後,將太廟當作馬廄,拋棄了裏麵的神主牌位。協律郎嚴郢私下將牌位收藏起來。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陽後,那些牌位又散失了。安史之亂平定後,東京留守盧正己又找到了它們。但太廟已被焚毀,隻好將神主牌位暫時寄放在太微宮。大曆十四年(779),東都留守路嗣恭奏請重修太廟,以迎接神主牌位回去。唐代宗下詔讓百官商議,結果意見紛紜不定,禮儀使顏真卿堅決請求讓牌位歸祔太廟,但朝廷最後沒同意。會昌五年(845),東都留守李石因太微宮的正殿塌陷,建議朝廷將廢置的弘敬寺作為太廟,將祖宗的神主牌位遷移到那裏。唐武宗又將這事交給百官商議,大家都認為必須按照先例處理,沒有兩都都設置太廟的禮製。隻有禮部侍郎陳商建議說:“周朝的文王和武王,有鎬和洛二廟。所以今天兩都有不同的太廟也是行得通的事。然而不應將神主安置在廟內,應當依禮將神主掩埋在太廟的北高牆之下。”這事尚未實行唐武宗就駕崩了。唐宣宗即位後下詔,讓有司部門將寄居在太微宮的神主牌位遷移到由廢寺改建的新廟裏。然而熟悉禮法的人都私下表示非議。


四月二十一(辛卯),唐宣宗任命李讓夷為司空。


五月初五(乙巳),唐宣宗大赦天下,並宣布上京兩街先前規定保留兩座佛寺,現改為各增加到八座;僧侶和尼姑的人數依照先前,仍然隸屬於功德使,而不隸屬主客;以前剃度的僧侶和尼姑,仍然叫祠部發給證書。


同時(《舊唐書》作四月初一,現以通鑒和《新唐書》為準),唐宣宗任命兵部侍郎兼翰林學士承旨白敏中守本官,出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左右街功德使上奏說:“根據本月五日赦書的條文,上都兩街保留四座佛寺,另外更添置八座。保留的兩座依舊名為興唐寺和保壽寺。其他六座請求改變舊名,寶應寺改為資聖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雲尼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座。西明寺改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聖壽寺,原來保留的佛寺保留舊名,其他的則千福寺改為興元寺,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聖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唐宣宗下敕準奏。同時還因為道士劉玄靖等十二人用邪說迷惑唐武宗,導致對佛教的排斥和摧毀,唐宣宗下令誅殺了他們。


根據本月五日赦書的條文,吏部三銓選取士人,近來隻憑資曆和考試,選用的大多並非真才實學,唐宣宗還允許各地觀察使或刺史,如發現有奇才異政的人士,可以奏聞朝廷舉薦試用。又有,觀察使或刺史在交接替代之際,如果冊書所報的戶口比最初接任時增添滿一千戶,即給與超遷;如逃亡的戶口達到七百戶,卸任後三年內不得再出任觀察使或刺史。唐宣宗還下令天德和振武官府借給流放到那裏的官民適量的糧種,務必讓他們從事農耕作為家業。


唐宣宗並任命劍南東川節度使兼檢校禮部尚書盧商為兵部侍郎兼同平章事。


五月二十一(辛酉,《舊唐書》作四月,現以通鑒和《新唐書》為準),唐宣宗下製封皇長男李溫為鄆王,二男李涇為雅王,三男李滋為蘄王,四男李沂為慶王。


六月,禮儀使上奏說:“臣請求恢複代宗在太廟的神主牌位。因為敬宗、文宗、武宗同為一代,臣請求在太廟東廊增置兩室,成為九代十一室。”唐宣宗準奏。


也在六月,他任命戶部侍郎兼諸道鹽鐵轉運使馬植以本官出任同平章事。


秋七月初三(壬寅),淮南節度使李紳去世。李紳字公垂,是潤州無錫人,本是山東大姓。他高祖李敬玄在武則天朝曾任中書令,封趙國文憲公,自有傳記。他祖父李守一曾任成都郫縣令。父親李晤曆任金壇、烏程、晉陵三縣令,因此在無錫定居。李紳六歲時就成了孤兒,靠母親盧氏教他經義。李紳個子矮小然而精悍,能寫詩歌。鄉賦那年,鄉裏人們無不諷誦他的詩歌。元和初年,他進士及第,首次當官出任國子助教。但這並非他的喜好,所以他很快就東歸金陵。當時的觀察使李錡愛惜他的才幹,聘他為從事。李紳覺得李錡專恣擅權,因此沒有接受他的聘請。李錡勃然大怒,想要殺了李紳,但李紳逃走獲免。李錡伏誅後,朝廷嘉獎他的行為,召他入朝官拜右拾遺。


一年多後,唐穆宗召他為翰林學士,與李德裕和元稹一同在禁中官署,當時被人們稱作“三俊”,而他們情意關係也都很好。李紳很快又轉為右補闕。長慶元年(821)三月,他改任司勳員外郎兼知製誥。翌年二月,他超拜中書舍人,內職如故。不久元稹拜相,但很快又被李逢吉指使人告發元稹一些見不得人的事;因此元稹罷相,出任同州刺史。當時李德裕和牛僧孺都有拜相的希望,李德裕得到的恩寵眷顧稍深,但李逢吉因為害怕李紳與李德裕在禁中跟他過不去,所以想起用牛僧孺。長慶二年九月,李逢吉將李德裕支出朝廷擔任浙西觀察使,於是啟用牛僧孺為平章事,任命李紳為禦史中丞,希望以此讓他離開內職,利用他愛指責他人的秉性而最終驅逐他。李逢吉接著任命吏部侍郎韓愈為京兆尹,兼禦史大夫,讓他不用到禦史台參拜。李逢吉知道李紳剛正,甚至有些偏執,必定會因此與韓愈爭執。製書出來後,李紳果然和韓愈書信往來,談論禦史台府事情的大體。而韓愈性格也極有攻擊性,言辭不遜,造成輿論為此嘩然,因此他倆都被罷免了。韓愈改任兵部侍郎,李紳改任江西觀察使。唐穆宗對待李紳曆來優厚,但沒意識到這是李逢吉嫁禍於他,還以為他心裏希望得到外任,便派中使到他府第宣旨慰勞,還賜給他玉帶。李紳對中使哭訴了這事的真相,說他是被李逢吉所排擠,表示了無比眷戀宮闕的情緒。當入宮謝恩時,他當麵向唐穆宗陳訴,唐穆宗這才省悟,於是改授他為戶部侍郎,將他留在朝廷。


當時神策中尉王守澄專權用事,李逢吉讓他的故吏門生結托王守澄作為內援,好弄倒李紳,並因此晝夜謀畫。剛好李紳族子李虞是文學名士,隱居在華陽,自稱不願意出仕進位,這時來京師看望李紳。李虞與他的朋友伯耆和進士程昔範全都投靠李紳。當伯耆官拜左拾遺時,李虞在華陽寓所寫信給伯耆,請求他推薦自己,但那信卻誤寄到李紳那裏。李紳因為他以退為進,因此寫信譏誚了他。李虞因此非常怨恨李紳。當他來京師後,將李紳以前曾跟他講過李逢吉如何奸邪附會的話全都告訴了李逢吉。李逢吉勃然大怒,於是向門人張又新和李續之問計,他倆都說:“朝臣都愛惜自己的毛羽,誰肯為相公去搏擊他人!必須得到一位肯出死力的非常奇士才行。前鄧州司倉劉棲楚曾擔任小吏。鎮州的王承宗有次要將他繩之以法。劉棲楚用頭觸地,一再爭辯,而王承宗最後拿他毫無辦法。這人就是如此果敢尖銳。如果相公舉薦他為諫官,讓他尋找李紳的過失,一旦在主上麵前揭露他的過失,李紳的恩寵必定就完了。事情如果不行,過錯都在劉棲楚那裏,也沒什麽可惜。”李逢吉於是啟用李虞、程昔範、劉棲楚,都將他們提擢為拾遺,專門等候李紳的嫌隙。


很快唐穆宗就駕崩了。唐敬宗剛即位,李逢吉雖然很高興李紳的失勢,卻又擔心楊嗣複再次得到重用。張又新等人陰謀驅逐李紳。剛好荊州刺史蘇遇到長安入朝。蘇遇有未卜先知的本事,眾人於是向他問計。蘇遇說:“皇上聽政後,應當會開延英殿,必定會請群臣應對。皇上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應對時首先以此為慮,其他就不用擔憂了。”李逢吉的黨羽都深以為然。李逢吉於是任命蘇遇為左常侍。王守澄總是私下跟唐敬宗說:“陛下即位,都是李逢吉出的力。先朝初定儲君時,隻有臣知道得最清楚。當時翰林學士杜元穎和李紳都勸先帝立深王,而李逢吉一再請求要立陛下,而李續之和李虞也相繼獻上類似的章疏。”唐敬宗雖然年幼,卻也懷疑這事。剛好李逢吉進宮匯報官員提名的事,便趁機說李紳在內署(即翰林院)時,曾做過不利於陛下的事,請求將他貶逐。唐敬宗剛即位,正要依靠大臣,所以自己把握不住,便將李紳貶為端州司馬。貶斥的製書下來後,百官和中書都向宰相道賀,唯有右拾遺吳思沒有道賀。李逢吉一怒之下,改任他為殿中侍禦史,出任入吐蕃告哀使。


李紳被貶時,正人君子都隻能在心中抱怨,而沒人敢公開反對。唯有翰林學士韋處厚上疏,極力指責李逢吉的奸邪,說他誣陷李紳(詳見《舊唐書-韋處厚傳》)。唐敬宗也稍微有點省悟。剛好人們在禁中尋找舊的奏折時,找到唐穆宗時的密封奏折一篋。打開來看時,得到裴度與杜元穎和李紳三人所獻的表疏,請求立唐敬宗為太子。唐敬宗感悟興歎,馬上命令焚燒了李逢吉黨羽所上誹謗李紳的奏折,於是讒言開始平息,而李紳的黨人才得以保全。當寶曆改元大赦時,李逢吉定下赦書的條文,不想讓李紳量移(酌量近移),隻允許已經量移的左降官(即被貶官員)再次量移,而不提所有左降官都得量移的事。韋處厚再次上疏談論這事,唐敬宗於是特別追加赦書,添上了條文,允許“左降官量移”。李紳這才量移為江州長史,並經過兩次升遷後成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大和七年(833),李德裕拜相。七月,李紳成為檢校左常侍、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九年,李訓專權用事,李宗閔重新拜相,與李訓和鄭注組成連衡,排擠並最終擯棄李德裕。李德裕因此罷相,和李紳一道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開成元年(835),鄭覃輔政,起用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李紳為河南尹。六月,李紳成為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節度使、宋亳汴潁觀察等使。開成二年,夏秋兩季幹旱,還發生大蝗災,然而蝗蟲獨獨不入汴、宋境內,唐文宗因此下詔褒美李紳。李紳又在州內設置利潤樓店。開成四年,朝廷就地加他為檢校兵部尚書。


唐武宗即位後,加李紳為檢校尚書右仆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知淮南節度大使事。會昌元年(841),李紳入朝成為兵部侍郎和同平章事,很快就改任中書侍郎,經累遷成為守右仆射、門下侍郎、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食邑二千戶。會昌四年,他突然中了風疾,步履遲緩,不能勝任入朝拜謁,因此上表請求辭職。十一月,他以守仆射和平章事的身份出任淮南節度使。這時他在任上病故。李紳最初靠文學和節操進用,受到皇帝的眷顧,後來被朋黨排擠,幾乎陷入禍殃。幸賴正人匡救,功名才得以有始有終。


唐宣宗即位後,李德裕失勢,並被罷相回歸洛陽。而李宗閔和楊嗣複的黨羽崔鉉、白敏中、令狐綯還想進一步陷害李德裕。大中初年,他們唆使人揭發李紳鎮守揚州時的舊事,想以此搞垮李德裕。當初會昌五年時,揚州江都縣尉吳湘因貪贓下獄,按照律法應當處死。李紳將這事奏聞朝廷。諫官懷疑他有冤屈,為吳湘辯解。朝廷派禦史崔元藻去重審,結論與揚州所奏大體相同,吳湘最終伏法處死。當李德裕罷相時,很多以前就怨恨李德裕的人開始報複,吳湘兄長進士吳汝納也到朝廷訴冤,指責李紳在淮南時仗恃李德裕的權勢,枉殺他的弟弟。李德裕被貶後,李紳也被追削了三任告身。這是後話。


要想知道唐宣宗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