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八年即公元834年春正月,唐文宗李昂的病稍有好轉。正月初五(丁巳),他登禦太和殿召見近臣,然而突然覺得體力損耗,中氣銳減,不再像先前那裏精力旺盛。正月十二(甲子),他登禦紫宸殿召見群臣。三天後,他下令修繕太廟,讓太常卿庾承宣攝理太尉,遍告太廟的九室,並將那裏的牌位神主暫時搬到便殿。
正月二十一(癸酉),揚、楚、舒、廬、壽、滁、和七州上奏,說去年因為水災,損失了農田四萬餘頃。
二月初一(壬午)日食。二月初九(庚寅),朝廷下詔,因為唐文宗身體康複,將死罪以下囚犯降低一等,並蠲免百姓拖欠的租賦,還將流放的人量移(酌量近移)。二月十八(己亥),朝廷在蔚州的飛狐鎮設置鑄錢院。
三月初三(甲寅)是上巳節,唐文宗在曲江亭宴請群臣。三月十九(庚午),他任命山南東道節度使裴度為東都留守,照樣守司徒兼侍中;並任命原東都留守李逢吉為檢校司徒兼右仆射。
三月二十二(癸酉),兗海節度使李文悅去世。三天後,唐文宗任命右丞李固言為華州刺史,取代崔戎;任命崔戎為兗海觀察使。
四月初五(丙戌),唐文宗下詔,不許對被判鞭笞的罪犯鞭打脊背。
四月十一(壬辰),集賢學士裴濆撰寫了《通選》三十卷,模仿梁武帝兒子昭明太子梁統寫的《文選》。然而裴濆所取的內容偏僻,因此不為時論稱道。
四月十三(甲午),唐文宗任命縮州刺史吳李真為邕管經略使。四月二十四(乙已),乾林學士兼兵部侍郎王源中辭去翰林的內職。唐文宗於是改任他為禮部尚書。
五月十九(己巳),太廟修繕完畢。唐文宗任命吏部尚書令狐楚攝理太尉,遍告搬回到太廟的牌位神主,並恢複在正殿上朝。同時,飛龍神駒中廄起火。
六月初二(辛巳),朝廷要求徙市(天子諸侯有喪時,庶人不外出求利,以示憂戚,並移市於巷中以供其急需。但這時不知是什麽原因要徙市;估計因為太廟修複)。次日,大理卿劉遵古去世。
六月初七(丙戌),莒王李紓去世。他本名李浼,是唐順宗第五子,最初授秘書監,封弘農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封莒王。
六月十三(壬辰),陳許節度使高瑀去世。高瑀是渤海蓚縣人,少年時就愛好論兵,剛出仕時任右金吾胄曹,經累聘成為諸府從事,曆任陳、蔡二郡刺史,後來入朝成為太仆卿。大和初年,忠武節度使王沛去世,朝臣都覺得陳許軍有四出征伐的大功,必須讓他們自己選擇繼任主帥,或者派禁軍將領接任。宰相裴度和韋處厚商議,覺得高瑀深沉方雅,曾任陳、蔡刺史,那裏的民眾都懷念他的良政,又熟悉忠武的軍情,因此想要請求任用高瑀。但尚未奏聞時,陳許軍的表章抵達朝廷,果然請求讓高瑀為帥。唐文宗於是授任他為檢校左散騎常侍、許州刺史、忠武節度使。自大曆以來,朝廷任命的節度使,大多出自禁軍中尉。朝廷任命一名主帥,那些有希望得到的人無不向中尉輸送重賄。而想成為主帥的禁軍將校,當然沒有太多家產,所以必須向富人借貸。赴任之後,他們則搜刮民脂民膏來償還,以致苦了地方百姓。當高瑀得到任命時,得到朝廷內外輿論的支持。大臣們都互相慶賀道:“韋公擔任宰相,那些債帥(即欠錢的主帥)就少了!”
大和三年,朝廷就地加高瑀為檢校工部尚書。那些年水旱嚴重,百姓連年饑荒。高瑀召集州民,繞著城牆修建了堤塘一百八十裏,屆時蓄水或放水對付水旱災害,解決了饑荒問題。朝廷為此加他為檢校右仆射。大和六年,他改任徐州刺史和武寧軍節度等使。朝臣覺得徐泗一帶繼王智興之後,軍士驕橫專恣,必須派一名強有力的主帥去鎮撫。於是唐文宗讓太府卿崔珙取代高瑀,征他入朝為刑部尚書。他因病請求出任東都分司,所以朝廷改拜他為太子少傅。同月,唐文宗又授他為檢校右仆射、陳許蔡節度使。這時他去世,唐文宗追贈他為司空。高瑀生性寬和,很有肚量,為官雖無赫赫的聲譽,所到的地方也都得到治理,尤其深得士心,輿論對他頗為讚美。
六月十五(甲午),因為幹旱,唐文宗下詔朝廷各部門疏理在押囚犯。兩天後,他起複前鳳翔節度使駙馬都尉杜忭為檢校戶部尚書,出任忠武軍(陳許)節度使。六月十九(戊戌),宰臣王涯和路隨奏請依舊舊製宣讀時令。
六月二十一(庚子),兗海觀察使崔戎去世。崔戎字可大。他的高伯祖崔玄暐在神龍初年立有大功(即幫助中宗複辟),封博陵郡王;他祖父崔嬰曾任郢州刺史,父親崔貞固曾任太原榆次尉。崔戎舉兩經登科後被授予太子校書;調判入等後又授予藍田主薄,並被藩鎮主帥相繼聘用。裴度領太原尹時,署任他為參謀。當時王承宗占據鎮州反叛,裴度請求派崔戎單獨前往曉諭,結果王承宗感動得流淚,表示願意歸順朝廷。崔戎後來入朝成為殿中侍禦史,經累拜成為吏部郎中,後升遷諫議大夫。很快他又成為劍南東、西兩川宣慰使。西州繼蠻人入寇之後,境況很糟。崔戎前往宣撫,再次製定征稅稅率,該廢的廢,該置的置,為官府和民間都提供了便利。回來後他官拜給事中,在駁正臣下奏折或封還朝廷失宜詔令的駁奏事上被當時人們稱道。不久他改任華州刺史,後來又升遷兗海沂密都團練觀察等使。臨行前,華州百姓舍不得他走,攔道挽留,甚至有人脫下他的靴子,拉斷他的馬鞍,不讓他離開。他治理兗海一年左右,這時去世,唐文宗追贈他為禮部尚書。
六月二十二(辛醜),同州刺史高釴去世。高釴字翹之,他祖父高鄭賓曾任宋州寧陵令,父親高去疾曾攝理監察禦史。高釴在元和初年進士及第,判為入等後補任秘書省校書郎,經累遷官至右補闕,兼史館修撰。元和十四年(819),他上疏請求朝廷不要讓內廷宦官擔任京西北和糴使。元和十五年,他轉任起居郎,照常兼任修撰。高釴堅貞獨立,從不朋黨,而能累次陳諫時政得失。長慶元年(821),唐穆宗憐惜他,親自在思政殿賜給他緋色官服,並讓他以本官出任翰林學士。長慶二年,他升遷兵部員外郎,照前兼職翰林。長慶四年四月,禁中出現染坊供人張韶的事變,唐敬宗到左神策軍避難。當夜,高釴跟從他在左軍過夜。次日,張韶事件即被平定,唐敬宗獎賞跟從臣屬,賜給高釴錦彩七十匹,轉任他為戶部郎中兼知製誥。十二月,他正拜中書舍人,兼職如故。他到思政殿謝恩,並趁機勸諫唐敬宗,說求得大治的辦法莫如親自理政,想鼓勵唐敬宗憂心勤政。唐敬宗深納他的諫言,又賜給他錦彩五十匹。寶曆二年(826)三月,他被罷免翰林學士,僅守本官。大和三年(829)七月,唐文宗授他為刑部侍郎。大和四年冬,他升遷吏部侍郎,任上朝廷銓衡官員的部門風氣大為改善。大和七年,他出任同州刺史兼禦史中丞。這時他病故,唐文宗追贈他為兵部尚書。他家人根據他的遺囑對他進行薄葬。高釴少時孤苦貧窮,潔身自好,身體力行,與弟弟高銖和高鍇都靠行為檢點和恬靜自立取得清顯高位。他們居家友愛和睦,為大臣們敬重。
六月二十九(戊申),唐文宗任命將作監駙馬都尉崔杞為兗海沂密觀察使,取代崔戎。
唐文宗因為長久幹旱,下詔請求能帶來雨水的妙方。司門員外郎李中敏上表說:“連年大旱,並非因為聖德不夠。其實隻是因為前宰相宋申錫的沉冤和寵臣鄭注的奸邪。如今帶來雨水的妙方,莫如將鄭注處斬,昭雪宋申錫的冤情。”朝廷將他的表章留中不發。李中敏隻好稱病辭職,回歸東都。
秋七月初七(丙辰),唐文宗任命工部侍郎楊汝士為同州刺史,接替高釴。
七月初九(戊午),奉先、美原、櫟陽等地上奏,說那裏下暴雨,損害了夏麥。七月十二(辛酉),定陵寢宮下大雨和雷電,將東廊廊下地麵震裂了一百三十尺長。唐文宗下詔讓宗正卿李仍叔啟告先帝,然後負責填平地麵和修複定陵。
七月十四(癸亥),郯王李經去世。他本名李渙,是唐順宗次子,最初封建康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封郯王。
七月二十(己巳)夜裏,出現月犯昴宿的天象。七月二十三(壬申),唐文宗任命右金吾衛大將軍段百倫為檢校工部尚書,出任福建觀察使。朝廷下達宰相簽署的堂帖,要求朝廷內外臣僚,各自舉薦精通《周易》的學者。
當初,前河陽掌書記李仲言(即後來改名的李訓)因武昭案件被流放到象州,後來遇赦回到東都。剛好東都留守李逢吉希望再次入相,李仲言便自薦說他和鄭注關係很好,李逢吉便通過李仲言厚賂鄭注。鄭注於是介紹李仲言去見右軍中尉王守澄,王守澄接著將他推薦給唐文宗,說李仲言精通《周易》。唐文宗於是召見了他。當時李仲言正在為母親服喪,難以進入禁中。王守澄便讓他穿上民服,號稱王山人。李仲言儀態清秀,身材魁偉,風流倜儻,頗有氣質,也工於文辭,很有口才,精通權數。唐文宗見了他後非常高興,覺得他是位奇異人士,待他日益優厚。
八月初一(己卯),右龍武統軍董重質去世。董重質本是淮西牙將,吳少誠的女婿。他生性勇敢強悍,懂得軍機,善於用兵。當吳元濟抗拒朝命時,董重質又成為他的謀主,率領大軍抵擋王師。官軍連年無法征服淮西,都是因為董重質的原因。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總督征討淮西的王師。他到郾城時,吳元濟將身邊的隨從連同守城的士卒,全交給董重質去抗拒裴度。大將李愬得以趁虛襲擊蔡州,並生擒了吳元濟。董重質的家在蔡州,李愬趁機安撫他們,並讓他兒子帶著書信和禮物去招降董重質。董重質見到兒子,知道蔡州城已經失陷,以及吳元濟被囚的窘迫狀況,於是慨然無悔地獨自騎馬歸降李愬,身穿白衣跪伏請罪。李愬拱手走下台階,以賓客禮儀和他一道進食。唐憲宗想要殺他,但李愬上奏說,自己已許諾他不死,董重質才來歸降的,因此請求赦免他,並乞求讓他由本軍驅使。於是,唐憲宗將董重質貶為春州司戶參軍。翌年,他轉任太子少詹事,交給武寧軍收管驅使,並加他金紫官服。元和十五年,唐憲宗征他入朝,授他為左神武軍將軍兼知軍事和禦史中丞,還賜給他金銀布帛,與有功的人同等。很快朝廷又授他為鹽州刺史,不久升遷他為左右神策及諸道劍南西川行營節度使、檢校左散騎常侍。大和四年(830),他轉任夏綏銀宥節度使。大和五年,他就地加檢校工部尚書。董重質訓練士兵,建立軍法,讓羌戎畏服。這時他去世,唐文宗追贈他為尚書右仆射。
八月十二(庚寅),出現太白(金星)犯熒惑(火星)的天象。
八月十三(辛卯),唐文宗下詔,封已故澧王的長子李漢為東陽郡王,次子李源為安陸郡王,第三子李演為臨安郡王;封已故深王長子李潭為河內郡王,次子李淑為吳興郡王;封已故絳王長子李洙為新安郡王,次子李滂為高平郡王;封已故洋王長子李沛為潁川郡王;封淄王長子李浣為許昌郡王;封沔王長子李瀛為晉陵郡王;封鄜王長子李溥為平陽郡王:並賜給他們光祿大夫的名號。
再說,李仲言解除喪服後,唐文宗想讓他成為諫官,安排在翰林。也在八月十三這天,李德裕勸諫說:“李仲言的所作所為,估計陛下必定都很清楚。豈能將這樣的人安置在近侍的位置上?”唐文宗說:“難道不容許他改過嗎?”李德裕說:“臣聽說隻有顏回才不會犯第二次過錯。他那是聖賢的過錯,隻是因為思慮不周,或許偏失了中庸之道而已。至於李仲言的罪惡,是出於本心,這樣的人怎能悛改!”唐文宗說:“是李逢吉推薦的。朕不想食言。”李德裕說:“李逢吉身為宰相,卻推薦奸邪小人危害朝廷。他也是罪人。”唐文宗說:“既然這樣,那就封他另一個官職好了。”李德裕說:“那也不行。”唐文宗望著另一位宰相王涯,示意他發表意見。王涯說:“臣覺得可以。”李德裕揮手想製止他。唐文宗剛好回過頭來,看見了李德裕的手勢,因此沉下臉來,很不高興地中止了應對。最初,王涯得知唐文宗要起用李仲言,曾起草了一道憤激的諫疏。但這時他見到唐文宗的態度很堅決,又害怕李逢吉黨羽的強盛,因此中途改變了主意。
很快唐文宗就任命李仲言為四門助教。給事中鄭肅和韓佽將敕書封還給朝廷。那天,李德裕離開中書省時,跟王涯說:“慶幸給事中封了敕書!”王涯當即召來鄭肅和韓佽,跟他們說:“李公適才交待說,讓二位閣老不用封敕。”鄭肅他們當即就將敕書下發了。次日,他們將這事轉告李德裕,李德裕吃驚地說:“我如果不想你們封還,會當麵告訴你們,何必讓人傳話!況且有司部門封駁敕書,難道都要稟承宰相的意思!”他二人懊惱地離開了。
八月十八(丙申),因為幹旱嚴重,朝廷取消各色科舉。三天後,唐文宗親自寫了《周易》的五道大義出示給群臣,說如果有人明了這五義的,請在三日內奏聞。當時李仲言用《周易》迷惑唐文宗,當唐文宗將這五義下達時,人們無不竊笑,最終沒人進言說懂得這五義。
九月初三(辛亥),唐文宗征召昭義節度副使鄭注到京師。當天夜裏,彗星起於太微恒,接近郎位,指西,尾長丈餘,向西北飛行,連續九晚,越過郎位西北五尺後才消失。
王守澄、李仲言、鄭注全都忌惡李德裕。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上柱國、襄武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李宗閔曆來和李德裕不和,王守澄他們便想引李宗閔入朝與李德裕為敵。九月初四(壬戌),唐文宗下詔將李宗閔從興元征回朝廷。
九月初五(癸醜),出現月入南鬥的天象。
九月初七(乙卯,《舊唐書》作乙亥,疑有誤),宣州觀察使陸亙去世。陸亙字景山,是吳郡人。他祖父陸元明曾任睦州司馬,父親陸持詮曾任惠陵台令。陸亙以書判入等被授集賢殿正字和華原縣尉。他應製舉後被授萬年縣丞,後來自京兆府兵曹參軍位置上官拜太常博士。太常寺有個叫孟真的禮生,任職很長時間,凡是吉凶的特大禮儀,禮官不太清楚時,總要去征求孟真的意見,所以他們都得經常遷就孟真。元和七年(812),朝廷冊封皇太子,將要撰寫儀注,而孟真也要參預。陸亙鞭笞了他,從此禮儀的製定不再需要胥吏。陸亙後來自虞部員外郎出任鄧州刺史,接著又入朝成為戶部郎中、秘書少監、太常少卿,曆任兗、蔡、虢、蘇四州刺史,後來升遷越州刺史和浙東團練觀察等使。最後他改任宣歙觀察使,加禦史大夫。這時他去世,終年七十一歲,唐文宗追贈他為禮部尚書。陸亙精明強幹,嚴肅剛毅,每到一處地方都得到治理。他最初到兗州赴任時,在延英殿麵奏說:“由節度使管轄而駐在州郡的部隊,刺史不能控製,最終往往成為一州的弊病。朝廷必須對這事拿出具體解決辦法。”唐憲宗因此下詔,駐紮在州郡的部隊都必須隸屬於刺史。越州的永喜郡,郡治在海閆,經常遭到海寇的侵擾,收不足租稅。以前的刺史總是收集官吏的一半廩祿代替平常的租賦。這種壞習慣一直持續,所以官吏都將調職當做幸運。陸亙上任後,嚴格處理了貪贓的事情,然後上表請求,為郡守以下的官吏增加俸祿。所以那裏的官民都很依賴他。
九月十一(己未),宰臣李德裕進獻《禦臣要略》及《柳氏舊聞》三卷。同時,隨州刺史杜師仁因為先前任吉州刺史時,貪贓約三萬匹絹,被賜死在家。已故江西觀察使裴誼被揭發不夠廉察,朝廷削去追贈他的工部尚書。
次日,右軍中尉王守澄宣召鄭注到浴堂門和唐文宗應對,唐文宗很滿意,賜給他錦彩和銀器。當夜,彗星出現在東方,尾長三尺,光輝耀眼。
九月十三(辛酉),唐文宗任命代理河南尹王質為宣歙觀察使。同時,退休致仕的吏部尚書張正甫去世。張正甫字踐方,是南陽人。他曾祖父張大禮曾任坊州刺史,祖父張紹貞曾任尚書右丞,父親張泚曾任蘇州司馬。張正甫進士及第,跟從樊澤為襄陽從事,經累轉成為監察禦史。於頔代替樊澤後,想聘留張正甫,但他堅決推辭。於頔便誣奏他,然後將他貶為郴州長史。後來他由邕府幕僚被征拜為殿中侍禦史,接著升遷戶部員外郎,又轉司封員外、兼侍禦史知雜事。不久他升遷戶部郎中,又改任河南尹,然後由尚書右丞出任同州刺史,接著入朝官拜左散騎常侍和集賢殿學士判院事。他後來轉任工部尚書。大和五年(831),他任檢校兵部尚書和太子詹事,並於翌年以吏部尚書退休致仕。張正甫仁義端亮,蒞官清強。身居外任時,每到一處地方都得到治理。這時他病故,終年八十三歲。他經累贈最後成為贈太師。
九月十五(癸亥),唐文宗任命尚書吏部侍郎鄭浣為河南尹。九月十六(甲子),鄭注進獻《藥方》一卷。九月二十二(庚午),唐文宗任命皇弟安王李溶和潁王李瀍為檢校兵部尚書,並冊拜宰相路隨為太子太師。
冬十月初四(辛巳),幽州軍隊發生動亂,驅逐了節度使楊誌誠和監軍李懷仵,推舉兵馬使史元忠主持留後事務。
同時,陝州和江西上奏,說他們那裏幹旱嚴重,莊稼無收。十月十二(己醜),秘書監崔威去世。次日,唐文宗任命原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宗閔為中書侍郎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十月十四(辛卯),唐文宗任命中使田全操出任皇太子見太師的禮儀使。次日,他召國子四門助教李仲言到思政殿應對,還賜給他緋色官服。同時,河南府、鄧州、同州、揚州一道上奏,說旱災和蝗蟲損害了秋季莊稼。
十月十七(甲午),唐文宗讓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德裕帶著檢校兵部尚書和同平章事的頭銜出任興元尹兼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德裕等於罷相。唐文宗還任命李仲言為國子《周易》博士,出任翰林侍講學士。也在這天,皇太子在明門拜見太師路隨。
十月十九(丙申),給事中高銖、鄭肅、韓佽、諫議大夫郭承嘏、中書舍人權璩等人上疏說李仲言理應不能升任該職。唐文宗讓中使向諫官宣旨曉諭說:“朕將李仲言留在禁中,詢問有關經義的事。敕命已經施行,不能匆忙間又修改。” 郭承嘏是郭晞的孫子;權璩是權德輿的兒子。
同時,淮南、兩浙、黔中上奏,說他們那裏水災嚴重,民戶流亡,京師物價也因此暴漲。十月二十三(庚子),唐文宗下詔,讓鄭注到太和殿應對,並任命禦史大夫鄭覃為戶部尚書。兩天後,唐文宗在翰林院宴請李仲言,並讓《法曲》弟子二十人奏樂款待,表示對他的專寵。
十月二十八(乙巳),貢院上奏,請求進士科舉再次策試詩賦。唐文宗準奏。
再說,李德裕去覲見唐文宗,自我陳述,請求留在京師。十月二十九(丙午),唐文宗因此改任他為兵部尚書。
要想知道唐文宗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