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成元年即公元836年四月二十二(辛卯),淄王李協病故。他是唐憲宗第十四子,於長慶元年(821)封王。四月二十五(甲午),唐文宗李昂任命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固言為門下侍郎和同平章事,然後讓左仆射兼諸道鹽鐵轉運使令狐楚代他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三天後,唐文宗讓李固言兼判戶部事;宰相李石判度支事,並兼諸道鹽鐵轉運使。
四月二十九(戊戌),唐文宗私下和宰相們從容地談論詩的好壞。鄭覃說:“曆代的好詩都不如《詩經》三百篇。那都是國人寫來諷刺或讚美時政,而王者收集起來用以改良風俗而已;從沒聽說過王者為詩的。後代辭人的詩,華而不實,無補於事。陳後主和隋煬帝都工於詩作,結果免不了亡國。陛下何必效法他們!”鄭覃精通經術,唐文宗非常器重他。
五月初五(癸卯),唐文宗任命翰林學士歸融為禦史中丞。五月初九(丁未),他任命給事中郭承嘏為華州防禦使。給事中盧載覺得郭承嘏公正守道,屢有封駁,不應當將他安置在外郡,便封還了詔書。次日,唐文宗恢複了郭承嘏給事中的職位,改任給事中盧鈞代替郭承嘏出任華州。
五月十七(乙卯,通鑒作六天前己酉,也許也曾如此。但就下文而言,應當是乙卯這天),唐文宗登禦紫宸殿,跟宰臣們說:“如何為政自古以來就是很難的事。”李石說:“朝廷的法令如果得到實行,那就很容易。”兩天後,唐文宗任命尚書右丞鄭肅為陝虢都防禦觀察使。先前取消了觀察使,這時又重新設置。同時,唐文宗任命中書舍人唐扶為福建觀察使。
五月二十二(庚申),兼判國子祭酒的宰臣鄭覃上奏說:“太學新置五經博士各一人,請依照王府官員的慣例,賜給他們俸祿穀物。”唐文宗準奏。
這期間,唐文宗曾登禦紫宸殿,宰相因為奏事而向他拜謝。外間於是訛傳說:“天子想讓宰相掌管禁兵。宰相已經拜謝大恩了。”於是朝廷內外又開始互相猜疑,搞得京師人心惶惶,士族和平民好幾天都不敢解衣睡覺。五月二十七(乙醜),李石奏請召禁軍頭領神策中尉仇士良等人前來當麵為他釋疑。唐文宗於是召仇士良等人前來,親自和李石他們共同勸諭解釋了一番,讓他千萬不要猜疑恐懼。然後這事得到妥善解決。
次日,昭義(澤潞)上奏要開辟夷儀的山路,直通太原和晉州。唐文宗準奏。
閏五月十六(甲申),唐文宗任命河中節度使李程為左仆射、兼判太常卿事。次日,他任命太子太保東都分司李聽為河中節度使。唐文宗曾歎道:“交付他兵權而朝廷不用猜疑,置之散地而他不會抱怨,隻有李聽能做到如此。”
閏五月十八(丙戌),一大堆烏鴉停棲在唐安寺,個把月後才飛散。閏五月二十一(己醜),唐文宗任命神策大將軍魏仲卿為朔方靈鹽節度使。同時,湖南觀察使盧周仁進獻所謂羨餘錢二萬貫和混雜布帛絲綢八萬段。唐文宗拒絕接受,退還給他,讓他以此取代貧下戶的征稅。
閏五月二十七(乙未),宰相李固言推薦崔球為起居舍人,但鄭覃再三認為不行。唐文宗說:“千萬不要在公事上鬧矛盾!”鄭覃說:“如果宰相意見全都相同,那麽必定有人欺瞞陛下!”
六月二十六(癸亥),唐文宗任命河南尹李紳帶著檢校禮部尚書的頭銜出任汴州刺史兼宣武軍節度使。
秋七月初一(戊辰),禦史台上奏說:“秘書省收藏的新舊書籍共有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長慶二年(822)以前並無文案。大和五年(831)以後,朝廷並無接納新書。現臣請求創立簿籍,根據欠缺添寫卷數,逐月申報給禦史台。”唐文宗準奏。
前禦史中丞李孝本的兩個女兒在甘露事變後也被籍沒到右軍,唐文宗看中後讓她們入宮。也在七月初,右拾遺魏謨上疏說:“陛下不近聲色,屢次放出宮女許配給鰥夫。然而臣私下聽說數月以來,教坊選試了數以百計的女子。到各個莊宅招收女子的事還沒完,陛下又召李孝本的女兒入宮,也不避諱她們是宗姓。這造成輿論嘩然,臣私下真為陛下感到可惜。當年漢光武帝隻是看了一眼列女屏風,宋弘還嚴肅地上言勸諫,而光武帝當即就撤去了該屏風。陛下豈能不考慮宋弘的諫言,而要身居光武帝之下!”唐文宗當即將李孝本的女兒釋放出宮。他接著提擢魏謨為補闕,還說:“朕挑選市井女子,隻是要賜給諸王而已。朕憐惜李孝本的女兒是宗室枝葉的孤女,所以收養在宮中。魏謨在沒能了解詳情的情況下還能盡言,可算得上愛護朕,也不愧對先祖!”於是命令中書下優詔獎賞魏謨。魏謨是魏徵的五世孫,所以唐文宗這麽說。
七月初四(辛未),唐文宗任命左金吾衛將軍傅毅為鄜坊節度使。
七月初六(癸酉),宣武軍節度使王智興去世。王智興字匡諫,是懷州溫縣人。他曾祖父王靖曾任左武衛將軍,祖父王瑰曾任右金吾衛將軍,父親王縉曾任太子詹事。王智興少年時就十分驍勇,作為徐州衙卒,曾事奉刺史李洧。當李納陰謀叛亂時,想殺害李洧,李洧因此在徐州歸附朝廷。李納非常憤怒,帶兵猛攻徐州。王智興那時是個飛毛腿,不到四五日就帶著徐州的表章到京師求援。唐德宗征發朔方軍五千人隨王智興赴援,淄青派來的圍軍隻好撤退。此後,王智興常帶著徐州軍隊抵抗李納,並曆任滕、豐、沛、狄四鎮將。自那以後的二十多年裏他一直是徐州大將。唐憲宗元和中年,王師誅討吳元濟時,淄青的李師道和吳元濟的蔡州叛軍陰謀阻擾王師,頻繁出兵入侵徐州。徐州主帥李願將所部步騎全都交給王智興率領去抵抗入侵。鄆州大將王朝晏帶兵攻打沛州,王智興擊敗了他。叛軍又讓姚海率領勁兵二萬包圍豐州,攻城甚急,王智興又擊敗了他。官軍在叛軍的壁壘裏俘獲叛將們的美妾。王智興擔心軍士們會爭搶,便下令說:“軍中如有女子,怎會不敗?這雖然無罪,卻違背兵法。”當即把那些美妾都殺了。他經累遷後來官至侍禦史和本軍都押衙。元和十三年(818),王師誅討李師道,王智興率領徐州八千將士會合諸道王師進擊淄青,並與陳許的官軍在金鄉擊潰叛軍,攻拔魚台,俘虜和斬首敵兵數以萬計。他因功升遷禦史中丞。李師道之亂平定後,朝廷授他為沂州刺史。
長慶初年(821),河朔一帶再次叛亂,朝廷征兵進討。唐穆宗平時就知道王智興是員良將,於是升遷他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禦史大夫,出任武寧軍節度副使、河北行營都知兵馬使。當初,朝廷召王智興率領徐州三千兵馬渡過黃河出討王庭湊,徐州的勁旅都是他的部下。節度使崔群擔心他凱旋歸來後難以控製,便秘密上表請求朝廷召他入朝,授以其他官職。計劃尚未實施,剛好朝廷赦免了王庭湊,諸道官軍於是班師回去。王智興在預期之前回到徐州境內,崔群十分擔憂猜疑,便派幕府僚佐去迎接慰勞,並警誡說:“要讓士兵將甲仗全部留在城外,隻讓副使帶著十名隨騎入城。”王智興決定驅逐崔群後,他的賓客幕僚全都心動。於是他率領歸師殺開徐州城門,殺了軍中十來名異己分子,然後去見崔群,向他謝罪說:“軍心如此,我不得已而為之。”崔群隻好整裝準備回到長安,王智興派士兵護送他的家屬到埇橋。王智興接著搶掠了鹽鐵院的錢幣及汴州和潞州進奉的財物,商旅的貨物也被他拿走了十之七八。他接著驅逐了濠州刺史侯弘度,侯弘度棄城逃走。朝廷因為剛剛罷兵,缺乏兵力出討他,隻好授任王智興為檢校工部尚書、徐州刺史、禦史大夫,出任武寧軍節度、徐泗濠觀察使。此後王智興便一心屯積財貨,用以賄賂權貴,增加他在朝廷的聲譽。用度不足時,他開始征收泗水入淮口的關稅補充費用。他後來經累加官至檢校仆射和司空。
大和初年(約827),李同捷占據滄德二州反叛。王智興上表請求親自督領士卒討賊,唐文宗也同意。於是他派出全軍三萬人,自備五月的糧餉,因此得到朝廷的嘉獎,加他為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兼滄德行營招撫使。當初,李同捷狂妄抗命,又得到王庭湊的幫助,王師經年毫無進展。當王智興攻拔棣州時,叛軍大為恐懼,各路官軍也開始有所進取。朝廷以王智興為首功,加他為守太傅,封雁門郡王。李同捷之亂被平定後,他到長安入朝。唐文宗親自在麟德殿設宴招待他,賞賜給他珍玩名馬,進位為侍中,改任他為許州刺史、忠武軍節度使、陳許蔡等州觀察使。大和七年,朝廷改授他為河中尹、河中節度使、晉磁隰觀察等使。王智興因此入朝。大和九年五月,他改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亳汴潁觀察等使。這時他去世,終年七十九歲。唐文宗追贈他為太尉,為他取消三天朝會。他在洛陽榆林的北原下葬,四鎮將校前來會葬的多達千人。
也在七月初,滹沱河水泛濫。七月初八(乙亥),長安雨土(估計類似沙塵暴)。
七月二十四(辛卯),唐文宗任命刑部尚書殷侑為檢校右仆射,出任山南東道節度使。次日(壬辰,《舊唐書》誤作壬午),他任命滁州刺史李德裕為太子賓客,又在兩天後任命金吾衛大將軍陳君賞為平盧軍節度使,取代王彥威;改任王彥威為戶部侍郎兼判度支。
七月二十九(丙申),湖南觀察使盧周仁再次進獻羨餘錢十萬貫。禦史中丞歸融彈劾他違製進奉,唐文宗下詔,將盧周仁所進獻的錢交給河陰院收存。
鄜坊節度使蕭洪詐稱自己是蕭太後的弟弟,結果事情敗露。八月初七(甲辰),朝廷將蕭洪長久流放到驩州,又在路上賜他自盡。趙縝和呂璋等人也都被流放到嶺南。當初,李訓知道蕭洪的欺詐,蕭洪怕了,便聘用李訓兄長李仲京到他的幕府任職。先前,自神策軍出任節度使的人,神策軍都為他們治理行裝。這些節度使上任後,通常以三倍的錢財償還神策軍。有自左神策軍出鎮鄜坊的人,因不肯償還而莫名其妙地死去。神策軍也向蕭洪要錢,但蕭洪仗恃李訓的權勢,不給。神策軍又向那個死者的兒子要錢。蕭洪教那兒子攔住宰相的車駕訴苦,結果李訓判他不必交還。仇士良因此痛恨蕭洪。蕭太後有個異母弟在閩中,因身體孱弱,不能到長安表明這層關係。有個叫蕭本的閩人從那個異母弟那裏得到了蕭家內外族親的名諱,通過仇士良轉告給唐文宗,並揭發了蕭洪的詐騙,蕭洪因此獲罪。唐文宗以為蕭本是蕭太後的真弟弟,便於八月十一(戊申)提拔他為右讚善大夫。
九月十一(丁醜),李石跟唐文宗談到前宰相宋申錫的忠誠正直,但被奸臣的讒言誣陷,結果被流放邊遠,冤死在那裏,至今尚未得到昭雪。唐文宗低頭考慮了很久,然後淚流雨下地說:“這事朕很久以前就知道是個錯誤。當時被奸人逼迫,朕因社稷大計,兄弟幾乎都不能保護,更何況宋申錫,僅僅保全他沒被腰斬或砍頭而已。不但光是內廷宦官,外廷也有助桀為虐的。這都是由於朕的不明。如果遇到漢昭帝,必定不會有這冤案!”鄭覃和李固言也談到宋申錫的冤枉,唐文宗深為痛悔,麵有慚色。九月十四(庚辰),他下詔恢複被貶為開州司馬的已故宋申錫原有的正議大夫、尚書右丞、同平章事等全部官爵,還任命他兒子宋慎微為成固尉。
同時,他任命饒州刺史馬植為安南都護,並於次日任命壽州刺史高承恭為邕管經略使。九月二十五(辛卯),他下敕說:秘書省和集賢院欠缺的書籍四萬五千二百六十一卷,應分配給諸道加以繕寫。
冬十月十三(己酉),揚州上奏,說那裏的江都七縣發生水旱災害,損害了農田。
李石啟用金部員外郎韓益負責度支的文案事務,結果韓益貪贓三千多貫,被關進監獄。李石說:“臣最初以為韓益比較懂得錢穀的事情,所以啟用了他,卻不知道他竟然如此貪婪!”唐文宗說:“宰相隻要知人則用,有過則懲,那麽就容易得到人才。愛卿沒有掩蓋自己啟用的大臣的罪惡,可算是至公無私。從前宰相用人,喜歡隱瞞他們的過失,不讓人彈劾他們。這是很大的弊病!”十一月十二(丁醜,通鑒作丁巳,但該月無丁巳),唐文宗將韓益貶為梧州司戶。
十一月十五(庚辰),浙西觀察使崔郾去世。崔郾字廣略,進士及第,平判入等後被授予集賢殿校書郎。他三次被任命為升朝官(即每日上朝的常參官),後來成為監察禦史和刑部員外郎。他資質秀偉,神情雅重,見到他的人無不喜愛他,經常成為他的終身朋友;不了解他的人則以為他清高簡慢,或者拘謹靜默。他為父母居喪後成為吏部員外。奸吏不敢欺瞞他,孤寒無援的候選人在他任上未曾被留滯。他在銓衡敘用方麵被時人稱道。經兩遷後他成為左司郎中。元和十三年(818),鄭餘慶任禮儀詳定使,挑選當時精通禮學的人和他共事,因此推薦崔郾為詳定判官和吏部郎中。元和十五年,他升遷諫議大夫。
唐穆宗即位後,沉湎於狩獵和酗酒,經常很晚才來坐朝。崔郾與同列鄭覃等人到延英殿懇切進諫。唐穆宗十分嘉許,稍微減少了些遊獵。長慶中年(約823),他轉為給事中。唐敬宗即位後,開始挑選侍講學士,於是轉任他為中書舍人。崔郾到思政殿謝恩時,奏稱:“陛下用臣為侍講,但至今已半年有餘,卻未曾問過臣有關經義的事情。今天承蒙轉改,臣實在感到自己屍位素餐,有愧陛下的厚恩。”唐敬宗說:“朕待到朝務稍閑,即當向愛卿請教。”高鉞說:“陛下的本意雖然樂善好施,但因為尚未延請儒生,所以天下的人們如何知道陛下重視儒道?”唐敬宗深刻引咎,賜給他錦彩。崔郾退下後,與同列高重抄寫了《六經》的嘉言要道,根據事類加以區分,共十卷,名為《諸經纂要》,希望唐敬宗會覺得該書易於省覽。唐敬宗十分嘉許,賜給他們錦彩二百匹和銀器等。那年他轉為禮部侍郎和東都試舉人。他掌管貢士兩年,平心靜氣地閱試考生,欣賞並選拔有學藝和才能的人。他提攜的都是當代名士,到大中和鹹通年間,其中十來人成為輔相或名卿。不久他出任陝州觀察使。以前陝州曾有上供不足,靠剝奪官吏俸祿彌補的弊病,每年高達八十萬;崔郾則用廉使(即觀察使)的預算代替這筆開支。他在任兩年,政績聞於朝廷,不久便升遷鄂嶽安黃等州觀察使。五年後,他改任浙西道都團練觀察使,到任後,用寬政安撫疲憊的民眾。他在鄂嶽觀察使任上,采用的卻是峻法嚴刑,從未赦免過一個死囚。湖北的江湖之間,盜匪叢生。崔郾於是建造蒙衝小艦,能在長江上下航行千裏,幾個月之內就將群盜擒獲殆盡。他三次出任廉使,全靠清簡為政,盡量不額外生事,因此財政都有盈餘,地方也得到康泰。這時他去世,終年六十九歲。唐文宗追贈他為吏部尚書,諡號德。崔郾與兄長崔邠和弟弟崔鄲等人都有很好的名譽,而崔郾仗義疏財,出手闊綽,是他兄弟所不及。
崔郾死後,唐文宗任命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李德裕為檢校戶部尚書,出任浙西觀察使。
唐文宗自從甘露事變後,總是鬱鬱不樂,神策兩軍平時舉行的鞠球會賽也減到什之六七;即使宴樂音伎以及雜技盈庭,他也很少有開心的時刻。閑居時他要麽徘徊眺望,要麽獨語歎息。十一月十七(壬午),唐文宗在延英殿跟宰相們說:“朕每次和愛卿等人談論天下大事,總不免犯愁。”宰相們說:“為政的人不能追求速成。”唐文宗說:“朕每次讀書,總是以成為平凡的君主為恥。”李石說:“如今朝廷內外的大臣中,一些小人對朝廷還有疑惑和隔閡。希望陛下更加用寬仁駕禦他們。對那些公正清廉和奉公守法的大臣,諸如劉弘逸和薛季棱等,陛下也應當加以褒賞,好勸他們為善。”也在這天,唐文宗任命兵部尚書兼皇太子侍讀王起兼判太常卿。
十一月十九(甲申),唐文宗又跟宰相們說:“朕與愛卿等人談論天下大事時,發現有些事情無法得以實施,退朝後隻是靠飲用醇酒求得一醉而已!”宰相們說:“這都是臣等的罪過。”也在這天,唐文宗任命左仆射李程兼任吏部尚書。同時,忠武軍節度使杜忭和天平軍節度使王源中上奏:請求本道的常平義倉存糧,除了規定的份額外,另外增置十萬石。
有司部門覺得左藏積弊已久,便請求朝廷對之進行勘檢,還說負責官員犯下的罪過是在大赦之前,請求朝廷原宥他們。唐文宗同意了。後來果然發現有人把好好的絲繒布帛說成帶有汙漬的,從中牟利,而唐文宗下敕赦免了那人。給事中狄兼謨封還敕書,說:“負責官員貪贓是監守自盜,按理不可赦免!”唐文宗曉諭他說:“有司部門請求勘檢時,朕就許諾給予原宥。與其失信,寧可放過罪人。愛卿能奉守職責,朕十分嘉許!”
十二月初一(丙申),唐文宗任命京兆尹兼禦史大夫薛元賞為武寧節度使、徐泗宿濠觀察等使,任命戶部侍郎兼禦史中丞歸融為京兆尹,任命給事中狄兼謨為禦史中丞。
十二月十四(己酉),嶺南上奏,說節度使李從易去世。次日,唐文宗任命華州刺史盧鈞為廣州刺史和嶺南節度使;任命中書舍人崔龜從為華州防禦使。李石跟唐文宗說:“盧鈞被任命為嶺南節度使後,朝臣都向他慶賀,以為嶺南是富饒的地方。近年來朝臣都是靠厚賄北司(即禁軍)得到嶺南官職的;如今北司沒有幹涉朝政,陛下也應當對他們有所褒獎。或許今後朝廷內外能奉公守法,這是達到天下大治的根本。”唐文宗聽從了他的建議。盧鈞到任後,以清廉仁惠著名。
十二月十六(辛亥),劍南東川節度使馮宿去世。馮宿是東陽人,幼年時就跟隨父親馮子華在祖父的墳墓邊結廬守喪,還見到靈芝和白兔等祥瑞。馮宿兄弟二人幼年時都有文學才能。馮宿進士及第,被徐州節度張建封聘為掌書記。張建封去世後,他兒子張愔為軍士所立,淄青的李師古想要利用張建封的喪事襲取徐州。那時成德的王武俊也在等待時機,張愔因此非常恐懼,但又無計可施。馮宿於是送檄書去向李師古求援,同時派人勸王武俊說:“張公與明公結為兄弟,想要同心協力使兩河歸附天子,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如今張公剛去世,幼子又為亂兵脅迫,境內可能和朝廷隔絕,境外又受到強寇的侵逼。幼子如此孤危,明公怎能坐視不救?明公誠能奏聞天子,念及先仆射(即張建封)的忠誠和功勳,解除亂兵對幼子的脅迫,使他能夠束身自己歸朝,那麽明公對朝廷則有靖亂的大功,對張氏則有繼絕的恩德!”王武俊喜出望外,當即上表奏聞朝廷。於是朝廷賜給張愔節度使的節鉞,並追贈張建封為司徒。馮宿覺得自己曾跟從張建封,便不想和他兒子相處,於是想接受浙東觀察使賈全的聘請。張愔恨他背叛自己,便上奏將他貶為泉州司戶。後來朝廷征他為太常博士。王士真死後,朝廷覺得他兒子王承宗不肯順從朝廷,因此不給他加諡。馮宿認為應該對他懷柔,就不能忘記王士真的忠誠和功勞。朝廷於是加他美好的諡號。馮宿後轉虞部和都官二員外郎。
元和十二年(817),他跟從裴度東征,成為彰義軍節度判官。淮西平定後,他官拜比部郎中。當韓愈上疏反對崇拜佛骨時,宰相們懷疑是馮宿為他起草奏疏,因此將他支出為歙州刺史。後來他入朝成為刑部郎中。元和十五年,他暫時負責考功(考核官員)。馮宿覺得宰臣以及三品以下官員,應當按照慣例由內宮校考,另外密封以後呈上。翰林學士是內宮的近侍,他們的成績很難知曉,所以他請求依前評為上考。諫官和禦史他也請求仍舊,評為中上考。長慶元年(821),他以本官兼知製誥,並於翌年轉任兵部郎中,依前兼職。牛元翼當時堅守深州,不肯依附王庭湊。朝廷下詔授他為襄州節度使。牛元翼的深州被王庭湊包圍,他出不來。長慶二年,唐穆宗任命馮宿為檢校右庶子、兼禦史中丞,賜給他紫金魚袋,前往深州負責留後事務。監軍使周進榮不遵詔命,馮宿將這事奏聞朝廷。牛元翼離開深州時,馮宿也回歸朝廷,官拜中書舍人,後轉太常少卿。唐敬宗即位後,馮宿經常開導他。唐敬宗接著任命他為華州刺史。但他因為父親的名諱(馮子華)乞求免職,朝廷於是改任他為左散騎常侍,兼集賢殿學士,出任考製策官。
大和二年(828),他官拜河南尹。當時洛苑使姚文壽縱容部下侵淩百姓,官吏不敢逮捕他們。一日召開大會,曾欺淩百姓並拒捕的一個家夥,傲慢無禮和目中無人地站在姚文壽身旁。馮宿得知後捉捕了他,並將他用棍杖打死。大和四年,他入朝任工部侍郎。大和六年,他升遷刑部侍郎,並修撰了《格後敕》三十卷,因此升遷兵部侍郎。大和九年,他出任劍南東川節度使和檢校禮部尚書。這時他病故,唐文宗為他取消一天朝會,追贈他為吏部尚書,諡號懿。馮宿留有文集四十卷;兒子馮圖、馮陶、馮韜三人都進士及第,成為顯要官員。
馮宿去世次日,太仆卿段伯倫也去世了。他是名臣段秀實的兒子,經累遷官至太子詹事。大和二年正月,他上奏說:“亡父贈太尉秀實,根據朝廷的前後製敕,讓所司部門設置宗廟和建立石碑。如今營造已畢,決定於本月二十五日舉行升祔(即將牌位搬入宗廟)禮儀。”唐文宗下詔說:“段秀實為人忠誠並保衛宗廟社稷,功勳巨大,配享廟食,義風所激,千載凜然。異常的功勳,也必須有異於常人。現賜給段家綾絹五百疋,由度支部門支付。並讓所司部門供應少牢祭祀,並配給鹵簿(儀仗)和人力,由兼太常博士一人代理。”很快朝廷又加授段伯倫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殿中監。大和四年十一月,段伯倫升遷右金吾衛大將軍、兼禦史大夫和街使。大和八年七月,他成為檢校工部尚書,出任福建等州都團練觀察使,接著入朝成為太仆卿。段伯倫去世時,宰相李石奏稱:“段伯倫是段秀實的兒子。自古以來,為保衛社稷獻身的人,都沒有段秀實那麽賢能。”唐文宗憐憫地說:“應當給段伯倫增加賻贈(喪事饋贈)。”於是為他取消了一天朝會,用以禮敬忠臣的後嗣。
十二月十八(癸醜),唐文宗任命兵部侍郎湯汝士為檢校禮部尚書,出任劍南東川節度使。十二月二十四(己未),漵王李縱去世。他本名李洵,是唐順宗第四子,最初授任殿中監,封臨淮郡王,於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封漵王。
要想知道唐文宗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