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二十:文宗治世之七:楊誌誠驅逐李載義與王守澄陷害宋申錫

(2018-08-27 19:44:04) 下一個


大和四年即公元830年十二月二十四(甲子),退休致仕的左仆射楊於陵去世。楊於陵字達夫,是弘農人,漢太尉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裔。他曾祖父楊珪曾任辰州掾曹,祖父楊冠俗曾任奉先尉,父親楊太清曾任宋州單父尉。楊於陵在天寶末年寄居在河朔一帶。安祿山叛亂時,他父親歿在叛軍之中,楊於陵那時才六歲。年長後,他客居在江南。楊於陵十分好學,頗有奇誌。二十歲弱冠時他進士及第,最初成為潤州句容主簿。當時韓滉節製金陵。韓滉生性剛嚴,很少接待他人。當楊於陵作為屬吏去拜謁感謝他時,韓滉十分驚奇,還跟他妻子柳氏說:“夫人常想選擇佳婿,我見過很多士人,但都不如這位楊主簿。”後來真的將女兒嫁給了他。秩滿後,楊於陵成為鄂嶽和江南二府從事,經累遷官至侍禦史。


韓滉自江南入朝後,總管朝廷財賦重任,得到唐德宗的眷顧禮遇,權傾朝廷內外。楊於陵自江西府罷職回來後,因為嶽父的權勢和自己的得寵,正如日中天,便不想有所進取。於是他定居在建昌,以讀書和山水為樂。韓滉去世後,他才在貞元八年(792)入朝,成為膳部員外郎,接著曆任考功和吏部三員外,負責吏部和兵部的南曹。當時宰相要調任自己的至親,但預備的文書不符合朝廷格式,楊於陵不顧情麵,反駁回去,因而得到輿論的好評。不久他升遷右司郎中,又轉為吏部郎中,接著改任京兆少尹。後來他出任絳州刺史。唐德宗聽說他的雅名,當他將要辭行赴任時,唐德宗下詔將他留下,拜他為中書舍人。當時李實任京兆尹,仗恃唐德宗的恩寵。楊於陵和給事中許孟容都不肯依附於他,所以被李實構陷,結果許孟容改任太常少卿,楊於陵改任秘書少監。貞元末年,李實他們失敗,唐德宗升遷楊於陵為華州刺史,出任潼關防禦和鎮國軍等使。沒多久,他升遷浙江東道都團練觀察等使。因為政績很好,他不久就入朝官拜戶部侍郎,又改任京兆尹。先前,有錢的民戶都愛掛名在禁軍,其實和平民毫無區別。楊於陵上任後,改革了這一弊病。每五丁的編戶,得有兩丁參加禁軍,四丁和三丁的也都有相應的規定。於是京師的豪強才開始有所畏懼。楊於陵後來經兩遷出任戶部侍郎。


元和初年(806),他作為考策官,提升直言極諫的牛僧孺等人,結果得罪了執政大臣,被支出朝廷擔任嶺南節度使。監軍使許遂振強悍暴戾,貪婪專恣,幹預軍政。然而楊於陵奉公潔己,許遂振無可奈何,便製造他的流言蜚語奏聞朝廷。唐憲宗感到驚訝困惑,幸賴宰相裴垍為楊於陵申辯,唐憲宗才恍然大悟。元和五年,他入朝成為吏部侍郎。許遂振最終自己獲罪。楊於陵擔任吏部共四年,任上監察奸吏,在調補官員方麵十分公允,被當時人們稱道。當初,吏部考試判別時,還另派考判官三人校核。元和初年朝廷取消了這一做法。元和七年,吏部尚書鄭餘慶因病請求告退,朝廷重新設置考判官,讓兵部員外郎韋顗、屯田員外張仲素、太學博士陸亙等人擔任。楊於陵自東都過來,上言說:“本司考判,自然會出於公心。沒有依次設置的考判官,並不了解本司內部的公事。考判官隻論考判的結果,而不考慮本司是否缺員。本司隻考慮缺員多少,然後確定是留是放。所以不方便設置考判官。”宰臣和執政覺得已經任命了韋顗等人,不好再取消,於是讓他們隻負責考判科目選人,其餘的平常補調,則由本司自已決定。楊於陵又覺得甲庫(根據開元十九年敕令設置的專門存放中書門下製敕,以及兵部吏部考功刑部簿書的庫房)年代久遠,檔案開始腐朽,甲庫官吏趁機為奸,因此奏請更換(估計即重新抄寫)大曆七年至貞元二十年的甲庫存檔,並讓本司郎官監督更換。


元和九年,妖人楊叔高自廣州來參見楊於陵,請他成為自己的輔佐。楊於陵讓人拿下他,然後奏請殺了楊叔高。他接著改任兵部侍郎兼判度支。當時朝廷在淮西用兵,楊於陵讓他的親信出任唐鄧供軍使。節度使高霞寓因為軍隊攻擊不夠及時,送文碟給度支,但楊於陵不肯更換供軍使,而軍隊後勤狀況沒有改善。高霞寓屢次戰敗,唐憲宗下詔督責他。高霞寓便上奏,歸咎度支部門後勤供應跟不上。唐憲宗十分憤怒,於元和十一年將楊於陵貶為桂陽郡守,後來又將他量移(酌量近移)為原王傅。不久他重新升遷戶部侍郎,兼知吏部選事。朝廷征服了李師道後,將他的淄青地盤分為三鎮。唐憲宗考慮應當有所安排,便任命楊於陵兼禦史大夫,出任淄、青十二州宣慰使。他後來回朝奏報,朝廷還比較滿意。


唐穆宗即位後,他升遷戶部尚書。長慶初年(821),他官拜太常卿,出任東都留守,但因為年老,他上表辭職。寶曆二年(826),他改任檢校右仆射兼太子太傅,很快就以左仆射退休致仕。朝廷下詔給他全額俸料,但他懇讓不受。楊於陵器度弘雅,進止有常。居官三十多年,曆任朝廷內外重職,始終不失他的清正。他居官奉職,也很有操守,時人無不景仰他的風度品德。這時他去世(《舊唐書傳記》作十月),終年七十八歲。唐文宗冊贈他為司空,諡號孝。


十二月二十六(丙寅),唐文宗李昂任命前河南尹馮宿為工部侍郎。兩天後,他任命太子賓客分司白居易為河南尹,取代韋弘景;任命韋弘景為守刑部尚書兼東都留守。


閏十二月初二(壬申),太常卿郭釗去世。郭釗是中唐名將郭子儀的孫子,郭暖的兒子。他姿儀魁偉,身長七尺(相當兩米一),嘴巴方正,下頜豐滿,沉默寡言。他母親是升平長公主,所以他是唐代宗的外孫,得到超等的恩寵,剛出仕就成為太常寺奉禮郎。唐德宗時,他經累遷官至太子右庶子。元和初年,他成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出任左街使。元和九年(814)十一月,他成為檢校工部尚書,兼邠州刺史,出任邠寧節度使。幾年後,他成為檢校戶部尚書,入朝擔任司農卿。郭釗雖然是大功臣的後代,又是皇帝的親戚,但在待人接物上卻十分謙和,恭慎自持。不管是居家還是理政,都沒有驕橫怠慢的神色,也沒有奢侈的過失,所以士君子都很尊重他。元和十五年正月,唐憲宗病危彌留,掌權的宦官們打算商議廢立,紛紜未定。唐穆宗還在東宮當太子,心裏非常憂慮,便派人向郭釗問計。郭釗說:“殿下身為皇太子,隻管早晚去探視陛下的膳食,謹慎地守在陛下身旁,耐心等待,又何必憂慮!”迄今人們都稱讚郭釗作為元舅辦事十分得體。


唐穆宗即位後,冊封皇太後,讓她居住在南內興慶宮。他還推崇外氏,任命太後的兄弟郭釗兼司農卿;沒多久,又任命他為檢校戶部尚書和河陽三城和懷州節度使。年中,他改任河中尹兼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郭釗曆任藩鎮,作為汾陽王郭子儀的胄胤,他也很有才幹,不單憑外戚的權勢。任上他簡約不撓,地方得到治理,風俗也得到改良。唐敬宗即位後,尊郭太後為太皇太後,征郭釗為兵部尚書兼檢校尚書左仆射。翌年,他出任梓州刺史和劍南東川節度使。唐文宗即位後,加他為司空。大和三年(829)冬,南蠻攻陷巂州,接著入寇西川。西川節度使杜元穎失政,無法抵禦,蠻軍結果攻陷成都府的外城。朝廷沒有時間任命主帥,便讓郭釗兼領西川節度使。蠻軍已經入寇樟州,諸道援軍尚未來到,川軍寡弱,根本無力作戰。郭釗隻好寫信給蠻人首領蒙嵯巔,責備他侵寇中國。蒙嵯巔說:“杜元穎不守自己的封疆,卻屢次侵犯我國,所以我來報複他。”於是和郭釗修好後撤退。朝廷嘉獎了他,授任他為成都尹兼劍南西川節度使。他接著與南詔國立約,互不侵擾。不久他就因病請求替代。大和四年,他入朝成為太常卿兼檢校司徒。閏十二月,他在回京的路上病故,唐文宗下詔追贈他為司徒。


閏十二月二十二(壬辰),朝廷廢除齊州的歸化縣,將它並入臨邑縣;也廢除了齊州,屬下縣改隸滄州刺史管轄。這年,京畿、河南、江南、荊襄、鄂嶽、湖南等道都發大水,傷害了莊稼。朝廷拿出官米賑濟災民。


也在這年,勃海宣王大仁秀去世,他兒子大新德早死,孫子大彝震繼立,改元鹹和。


大和五年即公元831春正月初一(庚子),因為連續十天天氣陰晦,唐文宗取消元會。正月十八(丁巳),他為滄德節度使的軍隊賜名為義昌軍。同時,太原幹旱,朝廷為那裏賑濟穀粟十萬石。正月二十(己未),唐文宗下詔,規定請求入朝覲見的藩鎮節度觀察使,必須先上表奏聞。其他的則由自己決定行程日期。


正月二十一(庚申),盧龍監軍上奏,說節度使李載義與敕使在球場後院飲宴時,副兵馬使楊誌誠和他的黨徒喊叫著作亂。李載義和他兒子李正元逃到易州,楊誌誠又殺了莫州刺史張慶初,自稱留後。唐文宗召宰相們來商量這事,牛僧孺說:“範陽(即幽州盧龍)自安、史以來,就不是朝廷所有。劉總暫時獻了這地盤,朝廷花費了八十萬緡錢而沒有絲毫收獲。今天楊誌誠得到它,就像前些日子李載義得到它一樣。陛下可以趁機加以安撫,讓他捍禦北狄,不必計較他的逆順。”唐文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正月二十四(癸亥),唐文宗下詔,說端午節辰,藩鎮照慣例將有所進奉,至於雜彩布匹,允許進獻生白綾絹。正月二十六(乙醜,《舊唐書》誤作己醜),他任命代理渤海國務的大彝震為檢校秘書監,封他為忽汗州都督和渤海國王。


再說,李載義自易州奔赴京師,唐文宗因為他有平定滄景李同捷之亂的功勞,並且事奉朝廷十分恭順,便於二月二十三(壬辰)封李載義為太保(《舊唐書》作守太保),照樣兼同平章事。唐文宗還賜給他在永寧裏的一座宅第,其他賞賜也很優厚。朝廷然後任命楊誌誠為盧龍留後。


司馬光評論說:從前聖人順應天理、體察民情,知道百姓不能互相治理,所以設置長吏引導正道;知道群臣不能互相指使,所以建樹諸侯相互牽製;知道列國不能互相臣服,所以擁立天子加以統治。天子對於諸國,必須褒揚良善而罷黜惡劣,抑製豪強而扶持弱小,安撫恭服而懲處違法,嚴禁強暴而誅殺叛亂。然後發號施令而四海之內將莫不服從。《詩經》說:“勉勉我王,綱紀四方。”李載義作為藩屏大臣,有功於國,無罪而被楊誌誠驅逐,這是天子必須懲治的事。如果一無所問,就將領土和爵位授予,那麽將帥的廢置和生殺生都將出於士卒之手,天子雖然在上,卻有何作為!國家擁有藩鎮,豈是僅僅為了得到那裏的財賦而已!都像牛僧孺說的那樣,那隻是姑息偷安的辦法而已,豈是宰相輔佐天子駕禦天下的道理!


這期間,新羅王金彥升去世,他兒子金景徽繼立。


二月二十七(丙申),唐文宗任命桂管觀察使李諒為嶺南節度使。


再說,唐文宗和宰相宋申錫密謀要誅殺宦官,宋申錫引薦吏部侍郎王璠為京兆尹,並將唐文宗的密旨告訴他。王璠泄露了密謀,結果神策中尉王守澄和他親信鄭注知道了這事,暗中做好防備。


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湊很賢惠,又有聲望。鄭注於是讓神策都虞候豆盧著誣告宋申錫,說他陰謀改立漳王為帝。豆盧著是鄭注的親表。二月二十九(戊戌),王守澄在在浴堂將這事上奏,唐文宗信以為真,非常憤怒。王守澄想立即派二百騎兵去屠殺宋申錫一家,飛龍使馬存亮一再諫諍道:“謀反的隻是宋申錫一人而已。何不召南司的其他宰相來一道商量這事?如今突然這樣大動幹戈,京城將自己陷入混亂!。”王守澄這才作罷。那天剛好是每十日休朝的日子,唐文宗便派中使將宰相們全叫到中書東門。宋申錫得知後也來了,但中使說:“陛下所召的人中沒有宋公的名字。”宋申錫知道自己獲罪,隻好望著延英殿,用牙笏叩打自己的額頭,然後退下。三位宰相到了延英殿,唐文宗將王守澄告訴他的事轉告他們,宰相們麵麵相覷,吃驚得說不出話來。唐文宗命令右軍差役到宋申錫的宅第去逮捕孔目官張全真和家人買子緣信等人,又讓王守澄去逮捕豆盧著所告發的十六宅宮市品官晏敬則,以及宋申錫的親信王師文等人,帶他們到禁中審問,結果王師文逃跑了。


三月初二(庚子),宋申錫罷相,改任右庶子。自宰相以下的大臣裏,沒人敢公開為他喊冤。仆射竇易直甚至說:“‘人臣無將,將而必誅(將在古語中有造反的意思)。’”聽到的人無不感到驚愕。隻有京兆尹崔琯和大理卿王正雅連續上疏,請朝廷將內宮調查的結果交付外廷核實,還說:“王師文尚未捕獲,那麽案件就無法定案。請將豆盧著和宋申錫一同交付外廷審理。”當時人們都因此對他倆無不欣然尊重。於是這一案件才稍微得到緩解。王正雅是王翊的兒子。晏敬則等人則自己誣認和服罪,聲稱宋申錫派王師文去向漳王轉達自己的意思,預先結交於他,想成為異日的知己。


案件落實後,唐文宗於三月初四(壬寅)將太子太師太保以下以及台省府寺的大臣全部召來,當麵谘詢他們的意見(《舊唐書-宋申錫傳》說法略有不同:文宗又召太師太保、仆射、尚書丞郎、常侍、給事、諫議、舍人、禦史中丞、京兆尹、大理卿,到中書省和集賢院參驗這事。翌日,估計即初四,他打開延英殿召宰臣及議事官前來,文宗親自詢問他們)。中午時,左常侍崔玄亮,給事中李固言,諫議大夫王質,補闕盧鈞、舒元褒、羅泰、蔣係、裴休、竇宗直、韋溫,拾遺李群、韋端符、丁居晦、袁都等十四人,跪伏在玉階下,再次請求到延英殿應對,還說:“北軍所告的事,請不要在內宮審理,還請求陛下交付法司複審。”崔玄亮哭著陳奏進諫了很久,唐文宗說:“朕已與公卿大臣討論過了。你們暫且退下。”並先後四次讓他們出去,但崔玄亮他們堅持不肯退下。崔玄亮叩頭流著淚說:“要殺一個平民還不能不慎重,何況一位宰相!”崔玄亮援引今古事例,辭理非常懇切。唐文宗的怒火稍微消了點,說:“朕會再和宰相們商量。”崔玄亮等人這才退下。唐文宗於是又把宰相們叫進來。牛僧孺說:“人臣的最高位置不過宰相。如今宋申錫已是宰相,假使都像他們說的那樣,那麽他還要什麽!宋申錫應當不會這麽做!”鄭注擔心一旦複審,他們的陰謀將會敗露,便勸王守澄隻要將宋申錫貶黜就好。


三月初五(癸卯),唐文宗下詔將漳王李湊貶為巢縣公,右庶子宋申錫貶為開州司馬同正。最初朝廷打算將宋申錫處死,但怕輿論群起反對,於是又想將他流放嶺南。唐文宗終於領悟到外廷的意見,才有貶斥開州的詔命。馬存亮當天就請求退休致仕。崔玄亮是磁州人;王質是王通的五世孫;蔣係是蔣乂的兒子;舒元褒是江州人。晏敬則等被這事株連而處死和流放的多達數十上百人,宋申錫最後也在被貶的地方去世。


宋申錫字慶臣,祖父是宋素,父親是宋叔夜。宋申錫少年時孤苦貧窮,有文學才能,進士及第,出仕時任秘書省校書郎。韋貫之罷相後到湖南任職,聘他為從事。後來他累次在節度使幕府當僚佐。長慶初年(821),他官拜監察禦史,並於翌年升遷起居舍人。寶曆二年(826),他轉禮部員外郎,很快又出任翰林侍講學士。宋申錫自從策名以來,直到在朝廷任職,始終清正謹慎,耿介廉潔,從不結黨求進。長慶和寶曆年間,風氣很不好,朝臣朋黨的現象非常嚴重。當宋申錫被重用時,輿論都認為是對正氣的激勵。唐文宗即位後,拜他為戶部郎中兼知製誥。大和二年(829),他正式官拜中書舍人,再次成為翰林學士。


當初,唐文宗經常擔心宦官權柄太盛,自元和和寶曆以來,最終導致宮禁的慘禍。當王守澄掌管禁兵時,仗恃他是唐文宗的故舊,更加專橫跋扈。有個叫鄭注的,仗恃王守澄的權勢為奸牟利,出入禁軍,賣官販權,以致朝廷內外無不扼腕和憤怒焦慮。唐文宗也很清楚,但控製不住局麵。宋申錫時居內廷,唐文宗察覺他的忠厚,覺得可以信任,曾召他前來應對,和宋申錫私下談及王守澄的事,表示對他無可奈何,讓他和外廷朝臣商量如何去掉他,並約定讓他成為宰相。宋申錫頓首謝恩。沒多久他就官拜左丞,並在一個多月後加平章事。宋申錫平時謹慎正直,得到超常的寵遇,當時群臣對他滿懷希望。然而他到了中書省後,卻是循規蹈矩,實際能力和人們對他的期望頗不相副。宋申錫後來的事前麵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


當初,宋申錫獲罪時,怡然不以為意。他從中書省回到私第時,停留在外廳,穿著素服等待詔命。他妻子出來跟他說:“相公身為宰相,人臣位極於此,為何還要辜負天子造反?”宋申錫說:“我平生深蒙厚恩,提擢到相位,不能鋤去奸亂,反而被他們羅織罪名。夫人是了解我的,我豈能造反?”兩人因而相對落淚。


宋申錫自從深居內廷直到成為宰相,一直覺得時風奢侈靡逸,身居要位的人更是收納賄賂,形成風氣,且不要和遠古相比,即使和貞元時的風氣比較也相差甚遠。宋申錫入相後,約束自身,恭謹廉潔,尤其以公正清廉為己任。各地送來的饋贈,他一無所受。到他獲罪時,被有司部門抄家,結果發現他將饋贈退還給藩鎮的信件,朝野為之歎息。大和七年七月,他在開州去世。唐文宗下詔說:“宋申錫雖然不能周全謹慎,自己觸犯朝廷憲章。聽說他在邊僻荒野去世,朕依然覺得悲傷惻隱。現允許他歸葬鄉裏,以示寬懷的恩典。”開成元年(836)九月,唐文宗下詔恢複宋申錫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柱國,賜給紫色官服,兼追贈他為兵部尚書,還封他兒子宋慎微為城固縣尉。這都是後話。


宋申錫事件剛發生時,京師人心惶惶,都以為宰相真的勾結親王謀逆,三四天後,大家才知道是誣構。士人們無不痛恨王守澄和鄭注,所以諫官號哭著為宋申錫辯解,他才免於大禍。


要想知道唐文宗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