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四月二十六(乙亥),滄德宣慰使柏耆擅自在滄州將已成為俘虜的叛將李同捷殺了。至此,滄、景之亂全被平定。
五月二十四(壬寅),攝理魏博副使史唐上奏,將自己改名為史孝章。
六月初八(丙辰),唐文宗李昂下詔說:“鎮州四麵行營請各歸本道休息,隻要保衛邊境,不用互相往來。隻有王庭湊表示歸順朝廷時,才允許為他轉達表章,其餘一律不予接受。”
六月十三(辛酉,《舊唐書》作十天前即辛亥),唐文宗任命魏博節度使史憲誠為為檢校司徒、兼侍中、河中尹,出任河中節度使;任命義成節度使李聽兼任魏博節度使。朝廷同時將相、衛、澶三州從魏博分割出來,任命魏博節度副使兼檢校工部尚書史孝章為該三州節度使。
六月二十四(壬申),唐文宗下敕說:“元和四年(809)的敕令嚴禁鉛錫偽幣的流行,發現後全部納入官府,並允許民眾告發,告一錢賞百錢。這一做法太過份。今後用鉛錫錢交易的人,一貫以下,州府執行杖決脊背二十;十貫以下杖決六十,判處徒刑三年;過十貫以上,在公眾之前處決。告發的人,每貫賞錢五十文。”
當初,接受李同捷投降的新任橫海節度使李祐聽說柏耆殺了他派去守衛滄州的部將萬洪,大驚失色,並因此病情加劇。唐文宗說:“李祐如果死了,那等於是柏耆殺了他!”李祐果然不久就去世了。六月二十五(癸酉),唐文宗賜柏耆自盡。
同時,河東節度使李程上奏,說他得到成德節度使王庭湊的上書,請求交納景州給朝廷;又上奏說叛將亓誌紹已經自縊身亡。
唐文宗派中使劉弘逸賜給史憲誠河中節度使的旌節。也在六月二十五這天,劉弘逸抵達魏州。那時新任魏博節度使李聽已率軍從貝州回到館陶,但拖延著沒有及時進入魏州。史憲誠竭盡了府庫的資產治理他離開魏博的行裝。次日即六月二十六(甲戌),魏博軍嘩變,亂兵殺了史憲誠,擁戴牙內都知兵馬使靈武人何進滔掌管留後事務。
史憲誠的祖先是奚族人,到他時已歸化為靈武建康人。他祖父史道德曾任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上柱國、懷澤郡王;父親史周洛曾任魏博軍校,事奉田季安,官至兵馬大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禦史中丞、柱國、北海郡王。史憲誠最初靠才幹和勇敢跟隨父親曆任軍中要職,兼監察禦史。元和中年,田弘正討伐淄青的李師道時,命令史憲誠帶領先鋒四千人渡過黃河,累次攻下李師道的城柵。田弘正接著率領大軍繼進,乘勝追殺,魏博的全師逼迫鄆州城下。李師道窮途末路,結果被劉悟斬首,而劉悟也投降了魏博大軍。朝廷因功超授史憲誠兼中丞。
鎮州節度使王承宗死後,田弘正自魏博移領鎮州,但幾個月後卻被王庭湊殺害,王庭湊接著舉兵反叛。朝廷任命田弘正兒子田布為魏博節度使,領兵討伐,讓他為父親複仇。當時幽州的朱克融援助王庭湊,田布無法戰勝,因而自殺身亡,軍中一片囂然。史憲誠作為中軍都知兵馬使,趁亂用河朔一帶的先例煽動軍心,諸軍當即簇擁著他回歸魏博,共立他為主帥,朝廷也就順勢任命他為魏博節度使。當時朱克融和王庭湊一同擁兵為亂;史憲誠很高興自己得到節度使的旄節,雖然表麵上歸順朝旨,暗中卻與朱、王互相依賴。這是長慶二年(822)正月的事。朝廷不久就派司門郎中韋文恪前往宣慰。當時汴州的李翽(史書也作李絺)作亂,和史憲誠書信來往。史憲誠上表請求朝廷賜給李翽節度使的節鉞,並將戰艦停靠在黎陽河邊,表示準備渡過黃河。當他麵見韋文恪時,舉止驕慢倨傲,出言荒唐。不久聽說李翽被帳下所殺,他這才改變態度,跟韋文恪說:“我是蕃人,猶如隻狗,隻認識主人。雖被棒打,終究不忍離去。”他就是如此狡譎。朝廷總是容忍優待他,很快就加授他為左仆射。唐敬宗即位後,進他為司空。
大和二年(828),滄景節度使李全略去世,他兒子李同捷竊據軍城,上表要求得到節度使的符節。朝廷拒絕,並舉兵討伐。先前,史憲誠和李全略聯姻,當李同捷叛亂時,他又暗中送糧餉援助他。唐文宗屢次派使者去申諭,很快又就地加他為平章事。史憲誠曾派驍將到宮闕,恣意為李同捷張揚。宰相韋處厚嚴厲地指責他,史憲誠於是不敢再和李同捷勾結,並表示願意出師共討李同捷。當滄景之亂平定後,朝廷加他為司徒。但史憲誠心裏很不自安,便派兒子史孝章入朝覲見,又送飛章表示願意帶著魏博奉命朝廷。唐文宗很嘉許,又加他為侍中,讓他移鎮河中,結果未及出城,就被軍眾所害。朝廷後來冊贈他為太尉。
再說李聽進到魏州城下,何進滔拒絕讓他進城。秋七月初,何進滔出兵攻擊李聽。李聽沒有防備,結果被徹底打敗,部隊潰散逃走。他帶領殘餘晝夜兼行,往淺口逃去,部隊傷亡損失過半,輜重和兵械全都拋棄了。昭義兵馬前來救助,李聽僅逃得性命而已,總算回到他原來管轄的義成軍治所滑台。
七月初五(癸未),劉弘逸從魏州回到長安,奏聞朝廷,說六月二十六日夜裏,魏博軍亂,殺了史憲誠,立大將何進滔為留後,新任節度使李聽無法入城。七月十一(己醜,《舊唐書》誤作乙醜),唐文宗讓前河中節度使薛平恢複河中節度使的職位。
七月十七(乙未),嶺南節度使李憲去世。也在這天,兵部侍郎盧元輔病故。盧元輔字子望,是已故宰相盧杞的兒子,少年時就以清正操行聞名於時。他進士及第,被授為崇文館校書郎。唐德宗思念盧杞不已,努力尋找他的後裔,因此特下恩敕拜他為左拾遺。他經兩遷成為左司員外郎,曆任杭、常、絳三州刺史。因為課考最高,朝廷內征他為吏部郎中,升遷給事中,後改任刑部侍郎。接著他自兵部侍郎出任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等使,後來又重新成為兵部侍郎。盧元輔自曾祖父盧懷慎到祖父盧奕(在洛陽被安祿山殺害),都以名節著於史冊。盧元輔簡樸清廉,忠貞方正,繼承門風,曆任侍從文翰之類的清貴官職,人們也不因為他父親的醜行而看不起他,人士都很讚美他。這時他去世(《舊唐書》傳記說是八月)去世,終年五十六歲。
七月十九(丁酉),唐文宗任命京兆尹崔護為禦史大夫兼廣南節度使。次日,他任命大理卿李諒為京兆尹。七月二十七(乙巳),他任命禮部尚書兼翰林侍講學士丁公著為檢校戶部尚書,兼潤州刺史,出任浙江西道觀察使。
八月初四(辛亥),自稱留後的魏博衙內都知兵馬使何進滔上奏:說他奉詔將相、衛、澶三州割讓,但三軍不肯。朝廷長久在河北用兵,糧運很難維持,唐文宗也感到苦悶。八月初五(壬子),他隻好下詔任命何進滔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魏博節度使,重新讓相、衛、澶三州歸屬魏博。
滄州在經曆了李同捷的動亂之後,骸骨蔽野,城邑空曠,野外無人,剩下的戶籍什無三四。八月初六(癸醜),唐文宗任命衛尉卿殷侑為檢校工部尚書兼齊、德、滄、景節度使。殷侑上任後,與士卒同甘共苦,招撫百姓,鼓勵農耕和桑蠶,流散的人口慢慢開始恢複生業。先前,本軍三萬人都仰賴度支的供給。殷侑到任一年後,收上來的租稅能夠負擔起一半的軍餉。第二年他就請求全部停止度支的供給。三年之後,戶籍逐漸增殖,倉庫的穀廩也很充盈。這是後話。
八月十四(辛酉),京畿和奉先等九縣上奏,說他們那裏幹旱嚴重,造成農田損失;朝廷於是蠲免了京畿九縣今年的租稅。宋、亳二州也上奏,說水災傷害了那裏的莊稼收成。同時,被流放到播州的前福建觀察使衛中行(史書沒提他何時和為何被流放)去世。
這期間,成德的王庭湊通過接鄰藩鎮向朝廷透露願意臣服的意思。八月二十五(壬申),唐文宗下詔,洗雪王庭湊及其將士的罪行,恢複他們的官爵。
同時(《舊唐書》作七月二十七),他內征浙西觀察使兼檢校禮部尚書李德裕為兵部侍郎,裴度還推薦他為相。但吏部侍郎李宗閔得到宦官的支持和協助,唐文宗於是在八月二十七(甲戌)任命李宗閔,而不是李德裕,為同平章事。
唐文宗生性節儉樸素。九月初四(辛巳),他下敕要求護軍中尉以下的禁軍將士與諸司官員和內廷宦官不許穿著紗縠綾羅等衣服。聽朝回宮後,他也隻靠閱讀書史自娛,從未留意聲樂和遊獵。駙馬韋處仁曾頭戴夾羅巾,唐文宗跟他說:“朕愛慕愛卿門第的清高素雅,所以選為駙馬。如此巾服,其他的貴戚也就算了,但愛卿不須要這樣穿戴。”
新宰相李宗閔害怕兵部侍郎李德裕對自己地位形成威脅,便想法排擠他出朝。九月十五(壬辰),唐文宗因此任命李德裕帶著檢校永部尚書的頭銜出任滑州刺史和義成軍節度使。九月二十一(戊戌),他任命前睦州刺史陸亙為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使,取代元稹;任命元稹為尚書左丞,取代韋弘景;任命韋弘景為禮部尚書。
冬十月初二(己酉),江西的沈傳師上奏:說這月是皇帝誕辰的月份,請求為僧尼起方等人設置戒壇。唐文宗下詔說:“朝廷屢次有敕命,不許剃度僧尼。沈傳師愧為藩鎮大員,理應奉守詔令條款。如今他反而招誘和導致愚妄,實在並非理政的正道。現罰他一月的俸料。”
十月初六(癸醜),仗內(即內廷)著火。
十月初九(丙辰),唐文宗任命前義成軍節度使李聽為太子少師。十月十六(癸亥),他任命戶部侍郎崔元略為戶部尚書兼判度支,中書舍人韋辭為湖南觀察使。
宰相路隋跟唐文宗說:“宰相的責任重大,不應兼任財政金穀這樣瑣碎的事務,像楊國忠、元載、皇甫鎛那樣。他們都是奸臣,不足以效法。”唐文宗覺得有理。於是宰相裴度辭去度支的職務,唐文宗也答應了。
十一月初四(庚辰),太子太傅鄭絪去世。鄭絪字文明,父親鄭羨曾任池州刺史。鄭絪少年時就有奇誌,十分好學,善於寫文章。大曆中年,名氣很高的大儒諸如張參、蔣乂、楊綰、常袞等人,都很器重他。鄭絪進士及第,登宏詞科後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和鄠縣尉。張延賞鎮守西川時聘他為書記。他後來入朝出任補闕和起居郎,兼任史職。沒多久,他被提擢為翰林,後轉司勳員外郎兼知製誥。唐德宗朝代時,他擔任內職十三年,小心謹慎,兢兢業業,十分謙恭。唐德宗對他的禮遇頗厚。
貞元末年,唐德宗駕崩。唐順宗剛即位時,遺詔沒有及時宣布。鄭絪與同列衛次公私下表達正論,中宮宦官不敢違背他們的意見。當王伾和王叔文的朋黨(即二王八司馬)擅權之際,鄭絪又能守道中立。唐憲宗作為太子監國時,升遷他為中書舍人,照樣擔任翰林學士。很快他官拜中書侍郎兼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不久轉門下侍郎和弘文館大學士。唐憲宗初年勵精求治,鄭絪和杜黃裳一同掌管大權。杜黃裳經常做出決斷,首先建議誅討楊惠琳和劉辟,以及其他大事。鄭絪則謙讓靜默,大多無所事事,因此被貶為太子賓客。後來他出任嶺南節度觀察等使、廣州刺史、檢校禮部尚書。任上他以廉政著稱。後來他成為工部尚書,轉太常卿,又出任同州刺史和長春宮使,接著改任東都留守。不久他入朝任兵部尚書,很快又成為河中節度使。大和二年(828),他入朝成為禦史大夫、檢校左仆射、兼太子少保。
鄭絪以文學進位,生性恬淡,曆任清顯高位,出入朝廷內外逾四十年。任上雖然沒有顯赫和良好的成就,然而他堅守正道,為人敦厚,深愛古書經典,與當時博學好古的人士交遊,宣講古人的至理名言。人們無不敬仰他的德高望重。當唐文宗即位時,他因年老體衰,累次上表請求退休,唐文宗因此讓他在太子太傅位置上退休致仕。這時他去世(《舊唐書》傳記說十月),終年七十八歲。唐文宗追贈他為司空,諡號宣。
十一月初十(丙戌),唐文宗下敕,將前亳州刺史李繁在京兆府賜死。李繁是中唐名臣李泌的兒子,少年時聰明機警,很有才名,但沒有操行和大義。李泌為相時,曾引薦夏縣處士北平人陽城為諫議大夫。陽城為人正直,非常感激李泌的知己之恩。當李泌病逝後,戶部尚書裴延齡靠巧佞得到唐德宗的信任,竊取大權,作威作福,造成舉朝官員對他的痛恨。陽城是中正人士,對他尤其忌恨。有一天他書寫了奏折,曆數了裴延齡的罪惡,想秘密論奏。他覺得李繁是故人的兒子,可以信任,便將草稿給他看,還請李繁謄寫。李繁抄寫後,把內容都記下了,當晚就跑到裴延齡那裏,將這事告訴了他。裴延齡得知後,立即請求入宮應對,於是針對陽城表章中談論的事件,一一先行自我解釋。當陽城的奏折呈上時,唐德宗覺得他是妄言不實,便沒有批閱。李泌與右補闕兼翰林學士梁肅關係很好,曾讓李繁帶上他寫的文章請梁肅潤色。李繁自己也有學術造詣,梁肅待他也很優厚,並願意當他的導師。李繁也幾乎天天上門拜訪。當梁肅去世時,李繁居然和他的配偶亂來,士君子無不感歎驚駭,紛紛拋棄了他。後來他起複為太常博士,但太常卿權德輿上奏要求罷斥他,朝廷於是改任他為河南府士曹掾。因為他異常的機警和靈悟,當李泌的故人成為宰相後,多方援救,他後來得以累次出任郡守,倒也力學不倦。不久他被罷免隨州刺史,回歸京師,長久沒有得到新的任命。韋處厚拜相後,厚待於他。寶曆二年(826)六月,唐敬宗在誕辰那日登禦三殿,下特詔讓兵部侍郎丁公著與太常少卿陸旦和李繁等三人,與僧侶和道士辯論。同年九月,唐敬宗任命李繁為大理少卿,又加弘文館學士。當時諫官和禦史反對他的章疏相繼不斷,宰臣不得已,隻好改任他為亳州刺史。亳州境內曾有群賊搶了百姓的廬舍,劫取他們的財貨。許多前任都無法捉捕到這些盜賊。李繁暗中設置機謀,探知盜賊的巢穴,於是出兵將他們全部誅殺。當時朝議居然譴責李繁沒有預先啟奏管轄當地的廉使,涉嫌擅興兵馬的罪責。朝廷派監察禦史舒元輿立案審理。舒元輿平時和李繁有矛盾,又因為他新上任,銳意取得政績,便將李繁對這案件的報告全部推翻,指控李繁濫殺無辜。審理結果上奏後,唐文宗下敕,在京兆府賜李繁自殺。當時人們都為他喊冤。後來舒元輿也遭遇禍殃,人們覺得他得到了報應。當初,李泌被流放到江南時,與柳渾和顧況成為官場之外的朋友,吟詠自如。而柳渾先於他飛黃騰達。李泌後來重新入朝跟他的推薦也有關係。
十一月十六(壬辰),唐文宗到太清宮舉行朝獻儀式,次日,又到太廟舉行朝享。十一月十八(甲午,《舊唐書》作十天前即甲申;此處以通鑒和《新唐書》為準),唐文宗親自到南郊的圜丘祭祀昊天上帝。禮儀完畢後他登禦丹鳳門,大赦天下。赦文中還禁止進獻奇異貢品,說:“全國各地不許用新樣品織成的異常物品作為貢獻,像花絲布繚綾之類的纖麗紡織品,都必須禁斷。敕令到達的一月之內,織造這些異常紡織品的機杼一律予以焚棄。刺史為朝廷分憂,允許直接奏聞。發現違法事情,觀察使必須奏聞。”
十一月二十(丙申),西川節度使杜元穎上奏,說南詔國蠻人入寇。杜元穎作為前宰相,文雅清高,不懂得軍事,專門蓄積財物,減削士卒的衣糧。西南衛戍邊境的士卒衣食不足,紛紛進入蠻人境界搶掠,用以自給。蠻人反而用衣食資助他們。於是蜀中的虛實動靜,蠻人全都清楚。南詔自從蒙嵯顛(《舊唐書》作蒙豐佑)即位以來,便陰謀大舉入寇,邊州屢次將這請報報告西川,但杜元穎不信。蒙嵯顛兵馬來到時,邊境城池毫無防備。蠻人讓蜀地士卒作為鄉導,襲擊並攻陷了巂、戎二州。十一月二十八(甲辰),杜元穎派兵在邛州南麵和蠻人交戰,結果蜀兵大敗,蠻人於是攻陷了邛州。
同一天,武寧(徐州)節度使兼平章事王智興到長安入朝。次日,唐文宗加王智興為守太傅,進封他為雁門郡王。
唐文宗也下詔,征發東川、興元、荊南的兵馬去救援西川。十二月初一(丁未),他又征發鄂嶽、襄鄧、陳許(即忠武軍)等道的兵馬繼後,並任命王智興為忠武節度使。
十二月初三(己酉),唐文宗任命劍南東川節度使郭釗為西川節度使,並暫時代理東川節度事務。
蒙嵯顛從邛州帶兵直抵成都城下。十二月初四(庚戌),雙方爭奪成都外城。杜元穎率眾保衛牙城,抗拒南詔兵馬,但連續四次想逃跑。十二月初六(壬子),唐文宗將杜元穎貶為邵州(韶州)刺史。
十二月十二(戊午,通鑒作次日己未;此處以《新舊唐書》為準),唐文宗任命右領軍衛大將軍董重質為神策西川行營都知兵馬使(通鑒作神策諸道西川行營節度使)。唐文宗又征發太原和鳳翔的兵馬奔赴西川。
十二月十三(己未),南詔兵馬入寇東川,進入梓州西城門,並在那裏紮營。三天後,他們又入寇蜀州。郭釗的馬兵寡弱而不能抵抗,他隻好寫信去責備蒙嵯顛。蒙嵯顛回信說:“杜元穎不斷侵擾我國領土,所以我不過興兵報複而已。”於是和郭釗修好後撤退。
十二月十九(乙醜,《舊唐書》誤作己醜),唐文宗任命東都留守令狐楚為檢校右仆射兼天平軍節度使,並任命崔弘禮為東都留守。
蠻人留在成都西城十日。開始時他們還慰撫蜀地居民,街市也相對安寧。但他們即將離開時,便大肆搶掠女子和各種工匠,然後帶著這幾萬蜀人以及珍寶離去。蜀人非常恐懼,紛紛跳進江裏,屍體塞滿江麵,順流而下。蒙嵯顛親自殿後,到了大渡河時,他跟蜀人說:“這河的南岸就是我國的境界。你們可以和家鄉哭別吧。”被劫掠的蜀人無不失聲痛哭,跳水自殺的人數以千計。自此以後,南詔國工匠的技巧可以和蜀中媲美。
蒙嵯顛派使者到長安上表,聲稱說:“我國近來一直向陛下稱臣納貢,豈敢侵犯邊境。隻是因為杜元穎毫不體恤軍士,他們怨恨杜元穎,競相願意成為鄉導,乞求我出兵誅殺這個暴虐的主帥。我沒有誅殺成功,無法慰撫蜀地軍民的人心。還希望陛下誅殺了他。”
十二月二十一(丁卯),唐文宗因此將杜元穎進一步貶為循州司馬,然後下詔,讓董重質以及諸道兵馬全部回歸。郭釗到了成都後,與南詔國訂立盟約,不再互相侵擾。
十二月二十三(己巳,《舊唐書》誤作乙巳),郭釗上奏,說蠻軍撤退。唐文宗於是下詔派中使楊文端帶著朝廷信件賜給蒙嵯顛。
十二月二十五(辛未),唐文宗任命太子少師李聽為邠寧節度使,並在兩天後任命中丞溫造為右丞,吏部郎中宇文鼎為中丞。
要想知道唐文宗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