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十五:姑息藩鎮之二十五:宣武董晉病逝與亂兵殺害陸長源

(2018-06-01 13:55:10) 下一個


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九月二十一(丁卯),杞王李倕病故。他是唐肅宗第十子,母親段婕妤在貞元六年(790)六月追贈為昭儀。


同時,唐德宗李適任命太常卿杜確為同州刺史、本州防禦、長春宮使。


九月二十七(癸酉),諫議大夫田登上奏說:“兵部舉行武舉考試時,有成百上千人持弓挾矢進入皇城。這恐怕不太適宜。”唐德宗以前對這事毫不知情,問了大驚失色,於是下令停辦武舉。


這期間,彰義節度使吳少誠派兵侵掠壽州(今安徽淮南)的霍山,殺了鎮遏使謝詳,侵占了二十多裏壽州的地盤,並派兵鎮守。


太學生薛約師從司業陽城,因為言事忤逆了朝廷,被發配到連州,陽城送他到郊外。唐德宗覺得陽城和罪人結黨,便於九月二十三(己巳)將陽城貶為道州刺史。陽城治理州民就像治理家人一樣,州裏的賦稅上繳得不夠份額。觀察使多次橫加指責,陽城便給自己考績評判說:“撫字心勞,征科政拙,考下下。”觀察使派判官去督促租賦。判官到了道州,陽城早已先把自己關進監獄。判官大吃一驚,急忙到監獄去看望他,說:“使君何罪!我隻是奉命來問候安好而已。”判官逗留了一兩天沒走,陽城也不回家。館門外有個倒在地上的門扇,陽城幹脆晝夜坐臥其上。判官心裏很不自安,隻好告辭離去。觀察使後來又派別的判官去處理這事,那判官幹脆帶著妻兒在路上逃跑了。


冬十月二十一(丁酉),通王李諶去世,他是唐德宗第三子。


十月二十四(庚子),夏州節度使韓全義上奏,說他帶兵在鹽州西北打敗吐蕃。


也在十月(《舊唐書》作癸酉,但十月無癸酉),因為年景很壞,穀價昂貴,朝廷拿出太倉的三十萬石穀粟,開場賤賣給災民。


十一月十四(己未),西川節度使韋皋進獻《開西南蠻事狀》十卷,敘述他恢複南詔國的始末。


十二月十三(戊子),退休致仕的太子少師郢國公韋倫去世。韋倫是開元和天寶年間朔方節度使韋光乘的兒子。他少年時靠門蔭經累授出任藍田縣尉。因為他在任上辦事勤快,恪守職責,所以楊國忠署任他為鑄錢內作使判官。楊國忠仗恃權勢和恩寵,又想騙取名望,便征用了很多州縣的農夫,讓他們鑄錢。農夫本來就不是鑄錢工匠,無端被招來做這事,因此經常遭到鞭箠責罰,搞得沒法過日子。韋倫跟楊國忠說:“鑄錢必須找內行的。現在強迫農夫百姓來做這事,既費力又沒效果,還遭人誹謗。還是應該在街市估價懸賞,招募內行的工匠來做。”楊國忠采納了後,果然使用的人減少,而鑄錢的數量卻增多了。天寶末年,宮內幾乎沒有一天不大興土木,負責工程的官吏趁機為奸。韋倫於是親自監工,節省了好幾倍費用。他接著改任大理評事。


剛好遇上安祿山反叛,唐玄宗到蜀郡逃難,拜韋倫為監察禦史和劍南節度行軍司馬,兼任置頓使判官,很快又改任屯田員外兼侍禦史。當時內宮禁軍相繼來到蜀郡,在當地侵暴百姓,很難控製。韋倫清廉節儉,以身作則感化大家,蜀郡西川都賴他得以治理。他最終遭到宦官的詆毀,被貶為衡州司戶。當東都和河南失陷,漕運斷絕時,度支使第五琦推薦韋倫有理政的能力,朝廷因此拜他為商州刺史和荊襄等道租庸使。當時襄州裨將康楚元和張嘉延聚眾為盜,有賊眾萬餘人,自稱東楚義王。襄州刺史王政棄城逃走。張嘉延又往南襲破江陵,漢、沔一帶的運輸也被斷絕,朝廷嚴重缺乏糧食。韋倫於是調動兵力進駐鄧州地界,賊黨有來投降的他都熱情接待。幾天後,康楚元的部眾有點怠惰,韋倫趁機進軍出擊,生擒了康楚元獻給朝廷,其餘賊眾都逃散了。韋倫因此收取租庸錢物二百萬貫,並沒有多少損失。荊、襄二州平定後,唐肅宗下詔任命崔光遠為襄州節度使,內征韋倫為衛尉卿。十來天後,他又以本官兼任寧州刺史和招討處置等使,很快又兼任隴州刺史。


乾元三年(760),襄州大將張瑾殺了節度使史翽作亂。唐肅宗任命韋倫為襄州刺史、兼禦史大夫、山南東道襄鄧等十州節度使。當時宦官李輔國秉權用事,很多節度使都出自他的門下。韋倫因為得到朝廷公開任用,就不肯去私下拜謁李輔國。結果韋倫尚未赴任就被改任秦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本州防禦使。當時吐蕃和黨項年年入寇,邊將疲於奔命。韋倫到了秦州,屢次和胡虜作戰。因為兵力太少,又無外援,所以屢次失敗,因此被接連貶斥,成為巴州長史和思州務川縣尉。


唐代宗即位後,起用他為忠州刺史,後又曆任台、饒二州。因為宦官呂太一在嶺南偽造詔令招募士兵作亂,朝廷任命韋倫為韶州刺史、兼禦史中丞、韶連柳三州都團練使。最終他遭到呂太一使用賄賂和反間計的暗算,被不斷貶斥,成先後為信州司馬、虔州司戶、隋州司戶、隨州司馬。遇到大赦後,他旅居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十多年。


唐德宗即位後,開始選拔勝任出使西域的人,於是內征韋倫為太常少卿兼禦史中丞,持節出任通和吐蕃使。韋倫到了吐蕃,首先向他們宣諭皇恩,然後講述國家的威德如何遠播四方。吐蕃人聽了很滿意,讚普還派人到長安入獻地方特產。出使回來後他升遷太常卿兼禦史大夫,加授銀青光祿大夫。他再次進入吐蕃,成果既讓朝廷滿意,也讓西蕃敬服。他還多次上疏直言朝廷為政的得失。後來又遭到宰相盧杞的嫉惡,他改任太子少保,經累加成為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士兵動亂時,唐德宗到奉天避難。當盧杞、白誌貞、趙讚等人貶官,關播罷相成為刑部尚書時,韋倫在朝堂嗚咽,哭著說:“宰相不能輔弼朝廷,和諧民眾,使得天下一至於此。他卻還出任尚書,天下的公理究竟在哪裏?”聽到這話的人無不對他敬畏。他跟從禦駕前往梁州。唐德宗回京後,又想提擢啟用盧杞為饒州刺史。韋倫又上表懇切表示不行,深為忠正人士稱歎。因為年逾七十,他上表請求退休,朝廷因此改任他為太子少師,讓他退休致仕,封郢國公。當時李楚琳以仆射的身份兼衛尉卿,李忠誠以尚書的身份兼少府監。韋倫上言說:“李楚琳是個凶殘逆徒,隻對蕃戎醜類忠誠,沒資格位列清班。”他又上表請求設置義倉,防止水旱災害造成的危害,還請求唐德宗選擇賢良安排在身邊。他又說吐蕃毫無信用,朝廷必須嚴加防備,不可輕易相信他們。唐德宗總是對他十分禮遇。


韋倫居家孝友,撫養弟侄以慈愛著稱。這時他去世,終年八十三歲。唐德宗追贈他為揚州都督。


十二月二十四(己亥),南詔王異牟尋派使者來慶賀正旦。


十二月二十七(壬寅),明州將領栗鍠殺了刺史盧雲,引誘山裏的越人作亂,攻陷不少浙東州縣。


這年冬季沒雪,京師發生饑荒。也在十二月(《舊唐書》作癸酉,但本月無癸酉),朝廷拿出東都含嘉倉的七萬石穀粟,開場賤賣,用以賑濟河南饑民。


貞元十五年即公元799年春正月初九(甲寅),雅王李逸去世。他是唐代宗第二十子。正月十七(壬戌),郴州藍山發生山崩。


正月二十九(甲戌),浙西觀察使李若初去世。李若初是趙郡人。貞觀中年並州長史和工部侍郎李弘節的曾孫。他祖父李道謙曾任太府卿。李若初少年時孤苦貧困,最初出任轉運使劉晏下屬低微的多餘散職。劉晏判官包佶看重他的勤幹,把女兒嫁給他。李若初曆任陳州太康令。刺史李芃剛上任時,李若初獻計要他收斂多餘錢物,用來交結權貴,因此得到李芃的厚遇。多年後,李芃升遷河陽三城使,奏請李若初擔任他的從事,並把軍中的很多事情都交給他。李若初經累授出任檢校郎中、兼中丞、懷州刺史。他後來轉任虢州刺史,但因事被觀察使彈劾,免官歸第。許久後,他出任衢州刺史,後遷任福州刺史、兼禦史中丞、福建都團練使。不久他又改任越州刺史,兼任浙江東道都團練觀察使。貞元十四年(798)秋,他取代王緯為潤州刺史、兼禦史大夫、浙江都團練觀察、諸道鹽鐵轉運使。他善於吏道,性格嚴苛強硬,約束部下,官吏對他都很畏服。他在整頓鹽法方麵,頗有對市場的管理手段。這時他生病去世,唐德宗為他取消一天朝會,追贈他為禮部尚書。


二月初一(乙亥),唐德宗因為年景很糟,取消了這年的中和節宴會。


二月初三(丁醜),宣武軍節度使、檢校左仆射、平章事、汴州刺史董晉去世。董晉字混成,是河中盧鄉人,靠明經及第。至德初年(756),唐肅宗自靈武臨幸彭原,董晉上書謁見,被授任校書郎和翰林待製,經兩轉後成為衛尉丞,不久出朝任汾州司馬。沒多久,刺史崔圓改任淮南節度使,奏請董晉以本官攝理殿中侍禦史,擔任他的判官。很快董晉又回歸朝台,授予本官,升遷侍禦史、主客員外郎、祠部郎中。唐代宗大曆中年,兵部侍郎李涵送崇徽公主去回紇,奏請董晉為判官。出使回來後,董晉官拜司勳郎中,後來曆任秘書太府太常少卿監和左金吾將軍。十多天後,唐德宗嗣位,改任他為太常卿,又改任右散騎常侍,兼禦史中丞知台事。他因為清勤謹慎,所以經常得到升遷。很快他又成為華州刺史、兼禦史中丞、潼關防禦使。不久後,他加兼禦史大夫。朱泚在京師稱帝時,派部將仇敬和何望之侵逼華州,董晉放棄華州,奔赴唐德宗的行在,被授予國子祭酒,不久又被派往恒州宣旨慰問。他跟從禦駕回京師後,升遷左金吾衛大將軍,改任尚書左丞。當時右丞元琇兼領度支使,但被韓滉排擠,遭到貶黜。董晉很看不慣,見到其他宰相,極力為元琇辯護,說他無罪,舉朝因此對他十分稱道。他後來再次官拜太常卿。


貞元五年(789),他升遷門下侍郎兼同平章事。當時政事取決於竇參,董晉隻是接受詔書,唯唯諾諾而已。金吾衛將軍沈房遇到弟弟的喪事,在舉朝為先帝去世解除喪服後,還穿著喪服進入內閣。唐德宗征求宰相的意見,他們說:“根據禮儀,朝臣如有周年以下的喪事,應該穿騑縵(即沒有花紋圖案的粗質繒帛),不應該穿淺色的。”唐德宗又問:“南班(即文官部門)也會有這樣的官服嗎?”宰相們說:“這是慣例,應該會有。”唐德宗趁機向董晉了解冠冕的製度,董晉答道:“古人穿戴冠冕,動作太大身上的佩玉會很響,所以走路要小步,即所謂步趨。《周禮》說:‘堂上接武,堂下步武。’就是至於恭敬的道理。步武有常規,在君王麵前的禮儀,隻要進趨(即一步一趨)而已。如今有人奔走以致摔倒,其實並非恭敬謹慎的意思。根據禮儀,朝臣穿的都是綾羅官袍,五品以上佩戴金玉帶,看重的是文彩畫飾,表示對皇上的敬重。所以大禹不講究衣食而注重黻冕(即喪禮的服飾),對君王和親人都一樣。從前尚書郎口裏含香,老萊子身穿彩服,都是這個意思。所以穿絁縵不符合禮製。”唐德宗覺得很有道理,因此下詔說:“常參官入閣時,不得趨走(即奔走);周期以下服喪的官員,禁止穿喪服參加朝會。”又命令官員身穿本品官職的綾袍,該佩戴金玉帶的也必須佩戴。董晉就是如此熟悉禮製。


竇參日益驕橫傲慢,唐德宗逐漸開始討厭他。貞元八年,竇參暗示董晉上奏,請求任命他侄兒給事中竇申為吏部侍郎。唐德宗正色地責問他說:“這不是竇參讓你上奏的嗎?”董晉也不敢隱瞞。唐德宗趁機詢問他關於竇參的過失,董晉隻好詳細奏報。十來天後,竇參貶官,董晉也感到擔憂恐懼,累次上表辭讓相位。貞元九年夏,他改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都畿汝州都防禦使。


剛好汴州節度使李萬榮病重,他兒子想趁機作亂。唐德宗任命董晉為檢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營田、汴宋觀察使。董晉接受使命後,隻帶著幕僚和隨從等十數人赴任,都不召集任何兵馬。到了鄭州,沒見到一個從汴州派來迎候的宣武軍將吏。董晉身邊隨從和鄭州官吏都很害怕,共同勸阻董晉說:“鄧惟恭趁著李萬榮病重,接管了軍州事務。如今相公到這裏了,他還不派人前來迎候。他的意圖著實讓人捉摸不透。相公還是在這裏等等,靜觀事態的變化。”董晉說:“我奉詔出任汴州節度使,就必須根據敕令赴任,有什麽理由妄自逗留!”人們都擔心他會遭遇什麽不測,而董晉獨自恬然,若無其事。到了離汴州十數裏地時,鄧惟恭才前來迎候。董晉還謙恭地讓他不用下馬。進城後,他照樣將軍政委托給鄧惟恭。眾人都佩服董晉懂得隨機應變,而看不透他的高深。


當初,李萬榮驅逐劉士寧,取代他成為節度使。因為鄧惟恭是他的同鄉,得到信任,所以他把軍政交給鄧惟恭。當他病重時,他兒子李乃想要自稱留後作亂。鄧惟恭於是和監軍密謀拿下李乃,送交朝廷。鄧惟恭自以為因此可以接替李萬榮,所以不肯派人去迎候朝廷派來的繼任,想以此把董晉嚇跑,希望他不敢過來。沒想到董晉這麽快就來了。董晉快到時他才出迎,然而心裏還經常怏怏不樂,最終因為驕慢違法,暗中圖謀不軌,所以被發配流放到嶺南。朝廷擔心董晉過於溫柔懦弱,很快就讓汝州刺史陸長源當董晉的行軍司馬。董晉謙恭簡儉,大多事情都因循守舊,所以亂兵開始略感放心。陸長源喜歡改弦更張,因此請求更改以前的舊俗,一心想要更為嚴苛刻薄,打算用嚴法節製驕兵。陸長源每件事情都要守法,董晉有時想姑息,陸長源總是更正他。董晉起初都隨著他,但到了改革的方案製定後,董晉下令將它取消了。他又委托判官孟叔度處理錢穀的出納。董晉這時病故,終年七十六歲。唐德宗追贈他為太傅,賜給他家一定的布帛。


董晉死後不滿十天,汴州大亂。


二月十一(乙酉),唐德宗任命行軍司馬陸長源為檢校禮部尚書、汴州刺史、禦史大夫、宣武軍節度度支營田、汴宋亳潁觀察等使。陸長源生性苛刻急躁,仗恃才能,小看他人。判官孟叔度則為人輕佻,縱情淫逸,喜歡侮辱將士。他還多次到樂營和婦人們嬉戲,自稱孟郎,所以軍中都很厭惡他倆。董晉病故後,陸長源掌管留後,揚言說:“將士已鬆弛怠惰很長時間,現在到了用法律整治軍隊的時候了!”大家都怕了。有人勸他用點財物犒勞將士,陸長源說:“我哪裏用得著仿效河北叛賊,為了節度使的節鉞,去花錢收買這些士兵!”依照慣例,主帥去世時,軍府要發給軍士布料製作喪服。董晉死後,人們請求發給喪服。陸長源起初堅決不肯,後來軍士不斷要求,陸長源他們便商量說要發給相應的錢。孟叔度提高鹽價,用鹽當錢付給軍士,結果每人不過得到兩三斤鹽而已。軍中無不怨恨憤怒,陸長源也不當回事,毫無防備。就在朝廷下達任命當天,軍士作亂,殺了陸長源和孟叔度,割下他們的肉吃,一下子就全吃完了。


陸長源字泳之,是開元和天寶年間尚書左丞兼太子詹事陸餘慶的孫子,西河太守陸璪的兒子。陸長源熟悉書史。乾元中年(759左右),他淪陷在河北叛軍控製的地區,趁機輔佐昭義軍直到節度使薛嵩死後。後來,他曆任建、信二州刺史。浙西節度使韓滉兼領江、淮轉運使後,奏請任陸長源為檢校郎中和中丞,兼任轉運副使。他後來被罷免,轉為都官郎中,又改任萬年縣令,接著出朝成為汝州刺史。貞元十二年(796),朝廷授任他為檢校禮部尚書、宣武軍行軍司馬,汴州的政事全由他決斷。陸長源後來的事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


當得知陸長源的死訊時,朝廷內外都感到惋惜,唐德宗還追贈他為尚書右仆射。


動亂發生後,宣武監軍俱文珍覺得宋州刺史劉逸準長久以來一直是宣武大將,很得眾心,便寫信秘密派人召他過來。劉逸準帶兵徑直進入汴州,亂兵這才安定下來。劉逸準於是自稱留後。


也在二月十一這天,唐德宗任命常州刺史李錡為浙西觀察使和諸道鹽鐵轉運使。李錡是李國貞的兒子。閑廄和宮苑使李齊運接受了他的幾十萬賄賂,因此將他推薦給唐德宗,所以有了這道任命。李錡為政苛刻,搜刮盤剝百姓,用以進奉朝廷,所以唐德宗很喜歡他。


二月十五(己醜,《舊唐書》誤作乙醜),唐德宗任命劉逸準為檢校工部尚書、兼汴州刺史、宣武節度使,賜名叫劉全諒。


二月二十一(乙未),浙東觀察使裴肅上奏,說他在台州生擒明州叛將栗鍠,並派人將他押送獻給朝廷。朝廷將他在獨柳樹斬首(《新唐書》說四月二十二乙未,栗鍠伏誅;通鑒則說二月初六庚辰裴肅在台州捉獲栗鍠,將他斬首)。


二月二十九(癸卯),唐德宗因為饑荒年,決定取消三月的群臣宴賞,並下令拿出太倉的十八萬石穀粟,到京畿諸縣賤賣賑濟災民。


要想知道唐德宗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