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十五:姑息藩鎮之十九:陽城諫諍反對裴延齡與前宰相齊映病故

(2018-05-25 13:09:02) 下一個


貞元十一年即公元795春正月初六(乙亥),嶺南節度使薛玨去世。正月二十六(乙未),唐德宗李適任命秘書少監王礎為黔中經略觀察使,任命衛尉少卿武少儀為邕管經略使。次日,他任命邕管經略使王鍔為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使。


二月初五(癸卯),唐德宗任命衢州刺史李若初為福建觀察使。


二月初七(乙巳),唐德宗冊封嵩鄰為忽汗州都督和勃海王。當初,勃海文王欽茂去世時,因為他兒子宏臨早死,他的族弟元義繼立為勃海王。元義猜忌暴虐,結果被國人殺了。國人立宏臨的兒子華嶼,成為勃海成王,改元中興。華嶼死後,勃海人又立欽茂的小兒子嵩鄰,成為勃海康王,改元正曆。


二月十七(乙卯),朝廷在涇州的彰信堡設置潘原縣。二月二十六(甲子),九姓回紇骨咄祿昆伽奉誠可汗去世。


三月初二(庚午),司徒兼侍中馬燧因病請求罷免侍中,但唐德宗沒有答應。次日,唐德宗在曲江亭設宴招待宰相和中書門下兩省的供奉官。三月二十一(己醜,《舊唐書》誤作乙醜),唐德宗任命吏部侍郎鄭瑜為河南和淮南水陸轉運使。三月二十八(丙申),諸州按照慣例舉薦隱居丘園不求聞達的蔡廣成等九人。朝廷授予他們試官,讓各地為他們提供官府驛馬,到京師後量才敘用。


陸贄被罷相後,裴延齡進一步在唐德宗麵前詆毀京兆尹李充、衛尉卿張滂、前司農卿李銛,說他們和陸贄結黨營私。那時天旱,裴延齡趁機上奏說:“陸贄等人因為失勢而心懷怨恨,跟眾人說:‘天下幹旱,百姓流亡,度支經常拖欠諸軍的糧草,部隊的人馬也都沒有東西吃。這該怎麽辦?’以此動搖軍心。他們的用意並非隻是想中傷臣而已。”過了幾天,唐德宗到苑中狩獵,剛好遇上一名神策軍士訴苦說:“度支部門不給馬料。”唐德宗便相信了裴延齡的話,急忙回宮。夏四月二十五(壬戌),唐德宗將陸贄進一步貶為忠州別駕,將李充貶為涪州長史,張滂貶為汀州長史,李銛貶為邵州長史。


當初,陽城作為隱士被內征出任諫議大夫,他接受官職,並不推辭。陽城還沒到京師時,人們都想一睹他的風采,說:“陽城必定會極力諫諍,今後怕會死在任上。”陽城到京師後,各個諫官紛紛上言,但都是談些細小瑣碎的事,讓唐德宗厭煩透了。而陽城正和兩個弟弟以及賓客日夜痛飲,人們看不透他究竟怎麽回事,都以為他虛得其名罷了。前進士河南人韓愈寫了篇《爭臣論》譏諷他,陽城也不介意。有人想造訪陽城,趁機責問他。陽城知道他的來意,便一定要和來客喝酒,要麽來客先醉倒在席上,要麽陽城自己先醉倒在來客懷裏,自然也就無法聽到來客要說的話了。當陸贄他們被貶斥時,唐德宗的怒氣還沒消解。朝廷內外無不惶恐,都覺得陸贄他們的罪深不可測,沒人膽敢營救。陽城得知陸贄他們被貶斥後,說:“不能讓天子寵信重用奸臣,而去殺害無罪之人。”當即帶著拾遺王仲舒和歸登、右補闕熊執易和崔邠等人守在延英門,上疏理論裴延齡的奸佞和陸贄他們的無辜。唐德宗勃然大怒,想給陽城他們加罪。太子想法營救他們,唐德宗的怒火這才消解了些,然後派宰相去勸諭,並打發陽城他們離開。金吾將軍張萬福聽說諫官跪伏著閣前諫諍,急忙趕到延英門,大聲向他們祝賀道:“朝廷出了直臣,天下必定會太平了!”於是向陽城和王仲舒等人輪番下拜,然後接連號呼:“太平萬歲!太平萬歲!”張萬福是武將,年已八十多,自此以後便名重天下。歸登是歸崇敬的兒子。當時朝廷隨時都可能拜裴延齡為相。陽城說:“如果真讓裴延齡為相,我將毀壞書寫詔命的白麻紙,然後到宮廷慟哭。”李泌的兒子李繁跟陽城相識。陽城上疏曆數裴延齡的罪惡時,曾想秘密跟他商量。他覺得李繁是故人李泌的兒子,還讓他繕寫正文。李繁記住奏折的內容,竟然直接跑去告訴裴延齡。於是裴延齡先去覲見唐德宗,就陽城指責他的事一一辯解。表疏呈上後,唐德宗覺得是一派胡言,不予正式省閱。


四月二十六(癸亥),唐德宗任命兵部侍郎韓皋為京兆尹。次日,他賜給南詔國一道敕書,首次讓中書省三名官員奉旨前往宣行,恢複了以前的製度。


四月二十九(丙寅),幽州盧龍節度使劉濟上奏,說他派兵擊潰奚王啜利等六萬多部眾。當時奚族人入寇平州,劉濟在青都山徹底打敗他們。


這期間,回鶻奉誠可汗去世。他沒有兒子,國人便立國相骨咄祿為可汗。骨咄祿本姓跌氏,明辯智慧,頗有勇略,自從天親可汗當政時就掌管兵馬,當權用事,大臣們和各位酋長全都畏服於他。他成為可汗後,冒姓藥葛羅氏,派使者來長安告喪。他還將天親可汗以前各位可汗年幼的子孫,都送到長安的宮闕裏來。


五月初四(庚午),唐德宗因為幹旱,命令中書門下兩省過審囚犯。


五月十一(丁醜),唐德宗任命宣武留後李萬榮為汴州刺史兼宣武節度副使,負責節度事務;任命昭義左司馬兼領留後王虔休為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度支營田、潞澤磁邢洺觀察使。他又任命朔方留後李欒為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靈鹽豐夏四州受降定遠城天德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度支營田觀察押蕃落等使。


五月十八(甲申),河東節度使兼檢校工部尚書和太原尹李自良去世。李自良是兗州泗水人。當初安祿山叛亂,李自良跟從兗鄆節度使能元皓,靠戰功經累授成為右衛率。他後來跟從袁傪討伐袁晁和陳莊等草寇,積累戰功,官至試殿中監,隸屬浙江東道節度使薛兼訓。薛兼訓移鎮太原時,李自良跟他一塊去,被授任河東軍節度押衙。薛兼訓去世後,鮑防取代了他,李自良又成為鮑防的牙將。剛好遇上回紇入寇,鮑防命令大將焦伯瑜和杜榮國帶兵出擊。李自良跟鮑防說:“回紇人遠道而來,求戰心切,不能和他們爭鋒。隻要在他們的歸路修築兩座堡壘,派兵守衛,堅守不出。胡虜求戰不得,軍隊疲勞,必定會自已撤退。等到他們返回時,我們趁機反擊,即使未必能取得大捷,一定也會叫胡虜狼狽逃竄。到時兩座堡壘阨住了他們的歸路,這才是上策。”但鮑防不聽,反而催促焦伯瑜等人出戰。結果官軍在百井和回紇遭遇,焦伯瑜等人大敗而歸。李自良因此開始知名。馬燧代替鮑防為帥時,奏請李自良為代州刺史兼禦史大夫,擔任他的軍候。李自良勤奮敬業,頗有智謀,深得馬燧的信任。建中年間(781左右),田悅反叛,馬燧和李抱真率軍東討。李自良作為河東大將,經常率軍衝鋒陷陣,打敗田悅。當朝廷派兵到河中討伐李懷光時,李自良專領河東軍都將領,前後戰績居多。馬燧建立功名,很大原因是得到李自良的大力輔佐。


貞元三年(787),他跟從馬燧入朝。朝廷罷免了馬燧兵權時,唐德宗想讓李自良代替馬燧。李自良懇切推辭,說自己事奉馬燧已久,不想取代他為軍帥,因此得到輿論的好評,朝廷因此授任他為右龍武大將軍。唐德宗因為河東靠近胡戎,所以在選擇勝任的主帥時很難下決心。翌日,李自良進宮謝恩,唐德宗跟他說:“愛卿對馬燧保留上下司的情分,的確十分得禮。然而國家北門的寄托,非愛卿不行。”當天就拜他為檢校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支度營田觀察使。他在藩鎮九年,以簡樸節儉和恪守職責聞名,軍民和胥吏無不心悅誠服。他雖是戎伍出身,做事卻必定要遵循法度,基本不用暴戾強加於人。這時他在任上去世,終年六十三歲。唐德宗深為嗟歎悲惜,取消了一天朝會,追贈他為左仆射,還送了布帛米粟等喪事賻禮。


李自良死後,監軍王定遠於五月二十二(戊子)奏請任命行軍司馬李說為河東留後。李說是李神通的五世孫。


五月二十四(庚寅),唐德宗派秘書監張薦去冊封回鶻可汗骨咄祿為騰裏邏羽錄沒密施合胡祿毗伽懷信可汗。


五月二十七(癸巳),唐德宗任命通王李諶為河東節度使,任命李悅為河東節度營田觀察留後,兼北都副留守。次日,朝廷首次鑄造河東監軍印。監軍有印,就是從王定遠開始的。


六月初,河陽獻給朝廷一隻白烏鴉。


六月十八(甲辰),晉慈隰觀察使崔漢衡去世。崔漢衡是博陵人,他生性沉厚寬博,善於和人交往。他最初出任沂州的費縣令。滑州節度使令狐彰奏請他為掌記,他經累遷出任殿中侍禦史。大曆六年(667),他官拜檢校禮部員外郎,成為和吐蕃副使,回來後升遷右司郎中,不久改任萬年令。建中三年(782),他成為殿中少監、兼禦史大夫,出任和蕃使,還和吐蕃使臣區頰讚一道從吐蕃入朝。當時吐蕃大相尚結息殘忍好殺,因為經常在劍南戰敗,一心想洗刷恥辱,所以不肯議和。他的次相尚結讚很有才幹和謀略,趁機跟讚普說,要和大唐明確製定邊界,讓邊境百姓得到安寧。讚普同意了,最終讓尚結讚代替尚結息為大相,和唐朝和好,並約好於十月十五日在邊境會盟。建中四年二月初一戊申,唐德宗任命崔漢衡為鴻臚卿。吐蕃派人來長安朝貢,唐德宗為此加崔漢衡為檢校工部尚書,派他再次出使吐蕃。興元初(784),唐德宗在奉天避難,吐蕃派兵輔佐渾瑊在武功打敗朱泚兵馬,崔漢衡因功轉為檢校兵部尚書、兼秘書監、西京留守。沒多久,他正式出任兵部尚書,成為東都、淄青、魏博賑給宣慰使。翌年,他成為幽州宣慰使,所到之處都很稱職。貞元三年(787),副侍中渾瑊和吐蕃在平涼會盟,吐蕃背約,渾瑊僅以身免。當時沒有防備吐蕃的背信棄義,與會的唐朝官員幸免的不到什之一二,士卒也死了數以千計。崔漢衡和一同被俘的官員都被送到河州。尚結讚讓人去召他。因為崔漢衡頻繁出使吐蕃,所以尚結讚曆來看重並信任他。崔漢衡與孟日華和宦官劉延邕一同到了石門,尚結讚接著派五名騎兵將他們護送回去,直到境上。貞元四年七月,他加授檢校吏部尚書兼晉慈隰觀察使,不久又加都防禦使。他的事就不多說了。


六月十七(癸醜),唐德宗任命絳州刺史姚齊梧為晉慈隰都防禦觀察使,取代崔漢衡。


秋七月初一(丙寅),右諫議大夫陽城因為指責裴延齡的緣故,被改任國子司業。


王定遠仗著自己有功於李說,因此專擅河東的軍政,隨便更換將領。李說不能完全同意,所以兩人有了嫌隙。王定遠因私怨杖殺了大將彭令茵,還把他的屍體埋在馬屎中間。將士們無不憤怒。李說上奏報告了這事。王定遠得知後,直接去找李說,拔刀就向他刺去,但被李說走脫。王定遠召見諸將,把朝廷敕令以及二十多道告身(即委任狀)放在一個箱子裏給他們看,說:“朝廷有敕令,讓李說前往京師,任命行軍司馬李景略為留後,諸君也都升官。”大家都向他下拜。大將馬良輔偷偷看了箱子裏的東西,結果發現都是王定遠的告身以及他先後接受的敕令,於是跟大家說:“敕令和告身都是假的,大家不能接受。”王定遠跑到乾陽城樓上,呼喚他的麾下,但沒人響應。他想翻出城牆逃跑,結果從上麵墜下,被枯木樹枝撞傷,但沒死(通鑒說他重傷而死,但和其它史書書法不一)。不久朝廷下詔罷免了他的官職,將他長久流放到崖州。大將高迪等人和他同謀,李說把他們都殺了。


七月二十六(辛卯),江西觀察使兼洪州刺史齊映去世。齊映是瀛州高陽人,他父親齊圮曾任試太常少卿兼檢校工部郎中。齊映進士及第,應試博學宏辭(科舉特科)後授任河南府參軍。滑亳節度使令狐彰聘他為掌書記,他經累授出任監察禦史。令狐彰病重時,齊映為他起草遺表,因此和他商量後事。齊映勸令狐彰上表請求朝廷派人取代,並讓他兒子令狐建回歸京師。令狐彰都聽從了,還將女兒嫁給他。令狐彰病逝後士兵發生動亂,齊映脫身回歸東都,接著被河陽三城使馬燧聘為判官,並奏請他出任殿中侍禦史。建中初年(780),盧杞任宰相,推薦了他,於是他升遷刑部員外郎。剛好張鎰出鎮鳳翔,奏請他為判官。齊映口才很好,能言善辯,也比較了解軍事。他因多次論奏,讓唐德宗很滿意,不久就轉為行軍司馬兼禦史中丞。唐德宗在奉天時,鳳翔受到朱泚的逼迫。張鎰懦弱,決事遲緩,也不熟悉軍事。部將李楚琳慓悍凶暴,軍中都害怕他。李楚琳趁機陰謀作亂。早些天,齊映和同僚齊抗覺察出他的陰謀,跟張鎰說要早點對付他。張鎰沒有聽從,反而對李楚琳表示寬大,還召他來安慰說:“想讓你在外頭主持公務。”李楚琳以為他的陰謀敗露,當夜起兵作亂,殺了張鎰,響應朱泚。軍中很多人幫齊映指道,讓他逃走,他才得免於難。他於是趕赴唐德宗在奉天的行在,被任命為禦史中丞。


興元初(784),他跟從唐德宗到梁州避難。每次經過險要小路時,齊映總要為唐德宗執轡牽馬。有一次禦馬受驚,奔跳得很厲害。唐德宗怕傷到齊映,讓他鬆開韁繩,但齊映堅持不放,搞了很久才止住了馬驚。唐德宗問他為何這麽做,他說:“禦馬受驚奔跳,最多不過傷了臣。如果臣鬆了韁繩,也許就傷害了陛下。那麽臣萬死也無法逃避罪責。”唐德宗嘉許不已。在梁州時,他官拜給事中。齊映白晰高大,聲音高吭清朗。唐德宗從山南(漢中)回京後,常讓齊映在左右侍從,有時讓他在禦駕之前。每到城邑州鎮,他總要讓齊映宣讀詔令,對他非常親信。那年冬季,他轉為中書舍人。


貞元二年(786),他以本官與左散騎常侍劉滋和給事中崔造一同官拜平章事。劉滋為人端莊穩重,默雅寡言;齊映則為人謙和美言,待下很好。他們都無所是非,所以政事大多取決於崔造。沒多久,崔造生病,齊映不得不擔當國政,這期間他也敢於發表見解。當時吐蕃多次入寇,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想要唐德宗再次離京去躲避戎狄。齊映上奏說:“戎狄亂華是臣的罪過。如今人心惶恐,都覺得陛下應當整理裝束,安排糧食上路。臣聽說很少能連續兩次獲得大福。陛下為何不和臣等好好商量後再決定去留?”因而俯伏在地,痛哭流淚。唐德宗也為之感動。當時給事中袁高忤逆聖旨,齊映接連請求讓他出任左丞和禦史大夫。


齊映在東都進士及第並通過宏詞考試時,張延賞任河南尹兼東都留守,很器重齊映。當齊映為相時,張延賞被罷相,改任左仆射。他多次出些有關時政的主張讓齊映實行。當他為親友向齊映求官時,齊映大多沒有答應。張延賞十分惱怒,便到處聲言說齊映並非宰相的才器。貞元三年正月,唐德宗將齊映貶為夔州刺史,又轉到衡州。貞元七年,他改授禦史中丞兼桂管觀察使,又改任洪州刺史兼江西觀察使。齊映常覺得自己不久前還是輔政的宰相,並無大過而遭到罷免,總希望唐德宗能再次啟用他,因此在地方搜刮民財,大量貢奉朝廷,還製作了很多金銀器皿想取悅唐德宗。先前,貢獻給朝廷的銀瓶高達五尺餘。李兼任江西觀察使時,貢獻了六尺的銀瓶。到這時,在唐德宗生日那天,又是端午節,齊映獻上一隻高達八尺的銀瓶。這時他在任上去世,終年四十八歲。唐德宗追贈他為禮部尚書。


要想知道唐德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