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十五:姑息藩鎮之十六:名將駱元光病逝與李萬榮自稱宣武留後

(2018-05-22 13:12:38) 下一個


貞元九年即公元793年八月初四(庚戌),太尉、中書令、西平忠武王李晟病逝。


八月二十三(己巳),皇太子的長子廣陵王李淳納妃郭氏。


九月初三(己卯),唐德宗李適因為李晟的病逝取消傳統的九月九日重陽節宴會。


冬十月初三(己酉),侍中馬燧到延英殿應對。馬燧有腳病,唐德宗下詔讓他不用下拜。馬燧仆倒在地,唐德宗命令宦官扶他起來,並攙著他。唐德宗不讓他再拜,還感觸地說:“前些日子愛卿和太尉一道進來,如今隻剩下愛卿一人了。”說著不禁歔欷淚下。當馬燧退下時,唐德宗親自將他送到階下。


十月十八(甲子),西川節度使韋皋派他的節度巡官崔佐時帶著詔書前往雲南,並親自在絲帛上寫信答複雲南王。


十月二十七(癸酉),環王國敬獻犀牛,唐德宗派人將犀牛送到太廟。


十一月初八(癸未),朝廷在太清宮舉行朝獻儀式,並於次日到太廟朝享。第二天即十一月初十(乙酉)冬至,唐德宗親自到圜丘祭祀。他當天回宮,登禦丹鳳樓,宣布大赦天下。


十一月十六(辛卯),華州潼關鎮國軍兼隴右節度使李元諒在良原病逝。李元諒即駱元光,本姓安氏,祖先是安息(今伊朗附近)人。他少年時被宦官駱奉先收養,所以姓駱。駱元光長大後成為美髯公。他不但勇敢,還很有計謀。駱元光少年時就從軍,在宮廷當宿衛,累積功勞成為試太子詹事。鎮國軍節度使李懷讓奏請任命他為鎮國軍副使,讓他掌管州事。駱元光曾在潼關領軍,累計十多年,軍士對他都很畏服。唐德宗到奉天避難時,朱泚派部將何望之率領輕騎襲擊華州,刺史董晉棄州逃走。何望之於是占據了華州城,將要聚集兵馬,斷絕東來的通道。駱元光從潼關率領所部,並讓義兵趁對方尚未設防,直接前去進攻何望之。因此攻拔了華州,何望之逃回到朱泚那裏。駱元光於是修繕城隍,修理器械,召募兵馬,沒多少天,就得到一萬多人,軍勢更加振作。他因功加授禦史中丞。朱泚多次派兵入寇,但都被他打退。當時,尚可孤守衛藍田,和駱元光形成掎角之勢,叛軍因此無法穿過渭南往東,這主要是駱元光的功勞。沒多久,他升遷華州刺史、兼禦史大夫、潼關防禦、鎮國軍節度使,很快又加授檢校工部尚書。


興元元年(784)五月,唐德宗下詔讓駱元光配合副元帥李晟進軍收複京邑。駱元光進駐滻水西岸,朱泚的大軍前來進攻。駱元光身先士卒,奮起直擊,擊潰了他們。進軍到宮苑東麵,他與李晟並力奮戰,損壞了宮苑城牆進入宮廷。叛軍連戰皆敗,於是他和李晟收複了京師。駱元光將大功讓給李晟,自己帶兵出去,進駐章敬佛寺。唐德宗回宮後,加授他為檢校尚書右仆射,實封七百戶食邑,賜給他甲第和女樂,還封他一個兒子為六品正員官。


李懷光在河中反叛,斷絕河津通道時,唐德宗下詔派駱元光與副元帥馬燧和渾瑊一同出討。當時李懷光部將徐庭光率領精銳守衛長春宮,駱元光派人去招降他。徐庭光曆來看不起駱元光,因此謾罵了他。他還在城上讓胡人戲子演戲羞辱駱元光的先祖。駱元光深以為恥。當馬燧帶著河東兵馬過來時,徐庭光投降了馬燧。唐德宗下詔任命徐庭光為試殿中監兼禦史大夫。河中平定後,馬燧待徐庭光更加優厚。駱元光在軍門遇見徐庭光,當場命令左右劫持並殺了他,然後到馬燧那裏匍匐請罪。馬燧怒不可遏,要殺駱元光,但最終還是因為他功勞太大才算了。唐德宗因為駱元光擅自殺害大臣,怕禦史會有奏章,先讓宰相勸諭諫官,叫他們千萬不要提起這事。


貞元三年(787),唐德宗下詔派駱元光帶領本軍跟從渾瑊到平涼與吐蕃會盟。駱元光跟渾瑊說:“我本來奉詔,要在潘原堡駐紮,好接應增援侍中。但私下考慮潘原離平涼六七十裏,吐蕃人非常狡詐,如果發生急變,怎能知情和相救?我還是請求在侍中的軍營旁紮營。”渾瑊覺得這是違詔,所以一再勸止。但駱元光最終還是和渾瑊一同進發。渾瑊在距離會盟場所二十裏地紮營,駱元光也在他們邊上紮營,還挖了很深的塹壕,樹立堅固的木柵,加強防備。當渾瑊赴會時,駱元光還戒嚴部伍,在營中結陣。會盟當天,吐蕃果然埋伏甲兵,趁渾瑊毫無防備,襲擊了唐朝的會盟使團。當時士大夫都身穿朝服,被吐蕃捉拿,隨從的軍士也都死了十之七八。渾瑊幾乎是單馬奔還,吐蕃人在後麵緊追。渾瑊軍營的留守將領李朝彩不能駕馭部眾,士兵大多逃散。渾瑊跑回時隻見到一座空營而已。幸賴駱元光的軍營牢固,軍紀嚴整。渾瑊進入他的軍營後,吐蕃的追兵也就散去了。那天要不是因為駱元光,渾瑊難免一死。駱元光於是整軍撤離,首先遣送輜重,然後和渾瑊一道發出號令,嚴整部伍,安然回還。當時人們都稱讚駱元光有將帥的風度。唐德宗嘉獎了他,賜給良馬十匹,以及許多金銀器皿和錦繡絲彩等。他不久因母親去世丁憂,朝廷加他為右金吾衛上將軍,起複本官。唐德宗念著他的功勳,又賜他姓李,改名元諒。


貞元四年春,他加授隴右節度支度營田觀察兼臨洮軍使,移鎮良原。良原古城大多都被摧毀損壞,而它又是隴東的要地,吐蕃入寇時,經常在這裏牧馬養兵。駱元光在這裏修建遠近的烽火台,修複城牆,以身作則,和部眾同甘共苦。他帶領士兵砍樹割草,披荊斬棘,等待倒下的草木幹枯後,把它們都燒成灰肥田,結果將方圓數十裏的荒野被改造成良田。他還鼓勵軍士學習農耕,後來每年收獲穀粟稻菽數十萬斛。為了人口增長,他也鼓勵民眾製作陶器和冶金。他還在城上修築射台,上頭安裝固定在車上的巨型弓弩,加強了城防。沒多久,他又進而修築新城,用以占據地形便利的地方。胡虜每次入寇搶掠,都馬上就被他打退,涇、隴因此得以安寧,胡虜非常忌憚他。這時他因病在良原去世,終年六十二歲。唐德宗非常悲惜,深為哀悼,為他取消三天朝會,追贈他為司空,贈送了很多喪失的賻禮和布帛米粟。


李元諒死後,唐德宗讓他的部將阿史那敘統領他的部眾,衛戍良原。


十一月二十七(壬寅),河南尹兼東都留守裴諝去世。裴諝字士明,是河南洛陽人。他父親裴寬曾任禮部尚書,在開元和天寶年間很有名氣。裴諝少年時中舉明經,補任河南府參軍。他通達簡樸,能夠自律,不講究細節。他經累遷官至京兆倉曹,因為父親去世丁憂服喪,定居東都。當時,安祿山攻陷二京。東都收複後,他升遷太子司議郎。沒多久,虢王李巨奏請署任他為侍禦史兼襄鄧營田判官,他又因母親去世丁憂離職。東都再次被史思明攻陷時,裴諝藏匿在山穀裏。史思明曾擔任裴諝父親手下的將校,感懷舊恩,平素又仰慕裴諝的名望,便想得到他,於是派幾十個捕騎四出尋訪,終於找到了裴諝。史思明見了他非常高興,稱呼他為郎君而不叫姓名,授任他為禦史中丞,負責彈劾和斷獄。當時史思明殘殺朝廷的宗室,裴諝暗中阻擾,救活了數百人。他又秘密上疏讓朝廷知道史思明的短長。事情泄露時,史思明勃然大怒,痛罵了他,差點沒被害。安史之亂平定後,他升任太子中允,後遷考功郎中,並多次得到唐代宗的召見,談論政事。


唐代宗到陝州避難時,裴諝懷裏攜帶著考功及南曹的兩個大印徒步趕赴唐代宗的行在。唐代宗見到他後說:“疾風知勁草,今天我信了這話。”並打算任命他為禦史中丞。但被元載排擠,他隻當上河東道租庸鹽鐵等使。當時關中三輔幹旱嚴重,朝廷讓裴諝入朝商議。唐代宗在便殿召見他,問道:“酒水專賣的利潤,一年能有多少?”裴諝等了很久都沒回答。唐代宗再次追問,他才說:“臣有些想法。”唐代宗問道:“什麽想法?”他回答說:“臣從河東過來,經曆了三百裏地,一路上見到農民犯愁悲歎,說今年的穀菽還沒下種。臣的確以為陛下關心百姓,會先問民間的疾苦,而陛下反而一開始就問利潤的事情。孟子說:‘理國者,仁義而已,何以利為?’因此臣不敢馬上回答陛下的問話。”唐代宗把座位挪前了點,說:“要不是裴公,朕還真聽不到這樣的直言。”於是拜他為左司郎中。唐代宗也經常向他征求對時事的看法,他因此遭到執政大臣的妒忌,結果被支出朝廷去擔任虔州刺史。他後來曆任饒、廬、亳三州刺史,接著入朝成為右金吾將軍。


建中初年(780),唐德宗以刑名治理天下,讓朝廷百官震悚。當時十月禁止屠殺,又因為唐代宗剛去世不久,禁令更加嚴厲。尚父汾陽王郭子儀的仆人殺了頭羊,偷偷帶進城裏,結果被守門士兵發覺。裴諝把這事奏聞朝廷,唐德宗覺得他不畏強臣,因此屢次派中使向他宣旨勉勵。有人跟裴諝說:“郭公對社稷有過大功,難道不應當為他掩蓋嗎?”裴諝笑道:“你不了解這事。況且郭公的威權太盛,主上剛剛即位,必定會覺得依附他的黨羽太多。如今揭發他的細小過失,也好表明郭公不會玩弄權術。這樣我在上做到了盡心事奉君王,在下也安定了大臣。這難道不行嗎?”當時朝廷另外設置三司處理庶民的獄訟,喊冤申辯的人可以敲擊登聞鼓。裴諝上疏說:“設置諫鼓和謗木,是為了申明冤屈,延攬直言。如今那些輕浮狡猾的人,手持鼓槌鳴擊聞鼓,居然為了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開始驚動陛下的天聽。如果大家都這樣,哪還用得著官吏處理案件!”唐德宗覺得有理,決定把案件都交回給有司部門。裴諝因為執法官吏舞文弄墨,經常挾著宿怨判人有罪,因此獻上一篇《獄官箴》加以諷諫。沒多久,他被一個跟他關係很好的僧侶株連,被貶為閬州司馬。後來他被內征出任右庶子,又改任千牛上將軍。剛好遇到吐蕃入寇,朝廷很快就拜他為吏部侍郎兼禦史大夫,作為吐蕃使,但最終沒有上路。沒多久,他轉為太子賓客、兵部侍郎、河南尹、東都副留守。


裴諝家族自河南入仕以來,共有五代為官。他入朝辦事,從未遇上適當時機。他審案時也不窮究,從不強迫被告承認貪贓罪名,總是以寬厚和簡易審理案件。這時他病故,終年七十五歲,唐德宗追贈他為禮部尚書。


十一月二十九(甲辰),唐德宗下製,要求在冬季舉薦官員,並讓尚書丞和郎在都堂麵試候選人的理政的手段,和對時務的了解,考核他們的能力,以及在曆次任上的政績,然後定為三等,同時也記錄舉薦人的姓名。朝廷還讓禦史一人作為監試。對於授官以後理政的能力與否,朝廷委托禦史台和觀察使了解後奏聞朝廷,包括優劣者的舉薦人。


十二月初一(丙午),唐德宗下製說:“今後節度使府下的判官、副使、行軍以下的官員,在節度使被罷免後,如果他們是檢校試五品以上官員,不用集中到吏部重選,允許遵照被罷免的郎官和禦史的改任先例,在冬季奏聞朝廷。”


劉玄佐的兒子劉士寧繼任宣武節度使後,多數將領都很不服。劉士寧淫亂殘忍,出去遊獵時經常多日不歸,害苦了軍士。都知兵馬使李萬榮深得軍心,劉士寧因此對他猜疑,奪了他的兵權,讓他攝理汴州事務。十二月初十(乙卯),劉士寧率領二萬部眾在野外圍獵。李萬榮在次日早晨潛入節度使府,召來劉士寧留下的一千多親兵,騙他們說:“朝廷敕令,征大夫(指劉士寧)入朝,讓我掌管留後事務。我賜給你們每天三十緡錢。”眾人都下拜感謝。李萬榮又勸諭外營兵馬,他們也都聽命。李萬榮於是分兵把守和關閉城門,自稱留後,然後派人飛馬去跟劉士寧說:“朝廷下敕,征大夫入朝。大夫應當盡快上路,如果稍加拖延,兵馬使將會把大夫的首級獻給朝廷。”劉士寧知道部眾不聽他的,隻好帶著五百隨騎逃歸京師。到了東都時,還跟著他的不過是他的仆人和妻妾而已。到了京師,唐德宗下敕讓他回到府邸服喪,禁止他隨便出入。


淮西節度使吳少誠得知發生事變,急忙發兵進駐郾城,並派使者去了解到底是什麽原因,還要求李萬榮出城交戰。李萬榮用言語取笑他,吳少誠非常慚愧,隻好撤退回去。


唐德宗聽說李萬榮驅逐了劉士寧,讓人去征求陸贄的意見。陸贄上奏,認為如今軍州已經安定,朝廷應當派使臣去宣旨慰勞,慢慢了解事情的始末,希望能避免在處理這事上出現差錯。奏折的大略意思是:“如今劉士寧被驅逐,雖然出於軍心,但由李萬榮掌管軍務,卻不是朝廷的旨意。這是朝廷安危和強弱的敏感時刻,還希望陛下審慎處理這事。”唐德宗又派人跟陸贄說:“如果繼續拖延,恐怕不太便利。如今正考慮派一位親王去充當節度使,並讓李萬榮負責留後。製令將從內宮發出。”陸贄再次上奏,大略意思是:“臣雖然未必勝任身穿戎服和勇士角力,然而對於軍事征伐還是有些見解。一般說來,置之安危靠的是局勢,授之能否憑的是人才。局勢猶如器皿,關鍵在於放置何處。放置在平地就會平穩。人才猶如負重,關鍵在於授任何職,職任超過能力就會跌跤。李萬榮如今所陳奏的事情,有點張狂的味道,隻表露了非要得到不可的心情,卻毫無退讓的禮數。如此低鄙急躁的人,似乎和奉公守法大相徑庭。又聽說他本是滑州人,對本州籍貫的將士頗有偏愛,和他相得的人不過三千,而其他兵營的將士早已紛紛抱怨。鑒於這一不良傾向,他並非是個將材。如果他得誌驕橫,不是做事悖謬就是很快失敗,而做事悖謬則將犯上作亂,而很快失敗則導致軍隊潰散。”他又說:“苟且要求是不合正道,苟且允諾則不夠真誠。君臣之間,勢必產生互相猜疑。與其待到他的野心逐漸蔓延時再去對付,還不如在他的陰謀剛剛萌芽時就除掉他。”


陸贄又說:“治國的正道是用大義訓導臣民,而教導臣民事奉君王,首先必須讓他們服從君長。”他又說:“藩鎮大臣,辦事經常專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果讓擅自奪取高位的人輕易就得到任命,去取代前任,那麽人們都會去覬覦利益的所在。讓這樣禍患的根源暗中滋長,一旦發生禍患就很難挽救。這不但是助長叛亂的做法,也關係到謀逆的開端。”他又說:“前些日子對劉士寧的驅逐,事情發生得很倉促,各郡的守將當然沒有和他連謀,汴州城裏的將士也未必和他同心。各人都在分析成敗的局勢,也拿不定他這樣做是逆是順,所以誰肯舍命和他同惡!”他又說:“陛下隻要從文武群臣中選取一人,任命他為節度使,並降下優詔慰勞宣武軍,再獎勵李萬榮安撫汴州的功勞,另外派以寵任,然後用和睦相處的大道理褒揚將士,送給他們豐厚的資裝,控製住他們的情緒,事情一定會得到平息。李萬榮即使想要專橫跋扈,又能有什麽作為!”他又說:“如果這麽辦了,今後出了動亂,臣請求接受造成失敗挫折的罪過。”但唐德宗最終沒有聽他的,照樣采取姑息藩鎮的政策。十二月十七(壬戌),唐德宗任命通王李諶為宣武節度大使,任命李萬榮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汴宋等州觀察留後。


同時,朔方靈鹽節度副大使、太子少師、檢校左仆射、餘姚郡王杜希全去世。杜希全是京兆醴泉人。他少年時就從軍,曾擔任郭子儀的裨將,積功官至朔方軍節度使。他軍令嚴肅,士卒都對他心悅誠服。當初,唐德宗在奉天避難,杜希全是首批率領所部勤王的大將。他與鹽州刺史戴休顏和夏州刺史時常春合兵,奔赴國難。他們在經過漠穀時,遭到朱泚軍隊的截擊。叛軍占據高地,往下拋擲木頭石塊,又用大弩射擊,造成官軍很大傷亡。唐德宗下令出兵增援,但無法前進。杜希全等人隻好退駐邠州。因為奔赴國難有功,朝廷加授他為檢校戶部尚書、行在都知兵馬使。他接著跟從唐德宗前往梁州。唐德宗回到京師後,升遷他為太子少師和檢校右仆射,兼任靈州大都督、禦史大夫、受降定遠城天德軍,靈鹽豐夏等州節度支度營田觀察押蕃落等使、餘姚郡王。


杜希全將要奔赴靈州時,進獻《體要》八章,多所規諫。唐德宗全都采納,並著述了《君臣箴》賜給他。由於篇幅有限,就不詳述了。很快他又兼任本管及夏綏節度都統,加太子少師。杜希全覺得鹽州地處要害,自貞元三年(787)吐蕃劫持會盟大臣之後,州城淪陷,此後塞外再無保障,而靈武又被隔絕;鹽州還西通鄜坊,失去那裏將成為邊患,因此請求重修州城。朝臣們也都讚同他的看法。貞元九年,唐德宗下詔說:


“設險守國,是易象傳下的說法;有備無患,是先王留下的令典。何況修複原來的建製,鞏固邊疆的防禦,最終做到偃甲息兵,關鍵必在於此。鹽州地當要害,遠處朔陲,東達銀夏,西抵靈武,靠近延慶,捍衛王畿。先前鹽州城池失守,無處設置防禦,以致塞外千裏失去屏障,烽火警燧無法連接,三隅的要害不得不勤於派兵衛戍。如果不結集大軍,修繕壁壘,設置攻守器具,從事耕戰方略,那將導致封疆之內,多有不虞;華夏九州,屢有警報,由中及外,全無安寧。朕為長遠計劃深謀遠慮,經常廢餐忘寢!不過因為薄德,未能導致王化。既然不能恢複古人的大治,致使四夷臣服中國,與其出現問題而困擾重重,還不如預先防備而隨遇而安!所以必須弘揚久遠的謀略,重修五原的壁壘,使邊城有堅強的守禦,中夏有安定的環境。沒有暫時的辛勞,怎能導致永久的安逸?


“現命令左右神策及朔方河中絳邠寧慶兵馬副元帥渾瑊、朔方靈鹽豐夏綏銀節度都統杜希全、邠寧節度使張獻甫、神策行營節度使邢君牙、銀夏節度使韓潭、鄜坊節度使王棲曜、振武節度使範希朝,各於所部挑選並訓練將士,派三萬五千人同赴鹽州。神策將軍張昌權且負責鹽州事務。從事製作夾板和築牆等雜役,可派六千人充當。鹽州防秋將士每三年替換一次,委托杜彥先登記名冊奏聞,屆時將全部予以改轉。朕並非為了自己的私欲,一心都在如何讓百姓安定之上。希望你們將相大臣和忠良人士,誠心奉命,努力忘憂,勤勉建立功勳,永遠安定疆場。如果不得不用兵,隻能依靠眾人的決心。請大家各相勉勵,好滿足朕的願望。”


修築鹽州城動用了六千人,二十天就竣工了。即將動工時,唐德宗下詔讓涇原、劍南、山南各路大軍深入吐蕃境內牽製住他們。因此在修建鹽州新城期間,吐蕃沒來侵犯邊塞。新城建成後,朝廷內外無不稱賀。因此靈武、銀夏、河西趨於安寧,吐蕃人再不敢深入。


杜希全長久鎮守河西,到了晚年變得專恣驕橫,但唐德宗寬容了他。豐州刺史李景略威名在他之上,杜希全深為嫉妒,害怕朝廷會讓他取代自己,便上奏誣陷李景略。唐德宗不得已,為他貶斥了李景略。杜希全平素患風眩病,晚年變得更加暴戾。判官監察禦史李起有點忤逆於他,杜希全又上奏誣陷,甚至殺害了他。部下將吏無不膽戰心驚,大氣都不敢出。這時他病故,唐德宗為他取消三天朝會,追贈他為司空。


十二月二十二(丁卯),唐德宗納已故駙馬都尉郭曖的女兒為廣陵王李淳的王妃。李淳是太子的長子。王妃母親就是唐代宗次女升平公主。


要想知道唐德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