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十五:姑息藩鎮之十二:汴宋節度使劉洽和淄青節度使李納相繼病故

(2018-05-18 16:33:46) 下一個


貞元八年即公元792年三月十一(乙醜),山南東道節度使兼檢校戶部尚書嗣曹成王李皋病逝。


宣武節度使兼司徒和平章事劉玄佐很有威嚴和謀略。每次李納派使者到他那裏時,劉玄佐總是厚待於他,跟他關係搞得很好,所以經常探知李納暗中的行為,為此預先做好防備。李納很怕他。劉玄佐的母親雖然因為兒子尊貴,但仍然保持每天紡織一匹絹的習慣。她跟劉玄佐說:“你本來出身寒微,天子把你變得如此富貴,你必須以死報答朝廷。”所以劉玄佐始終沒有失去臣子的氣節。三月十六(庚午,《新唐書》作三月三十甲申),劉玄佐病逝。


劉玄佐本名劉洽,是滑州匡城人。他少年時風流倜儻,不管維生家業。他曾擔任縣裏的捕盜吏,因為違法,被縣令鞭笞,差點沒被打死,這才亡命從軍。大曆中年,他成為永平軍衙將。李靈曜占據汴州時,劉洽帶兵趁著他沒有防備,徑自進入宋州。唐德宗於是下詔將宋州劃歸永平軍管轄,節度使李勉也奏請署任他為宋州刺史。建中二年(781),朝廷加他兼任禦史中丞和亳潁節度等使。


李正己死後,他兒子李納秘不發喪,陰謀反叛。他部將李洧在徐州歸順朝廷,李納派兵包圍了他。唐德宗下詔派劉洽與諸軍增援李洧。劉洽他們和叛軍交戰,擊潰了他們,斬首萬餘級。於是糧食轉運的路途暢通,唐德宗為此加他為禦史大夫。他接著又收複濮州,招降守將楊令暉,派兵帶著他出巡濮陽,靠他招降了守將高彥昭,從而打通濮陽津渡口。劉洽因此升遷尚書,經累封享有四百戶食邑,還兼任曹濮觀察使,很快又加授淄青兗鄆招討使,又加汴滑都統副使。李希烈進攻汴州時,唐德宗在奉天避難。劉洽接連和李希烈交戰,叛軍才稍稍退卻。興元初年(784),他進位為檢校左仆射,加平章事。李希烈包圍寧陵時,劉洽手下大將劉昌言堅守城池,李希烈無法攻下。李希烈接著進攻陳州,劉洽派劉昌言與諸軍前往救援,打敗了叛軍,還俘獲他們的將領翟崇暉。李希烈隻好丟棄汴州,劉洽於是率軍收複汴梁,唐德宗因此下詔加他為汴宋節度使。沒多久,朝廷又授他為本管以及陳州諸軍行營都統,賜名劉玄佐。同年他來長安上朝,唐德宗又拜他為涇原四鎮北庭等道兵馬副元帥,檢校司空,增加實封八百戶。


劉玄佐性格豪放奢侈,輕財重義,總是厚賞軍士,所以造成他治下的百姓日益貧困。汴州的士兵,從李忠臣開始直到劉玄佐,日益驕橫專恣,經常擅自驅逐和殺害將帥,為了利益肆行剽劫。劉玄佐又寵任小胥吏張士南以及養子樂士朝,他倆集聚了財物巨萬。樂士朝還和劉玄佐嬖幸的小妾私通。劉玄佐這時在任上病故,終年五十八歲。唐德宗為他取消三天朝會,追贈他為太傅。他的將佐最初秘不發喪,說他生了重病,等待替代。唐德宗也隱瞞了他的死訊,幾天後才發喪。劉玄佐有兩個兒子:劉士寧和劉士幹。


三月十九(癸酉),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上奏,請求為他部屬的閑員官吏增加俸祿。唐德宗答應了。


三月二十一(乙亥),唐德宗任命湖南觀察使李衡為洪州刺史兼江西觀察使。


山南東道節度使李皋死後,他的判官李實負責留後事務。李實生性刻薄,總是裁減軍士的衣食。鼓角將楊清潭率眾作亂,在夜裏焚燒搶掠襄州城中居民,獨獨不侵犯曹王李皋的家宅。他們還將府庫的財產和民財幾乎搶光。李實爬出城牆逃走,得免一死。次日一早,都將徐誠縋著繩子爬牆進城,下達號令,禁止搶掠,這才製止了混亂現象。他接著搜捕楊清潭等六人,將他們處斬。李實逃回京師後,唐德宗任命他為司農少卿。李實是唐太宗弟弟李元慶的玄孫。三月二十二(丙子),唐德宗任命荊南節度使樊澤為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節度使。同時,他還任命江西觀察使裴胄為江陵尹兼荊南節度使;任命戶部尚書班宏判度支;任命戶部侍郎張滂為諸道鹽鐵轉運使。


當初,竇參任度支轉運使,班宏是他的副手。竇參許諾班宏說,一年後將讓他擔任正使。一年多後,竇參絲毫沒有將轉運使移交給他的意思,因此班宏十分憤怒。司農少卿張滂是班宏推薦的,竇參想讓張滂分管江、淮一帶的鹽鐵,但班宏不同意。張滂得知後,心裏也怨恨班宏。當竇參被唐德宗疏遠時,他這時才將度支的大權交給班宏,但又不想讓班宏專權,所以將張滂推薦給唐德宗。因此張滂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和諸道鹽鐵轉運使,不過仍然隸屬於班宏。竇參想以此取悅於他。


三月二十五(己卯),唐德宗任命陝虢觀察使吳溱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汴宋等州觀察使。三月二十七(辛巳),他任命同州刺史姚南仲為陝虢觀察使。次日,他又任命左庶子李充為京兆尹,蘇州刺史齊抗為潭州刺史兼湖南觀察使。


四月,吐蕃入寇靈州。


竇參陰險狡詐,而且剛愎自用。他仗恃大權,貪得無厭。每次要升遷官員時,他經常和族子給事中竇申商量。竇申於是利用機會向人索取賄賂,因此人們將他稱作“喜鵲”。唐德宗多少聽說了這事,便跟竇參說:“竇申必定會連累你。應當讓他出任外官,好平息眾人的議論。”竇參再三擔保他沒事,而竇申也怙惡不悛。左金吾大將軍虢王李則之是李巨的兒子,和竇申關係密切。左諫議大夫兼知製誥吳通玄和陸贄不和。竇申擔心陸贄得到重用,便暗中和吳通玄和李則之勾結,寫了誹謗書信想以此搞倒陸贄。唐德宗對這些事都一清二楚。夏四月初三(丁亥,《舊唐書》作四月丁醜為誤。四月無丁醜),唐德宗將李則之貶為昭州司馬,吳通玄貶為泉州司馬,竇申貶為道州司馬。朝廷很快又賜吳通玄自盡。


四月初四(戊子),唐德宗任命雅王傅李翰為金吾衛大將軍。李翰先前被竇參厭惡而被貶官,這時竇參失寵,唐德宗馬上召見李翰,當即口授他為將軍,讓他執金吾立刻上任,翌日正式的任命才下達。


劉玄佐去世時,將佐秘不發喪,說他得了重病,請求朝廷派人替代。唐德宗也隱瞞了這事,派使者到他軍中詢問說:“陝虢觀察使吳湊能夠取代他嗎?”監軍孟介和行軍司馬盧瑗都覺得可以,於是唐德宗下達了這一任命。吳湊來到汜水時,劉玄佐的靈柩才即將離開汴州前往京師。軍中請求預備儀仗,但盧瑗不肯。他又下令將州府的器用都留給新任節度使,因此將士們都很憤怒。劉玄佐的女婿以及親兵都披上盔甲,擁戴劉玄佐的兒子劉士寧脫下衰服,登上節度使的重榻,讓他自稱留後。他們還捉了城將曹金岸和浚儀令李邁,說:“你們都是把吳湊請來的人!”於是驅逐了他們。盧瑗也逃跑了。劉士寧用錢財賞賜將士,然後劫持了孟介,強迫他向朝廷請求讓劉士寧繼任。唐德宗為這事征求宰相們的意見。竇參說:“如今汴人追隨李納,要求得到製命。如果陛下不肯,隻怕他們會投靠李納。”四月初六(庚寅),唐德宗隻好任命劉士寧為汴州刺史兼宣武軍節度使。當時吳湊還在汜水,得知事情有變,隻好回去了。劉士寧懷疑宋州刺史翟良佐不肯依附自己,便借口巡撫到了宋州,當即讓都知兵馬使劉逸準代替史翟良。劉逸準是劉正臣的兒子。


四月十一(乙未),唐德宗將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竇參貶為郴州別駕,將竇申貶為錦州司戶(《舊唐書》作景州司戶,還說竇申很快就被杖殺。竇氏家族都遭貶斥)。唐德宗然後任命尚書左丞趙憬和兵部侍郎陸贄並為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趙憬是趙仁本的曾孫。


四月十三(丁酉),韋皋又請求在他的治下征收十分二的租稅,用作官吏的俸祿。唐德宗同意了。


張滂向班宏索取鹽鐵收支的舊帳簿,但班宏不給。張滂和班宏一道挑選巡院官吏,但因為意見不合,所以官員空缺得很厲害。張滂跟唐德宗說:“這樣搞下去,臣的職事必然要荒廢,臣也無法逃脫罪責。”四月二十二(丙午),唐德宗命令班宏和張滂分別掌管天下的財賦:東都、河南、淮南、江南、嶺南、山南東道的兩稅等收入,由戶部侍郎張滂負責;河內、河東、劍南、山南西道等地的財稅,則由戶部尚書兼判度支班宏負責;就像大曆年間由劉晏和韓滉分管那樣。同時,給事中韋夏卿因為和竇參一夥交往過密而被貶為常州刺史。


四月二十八(壬子),吐蕃入寇靈州,攻陷水口支渠,破壞了營田。唐德宗下詔,讓河東和振武派兵救援,還派神策六軍二千人去衛戍定遠和懷遠兩城。吐蕃這才退走。


五月初一(乙卯),唐德宗登禦宣政殿接受朝賀。次日,朝廷首次將京兆地區青苗稅增加到每畝三錢,用以供給掌閑彍騎。


五月初四(戊午),唐德宗任命光祿少卿崔穆為黔州觀察使。次日,長安刮大風,吹壞了廬舍和門闕,大風還掀開了太廟的屋瓦。


五月十二(丙寅),唐德宗任命大理卿王翃為福建觀察使。


陸贄請求讓台省(尚書省即中台,門下省即東台,中書省即西台的通稱)的長官各自舉薦部屬,將他們的名字寫在詔書上,以後好考察被舉薦人的實際能力,並以此決定舉薦人的升降。五月十四(戊辰),唐德宗下詔采用陸贄的建議。先前,郎官空缺時,由左右丞舉薦官員出任;禦史空缺時,由大夫和中丞舉薦;但詔書都沒將舉薦人的名字列上。當趙憬和陸贄為相時,他們建議郎官不應當隻由左右丞舉薦,也應讓尚書、丞、郎各自舉薦,然後在詔書上具列舉薦官員的名字,禦史也是一樣。


沒多久,有人跟唐德宗說:“諸司所舉薦的人都有人情關係,有的甚至接受賄賂,所以沒能得到實才。”唐德宗私下跟陸贄說:“自今以後官員的任命和改任,愛卿應該自己挑選,不用讓諸司舉薦。”陸贄上奏,大略意思是:“朝廷五品以上官員,必須陛下下達製敕任命;這是因為他們是宰相商議後奏可的。六品以下隻要憑陛下的旨意即可授任;這是因為他們是通過吏部銓衡後署任的,陛下在詔旨上畫個‘聞’字而不置可否。開元中年,起居、拾遺、補闕、禦史等官職,還都由選官部門提名。後來天子的寵臣專權,舍棄群臣的商議而注重自己的大權,廢置公正的做法而施行私人的恩惠,於是導致任命的百官,如果不是出自當時宰相的意思,就無法落實。”他又說:“自從宣布實行新法以來,才舉薦了十多人。根據他們的資曆和名望,也不愧對同輩的官員;考察他們的操行和能力,也沒聽說有什麽腐敗或無能。而議論的人卻急忙表示非議,還來麻煩聖上。實行王道的艱難,也就可想而知了!請陛下讓責難新法的人指出具體事實,比如某人受賄,某個舉薦出於人情,等等。那麽陛下就可以將這事交給有司部門,核查事情的虛實。舉薦失當的人必定要受到責罰,誣陷良善的人也得受到製裁。朝廷何必要寬恕這些奸邪或貪贓的人,而不加以辯別;何必要壓下公眾的評議,又不具體點名?這樣做隻會讓無辜的人受到懷疑,有罪的人逍遙法外。理虧理直都一樣看待,那麽人們能依賴什麽!又有,宰相不過幾人而已,怎能清楚地了解所有的士人!如果讓他們任命全部官員,宰相理當到處詢訪,那將把公舉變為私薦,把公開選拔變為私下投靠;這樣靠人情關係的因素將會很多,危害也將更為嚴重。所以按照以前的方式任命官員,很少不被非議。不但宰相未必都能保持公平,有時也難免循行私情,他們還可能私下尋訪自己的親信,結果被他們給誤導了。這些弊端並不遙遠,還希望聖鑒明知。”他又說:“今天的宰相就是往日的台省長官,而今天的台省長官可能就是將來的宰相,職務的名稱也許暫時不同,當然不等於他們的行為突然會大相徑庭。豈有當台省長官時他們無法舉薦一兩位屬吏,到身居相位時卻能挑選千百個具體辦事的僚佐?外間議論紛紛,但沒有比這點更荒謬的了。這是因為尊者掌握要害和關鍵,卑者負責具體和細節。所以人主挑選輔佐大臣,輔臣挑選台省長官,長官挑選部門僚佐。得到人才治理庶務,這才是無法更改的辦法。尋求人才注重廣泛,考察政績貴在求精。以往則天皇帝想要收買人心,所以提拔選用時不拘一格;不但人人可以推薦士人,也能自我舉薦。然而她對官員的要求非常嚴格,官員的進退也都很快,所以當代人都說她有知人之明,以後的幾個朝代也都依賴她得到的許多人才。”他又說:“則天皇帝舉用官員的辦法也許過於簡易,然而卻得到人才。陛下謹慎選拔的規定則過於精細,容易錯過人才。”唐德宗最終還是追回了先前的詔書,不再實行陸贄的建議。


五月十九(癸酉),平盧淄青節度使、檢校司徒、平章事李納去世。李納是已故淄青節度使李正已的兒子。他少年時,李正己就派他帶兵到西部防秋(防備吐蕃秋季攻勢)。唐代宗召見了他,十分嘉許,將他從奉禮郎超秩拜任殿中丞兼侍禦史,還賜給他紫金魚袋。他出任檢校倉部郎中,兼總領父親的兵馬。李正已還奏請署任他為淄州刺史。李正己帶兵出擊田承嗣時,奏請署任李納為節度觀察留後。不久他升遷青州刺史,李正已又奏請署任他為行軍司馬,兼曹州刺史、曹濮徐兗沂海留後,又加禦史大夫。


建中初年(780),李正己、田悅、梁崇義、張惟嶽(即李惟嶽,朝廷賜姓)全都反叛。建中二年,李正己病故,李納秘不發喪,擅自統領他父親的部眾,繼續為亂。當他和田悅在濮陽會合時,派大將衛俊帶兵一千去救援田悅,結果被河東節度使馬燧在洹水打敗,部隊傷亡殆盡。唐德宗下詔派諸軍去消滅李納,李納的堂叔李洧在徐州,部將李士真在德州,以及棣州的李長卿,都歸順了朝廷。李納因為彭城(即徐州)的險要,又因李洧對家族的背叛而格外惱火,所以率領全部軍隊包圍了徐州。唐德宗下詔派宣武軍節度使劉洽(即劉玄佐)與諸軍前去救援,結果官軍在城下打敗了李納的兵馬。後來李納帶兵回到濮陽,劉洽攻破他的外城。李納在城上麵見劉洽,痛哭流淚,懺悔罪過,並派判官房說帶著他弟弟李經和幼年的兒子李成務前往京師,請求通過劉洽歸順朝廷。中使宋鳳朝見到李納的處境,覺得他已窮途末路,便想將消滅李納作為自己的功勞,因此奏請朝廷不要赦免李納。唐德宗於是用枷鎖扣上房說他們,關在皇宮禁中。李納隻好率軍回到鄆州,重新和李希烈、朱滔、王武俊、田悅密謀一道反叛,並自稱齊王,設置百官。當唐德宗頒布所謂“興元罪己詔”時,李納決定歸順,朝廷於是下詔加授他為檢校工部尚書、平盧軍節度、淄青等州觀察使。沒多久,唐德宗又加授他為檢校右仆射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李希烈包圍陳州,李納派兵和朝廷諸軍奮力出擊,擊潰了李希烈,因而解除了陳州之圍。他因功加檢校司空,封五百戶食邑。貞元初年(785),朝廷將鄆州升格為大都督府,改授李納為長史。這時他在任上病故,終年三十四歲。唐德宗為他取消三天朝會,贈送了相應的喪葬賻禮。


李納死後,軍中推舉他兒子李師古負責留後。


五月二十九(癸未),前太仆少卿劉士幹有罪被賜死。他是劉玄佐的養子。有個叫樂士朝的人也是劉玄佐的養子,因此冒姓劉氏。他和劉士幹有很深的嫌隙。劉玄佐去世時,有人說他是被劉士朝下毒鴆殺的。劉士幹後來得知此事,到了京師後,他派家奴持刀在劉玄佐的喪位,跟劉士朝說:“有吊唁的賓客來了。”趁機將他誘殺了。朝廷因此賜劉士幹自盡。


六月,吐蕃的一千多騎兵入寇涇州,劫掠了屯田軍士一千多人後離去(《新唐書》說六月吐蕃入寇連雲堡,大將王進用戰死。估計是一回事)。也在六月,淮水泛濫。


嶺南節度使上奏說:“近來海上過來的大商船帶來很多奇珍異寶。但他們大多都到安南(今越南)作貿易。臣想派判官到安南收購,請求陛下派一位中使一同前往。”唐德宗打算準奏。陸贄上言說:“遠方國度來的商販,惟利是圖。政策鬆了他們就過來,有點騷擾他們就離去。廣州曆來是外商船舶聚集的地方,如今他們忽然改到安南去。要不是因為廣州對他們的侵擾太厲害,就是對他們的招撫失當。嶺南節度使不但沒有反省,反而來煩擾陛下的聖慮。何況嶺南和安南,莫非王土;中使和外使,全是王臣。陛下豈能一定要相信嶺南而隔絕安南,一定要注重中使而輕視外使?希望陛下壓下該奏折,不用下達實行。”


要想知道唐德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