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十二:代宗為政之二十一:中唐名臣楊綰拜相與病逝

(2018-02-11 14:26:15) 下一個


大曆十二年即公元777年三月二十九(辛巳),唐代宗李豫賜宰相元載自盡,並將另一位宰相王縉貶為括州刺史。


夏四月初一(壬午),唐代宗任命朝議大夫、守太常卿、兼修國史楊綰為中書侍郎;任命尚書禮部郎、集賢院學士常袞為門下侍郎;一道兼任同平章事。楊綰生性清廉簡樸,製令下達那天,朝野為此互相慶賀。郭子儀當時正在宴請賓客,得知這事後,當即將酒席上的音樂撤去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幹平日出行時隨從很多,當天也削減了,止留下十名隨騎。十丞崔寬的府第樓舍十分宏偉奢侈,也趕緊拆毀撤去了不少。


四月初二(癸未),唐代宗任命右庶子潘炎為禮部侍郎;同時,將元載的黨羽吏部侍郎楊炎,負責製誥的諫議大夫韓洄、王定、徐璜、包佶,諫議大夫兼戶部侍郎趙縱,大理少卿裴翼,太常少卿王紞,起居舍人韓會等十多人全都貶斥。楊炎是鳳翔人。元載常要聘請一名有文學才望的人,待他特別親厚,想讓這人以後取代自己。楊炎就是這樣的人,因此被貶貶為道州司馬。韓洄是韓滉的弟弟。韓會則是南陽人。唐代宗起初想要將楊炎等人都殺了,吳湊百般勸諫,他才答應隻將他們貶官。唐代宗還派給事中杜亞出使魏州,賜給田承嗣不死的鐵券。


四月十二(癸巳),唐代宗任命前秘書監李揆為睦州刺史。李揆原來擔任宰相,因遭到元載的妒忌,二十年裏流落在江湖,淪為討食的乞丐。元載被殺後,他才重新出任州牧。唐代宗又將顏真卿從湖州召回。他也是因為遭到元載的忌妒而被貶斥外地。


同一天,唐代宗下詔,允許諫官隨時進獻密封奏事,側門論事的人可以隨時麵奏,六品以上想要言事的官員將奏折投進匭箱時也不須副章。


四月十四(乙未),月亮蓋住了心宿前星。


四月十六(丁酉),吐蕃入寇黎、雅二州,但西川節度使崔寧在望漢城打敗了他們,還生擒蕃將大籠官論器然,將他進獻給朝廷。


四月二十一(壬寅),唐代宗任命前商州刺史烏崇福為安南都護兼本營經略使。


同時,渤海、奚、契丹、室韋、靺鞨都派使者來長安上朝進貢。


當初,元載因為謀求進位的官員大多喜歡留在京師,害怕他們對自己形成威脅,便製訂俸祿標準,優待外官,而薄待京官。京官因為不能自給,經常向外官乞求借貸。楊綰和常袞上奏,說京官的俸祿過於菲薄。四月二十八(己酉),唐代宗下詔增加京官俸祿。經統計,朝廷各司共有二千七百九十六名官員,其中文官一千八五十四員,武官九百四十二員。朝廷每年給他們總共增加了十五萬六千貫錢,連同以前的加起來是二十六萬貫。


同時,唐代宗任命關內副元帥兼兵馬使渾瑊兼任邠州刺史。這月,金州人卓英璘造反。


五月初一(辛亥),唐代宗下詔,除了都團練使外,取消各州團練守捉使的職位。他又下令要求各團練使,除非出現軍事緊急,不得擅自召見刺史或停止他們的職務,隨意派人暫時攝理。他還規定各州的兵馬必須有一定的數目,正式招募並由官府提供一家人糧食和春冬季服裝的士兵,稱之為“官健”;臨時找來的當地民眾,春夏季回家務農、秋冬季集中訓練、官府隻給他們自身糧食和醬菜的士兵,稱之為“團結”。自從戰亂以來,州縣官員的俸祿很不統一,加上元載和王縉任意徇私,有的刺史月俸可以高達千緡,有的卻隻有數十緡,到這時,朝廷開始規定節度使以下直至主簿、尉等地方官吏的標準俸祿;削減多的,補充少的,上下有序,粗略建立了俸祿製度。


全國各道留在京都的官邸原來稱作留後。五月初四(甲寅),朝廷將它們改為進奏院。兩天後的夜裏,月亮進入太微恒。


五月十一(辛酉),唐代宗將刑部尚書王昂貶為連州刺史。王昂到萬州時就死了。王昂是行伍出身,因軍功累遷至河中尹,兼任河中節度使。他貪縱不法,一心都在聚斂財富上,靠賄賂成為藩臣。永泰元年(765)正月,他檢校(代理)刑部尚書,負責省事,後改任殿中少監。元載當政時,他和元載深相勾結。大曆五年(770)六月,他成為江陵尹兼禦史大夫,出任荊南節度觀察使,取代衛伯玉。王昂都上路了,結果衛伯玉暗示他手下大將楊钅采等人抗拒王昂,上表請求留下衛伯玉,唐代宗下詔同意了。王昂於是恢複了檢校刑部尚書,負責省事。他無比奢侈淫靡,修建了許多宅第,還養了不少妓妾,為所欲為。在刑部時,即使公務堆積,王昂照樣沉迷於私宴享樂上,有時好幾天都不管部裏大事。他生性貪婪吝嗇,對苟且得來的東西也絲毫不感愧疚,甚至販賣公署園子裏的蔬菜,用得來的錢裝飾自己的房屋,成為當時的醜聞。元載被殺時,他受到株連被貶到連州。唐代宗派中使監護他到萬州,渡過硤江時,他墜江而死(史書沒說是被害還是自殺或事故)。


五月二十(庚午),唐代宗派中使去發掘元載祖上和父母的墳墓,斫棺棄屍;還拆毀了他在大寧裏的家廟,燒了他祖上的牌位。


五月二十四(甲戌),唐代宗任命前安南都護張伯儀為廣州刺史、兼禦史大夫,出任嶺南節度使。


五月二十八(戊寅),元載的主書卓英倩等人都被棍杖打死。卓英倩當權用事時,他弟弟卓英璘在鄉裏橫行霸道。當卓英倩下獄時,卓英璘占據險要作亂。唐代宗派禁兵出討。


六月十三(癸巳),因為當時小旱,唐代宗齋居祈禱,也由於身體不適,這天沒有視朝。


六月二十五(乙巳),金州刺史孫道平出擊並生擒了卓英璘。朝廷還因此為金州免稅二年。


六月二十七(丁未),唐代宗因為幹旱,將京師的死囚降罪一等,原宥了流放以下的犯人。


秋七月初九(戊午),朝廷撤銷潤州的丹陽軍和蘇州的長洲軍。


唐代宗正依靠楊綰改革弊政,卻遇到他生了重病。七月二十(己巳),楊綰病逝。楊綰字公權,是華州華陰人。他祖父楊溫玉在武則天朝代任戶部侍郎和國子祭酒;他父親楊侃在開元中年任醴泉令,都以儒學和操行著稱。楊綰生性聰惠,才四歲時就在人群中表現出敏識過人。他家曾夜宴親友賓客,讓大家用四聲喊出坐席上的物品。賓客們都無法回答,隻有楊綰應聲指著座席邊的鐵燈樹說:“燈盞柄曲。”眾人無不感到驚異。年長後,他好學不倦,精通經史,九流七略,無不閱覽,尤其工於文辭,藻思清朗明瞻。他也崇尚玄理,沉靜寡欲,經常獨處一室,身邊全是經書,席上積滿塵埃。他就是如此澹如。楊綰韜光養晦,不想出名,每次寫文章,總是恥於張揚,除非知己一般人都讀不到他的文章。他早年孤苦家貧,贍養母親以孝順聞名,家裏一旦缺乏美味,他總是憂形於色。親友勸他出仕爭取俸祿,於是他考中進士,並調補太子正字。天寶十三年(744),唐玄宗登上勤政樓,策試博通墳典、洞曉玄經、辭藻宏麗、軍謀出眾等科目的舉人,命令有司部門提供禦食,到日暮才結束。選中辭藻宏麗之外,唐玄宗又讓舉人另試詩賦各一首。製舉考試詩賦就是從那時開始的。當時登科的三人,楊綰為首,因此超次授任右拾遺。


天寶末年,安祿山反叛,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楊綰從淪陷區經曆千辛萬苦,靠山林野果充饑,趕赴唐肅宗的行在。當時朝廷正急於求賢,當楊綰到時,大家都非常高興。朝廷因此拜他為起居舍人,負責起草製誥。他曆任司勳員外郎和職方郎中,照樣掌管製誥。楊綰不久升遷中書舍人,兼修國史。按照慣例,資曆很深的舍人稱作“閣老”,官署的混雜好處,五分之四都歸屬閣老。楊綰認為品秩同列,應當均等,所以將好處平分給大家,因此得到時論的讚美。他經兩次升遷出任禮部侍郎,並上疏具體陳奏貢舉的弊病,說:


“國家選拔士人,必須憑藉賢良;所以應該選取孝友純備,言行敦實,居常育德,動不違仁的人。他們必須體現忠信的資質,履行謙恭的節操,懷才而從不自伐,虛心而所應必誠。隻有這樣,才能律己從政,化人鎮俗。自從近代爾虞我詐盛行以來,這一正道逐漸衰敗;士人爭相崇尚文辭,互相自矜炫耀。馬卿(西漢的司馬相如)虛浮輕薄,最終並沒得到任用;趙壹(東漢辭賦家)虛幻荒誕,終於被擯棄鄉閭。但自那以後,玄虛之道日益盛行,士人不再注重實際,全都追慕空名;傷風敗俗的事情,都已詳細記載在前史之上。古人把華麗文章比作春秋時鄭、衛的淫靡風氣,都是事出有因的。


“近代隋煬帝開始設置進士的科目,當時也隻是試策而已。到了高宗朝代,劉思立擔任考功員外郎,又奏請為進士科加雜文,明經科加填帖。從此科舉的積弊逐漸轉成習俗。幼年就能就學的孩童,都能背誦當代之詩;年長後博學多文的,也都不逾越諸家之集。他們互相結為朋黨,致力於虛無的美聲,《六經》則未曾開卷細讀,《三史》也猶如掛壁裝飾,更不用要求他們遵循孔門之道,責成他們成為君子之儒。祖上留下的積習既深,他們便以奔走求進為務。自誇其能的絲毫沒有愧色,一心求進的隻想欺淩他人。他們將誹謗他人作為常談,以投靠權勢作為己任。他們投送名片,拜謁貴人,驅馳於權要之間;他們顯露虛才,張揚自己,喧騰於當代朝堂。古代的賢良方正,哪有這樣的人物!朝廷的公卿,以此待士;家中的長老,以此垂訓。想要以此返回淳樸,心懷禮讓,謹守忠信,認識廉恥,行得通嗎!譬如流水,已經渾濁,如不澄清本源,如何讓流水重新清澈?當今聖德駕禦天下,寰宇再得安寧,四海之內,心向王化;人們無不延頸舉踵,思念聖朝的大治。陛下不利用此時抓緊治理,那麽又將錯過太平的政治。


“治國的關鍵,莫過於優先選擇士人。自古以來的哲王,無不側席謙恭地對待賢能。然而今天取人,都讓他們投送名片自我舉薦。這並非安邦經國的辦法。還希望依照古製,讓縣令考察孝廉,向鄉閭了解他們孝友信義,懂得廉恥的操行,加以考核他們經營事業的能力;一旦發現他們才堪策試,就以孝廉為名義,推薦給州裏。刺史應當以禮相待,策試他們精通的學科,然後將通過的孝廉名冊送到台省。從縣到省,不許舉人動不動就自己陳遞名片。近來有到狀、保辯、識牒等事(估計指請托走門路等),現在一律停止。孝廉所學的經史必須取自《左傳》、《公羊》、《穀梁》、《禮記》、《周禮》、《儀禮》、《尚書》、《毛詩》、《周易》,任其精通一經,務必理解其中的深義奧旨,精通諸家的大義。策試那天,請出各司儒學學者進行對問,每經問義十條,問畢對策三道。對策都必須詢問古今的道理大體以及當下的時事要務,然後選取能夠實踐應用的人才。經義和策試全部通過的評為上第,希望交付吏部當即授予官職。經義通過八道、策試通過兩道的評為中第,給與出身(等待將來的選拔)。其餘評為下第,罷歸鄉裏。明經科目比試帖經,全文不符合古義,靠的無非是背誦被帖去的語句,企圖僥幸過關。近來又有道舉,也不是治理國家的辦法,希望與明經和進士的考試一塊停止。國子監的舉拔人才,也請準照這一辦法。如果發現操行和業績並不顯著,地方官吏卻妄相推薦,請求酌量對他們加以貶黜。如果這樣做了,臣希望數年之間,風氣將為之一變。士人不但重新重視實際學問,也將懂得治國大道;居家者必修德業,從政者皆知廉恥;浮誇競爭的風氣自然消止,敦實自勉的風氣自然形成。教育民眾的根本,其實就在這裏。陛下如果覺得此建議可以施行,臣即當另立具體條例陳奏。”


唐代宗下詔,讓左右丞、諸司侍郎、禦史大夫、中丞、給事中、舍人共同討論他的奏折,然後奏聞朝廷。給事中李廣、給事中李棲筠、尚書左丞賈至、京兆尹兼禦史大夫嚴武所奏的都跟楊綰的主張相同。賈至的奏折也被紀錄史冊,這裏就不重複了。李暠等人的看法也和楊綰一致,奏文太長,就不轉載了。但宰相們上奏,認為科舉製度已實行很久,難以速改,所以今年的科舉還希望照以前的辦法進行,來年再奉詔,將敕令禮部上報具體條例奏聞朝廷。唐代宗就取消進士科舉征求翰林學士們的意見,他們答道:“進士科舉實行已經很久了,驟然廢除,恐怕不太適宜。”唐代宗於是下詔,要求孝廉和原來的科舉同時進行。楊綰又上奏,說每年的孝悌力田和童子科等考試,其中孝悌力田應該有具體的證據;童子則是超越眾生,不應屬於常科。如果和歲貢(年考)同時進行,恐怕會助長僥幸的心理。唐代宗於是下詔停止了童子科。楊綰經兩次升遷後出任吏部侍郎,負責官員選拔。他認真考核官員,以公平見稱。


當時元載當政,大多數公卿都依附於他,隻有楊綰孤立自主,堅持中道,清貞自守,從未私下去拜謁元載。元載因為楊綰的德望曆來很高,所以外麵表示尊重,內心其實疏遠並忌妒他。魚朝恩死後,元載借口魚朝恩曾主持國子監事務,沾汙了太學,應該得到一位名儒,以澄清國子監的秩序,便上奏讓楊綰出任國子祭酒,其實是想讓他擔任散職。元載的貪鄙日益嚴重,天下的清議全都歸於楊綰。唐代宗也十分清楚,隻是因為元載久在相位,不好立即罷遣。於是他升遷楊綰為太常卿,出任禮儀使。因為南郊和宗廟的祭祀禮儀已長久荒廢,唐代宗想靠楊綰重新恢複,也想以此觀察他的實際能力。這年三月,元載伏誅,唐代宗於是拜楊綰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兼修國史。楊綰長期都有拜相的聲望,當詔書出來後,朝野大臣互相道賀。楊綰累次上表懇切辭讓,但唐代宗很器重他,楊綰也不敢固辭。


楊綰平素以德行著聞,質性堅貞廉潔,車輛服飾都非常儉樸。他身居相位沒幾月,人心自然歸化。禦史中丞崔寬是劍南西川節度使崔寧的弟弟,家室非常富裕,在皇城南麵有座別墅,池館台榭,在當時可數京師第一。楊綰上任當天,崔寬就暗中派人拆毀了那別墅。其他因此變奢從儉的大臣不可勝數,他以身作則,帶來移風易俗的影響就是如此強大。


楊綰一直有宿病痼疾,拜相才十來天就中風。唐代宗下優詔讓他在中書省攝政休養,每次在延英殿引見他時,還特許讓人扶他入宮。當時朝廷改革舊日的弊政,百官無不唯楊綰的馬首是瞻,他得到的恩遇無人可比。楊綰累次上疏辭職,唐代宗頻頻下詔敦勉,沒有答應。楊綰病危時,唐代宗每天都派中使到他府邸慰問,尚書和禦醫,早晚都呆在他身旁。唐代宗每次聽說他略有好轉,總是喜形於色。楊綰幾天後就去世了。中使當時在那裏,馬上飛馬奏報朝廷。唐代宗震驚哀悼了很久,還為他取消三天的朝會,並下詔追贈他為司徒,讓文武百官到他的府第吊唁,同時派內常侍吳承倩前往會吊,遺贈一千匹絹和三百端布。唐代宗為他的去世深感痛惜,環顧朝臣們說:“上天難道不想要朕得到太平嗎?為何這麽早就奪走我的楊綰!待到大斂時,朕將和愛卿們一同悲悼他。”宰相得到的遺贈和恩遇,以及死後的哀榮,近年來從未如此盛大過。太常寺起初給他的諡號為文貞。唐代宗下詔說:“諡號的法則說:‘忠信愛人曰文,平易不懈曰簡。’應當諡號為文簡。”比部郎中蘇端生性粗疏狂妄。他嫉妒楊綰的賢能,於是肆意詆毀他的功績,對唐代宗賜的他的諡號表示異議。唐代宗十分憤怒,將蘇端貶為廣州員外司馬。


楊綰節儉薄己,自得其樂,從不留意家產,也從不過問生計。他累任清要,卻沒有自己的宅第;所得的俸祿,他都隨月分給親朋故友。他見識過人,對於先哲精細微妙的言論,《五經》深奧難解的大義,先儒無法參悟的哲理,楊綰都要盡力探討其中的精理。他崇尚玄言,精通佛道二教,曾著有《王開先生傳》以表達自己的見解,文章太長,就不轉載。他的知友都是一時名流。有人前來造訪,他經常和他們清談終日,卻從不涉及名利。曾有位客人想求他辦事,看見楊綰言談無不玄奧高遠,最終不敢出口,內心慚愧而退。大曆中年,他的德望日益崇高,天下的優雅正直人士爭著拜倒在他的門下,甚至有不遠數千裏慕名前來的人。他以清德坐鎮雅俗,當時人們將他比作楊震、邴吉、山濤、謝安之流。


要想知道唐代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