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四年即公元716年六月十九(癸亥),太上皇李旦在百福殿駕崩。六月二十九(癸酉),拔曳固部落殺了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將他的首級敬獻朝廷。阿史那默啜兄長的兒子左賢王默棘連繼立為毗伽可汗,國人稱他作“小殺”。
冬十月十一(癸醜),戶部尚書、新任太子詹事畢構去世。畢構是河南偃師人。他父親畢憬在武則天時曾任司衛少卿。畢構少年時就舉進士,並在神龍初年(705)經累遷後任中書舍人。當時敬暉等人奏請降削武氏諸王,輪到畢構宣讀奏表。他不但聲韻爽朗明暢,還分析其中的文句,周圍聽到的大臣們都印象深刻。因此武三思十分厭惡,很快就將他支出當潤州刺史。經累任後他當了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景雲初年(710),朝廷召他回朝任左禦史大夫,後轉陝州刺史,加銀青光祿大夫,封魏縣男。不久,朝廷又任命他為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任劍南道按察使。他曆任州牧時,都很有政績,在蜀中尤其如此,他改革舊弊,政令清嚴。唐睿宗得知後很讚賞,專門下璽書慰勞他,還賜給他一副袍帶和官服。不久他就官拜戶部尚書,又轉吏部尚書,並遙領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唐玄宗即位後,他經累任官拜河南尹,後遷戶部尚書。這年他生了重病,唐玄宗下手疏藥方賜給他。當時人們認為戶部尚書是不吉利的官職,唐玄宗急忙改授他為太子詹事,想以此消災。但也沒用,他不久就死了,朝廷追贈他為黃門監,諡號景。
畢構的繼母死時,他兩個妹妹還在繈褓,因此由他撫養直到成人。當畢構去世時,兩個妹妹痛哭欲絕了好長時間。因為他的養育之恩,她們為他服了三年之喪。他弟弟畢栩也萬分哀傷,因此都被當時人們稱道。
十月二十八(庚午),朝廷將大聖皇帝李旦安葬在橋陵,廟號睿宗。同時,朝廷將同州的蒲城縣改為奉先縣,隸屬京兆府。禦史大夫李傑負責橋陵的修建,判官王旭犯了貪贓的罪,被李傑按察,結果反而被他構陷。唐玄宗於是將李傑貶為衢州刺史。
十一月初八(己卯),黃門監盧懷慎病重。他上表推薦宋璟、李傑、李朝隱、盧從願,說:
“臣曆來缺乏才識,然而深得陛下的恩榮,待罪(待詔的謙稱)在樞密已有許多年頭。報國之心,臣知道自己是竭盡全力;然而推賢之誌,卻始終沒有伸展。臣辜負陛下的明恩,日夜驚惶恐懼。臣染疾已久,形神枯槁。回想經曆,也做了不少鳧雁之飛那樣的些小貢獻;然而犬馬之誌,即使在臨終前也祈求聖聽。所謂人之將死,其鳴也哀。還乞求陛下聖察。
“宋璟秉性公平正直,辦事執著。他的文學才能足以經綸政務,他的見識謀略可以輔佐時世。他的行為曆來正直,從不苟合。臣聽到朝野對他的評價,實在算是社稷之臣。李傑無比勤奮刻苦,特立獨行,從不依附權勢;有利國家的事情,他知無不為。他也是一時難得的人材,得到輿論的推許。李朝隱操履堅貞,才識通贍,奉公守法,頗懷鐵石之心。他事奉陛下竭誠盡心,的確盡到了人臣的節操。盧從願清貞謹慎,思考問題和處理政事都非常周密。他的始終如一,朝野共知。像這樣的簡要之才,不可多得。他們都是盛世重器,聖代良臣。近來他們在自己任上,稍微有些過失;他們受指責的事情很小,然而朝廷對他們的遺棄卻很大。他們所株連的過錯很輕,然而陛下對他們的貶斥卻很遠。日月雖近,譴責傷深。還希望陛下垂憐重新錄用他們,逐漸加以進用。
“臣私下聽說黃帝之所以垂著衣裳而天下得到治理,是由於任用了風和力。帝堯之所以光明地君臨天下,也是因為任用了稷和祼。況且朝廷是天下的根本,賢良則是風化的泉源。得到人才就會政績斐然,失去直士則將倫常敗壞。臣總見到陛下為朝政擔憂辛勞,勤奮地追求治國之道,慎重地選拔舉各部門的長吏,總是期望他們能夠稱職,使得朝堂上鵷鷺成列,人才濟濟,沒有賢能之人遺留民間。所以年歲豐登,時世和煦,政治公平,刑獄合理,這些都是陛下任用賢能的效果和明證。臣並非木石,早就知道了陛下的誠心。今天離瞑目不遠,而陛下的厚恩卻尚未報答。黜殯之義,敢不庶幾,城郢之言,思布愚懇。”
唐玄宗非常讚同並采納了他的建議。十一月二十四(乙未,《舊唐書》作辛醜,疑有誤),盧懷慎病逝。
盧懷慎是滑州靈昌人。他的祖先家住範陽,是山東的大姓。他祖父盧悊曾擔任靈昌令,因此他們家從範陽搬到了靈昌。盧懷慎少年時就清明恭謹,舉進士後,曆任察禦史和吏部員外郎。景龍中年(708),他升遷右禦史台中丞,並上疏陳奏時政的得失。現大略記載其中三篇。
其一是:“臣聽說孔子曾說:‘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又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所以《尚書》說‘三載考績’,就是檢校政績。從前子產在鄭國為相,更改法令,頒布刑書,頭一年人們用歌謠罵他說:‘取我田疇而伍之,取我衣冠而褚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到了第二年人們就開始歌頌他說:‘我有子弟,子產教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終於有遺愛留在人間,流芳史冊。子產是位難得的賢者,即使他為政也還需要經年才得到成功,更何況其他平常的人才。
“臣私下見到近來的州牧和高級佐僚,以及兩名京畿縣令,他們下車布政,很少人經曆過四次考核。在任長的一二年,短的隻有三五月,不是升遷就是改任,也不管政績考核的結果。也有人經曆了長時期沒有改任,便伸長耳朵傾聽,踮起腳跟企盼,爭求冒進,不顧廉恥。他們哪裏有時間為陛下宣揚教化,關心和撫恤民間的疾苦!禮義未能盛行,風俗未能歸一,戶口之所以流散,倉庫之所以空虛,百姓凋弊,日甚一日,正是因為這一緣故。為什麽呢?因為人們知道官吏任期不久,因此都不聽從他們的教化;而官吏知道自己很快得到升遷,也不會盡力辦事,偷安苟且,混吃爵祿,一心隻想樹立自己的資望。陛下雖然勤勞為懷,廢寢忘食,然而一旦僥幸之路得以開啟,那麽上下相互蒙蔽,共同苟且度日而已,誰會盡心至公?這是國家的大病。從前賈誼所謂的‘蹠盭之病’,相比之下真是太小的毛病了。今天這一弊端如果久不革除,臣擔心將成為膏肓之疾,即使高和高緩(春秋時期秦國的名醫)也不能治療,哪裏隻是蹠盭之病而已!
“漢宣帝綜和考核官員的名實,用大道理達到教化。黃霸是優秀的二千石地方官員,漢宣帝隻是為他增加品秩和賜給金帛,以旌揚他的賢能,而沒有讓他離開潁川。這就是前代的美好政治。又有,古代的地方官吏諸如長子孫,倉氏、庾氏,都是他後頭的能吏。《尚書》說:‘事不師古,以克永代,匪說攸聞。’臣希望要求各州都督、刺史、高級僚佐,以及兩京畿的縣令等,在任未經四次以上的考核,不許升遷或改任。考察政績尤其突出的,要麽賜給他們車馬衣裘,要麽就地增加俸祿或品秩,要麽派使者前往帶上陛下的璽書予以慰問勉勵。如果朝廷公卿有了空缺,則可以提拔他們。對那些沒有政績以及犯有貪贓殘暴罪行的,可以罷免他們回歸田裏。一旦聖朝明確了賞罰的信用,那麽全國民眾將會移風易俗,得到教化。達到這樣的美滿,革除那樣的弊病,其實易如反掌。陛下有什麽舍不得割棄而不願實行!”
其二是:“臣聽說《尚書》曾說過:‘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這就是精減官吏的大義。又說:‘官不必備,惟其才。’還說:‘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這就是精選人才為官的大義。臣私下見到京城各部門的員外官,都堆積如山,多的比平常多出幾十倍,近代以來從未有過。官職本就不必完備,而現在多餘的卻太多。人力可以代替天工,但如今多數官員並不從事庶務。廣為封拜官吏,卻沒有多少裨益。支付俸祿的費用,每年都多達巨億萬,隻是白白耗竭府藏而已,哪裏是達到大治的根基!如今倉庫空虛,百姓凋弊;黃河和渭水的漕運,往西供給京師;官府和民間的損耗,不可勝數。更何況邊隅尚未安寧,朝廷仍在大興兵革;所以節省開支,愛護百姓,今日非常必要。增加官吏,擴大費用,現在哪裏是時候?倘若水旱成災,租稅的收入減少,將造成國庫沒有錢財的積蓄,糧倉缺乏糧食的儲藏。到時疆場廝殺或邊塞防守,需要戰車遠出;或者年成不佳和糧食歉收,需要賑救災民。這些都是軍國的緊急事務,陛下將用什麽來解決危困?《尚書》說:‘無輕人事,惟艱;無安厥位,惟危。’(意思是:不要輕視民事,隻因為這樣會帶來艱難;不要苟安君位,隻因為這樣會帶來危亡。)又說:‘不見是圖。’(意即防範於未然。)這些都是謹小慎微的深刻宗旨。
“臣私下見到員外官之中,要麽是名流雅望,要麽是台閣舊人,要麽是熟悉憲章,要麽是深知政要,都是一時的良吏。然而他們大多不處理文件事務,隻是屍位素餐,白領祿俸而已。他們放著才幹而不施展其用,占著高位而不發揮其力。周朝聲稱有很多士人,漢朝也因得人著稱,難道那時都是現在這樣子嗎?必然大不相同。臣希望陛下要求各部門的員外官,如有才能和見識,眾所周知的,並堪為州牧縣宰以及高級僚佐的,一同得到升遷,讓他們到全國各地去為國效力,施展他們的智慧和才幹。如有年老多病以及不堪治理庶務的,都應當從各部門開除出去,讓賢能和不肖大有區別。這是濟時的急切事務,怎能因為實行艱難而不這麽做?”
其三是:“臣聽說天子的官吏一旦失去仁德,將比烈火還要凶猛;貪婪的敗類,猶如興起的颶風。因此知道那些逢迎賄賂寵臣,欺侮淩辱鰥寡,是無與比擬的為政蠹蟲。臣私下見到朝廷內外官員,不少人不遵紀守法,公開貪贓枉法,侵蝕百姓,欺壓黎民。那些被立案審理,罪行屬實,受到刑法製裁的官員,有的很快就恢複了原職;雖然身負殘酷剝削民眾的罪名,卻還高居牧宰之任。有的被流放到江淮、嶺南、沙漠地帶,朝廷稍微表示點懲處貶謫的意思。然而他們貪財盜貨,很少能夠革心洗麵。希望他們能夠治理百姓,跟希望黃河之水能夠清澈一般困難。臣聽說明主對於黎民百姓,一定必須公平對待,不能偏袒。如果派犯罪的官吏到邊遠地區,充當州牧去管理民眾,那便是扭屈法律豢養奸臣,體恤了近處的百姓卻遺棄了遠方的黎民。凡是被貶職的官員,很少能改過自新,更多的會自暴自棄,為惡更深。那樣一來,小州遠郡,蠻夷部落,有什麽地方對不起聖化,卻獨獨要遭受他們弊政的禍害!從前東漢的孟嚐,清廉明正,朝廷才派他出任合浦太守。東晉的吳隱之清正廉潔,朝廷才讓他到番禺當廣州刺史。西漢的郅都被派去鎮守並安定了朔方,東漢的耿恭被派去安撫疏勒。即使是這些邊遠荒僻的地方,明君也都是選擇賢良出任地方長吏,務必以寧濟為懷,豈能因為地方的遙遠荒僻而另眼看待?況且邊境之地,夷人和漢人雜居,因為地形險要遙遠,更容易發生動亂,更難以安定,也更必須依賴循規蹈矩的官吏,希望他們能對邊民綏靖安撫。如果派去的官員不能勝任,缺乏才幹,甚至淩虐黎民百姓,侵蝕剝削蕃人部落,那麽小則導致民眾的流亡,大則逼迫他們成為盜賊。由此而言,不能派平庸的人到邊遠地區,更何況那些狡猾和貪婪的官吏!朝廷內外犯有貪贓受賄並查有實據的官員,臣希望朝廷將他們革除官職,十多年間不許錄用。《尚書》說:‘旌別淑匿,黜陟幽明。’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不遵循這一法則,那麽能否驅除邪惡就很有疑問了。善於為政的能吏,或許也能得到甄別和獎勵;然而圖贓受賄的貪官,也許心存僥幸也能得到升遷。賞罰毫無章典,朝廷將靠什麽來勸善懲惡?浮競之風四處盛行,廉恥之行逐漸消失。如果不能杜塞這一現象的根源,國家將遭受嚴重的蠹害。”
唐睿宗雖然沒有采納他的建言,但他經累遷還是升任黃門侍郎,賜爵漁陽伯。
先天二年(713),盧懷慎與侍中魏知古在東都分別掌管官員的選拔,不久就被征回朝出任同中書門下三品。開元三年(715),他又升遷黃門監。盧懷慎與紫微令姚崇一道掌管樞密,盧懷慎認為自己的吏幹不如姚崇,因此遇到大事都推讓給他解決,所以人們稱他為“伴食宰相”。開元四年,他兼任吏部尚書。同年秋,他因為重病累次上表請求退休,唐玄宗最後答應了。致仕後沒多少天他就去世了。朝廷追贈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文成。
盧懷慎非常清廉節儉,不營置田產之類。他家裏的器用服飾,毫無金玉綺文的華麗。所得的俸祿他都隨時散給親友,因此家中沒有積蓄,導致妻兒困乏。家裏惟有一位老蒼頭,請求把自己賣了為他辦喪事。後來當唐玄宗準備前往東都時,四門博士張星上言說:“盧懷慎忠誠清廉,保持直道,始終不移。如果朝廷不加他榮寵和遺贈,那將無以勸善。”唐玄宗於是下製賜給他一百段布帛和二百石米粟。翌年,唐玄宗回到京師時,因為到城南校獵,經過盧懷慎城外的房子,見到他家人正在為他設祥齋,憐憫他家的貧匱,又賜給他們一百匹絹,還派中書侍郎蘇頲起草碑文,唐玄宗親自書寫。這是後話。
盧懷慎死後的第二天即十一月二十五(丙申,《舊唐書》作甲午,疑有誤),唐玄宗即任命尚書左丞源乾曜為黃門侍郎兼同平章事。
姚崇沒有自己的府第,寓居在罔極寺,因為身患瘧疾向唐玄宗告假。唐玄宗派人去了解他的飲食起居,每天都多達十來次。源乾曜奏事時,有時符合旨意,唐玄宗總說:“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有時不符合旨意,他就問:“為何不和姚崇商議!”源乾曜也經常向唐玄宗謝罪,承認確實這樣。每有大事,唐玄宗總要讓源乾曜到罔極寺去征求姚崇的意見。十二月初二(癸卯),源乾曜請求讓姚崇搬到四方館居住,並讓他家人到那裏服侍他的疾病。唐玄宗也答應了。姚崇覺得四方館藏有記載國庫財物出納的簿書,並不適合病人居住,所以一再謝辭。唐玄宗說:“朝廷設置四方館是為了官吏。今天讓愛卿居住,則是為了社稷。朕恨不得讓愛卿居住在禁中,這四方館又能算什麽?何足推辭!”
姚崇的兒子光祿少卿姚彝和宗正少卿姚異,和很多賓客交往,接受了他們不少饋贈,因此被時論譏諷。主書趙誨得到姚崇的信任,還收受了胡人的賄賂。事情發覺後,唐玄宗親自審訊他,將他下獄,罪當處死。姚崇又多方營救,唐玄宗因此開始對姚崇不滿。剛好遇上朝廷特赦京城地區,他專門下敕令,列了趙誨的名字,杖責一百後將他流放到嶺南。姚崇因此十分擔憂懼怕,多次請求讓出相位,並推薦廣州都督宋璟代替自己。
十二月初,唐玄宗準備前往東都,因此先任命宋璟為刑部尚書兼西京留守,並命令他乘坐加快驛馬趕赴宮闕,還派內侍將軍楊思勖去迎接他。宋璟風度凝重深遠,經常讓人莫測高深,在路上竟然不和楊思勖說話。楊思勖平時受到唐玄宗的寵幸,回來後,向唐玄宗訴苦。唐玄宗嗟歎了許久,反而更加看重宋璟。
十二月十四(乙卯,通鑒作次日即丙辰),唐玄宗來到新豐縣的驪山溫泉。當夜,定陵寢殿著火。十二月二十四(乙醜),唐玄宗從溫泉回到宮中。
閏十二月二十八(己亥),梁國公姚崇罷相,改為開府儀同三司;安陽男源乾曜也罷相,改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唐玄宗任命刑部尚書廣平郡公宋璟守吏部尚書兼黃門監,和紫微侍郎許國公蘇頲同為同平章事。
宋璟為相,注重選擇能人,隨材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他在刑賞方麵也毫無私念,並敢於犯顏直諫。唐玄宗十分敬畏他,有時對他的奏請未必滿意,也曲意聽從。
突厥的阿史那默啜自從武則天時代起就一直是中國的心頭大患。朝廷為此寢食難安,傾動全國兵力都無法製服他。大武軍子將郝靈荃得到了他的首級,便自以為創立了不世之功。宋璟因為唐玄宗喜好武功,擔心喜歡多事的人競相心存僥幸,會挑起戰爭,便極力壓抑對郝靈荃的獎賞,過了一年後才開始授予他郎將的官職。郝靈荃極度傷心,居然慟哭而死。
宋璟與蘇頲相處得很好,關係密切。蘇頲遇事大多讓給宋璟處理,而宋璟每次論證也總得到蘇頲的支持協助。宋璟曾跟人說:“我和蘇氏父子都一起位居相府。蘇仆射(蘇瑰)為人寬厚,實在是國家重器。然而說到對朝政提出建設性意見,處理吏事精明強幹,那麽蘇黃門則超過他父親。”
姚、宋相繼為相。姚崇在處理政務上善於隨機應變,而宋璟則嚴守律法,辦事持正。他兩人誌操不同,然而無不協心輔佐,使得朝廷對百姓的賦役寬和公平,刑罰也清簡省事,因此開元初年百姓十分富庶。唐朝的賢相,前期稱房、杜,後來則稱姚、宋,其他人都無法跟他們相比。他二人每次進見時,唐玄宗總要起身迎接;離去時唐玄宗也總是臨軒相送。後來當李林甫為相時,雖然他得到的恩寵和信任超過姚、宋,然而得到的禮遇卻差多了,並沒得到唐玄宗的尊重。紫微舍人高仲舒對朝廷典籍非常精通,齊澣則對時務十分熟悉。姚、宋二人總是請他倆入座回答自己的疑問。問題解決後他們總會歎道:“要想知道古代的事情,可問高君;要想知道今日的事情,可問齊君。這樣為政就不會出錯了。”
閏十二月三十(辛醜),朝廷取消十道按察使。
根據舊製,六品以下官員都必須由尚書省上奏擬定。這年,朝廷首次下製:員外郎、禦史、起居、遺、補等官職都不再由尚書省奏擬。
要想知道唐玄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