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九年即公元721年春正月,唐玄宗李隆基下製削去剛被突厥人打敗的楊敬述官爵,以白衣身份檢校(代理)涼州都督,仍然擔任各種大使。同時,唐玄宗派人到全國各地檢核勘查田畝。
正月初七(丙辰),朝廷將蒲州改為河中府,並在那裏設置中都官署和僚屬,完全按照京兆府和河南府的標準。
正月十七(丙寅),唐玄宗臨幸驪山溫泉,並於正月二十六(乙亥)回宮。
監察禦史宇文融上言說,全國各地人口逃亡或遷移,其中很多人弄虛作假,為了逃避稅賦;因此請求朝廷加以檢核考察。宇文融是宇文弼的玄孫。源乾曜平時就喜愛他的才幹,所以讚成他的意見。二月初八(乙酉),唐玄宗下敕,讓有司部門商議招回流亡或遷移的人口,和檢核考察在戶籍方麵弄虛作假的辦法,然後上報朝廷。
二月初九(丙戌),突厥的毗伽可汗再次派使者前來求和。唐玄宗賜給他一封書信,曉諭他說:“從前國家與突闕和親,漢人和夷人全都相安無事,士兵也都得以休息。國家購買突厥的羊馬,突厥則接受國家的繒帛,彼此互惠互利。近幾十年來,不再像從前那樣,正是由於阿史那默啜言而無信,口中求和而內心思叛,多次派出兵盜,入寇和搶掠國家的邊塞,導致人怨神怒,結果自己也因此身死命喪。吉凶的報應,都是可汗親眼所見。今天你又重蹈覆轍,掩襲朕的甘、涼二州,隨後又派使者前來,再次求好。國家猶如天空覆蓋兆民,大海包容萬物,隻看現在的真情,而不追究以往的咎處。可汗果有誠心,則雙方可以共保遠福。不然,就不必麻煩使者徒勞往返。如果你們還想入侵邊塞,朕也早已嚴陣以待。可汗自己可以好好考慮考慮!”
二月初十(丁亥),唐玄宗下製說:“全國各州縣逃亡的戶口必須在百日內前來自首,根據自己的願望要麽在所在地,要麽回到故鄉登記戶籍。過期不來自首的,將通過檢核考查,發現後遷徙到邊遠州縣。膽敢寬容或包庇他們的官府和民間都將抵罪。”接著任命宇文融充任大使,負責檢核考查逃亡和遷移的戶口以及戶籍之外的田產,因此發現了很多弄虛作假的人和地。宇文融因此升遷兵部員外郎兼侍禦史。宇文融上奏請求設置勸農判官十人,並讓他們攝理禦史的職責,分別到全國各地檢核。新來歸附的客戶,朝廷免除他們六年的賦調。然而使者競相攀比執法的嚴峻苛刻,州縣也秉承他們的意思煩擾民眾,結果百姓叫苦連天。陽翟尉皇甫憬上疏提到這事情。唐玄宗正重用宇文融,因此將皇甫憬貶為盈川尉。州縣官員全都迎合朝廷的旨意,一心想增加新戶籍的數目,所以虛報了很多,有的甚至將現有戶籍當作客戶,因此總共得到客戶八十多萬,以及相應的田產(《新唐書》說唐玄宗同時還免除全國七年以前拖欠的稅賦)。
同時,蘭池州的幾個反叛胡人詐稱他們是葉護康待賓和安慕容以及為多覽,殺了大將軍何黑奴,然後引誘各部落的降戶同時造反,夏四月十四(庚寅),他們派部將石神奴和康鐵頭等人占據長泉縣,攻陷六胡州。康待賓等有部眾七萬,進逼夏州。唐玄宗命令朔方大總管王晙和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征發隴右諸軍以及河東九姓部落共同出討他們。
四月二十二(戊戌),唐玄宗下敕說:“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四府的高級佐吏,都必須各自舉薦縣令一人。然後根據縣令的政績好壞,決定舉薦人的賞罰。”
同時,他任命太仆卿王毛仲為朔方道防禦討擊大使,與王晙以及天兵軍節度大使張說互相配合,一道前往討伐康待賓。
五月二十四(庚午),唐玄宗赦免在押死囚,以及被判處流放充軍但尚未上路的囚徒。
五月二十八(甲戌),唐玄宗在含元殿親自策試應製舉人,跟他們說:“古代有三道選拔人才的方法,今天則有兩場殿上試策。近來缺乏甲科,朕將親自留心考中上第的人,務必找到賢俊英才,用以安寧軍國。”並命令有司部門為他們安排宴食。
六月初四(己卯,《舊唐書》作七月初三戊申),朝廷取消剛建立的中都,重新改回為蒲州。蒲州刺史陸象先為政注重寬簡,屬下的吏民有罪過時,他大多通過曉諭加以解決。州錄事跟陸象先說:“明公不施用錘打鞭撻等刑罰,將何以立威!”陸象先說:“人心都是相通的,他們豈能不理解我的教誨!如果一定得靠錘打鞭撻來立威,那就應當從你這裏開始!”錄事慚愧地退下。陸象先曾跟人說:“天下本無事,隻是庸人自擾而已。如果能做到正本清源,何患天下不治!”
秋七月初四(己酉),王晙擊潰蘭池州叛胡並生擒了康待賓,殺了一萬五千反叛的胡人(《舊唐書》說殺了三萬五千騎)。
七月十一(丙辰),揚、潤等州刮暴風,吹走房屋,將大樹連根拔起,還漂走和損壞官府和民間船舫一千多隻。
七月十六(辛酉),朝廷將各個部落夷人酋長集中到長安西市,在那裏公開腰斬康待賓。
先前,反叛的胡人暗中和黨項通謀,攻打銀城和連穀,占據了那裏的糧倉。張說率領步騎一萬人出了合河關,襲擊並擊潰了他們。他帶兵追殺,將叛胡直趕到駱駝堰。黨項人也和叛胡開戰,叛胡全麵崩潰,往西逃進鐵建山。張說安撫召集黨項人,讓他們恢複正常,安居樂業。討擊使阿史那獻覺得黨項人反覆無常,請求朝廷將他們全殺了。張說說:“王者之師,應當討伐叛亂的賊人,懷柔賓服的民眾,豈可妄殺已經投降的人!”因而上奏請求設置鱗州,用以鎮撫黨項的殘餘民眾。
先天時(712),朝廷決定重修三九射禮(三月三和九月九根據禮經舉行的射禮)。到這時,給事中許景先上疏請求取消,朝廷也答應了。
九月初一(乙巳),日食。康待賓反叛時,唐玄宗下詔派郭知運與王晙相互配合出討。王晙上言說,朔方的兵馬已經足夠對付叛亂,請求唐玄宗下敕召郭知運撤回自己的駐地。朝廷的回音尚未來到,郭知運卻已經來了,因此和王晙有了矛盾。王晙所招降的胡人,郭知運又縱兵攻打他們。胡虜以為王晙出賣了他們,因此重新反叛。唐玄宗認為王晙不能最終平定群胡,所以在九月初二(丙午)將王晙貶為梓州刺史。
九月初三(丁未),梁文獻公姚崇去世。姚崇本名姚元崇,是陝州硤石人。他父親姚善意在貞觀中年曾任巂州都督。姚元崇作為孝敬挽郎,因為下筆成章而應舉,被授任濮州司倉,經過五次升遷後出任夏官郎中。當時契丹入寇並攻陷河北數州,朝廷的軍務堆積如山。姚元崇剖析決斷,非常果斷幹練,事事都處理得有條有理。武則天對他感到驚奇,因此越秩提拔他為夏官侍郎,不久就升任他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聖曆初年(698),武則天跟侍臣們說:“以前周興和來俊臣等人負責審理詔獄,朝臣互相檢舉揭發,全都承認謀反叛逆。國家有法律,朕豈能違背?中間曾懷疑有冤枉和濫殺的現象,朕便讓近臣到獄中親自過問,結果都得到他們親筆寫的供認狀書,承認指控的罪行屬實,所以朕也不再懷疑,批準了周興他們的奏請。近日周興和來俊臣死後,再也沒聽到還有什麽人謀反叛逆。這麽說以前被殺戮的人中,難道就沒有被冤枉濫殺的嗎?”姚元崇回答說:“自從垂拱(685,武則天從那時起臨朝聽政)以後,被誣告而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他們遭受酷刑拷打,隻好自誣而死。告密的人特別將這當作自己的功勞,天下人將他們的行為叫做羅織罪名,比東漢的黨錮之禍還要嚴重。陛下派近臣到獄中了解情況,但近臣也害怕不能自保,所以哪敢動搖那幫酷吏的結案?被拷問的人如果翻供,又怕遭到他們的毒手。將軍張虔勖和李安靜等人也都是這樣。幸賴上天降靈,聖情發寤,誅鋤了那幫凶惡的小人,朝廷才得到安寧。從今以後,臣敢用自己微不足道的性命以及一門百口擔保,現在的朝廷內外百官,沒有人會謀反叛逆。臣乞求陛下今後收到告密的狀紙,隻要收起來加以保管,不必立案審理。如果今後確有明證,反逆屬實,臣請求接受知而不告的罪名。”武則天非常高興地說:“以前宰相都順從周興他們,導致罪名成立,陷朕為濫用刑法的君主。愛卿剛剛說的話,非常符合朕的心意。”當天她就派宦官中使送了一千兩銀子賜給姚元崇。當時突厥的叱利元崇叛亂,武則天不想姚元崇和他同名,將他的名字改為姚元之,不久又升遷他為鳳閣侍郎,依舊參知政事。
長安四年(704),姚元之因為母親年老,上表請求解職回家,專門侍養母親,言辭十分哀切。武則天很難違背他的意誌,便拜他為相王府長史,罷免了他參知政事的相位,讓他去專心供養母親。那月晚些時候,她又讓姚元之兼任夏官尚書事務、同鳳閣鸞台三品。姚元之上言說:“臣因為事奉相王(武則天兒子李旦),所以不便再負責軍事。臣並非怕死,隻是害怕這樣對相王不利。”武則天覺得他講的非常有理,便改任他為春官尚書。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請求將京城的大德僧十人轉到定州他私自設置的佛寺,僧人們向姚元之訴苦,不想遠去,於是姚元之沒有批準張易之的要求。張易之屢次請求,但姚元之還是不肯。因此張易之在武則天麵前講他的壞話,武則天於是改任他為司仆卿,但照樣讓他參知政事,叫他出任靈武道大總管。
神龍元年(706),張柬之和桓彥範等人密謀要誅殺張易之兄弟。剛好姚元之從靈武道的軍任上回到京都,也參與了密謀,接著因功封為梁縣侯,賜實封二百戶食邑。武則天失去實權移居上陽宮時,她兒子唐中宗李顯率領百官前往她的起居閣樓參謁。王公以下的官員無不因為女皇退位而歡欣雀躍,拍手稱慶,隻有姚元之獨自嗚咽流淚。桓彥範和張柬之跟姚元之說:“今日豈是哭泣的時候!恐怕姚公的大禍將從此開始。”姚元之說:“我事奉則天皇帝已經很久了,現在剛剛辭別她,惜別的感情發自內衷,一時無法忍住。先前參預你們誅殺凶逆(指張易之兄弟),是作為臣子的正常職責,豈敢談論自己的功勞?今天因辭別舊主,感到悲哀而痛苦,也是作為臣子的最終氣節。如果因此獲罪,我實在也心甘情願。”沒多久,桓彥範等權臣就將他支出擔任亳州刺史,不久又轉為常州刺史。
唐睿宗李旦即位後,召姚元之回來官拜兵部尚書和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就升遷中書令。當時李隆基還在東宮當太子,太平公主幹預朝政,太子兄長宋王李成器任閑廄使,太子弟弟岐王李範和薛王李業分掌禁兵。外間的輿論都認為這樣不合常規。姚元之同侍中宋璟秘密上奏,請求唐睿宗讓太平公主搬遷到東都洛陽,將李成器等諸王外派去當刺史,好平息人心。唐睿宗把這事轉告太平公主,公主為此勃然大怒。李隆基為了平息她的憤怒,急忙上疏指責姚元之和宋璟等離間他的兄弟,請求朝廷加罪。唐睿宗於是將姚元之貶為申州刺史,又轉為揚州長史和淮南按察使。他在揚州為政清簡嚴肅,那裏的軍民立碑紀念他的功德。不久他轉任同州刺史。先天二年(713),唐玄宗在新豐驛檢閱軍隊,召姚元之代替郭元振為兵部尚書兼同中書門下三品,再次升遷他為紫微令。同年唐玄宗將先天二年改為開元元年。為避諱開元尊號,姚元之又改回原名姚崇,進封梁國公。他堅決推辭實封食邑,唐玄宗隻好停了他原來的封邑,特賜新封一百戶。
在唐中宗時,公主和外戚都經常奏請要剃度凡人為僧尼,有時也拿出私錢建造佛寺。富戶人家和家有強勞力的民戶,都為了逃避兵役而經營這事,所以到處都是新建的寺廟和新剃度的和尚。這時,姚崇上奏說:“佛不在外,求之於心。佛圖澄最為賢惠,卻無法保全石趙。羅什多才多藝,也救不了苻秦。虔誠的佛教徒何充和苻融,也都遭到敗滅。齊襄(北齊的高澄)和梁武(蕭衍)也免不了災殃。隻要心懷慈悲,行事利人,使得蒼生安居樂業,陛下即是佛身。哪裏用得著妄自剃度奸人為僧,讓他們破壞了嚴正的律法?”唐玄宗采納了他的建言,下令讓有司部門認真甄別僧侶尼姑,結果讓一萬二千多弄虛作假的僧尼還俗。
開元四年(716),崤山以東發生嚴重蝗災,姚崇上奏道:“《毛詩》說:‘秉彼蟊賊,以付炎火。’又有,漢光武曾下詔說:‘勉順時政,勸督農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賊。’這都表明了滅除蝗蟲的重要。蝗蟲怕人,所以容易驅趕。還有,莊稼禾苗都有主人,他們為了救護收成,必定不辭辛勞。蝗蟲既然沒有飛遠,夜裏必然會飛蟲投火。隻要在夜裏點起篝火,在篝火邊上掘個大坑,邊燒邊埋,就可以將蝗蟲消滅幹淨。當時山東百姓無不燒香禮拜,設祭祈恩,眼看著蝗蟲把禾苗吃光,卻不敢靠近它們。自古以來也曾有過無法消滅蝗蟲的事,隻是因為人們不夠努力的緣故。隻要齊心協力,一定可以除滅蝗災。”朝廷於是分別派遣禦史分道殺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奏說:“蝗蟲是天災,陛下自然應當修德消災。劉聰那時也想除滅蝗災,結果為害更深。”因此拒絕派到那裏的禦史,不肯接受詔命。姚崇非常憤怒,寫信給倪若水說:“劉聰隻是個僭越的偽主,仁德不能戰勝妖魔。今日是陛下的聖朝,妖魔不能戰勝仁德。古代傑出的地方牧守,蝗蟲無不避開他們管轄的境界。如果修德能夠免除蝗災,難道汴州的蝗災是因為你無德導致的!今天你坐看蝗蟲吃光禾苗,怎能忍心不救。因此導致饑饉,你靠什麽覺得心安理得?希望千萬不要耽誤時機,自招悔恨惋惜。”倪若水於是實行了姚崇提倡的焚埋辦法,果然捕獲了重達十四萬石的蝗蟲,投入汴渠流到下遊的不可勝數。
當時朝廷議論紛紛,都認為驅蝗是不對的做法。唐玄宗聽說後,再次詢問姚崇。姚崇說:“平庸的腐儒咬文嚼字,不識變通。任何事情都有違背經史但卻很有道理的時候,也有沒有道理卻適合權宜的時候。北魏時山東出現傷害莊稼的蝗災,朝廷不能下決心除滅,導致禾苗莊稼全被吃光,結果出現人吃人的現象。後秦時也有過蝗災,禾苗莊稼甚至草木也都被吃光,結果連牛馬都沒草吃,隻得吃死馬死牛的毛。如今山東的蝗蟲到處都是,還不斷繁衍,實在是前所罕見。河北和河南地區本來貯積就不很多,倘若今年沒有收成,百姓就免不了流離失所。事關國家的安危,陛下不可膠柱鼓瑟。即使無法將蝗蟲消滅幹淨,總勝過姑息容忍,導致成災。臣知道陛下愛惜性命,厭惡殺生。這事就不麻煩陛下下敕,請容許臣下達文件酌情處理。如果無法消除蝗災,臣身上的所有官爵,請求陛下一並予以削除。”唐玄宗答應了。黃門監盧懷慎跟姚崇說:“蝗蟲是天災,豈能靠人力控製?外間的輿論都覺得不行。另外,殺蟲太多,有傷陰陽的和氣。現在改變政策還來得及,請姚公三思而行。”姚崇說:“楚惠王吞食水蛭,結果痼疾居然也好了。孫叔敖殺了兩頭蛇,結果上天降給他福分。趙宣是位至賢,遺恨用了犬狗。孔丘成為聖人,舍得用活羊獻祭。目的都是為人著想,也盡量不失去禮製。如今蝗災極為嚴重,用力驅除就可以消災。如果放縱它們吃光禾苗,隻會造成災區顆粒無收。山東地區的百姓,難道就眼睜睜著看著他們餓死嗎!這事我已經麵奏主上,確定了下來,請盧公千萬不要再提了。如果因為救人殺蟲,而招致禍殃,我請求獨自承擔罪責,絕不牽連盧公。”盧懷慎在其他政務方麵全都順從姚崇,所以最終也不敢違逆他的意思,蝗災也因此逐漸消失。
當時,唐玄宗剛即位,一心要實行仁政,所以軍國的政務,大多都要征求姚崇的意見,而同時擔任宰相的盧懷慎和源乾曜等人都隻是唯唯喏諾而已。姚崇獨當重任,對吏治非常熟悉明了,幹脆果斷,辦事絕不拖拉。然而他頗為放縱兒子光祿少卿姚彝和宗正少卿姚異。他倆廣引賓客,收受饋贈,因此被時論譏諷。有個叫趙誨的中書主書得到姚崇的親信,並接受了蕃人贈送的珍寶。事發後,唐玄宗親自審訊他,然後判決趙誨下獄處死。姚崇奏報了他的罪行後,又想法營救他,因此唐玄宗開始對他很有意見。那年冬天,唐玄宗特赦京城,卻下敕令特別標出趙誨的姓名,下令判決他杖刑一百,發配到嶺南。姚崇從那以後就感到憂慮恐懼,頻頻當麵向唐玄宗陳訴,請求讓出相位,並舉薦宋璟取代自己。他舉薦的人都得到唐玄宗的召見和提升。唐玄宗不久就改授他為開府儀同三司,罷免了他參知政事的相位。
一個多月後,唐玄宗將要臨幸東都,又遇上長安太廟屋子損壞的事。唐玄宗召見了宋璟和蘇頲,征求他們的意見。宋璟等人上奏說:“陛下三年服喪之製尚未完畢,的確不方便出遠門。災異的發生,通常都是上天給人的警誡。陛下應當更加尊崇大道,回答天意,暫停巡幸東都。”唐玄宗又召來姚崇問道:“朕正準備離開京邑,太廟突然無故崩塌損壞。朕擔心這是神靈的告誡,說朕不便東行?”姚崇回答說:“太廟殿堂本是苻堅時所建。隋文帝創立新都時,將宇文氏周朝故殿的材料拆下修建了這太廟。朝廷又因襲隋氏的舊製,所以太廟的年月悠久,木材因為被蟲蠹而腐朽也是很自然的。朽壞的山丘還不免崩塌,年限悠久的枯木,自然也會毀壞斷折。太廟損壞的時間偶然和陛下東巡的行期巧合,並不是因定了行期後它才崩塌。況且天子四海為家,兩京相接,陛下因為關中糧食歉收,轉運又需要很高費用,所以為了減少百姓的辛勞而行幸東都,豈能算是無事煩勞?東都各部門都已做好了迎接供應陛下和隨行的準備,陛下不可失信於天下。以臣的愚見,既然舊廟已經腐朽糜爛,不堪修理,還希望陛下將神主牌位暫時遷移到太極殿安置,另外改建新廟,好申展陛下對祖先的虔誠禮敬。禦駕可以照樣根據已定日期出發。”唐玄宗說:“愛卿的話正合朕的心意。”因此賜給他二百匹絹,然後下令有司部門將七廟神主牌位轉移到太極殿,並改建新廟;同時禦駕按期前往東都。唐玄宗還讓姚崇每五天參見一次,仍然入閤事奉,得到唐玄宗極大的恩遇。姚崇後來又被任命為太子少保,但因病沒有上任。這年他病逝時終年七十二歲。朝廷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諡號文獻(其實姚崇的事前麵都已細說)。
姚崇的遺囑說:“佛教以清淨慈悲為本,而愚蠢的人卻書寫經書,建造佛像,希望以此求福。當年北周和北齊分據中原。北周摧毀經像而修繕甲兵,北齊則崇尚塔廟而鬆弛刑政,結果一朝雙方開戰,北齊滅亡而北周崛起。近代則有武氏和韋氏宗族,建造寺廟,剃度凡人,不可勝數,最終不但沒有得救,反而導致滅族。你們千萬不要效法那些迷信的男女,終身不寤,去追求什麽死後的冥福!道士見到僧侶因此獲利,也開始仿效他們的作為。你們尤其不能將他們請進家門。應當將這當作後代永久的法典!”
要想知道唐玄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