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年即公元714年閏二月三十(戊子),唐玄宗李隆基將少保劉幽求貶為睦州刺史,將太子詹事鍾紹京貶為果州刺史。三月十六(甲辰),他又將郇國公韋安石貶為沔州別駕,逍遙公韋嗣立貶為嶽州別駕,趙彥昭貶為袁州別駕,已經退休的特進李嶠貶為滁州別駕。
唐玄宗去年九月下詔拆毀天樞,到這年春季才開始銷毀。朝廷征用工匠將天樞的鑄鐵熔化,花了個把月都沒熔完。先前,韋後也在天街建造一座高好幾丈的三石台,歌頌功德。這時唐玄宗也下令將它拆毀。
夏四月十四(辛未),朝廷停止在各個皇家陵園用鷹犬作為供品。
四月二十四(辛巳),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再次派使者來求婚,自稱“乾和永清太駙馬、天上得果報天男、突厥聖天骨咄祿可汗。”
五月初二(己醜),因為全國饑荒,唐玄宗罷免了所有員外官、試官、檢校官,並規定自今以後,除非有戰功或特別敕令,選部不得隨便登記並擬定官職。
五月二十二(己酉),吐蕃宰相坌達延寫信給朝廷宰相,請求先派解琬到河源談判確定兩國的邊界,然後結盟。解琬曾任朔方大總管,所以吐蕃人請他前往。在此之前解琬已經作為金紫光祿大夫退休致仕,唐玄宗因此重新召他回來任左散騎常侍,然後派他前往。他又命令宰相寫信答複坌達延,加以招撫懷柔。解琬上言說,吐蕃必定暗中抱有反叛的計劃,請求朝廷預先派十萬大軍進駐秦、渭等州,做好防備。
黃門監魏知古本來是小吏出身,因為姚崇的引薦,以至成為和姚崇一樣的宰相。姚崇因此看不起他,於是請魏知古攝理吏部尚書,負責東都的官員選拔,然後派吏部尚書宋璟在門下省過官(即在門下省審核吏部和兵部六品以下的官員)。魏知古因此對姚崇懷恨在心。
姚崇的兩個兒子分別主管東都兩個官署。他們仗恃自己父親對魏知古有知遇之恩,頗有點利用職權請托徇私。魏知古從東都回來後,將他們做的事都奏聞朝廷。有一天,唐玄宗私下問姚崇道:“愛卿兒子的才能和秉性如何?現在擔任什麽官職?”姚崇揣摸到了唐玄宗的用意,回答說:“臣有三個兒子,兩個在東都,為人欲望太多而不夠謹慎。他們一定會有事求於魏知古,隻不過臣來不及過問而已。”唐玄宗開始以為姚崇必定會為兒子隱瞞,但聽到姚崇這番話後,高興地問道:“愛卿怎麽知道的?”姚崇說:“魏知古貧微時,臣曾小心關照翼護他。臣的兒子愚蠢,以為魏知古一定會對臣感恩戴德,縱容他們為非作歹,所以敢於有事求他。”唐玄宗於是認為姚崇大公無私,並覺得魏知古辜負了姚崇,因此想罷斥他。姚崇一再請求說:“是臣的兒子不知好歹,違反了陛下的律法。陛下赦免他們的罪過,已經很幸運了。如果再因臣而罷逐魏知古,天下人必定會認為陛下為臣徇私,會有損陛下聖政的名聲。”唐玄宗思考了許久後才答應了他。五月二十四(辛亥),魏知古到底還是被罷相,改任工部尚書。
宋王李成器和申王李成義都是唐玄宗的兄長;岐王李範和薛王李業是唐玄宗的弟弟;豳王李守禮是唐玄宗的堂兄。唐玄宗平時對兄弟的友愛,近代帝王沒人能比。他剛即位時,特製了很長的枕頭和很大的被子,和兄弟一同睡覺。各位封王每天早晨從側門前來朝見,退朝後就在一道宴飲,鬥雞,擊球,或者到近郊打獵,遊賞別墅。他派去問候兄弟的宦官中使在路上絡繹不絕。唐玄宗聽朝之後,經常跟諸王出遊。在禁中時,和兄弟們一起拜跪時他用的都是家人的禮數,飲食起居也都跟他們一樣。他在殿中設置了五個帷幄,讓這五位封王相處其中,稱作“五王帳”。他們在一起要麽談論詩賦,參雜著飲酒、博弈、遊獵;要麽各自拿著絲竹樂器演奏自娛。李成器善於吹笛,李範善於彈琵琶,經常和唐玄宗一道吹奏。五王中要是有人生病,唐玄宗經常為此終日不吃,整夜不睡。李業曾生了次病,唐玄宗那時正在臨朝,沒一會功夫,就派去了十趟使者前去問候。唐玄宗還親自為李業煮藥,在灶頭吹火時,不小心燒著了胡須,身邊的人驚慌地撲滅了火。唐玄宗說:“隻要薛王喝了這藥能痊愈,胡須有什麽好可惜!”李成器尤其恭敬謹慎,和人交遊時從未談及時政。唐玄宗對他也越來越信任和器重,所以離間的讒言無法生效。然而唐玄宗隻用衣食聲色和娛樂遊玩優待他們,不派給他們任何重要職事。群臣覺得李成器等人地位逼近唐玄宗,請求他按照先朝慣例派他們到外州出任刺史。六月初一(丁巳),唐玄宗任命宋王李成器兼任岐州刺史,申王李成義兼任幽州刺史,幽王李守禮兼任虢州刺史,讓他們到任後隻要抓好大綱,其餘的州務全交給高級僚佐處理。此後出任都護、都督、刺史的封王都是以此為準。
同一天,京師長安刮大風,將不少樹木連根拔起。
六月初八(甲子),因為太上皇避暑的緣故,唐玄宗改在大明宮上朝。
六月初九(乙醜),退休的兵部尚書韓國公張仁願去世。張仁願是華州下邽人,本名張仁亶,因為發音類似唐睿宗李旦的名諱而改名。他少年時就有文武材幹,經累遷後任殿中侍禦史。當時有禦史郭霸上表聲稱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鳳閣舍人張嘉福與洛州人王慶之等人請求立武承嗣為皇太子,並請求張仁願連名署表,但被張仁願嚴辭拒絕,因此受到有識之人的尊重。不久夏官尚書王孝傑被任命為吐刺軍總管,統領兵眾防禦吐蕃,武則天下詔讓張仁願前往監軍。張仁願與王孝傑不和,並因此上奏指控王孝傑在軍隊裏欺罔朝廷。王孝傑於是被罷免為庶人,而張仁願則被升遷為侍禦史。
萬歲通天二年(697),監察禦史孫承景被派去監督清理邊境的軍隊。作戰結束回來後,孫承景上呈了很多描述戰鬥場麵的圖畫給武則天,每個戰陣必有孫承景親冒矢石和身先士卒的禦敵畫麵。武則天歎道:“禦史能做到如此敬業,真不簡單!”因此提拔他為右肅政台中丞,並讓張仁願去記錄孫承景下頭的立功將士。張仁願臨行前,先去詢問孫承景對陣勝負的狀況。孫承景其實從未上陣,所以全回答不出來,但又吹噓並增添了他的功勞。張仁願在朝堂上奏承指控孫承景欺君罔上,武則天於是將孫承景貶為崇仁令,提拔張仁願為肅政台中丞兼檢校幽州都督。剛好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入寇,攻陷趙、定等州,然後擁眾回去時途經幽州。張仁願率軍出城截擊,流矢中了他的手,但突厥人也退走了。武則天派使者去慰勞問候,並賜給他醫藥。張仁願經累遷升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
神龍二年(706),唐中宗李顯從洛陽回到京師長安,任命張仁願為左屯衛大將軍,兼檢校洛州長史。當時東都糧價昂貴,盜竊很多,張仁願將他們全都捕獲後用棍杖打死,屍體堆積在自己的府門。於是遠近震懾,無人再敢犯罪。當初,唐高宗時賈敦頤擔任洛州刺史,也很有政績,與張仁願都算是當時最佳東都長官。所以人們有這樣的說法:“洛州有前賈後張,可敵京兆三王。”可見民眾如何稱道他。
神龍三年,突厥入寇。朔方(今寧夏北部)軍總管沙吒忠義被他們打敗。唐中宗下詔讓張仁願攝理禦史大夫,代替沙吒忠義統領兵眾。張仁願上任時突厥已退,於是他帶兵跟在他們背後,趁夜掩襲,擊潰了他們。先前,朔方軍北麵和突厥以黃河為界,河北岸有座拂雲神祠。突厥即將入寇時,總要先到神祠去祭拜求福,把酒灑在地上,並趁機牧馬養兵,然後才渡過黃河。當時突厥的阿史那默啜率領全部部眾往西攻擊突騎施的娑葛,張仁願於是請求趁虛奪取漠南的地盤,接著在黃河北岸修築三座受降城,首尾相應,以斷絕突厥南寇的道路。太子少師唐休璟認為兩漢以來,漢人都是以黃河為界,堅守南岸。如今要在胡人境內修築城池,恐怕勞民傷財,最終城池會落入突厥手裏,便建議拒絕張仁願的提議。張仁願再三請求不已,唐中宗終於答應了。張仁願上表要求將期限已到的老兵留下幫助修築城池。當時有兩百多鹹陽兵逃歸,但被張仁願全部捉回,同時在城下處斬,軍中極為震駭戰栗,因此築城軍民無不盡力,六十多天裏三座受降城就建好了。張仁願以拂雲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相隔各四百多裏,全部占據渡口要害,遙相呼應接濟。朝廷因此往北拓廣了三百餘裏領土。張仁願還在牛頭朝那山北麵設置了一千八百所烽候。自那以後突厥人無法越過牛頭朝那山放牧,朔方不再遭受寇掠,朝廷得以減少了那裏的鎮兵數萬人。
張仁願初建三城時,沒有設置壅門(大城外的小城)以及守城退敵以及像柵欄等防禦障礙物。有人問他:“這邊城是禦賊的場所,為何不設置守備措施?”張仁願說:“軍事上注重攻取,而不是退守。賊寇如果來到這裏,就應當並力出戰。回頭張望城池的士兵,都必須殺了,所以哪裏還用得著守備的設置,讓他們產生退保的僥幸心理?”以後常元楷成為朔方軍總管,才開始修築壅門以防備敵寇,輿論因此看重張仁願而輕視常元楷。張仁願在朔方時,上奏啟用監察禦史張敬忠、何鸞、長安尉寇泚、鄠縣尉王易從、始平主簿劉體微,讓他們分別管理軍事文書;還啟用太子文學柳彥昭為管記,義烏尉晁良貞為隨機。張敬忠等人都以文吏著稱,多數人後來都當了大官,所以人們稱讚張仁願有知人的明鑒。
景龍二年(708),他官拜左衛大將軍兼同中書門下三品,經累封成為韓國公。他通常春季回朝,秋季又回去監督軍隊,防守邊境。唐中宗經常賦詩為他餞行,賞賜給他的東西不可勝數,不久又加授他為鎮軍大將軍。唐睿宗即位後,他因為年老退休致仕,朝廷特許給他全額俸祿,又拜他為名譽兵部尚書,加光祿大夫,依舊退休致仕。這年他死後,唐玄宗追贈他為太子少傅,送他家安葬禮物二百段布帛,並命令一名五品官員擔任葬禮監護使。
六月初十(丙寅),吐蕃派宰相尚欽藏來敬獻結盟文書。
唐玄宗因為當時民間風俗奢靡,於是在秋七月初九(乙未,舊唐書作六月初一丁巳)下製說:“乘輿服禦、金銀器玩,都必須讓有司部門予以銷毀,用以供應軍國的需用。乘輿和器玩上的珠玉和錦繡都必須在殿前焚毀。內宮後妃以下,都不許穿戴珠玉和錦繡。”七月十二(戊戌),他下敕說:“關於朝廷百官穿戴的官服和腰帶以及使用的酒器、馬銜、馬鐙,將有如下規定:三品以上的允許飾佩玉帶,四品飾戴金帶,五品飾戴銀帶,其餘官員全部禁戴。婦人的服飾跟從丈夫和兒子。以前穿錦繡的,可以染成黑色。自今以後,天下人更不許采集珠玉,紡織錦繡等物品。違者將處以杖責一百,匠人減一等。”他接著廢除了兩京的織錦坊。
司馬光感歎道:唐明皇開始時勵精圖治,自己能做到如此刻苦節儉。然而他晚節不保,因奢靡而衰敗。奢侈靡爛太容易讓人墮落,這教訓太深了!《詩經》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真是不能不謹慎!
薛訥與左臨門衛將軍杜賓客和定州刺史崔宣道等人帶兵六萬出了檀州去攻擊契丹。杜賓客認為:“讓士卒在盛夏期間背負幹戈鎧甲,帶著軍資軍糧,深入敵境,我看難以成功。”薛訥說:“盛夏期間,牧草茂盛,羔犢繁衍。從敵人那裏得到糧草,正是最好的時機。絕不能錯過這一舉殲滅胡虜的機會。”大軍抵達灤水山峽中時,契丹伏兵在他麵前和背後夾擊,從山上衝殺下來。結果唐兵大敗,死了什之八九。薛訥僅與數十騎突圍出來,得免於難。契丹人對他嗤之以鼻,把他叫做“薛婆”。崔宣道負責後軍,聽說薛訥失敗,也退走了。薛訥因此歸罪於崔宣道以及胡人將領李思敬等八人,朝廷下製將他們全部在幽州處斬。七月十四(庚子),唐玄宗下敕,赦免薛訥死罪,削除了他的官爵。隻有杜賓客被完全赦免。
七月十六(壬寅),唐玄宗任命北庭都護郭虔瓘為涼州剌史兼河西諸軍州節度使。
果州刺史鍾紹京心懷怨恨,多次上疏妄自談論吉凶善惡。七月十九(乙巳),朝廷又將他貶為溱州刺史。
七月二十(丙午),昭文館學士柳衝和太子左庶子劉子玄刊定了《姓族係錄》二百卷,上呈給朝廷。
七月二十一(丁未,《舊唐書》作辛未為誤),唐玄宗任命光祿卿竇希瑊為太子太傅。同一天,房州刺史襄王李重茂去世,唐玄宗為此取消了三日朝會,追諡他為殤皇帝。李重茂是唐中宗李顯的第四子,於聖曆三年(700)封為北海王,並在神龍初年(705)進封溫王,授右衛大將軍,兼遙領並州大都督,但並未出閤赴任。景龍四年(710),唐中宗駕崩,韋後立李重茂為帝,然而自己臨朝稱製。當韋氏失敗後,李重茂也遜位,讓給叔父相王李旦,自己退居別處。景雲二年(711),他改封襄王,遷移到集州。唐睿宗李旦還命令中郎將帶兵五百人去守衛他。這年早些時候,他轉為房州刺史。他死時十七歲,被安葬在武功西原。
七月二十二(戊申),唐玄宗禁止文武百官的家人與僧尼和道士來往。七月二十六(壬子),他又禁止民間鑄造佛像和抄寫梵經。
宋王李成器等人請求獻出他們在興慶坊的宅第,作為皇帝的離宮。七月二十八(甲寅,《舊唐書》作六天前的丙午;還說在那天決定取消諸王王傅的官職,並要求京官隻能在朝見參拜的時候才佩帶跨巾和算袋;外官也隻能在上衙門時佩帶,其他天停帶),唐玄宗下製答應了,於是開始在那裏興建興慶宮(《新唐書》說九月初五庚寅作興慶宮),同時賜給李成器他們其它的宅第,都環繞著興慶宮旁。唐玄宗又在興慶宮西南麵設置樓宇,在它的西麵題字為:“花萼相輝之樓”,在它的南麵題字為“勤政務本之樓”。唐玄宗有時登上樓宇,聽到邊上的諸王在家奏樂,便會召他們上樓一同宴席;有時則臨幸他們的宅第盡情歡樂,並優厚地賞賜他們。
七月二十九(乙卯),唐玄宗任命太常卿岐王李範兼任絳州刺史(《舊唐書》作華州),秘書監薛王李業兼任同州刺史。還下敕讓宋王以下諸王每季度各兩人入朝,周而複始地輪流下去。
八月初三(戊午),西天竺國派使者來長安敬獻地方特產。八月初六(壬戌),朝廷禁止女樂(即歌舞伎)。
這期間民間謠傳說,唐玄宗要挑選女子充實皇宮掖庭。唐玄宗得知後,於八月初十(乙醜)下令有司部門在崇明門旁安排牛車,然後親自選取後宮沒用的宮女,用牛車載她們回家。他還下敕令說:“後宮臥室之內,還將宮女釋放回家;民間的街坊之間,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八月二十(乙亥),吐蕃大將坌達延和乞力徐率眾十萬入寇臨洮,又遊寇蘭州。他們還到渭源掠取牧馬。唐玄宗命令薛訥以白衣身份攝領左羽林將軍,擔任隴右防禦使;任命右驍衛將軍常樂人郭知運為副使,與太仆少卿王晙帶兵出擊吐蕃(《舊唐書》還包括杜賓客和安思順)。八月二十六(辛巳),朝廷開始大規模招募勇士派往河、隴一帶,讓薛訥訓練他們。
當初,鄯州都督楊矩提議將九曲的地盤讓給吐蕃。那一帶土地肥沃富饒,吐蕃人於是在那裏畜牧,因此趁機入寇。楊矩既後悔又恐懼,居然因此自殺身死。
八月三十(乙酉),太子賓客薛謙光獻上武後所製的《豫州鼎銘》。鼎銘的末尾有這樣的話:“上玄降鑒,方建隆基。”他認為這是唐玄宗李隆基受命符瑞。姚崇也上表祝賀,並且請求朝廷宣示給史官,並頒告朝廷內外。
司馬光感歎道:預期的日食沒有應驗,是太史官的過失;而君臣為此互相慶賀(指姚崇因為二月初一沒出現日食而祝賀唐玄宗),則是有誣上天。將偶然巧合的文字當作符命,通常隻是小臣諂媚之言;而宰相因此加以證實,則是有侮其君。對上有誣於天,在下有侮其君,即使像唐明皇這麽聖明的君主,姚崇這麽賢能的臣下,都不免於這類事情,豈不令人惋惜!
要想知道唐玄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