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視元年即公元700年八月十四(庚申),武則天想建造大佛像,但被宰相狄仁傑上疏諫止。武則天非常信任和看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傑,群臣沒人能比。她經常稱他為國老而不叫名字。狄仁傑喜歡當麵在殿廷爭辯,武則天總是屈意順從他。他曾跟從武則天遊幸,遇到大風把狄仁傑的頭巾吹落,他的馬也受驚停不住,武則天居然命令太子追去把頭巾撿起來給他係上。狄仁傑屢次因年老多病請求退休,但武則天都沒答應。他入宮謁見時,武則天經常不讓他下拜,說:“每次見到狄公下拜,朕也要起身,感到腰痛。”她也免了他在宮廷的當值過夜,並告誡他的同僚們說:“除非軍國大事,千萬不要去麻煩狄公。”
九月十五(辛醜)狄仁傑去世。狄仁傑字懷英,是並州太原人。他祖父狄孝緒,貞觀中年曾任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曾任夔州長史。狄仁傑兒童時,有個門人被害,縣吏追問時,大家都盡量回答,隻有狄仁傑照樣坐著讀他的書。縣吏責問他,狄仁傑回答說:“黃卷書籍之中,聖賢都在裏麵,我還應接不過來,哪有時間去應接你們這些俗吏。怎麽還反而責問我!”他後來通過明經考試中舉,授任汴州判佐。當時工部尚書閻立本任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官吏誣告,閻立本見了他後當即致歉說:“孔子說過:‘觀過知仁矣。’足下可算是海曲的明珠,東南的遺寶。”便推薦他擔任並州都督府法曹。他的親人在河陽另有家業,狄仁傑到並州赴任時,登上太行山,往南眺望,看見一朵白雲孤飛,便跟身邊的人說:“我親人住的地方,就在這白雲底下。”他站立著瞻望了很長時間,直到白雲不見了才離開。狄仁傑孝友絕人。在並州時,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親年老多病,自己卻被派去出使邊遠絕域。狄仁傑跟他說:“太夫人有重病,而你卻出使遠門,豈能讓母親有萬裏之外的憂慮!”因此去謁見長史藺仁基,請求代鄭崇質出行。當時藺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和,因而感歎道:“我們難道不慚愧嗎?”於是和李孝廉相待如初。
狄仁傑在儀鳳中年(677)出任大理丞,一年裏就決斷無數滯留的案件,解決了一萬七千人的問題,無人訴冤。當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昭陵的柏樹,狄仁傑上奏,判他罪當免職。唐高宗卻下令立即殺了他,狄仁傑又上奏堅持他罪不當死。唐高宗厲色地說:“權善才亂砍陵上的樹,是讓我不孝。必須殺了他。”唐高宗身邊的侍從目示讓狄仁傑出去,狄仁傑說:“臣聽說逆龍鱗和忤人主,自古以來都認為很難,但臣的愚見卻不這麽認為。在夏桀和商紂的時代當然很難,但在唐堯和虞舜的時代則很容易。臣今天幸逢唐堯和虞舜,當然就不怕像比幹那樣被誅殺。當年漢文帝時有人偷盜高祖太廟裏的玉環,張釋之當廷諍諫,後來隻判為棄市。魏文帝想從冀州遷徙十萬士族到洛陽,辛毗拉住他的衣角懇切勸諫,也得到采納。況且明主可以用道理說服,忠臣不能因為害怕威嚴而閉口。如今陛下不采納臣的建言,臣身死瞑目之後,羞於在地下見到張釋之和辛毗。陛下製定的法律,類似曹魏,有徒刑和流放以及死罪,都有等級差別。哪裏有人犯了並非極刑的小罪,就要賜死於人?法律一旦沒有準則,那麽百姓將手足無措。陛下如果一定要改變律法,那麽請從今日開始。古人說:‘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張釋之說的)’如今陛下因為昭陵的一株柏樹而要殺一名將軍,千載之後,人們將把陛下當作什麽樣的君主?這正是臣之所以不敢奉製處死權善才的原因,擔心陷陛下於不道。”唐高宗氣才消了,權善才因而得免一死。幾天後,唐高宗任命狄仁傑為侍禦史。當時司農卿韋機兼領將作和少府二司,唐高宗因為恭陵的玄宮狹小,不能容納送終的用具,便派韋機去繼續改進工程。韋機在墓道兩旁修建了四座便房,又造了宿羽、高山、上陽等宮殿,無不壯麗堂皇。狄仁傑上奏指責太過奢侈,韋機最後因此被罷免官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專權,朝廷大臣都很怕他。狄仁傑上奏,請求朝廷將他交付法寺,但唐高宗特赦了他。狄仁傑上奏說:“國家雖然缺乏英才,但並不缺少像王本立之類的人,陛下何必為了憐惜一個罪人而虧欠了王法?陛下如果一定要特赦王本立,那就請陛下將臣丟棄在無人之境,作為忠貞大臣將來的警誡。”王本立因此最後被治罪,於是朝廷風氣肅然。
狄仁傑不久加授朝散大夫,經過累遷後任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時,任命狄仁傑為知頓使。並州長史李衝玄因為禦駕要經過妒女祠,而俗話說穿著豪華服裝經過那裏的人必定會招致風雷災難,因此征發了幾萬人,去另開一條禦道。狄仁傑說:“天子出行時,總是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怎麽會害怕妒女的傷害?”當即命令他取消這一勞役。唐高宗聽說後,歎道:“真是個大丈夫!”
狄仁傑不久轉為寧州刺史。他安撫漢人和戎狄,使他們和睦相處,人們皆大歡喜,郡人還立碑歌頌他的恩德。禦史郭翰巡察隴西時,所到之處審查和彈劾了不少人。當進入寧州境內時,前來歌頌刺史美德的地方父老一路都是。郭翰在客館住下後,召來州吏跟他們說:“我進入州境,就知道州政如何。希望成就使君的美名,沒打算久留。”州人這才散去。郭翰於是將狄仁傑推薦給朝廷,朝廷便內征他為冬官侍郎,並擔任江南巡撫使。吳、楚一帶的風俗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淫祠,狄仁傑上奏摧毀了其中的一千七百所,隻留下夏禹、吳太伯、季劄、伍員四種祠堂。
狄仁傑後來轉為文昌右丞,出任豫州刺史。當時越王李貞起兵反對武則天,但在汝南事敗,受株連的人多達六七百人,被籍沒家室的有五千人,司刑使逼著催促行刑。狄仁傑哀憐其中很多冤屈,想減緩執行,便秘密上表奏道:“臣本想公開上奏,但怕被人當作替叛逆之人申理。然而知而不言,又怕辜負了陛下存亡撫恤的宗旨。表疏寫成了又毀掉,一直無法決定。這些人隻是脅從,反叛並非本心。還希望陛下哀憐他們的失誤。”武則天因此下特敕原宥了他們,赦免了很多死刑,將他們流放豐州。被流放的豫州囚犯經過寧州時,當地父老在路上迎接慰問他們道:“你們都是我的狄使君救下來的吧!”相攜著在頌揚他的石碑下哭泣,進齋三天後才繼續上路。豫州囚犯到了流放地後,又共同立碑頌揚狄君的仁德。
當初,越王李貞叛亂時,宰相張光輔率軍討伐平定了他。將士仗恃功勞,提出很多要求,但狄仁傑不理他們。張光輔怒道:“州府打算輕視元帥嗎?”狄仁傑說:“亂了河南的,隻是越王李貞一人而已。如今一個李貞死了,而一萬個李貞又生了。”張光輔問他到底什麽意思,狄仁傑答道:“明公統領戎卒三十萬,平定了一個亂臣,卻不停息兵鋒,反而縱容他們殘暴橫行。無罪之人,肝腦塗地,這難道不是一萬個李貞又是什麽?而且民眾都是迫於李貞的威嚴不得不協從,勢必難以保存自己。當官兵來臨時,翻牆歸順的人數以萬計,垂繩下來的人到處都是。明公怎能縱容邀功取寵的人,而去殺害歸降的民眾?隻怕這樣做會導致冤聲沸騰,響徹雲霄。我如果得到一柄尚方斬馬劍,將要加在明公的項頸,即使因此獲罪,也將視死如歸。”張光輔無法反駁,因此懷恨在心。回神都後,他上奏指責狄仁傑出言不遜,朝廷因此將狄仁傑貶為複州刺史。他不久就回洛陽擔任洛州司馬。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九月初五(丁酉),他轉任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武則天跟他說:“愛卿在汝南時,很有政績。但你想知道都有誰在朕麵前講愛卿的壞話嗎?”狄仁傑謝辭道:“陛下覺得臣有過錯,臣將會改正;陛下如果明白臣沒有過錯,那是臣的幸運。臣不知道講壞話的人是誰,也許是好朋友,臣還是不知道的好。”武則天深為感歎和驚異。
沒多久,狄仁傑遭到來俊臣的誣陷而下獄。當時一審即認罪的可以減免死刑,來俊臣以此逼迫威脅狄仁傑,讓他一審就認罪。狄仁傑歎道:“大周革命(改朝換代),萬物唯新。唐朝的舊臣,都甘願被殺。所以造反是事實!”來俊臣因此對他的看管鬆了些。判官王德壽跟狄仁傑說:“尚書一定會減免死罪。我想得到點升遷,尚書能夠為我將楊執柔牽連進來嗎?”狄仁傑問道:“怎麽牽連?”王德壽說:“尚書任春官時,楊執柔任尚書部下的司員外。可以因此牽連他。”狄仁傑說:“皇天後土,怎能讓我狄仁傑做這麽卑鄙的事!”接著一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麵。王德壽怕了,隻好向他謝罪。狄仁傑既然承認反叛,有司部門就等待對他行刑,所以沒有嚴加防備。狄仁傑從獄卒那裏得到筆硯,拆了被頭布書寫自己的冤屈,然後放在棉衣裏,跟王德壽說:“現在天熱,請把這棉衣交給家人,讓他們去掉裏麵的棉花。”王德壽也沒檢查就照辦了。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看到了信,帶著它向朝廷告變。武則天召見他,看了狄仁傑的鳴冤後詢問來俊臣。來俊臣說:“獄裏待他很好,甚至沒有取走他的冠帶。睡的地方也很安靜。要不是有罪他為何承認?”武則天派人去探視。來俊臣立即命令狄仁傑戴上頭巾,係上腰帶去見使者;還讓王德壽代狄仁傑寫了謝死表,附使者呈給武則天。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問他道:“為什麽承認造反?”狄仁傑答道:“前些時候如不承認造反,早已死在鞭笞之下了。”武則天又問:“為何寫那個謝死表?”狄仁傑答道:“臣沒寫過這表。”武則天把表疏給他看,才發現是別人代他署名的。狄仁傑因此得免死罪,被貶為彭澤令。武承嗣屢次上奏請求殺了他,武則天說:“朕喜歡救人,討厭殺戮,一心都在如何慎用刑法上。渙汗(帝王的聖旨)已經執行,不能再更改了。”
萬歲通天那年(696),契丹入寇並攻陷冀州,河北震動。武則天征召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前刺史獨孤思莊害怕賊兵將至,把鄉間百姓都驅趕入城,修繕城牆和其他守城器械。狄仁傑赴任後,將他們都放歸農田,說:“賊兵離這裏還很遠,何必這樣。萬一賊兵過來,我自有辦法對付,不關百姓的事。”賊兵聽說後自己退走,百姓都頌揚他的英明,一道立碑記錄他的恩惠。不久他轉任幽州都督。
神功元年(697),狄仁傑入朝任鸞台侍郎兼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兼任納言。狄仁傑覺得到西部去衛戍疏勒等四鎮的民眾,極為凋弊,因此上疏說:
“臣聽說上天生下四夷,都在先王的封疆之外。所以東拒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這正是上天用來限製夷狄而隔絕中外的天然屏障。自從有典籍記載以來,王化和聲教無法普及的地方,夏商周三代不能到達的區域,朝廷已經全都兼有。所以今日的四境,已超越夏、殷兩朝。古代詩人曾自誇到太原以北的征伐,和對江漢一帶的教化,這說明那些地方在古代都算是邊鄙地區,而現在卻是國家的內地。到前漢時,匈奴無年不攻陷邊塞,殺害和劫掠官吏平民。後漢則有西羌入侵漢中,往東進寇三輔,進入河東和上黨,幾乎都到了洛陽。由此看來,陛下今日的疆土,遠比漢朝時大得多。如果陛下再對荒外夷狄用武,到邊塞絕域邀功,耗竭府庫的儲藏,去爭奪那些荒蕪的不毛之地,那時即使獲得他們的民眾也不足以增加稅賦,占領他們的領土也無法從事耕織。假使隻追求將中華文明傳播到遠夷的好名稱,而不務鞏固根本和安定百姓的正業,那隻是秦始皇和漢武帝的行為,而不是三皇五帝的事業。如果隻想跨越荒外以拓廣疆界,耗竭財力以盡情馳騁,那就不但是不愛惜人力,也會因此失去天下人心。從前秦始皇窮兵黷武,追求拓廣地盤,結果導致男子無法在田野耕種,女子不能在家裏養蠶;長城之下,累死的民工如同亂麻,於是天下崩潰,民眾反叛。漢武帝追尋漢高祖和漢文帝的宿怨,依靠他先前四帝的積儲,於是東定朝鮮,西討西域,南平南越,北擊匈奴;結果導致府庫空虛,盜賊各地蜂起;百姓嫁妻賣子,流離失所的數以萬計。幸好他晚年覺悟,決定停止兵戈,取消徭役,封丞相車千秋為富民侯,所以漢朝還能被上天保祐。古人曾說:“追循顛覆車輛軌道的人很不安全。”這話雖然簡單,但可以隱喻大事。
“近來國家頻繁用兵,耗費巨大。往西派兵衛戍四鎮,往東派兵衛戍安東,調發和征兵日益增加,造成百姓虛弱凋弊。開發和守衛西域,等於在石頭上屯田;不但費用無法維持,而且也隻有害處而毫無利益可圖。轉運糧食將極端困難,將士的衣著也幾乎無法供應。越過沙漠,跨逾大海,分兵防守,將造成士兵長久服役,直接導致眾多怨言和逃曠。古代詩人說:“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出自《詩經-唐風-鴇羽》,意思是官府的徭役不斷,百姓將無法耕種糧食)。”;還說“豈不懷歸,畏此罪罟。念彼蒸人,涕零如雨(出自《詩經-小明》:‘心之憂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豈不懷歸?畏此罪罟!’意思是:心裏憂傷,極為痛苦。思念親人,淚下如雨。豈不想歸,隻怕法網)。”這就是古人幽怨的言辭。帝王如果不能體恤,那麽政策就無法推行,邪氣也會因此興起。邪氣一旦興起,那麽莊稼就會生長螟蟲,水旱災害也會因此而起。如此一來,即使禱祀百神,也不能調正天地間的陰陽。如今關東地區正鬧饑饉,蜀漢一帶逃亡嚴重,江淮以南,又不斷征兵征役。人們不再安居樂業,就會相聚為盜。根基一旦動搖,憂患必將不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都是因為朝廷要派兵遠戍荒外,耗竭了中國的精力財力,為了爭奪蠻夷的不毛之地,卻違背了養育蒼生的正道。
“從前漢元帝采納了賈捐之的謀略,取消了珠崖郡。漢宣帝也采用了魏相的計策,放棄了車師的屯田。難道他們就不仰慕和崇尚名聲嗎?隻是因為擔心過度耗費勞力罷了。近代的貞觀年間,太宗平定九姓部落後,冊封李思摩為可汗,讓他統領各部的原因,正是因為他采取夷狄反叛則討伐,歸降則安撫的國策,不但得到了推倒敗亡和鞏固尚存的大義,也免去了派兵遠戍,勞民傷財的兵役。這就是近代的政策和經營邊塞的往事。臣私下見到阿史那斛瑟羅;他是陰山的貴族,世代在沙漠地帶稱雄。陛下如果將四鎮委托給他,使他統治諸蕃,封他為可汗,派他抵禦寇患,那麽朝廷既有救人免於絕種的美名,荒外也不再需要運送糧食的艱辛。根據臣的看法,希望陛下捐出四鎮,使中國更加富裕;取消安東,讓遼西更加充實。這樣既節省了花銷在遠方的軍費,又可以在塞上集中甲兵。恒、代兩鎮非常重要,邊州的防備因此可以得到充實。況且綏靖安撫夷狄,是為了防止他們越逸,不再有侵侮邊塞的禍患就行了。何必一定要窮搗他們的窟穴,與這些螻蟻計較長短!而且帝王外寧必有內憂,都是因為不勤修朝政的原故。還希望陛下將荒外的事情置之度外,不要為遠方絕域尚未平定而操心。隻要敕令邊境士兵謹慎守備,積蓄精銳嚴陣待敵,等到他們來犯時,迎頭痛擊。這就是李牧當年製服匈奴的辦法。當今關鍵的莫過於讓邊城的衛戍嚴加守備,到遠處偵察斥候,儲聚軍資,積蓄武力。以逸待勞,則戰士的兵力倍增;以主禦客,則我軍的形勢優勝。同時堅壁清野,敵寇野外將一無所得。這樣一來,賊兵深入必有覆滅的顧慮,淺入則毫無虜獲的收益。數年下來,我們可以不戰就征服突厥和契丹二虜。”
狄仁傑又請求撤掉安東,恢複高氏為那一帶的君長,並停止江南的糧食轉運,減輕河北民眾的負擔。狄仁傑認為,如果這麽做了,數年之後,就可以安定百姓,富強國家。朝廷雖沒實行他的建議,但有見識的大臣都認同他的看法。他不久又檢校(代理)納言,兼任右肅政台禦史大夫。
聖曆初年(698),突厥侵掠趙、定等州,朝廷命令狄仁傑為河北道元帥,全權便宜從事。突厥把他們掠走的一萬多男女都殺了,然後從五回道撤回去。狄仁傑率領十萬大軍追擊,但沒來得及。武則天接著下製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當時黃河朔方一帶的民眾,大多被突厥威逼脅迫,突厥人退走後又害怕被朝廷處死,所以紛紛逃亡藏匿。狄仁傑上疏,請求朝廷特赦河北各州,對百姓協從契丹的事一律不予追究(表疏前麵已經細說,就不贅述了)。武則天下製準奏。狄仁傑率軍回來後,被正式授為內史。
聖曆三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王公百僚都跟從侍奉,但隻有狄仁傑得到特賜的住宅一棟。當時他得到的恩寵無人可比。同年六月,左玉鈐衛大將軍李楷固和右武威衛將軍駱務整討伐契丹殘餘,生擒了他們的首領,並在含樞殿獻俘。武則天非常高興,特地賜李楷固姓武。李楷固和駱務整都是契丹李盡忠的部將,朝廷本要處死他們,而狄仁傑認為他們都是驍將,救了他們,並委派他們出征。武則天又要建造大佛像,也被狄仁傑勸止了。這些前麵都已細說。
這年九月,狄仁傑病故。武則天為他舉哀,取消了三日朝會,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狄仁傑曾任魏州刺史,當地軍民為他建立生祠。當他離職後,他兒子狄景暉任魏州司功參軍,頗為貪婪殘暴,被人們嫉惡。民眾因此摧毀了狄仁傑的祠堂。當初,後來的唐中宗李顯還在房陵時,吉頊和李昭德都曾經向武則天進過恢複他皇位的讜言,但武則天沒有這意思。唯有狄仁傑每次私下奏對時,無不以母子恩情為理由加以勸諫,武則天也逐漸醒悟,最終召回了李顯,恢複了他儲君的位置。當初,廬陵王李顯從房陵回宮,武則天把他藏在帳中,然後召狄仁傑進宮,跟他談論廬陵王的事。狄仁傑慷慨陳詞,激動得聲淚俱下。武則天馬上讓李顯出來,跟狄仁傑說:“還給愛卿你的儲君。”狄仁傑走下台階哭著向母子道賀,然後上奏說:“太子回宮,人們都不知道。也不知道輿論對此的是非反應。”武則天覺得有理,便又把李顯安排在龍門,然後預備了隆重禮儀迎接他正式歸來。官民都非常感動喜悅。狄仁傑前後請求匡複李顯的奏對,總共有數萬言。開元中年,北海太守李邕撰寫了《梁公別傳》,詳細記錄了他這方麵的言辭。唐中宗即位後,追贈他為司空。唐睿宗追封他為梁國公。
狄仁傑死後,武則天哭著說:“朝堂空了!”從那以後,朝廷每有大事,群臣不能決斷時,武則天總要感歎道:“上天為何要這麽早就奪走我的國老!”
狄仁傑很注重舉薦賢能。他曾推薦的夏官侍郎姚元崇、監察禦史曲阿人桓彥範、太州刺史敬暉等數十人,後來都成為唐朝名臣。當初,武則天曾問狄仁傑道:“朕需要能人使用,你能找一位給朕嗎?”狄仁傑問:“陛下要派他什麽用場?”武則天說:“朕想讓他擔任將相。”狄仁傑說:“臣料想陛下如果想找一位既能寫文章又有資曆的人,那麽今日的宰臣李嶠和蘇味道也都勝任。難道是覺得文士齷齪(這裏更指的是氣量狹小),陛下想得到一位奇才使用,好成就天下的大事?”武則天高興地說:“這正是朕想要的。”狄仁傑說:“荊州長史張柬之,年齡雖老,但真正是位宰相的人才。況且他長久懷才不遇,如果陛下用他,張柬之必定會為國家盡節盡力。”武則天於是召見並拜張柬之為洛州司馬。有一天,武則天再次求賢。狄仁傑說:“臣先前提到的張柬之,陛下還沒用。”武則天說:“已經提拔了呀。”狄仁傑說:“臣推薦他當宰相,而今天陛下隻是任命他為洛州司馬,這不算任用。”武則天又提拔他為秋官侍郎,後來終於召他為相。張柬之果然後來能夠興複唐中宗,都是因為狄仁傑的推薦。有人曾跟狄仁傑說:“天下桃李,全出在明公門下。”狄仁傑說:“舉薦賢能是為了國家,並非為私。”
要想知道狄仁傑病逝後武則天以後的事情,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