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5年二月初四(壬子),武則天在瑤光殿讓建昌王武攸寧殺了專橫跋扈的僧懷義。夏四月初一(戊寅),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建成。公元696年三月十六(丁巳),新明堂在老明堂焚毀一年多後落成。五月十二(壬子),契丹首領鬆漠都督李盡忠舉兵造反,攻陷營州,並於八月二十八(丁酉)擊潰曹仁師等人率領的大軍。九月初一(庚子),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討契丹。
右拾遺陳子昂任武攸宜的府參謀。他上疏說:“陛下下恩製赦免天下的罪人,並招募各種家奴從軍出討進擊契丹。這隻是應急的辦法,這些人並非天子的士兵。況且近來刑獄已經長期清平,罪人很少,多數家奴膽怯孺弱,不習慣征戰和行軍,即使招募到了,也未必可用。何況如今天下的忠臣義士,萬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小的孽障,陛下下達一道命令他們就束手待誅,何必麻煩去赦免罪犯和贖買家奴,而損傷國家大體!臣擔心這一政策不能讓朝廷威行天下。”
九月十八(丁巳),突厥入寇涼州,生擒了都督許欽明。許欽明是許紹的曾孫。他當時出去巡按下屬地區,結果好幾萬突厥兵馬突然來到城下。許欽明率軍拒戰,結果被敵兵俘虜(《新唐書》說他死了)。
許欽明兄長許欽寂,當時任龍山軍討擊副使,在崇州和契丹人作戰,結果戰敗被擒。契丹人將要圍困安東時,要許欽寂去招降崇州下屬尚未被契丹人攻下的城池。安東都護裴玄珪在城中。許欽寂在城下向他高喊道:“狂賊就要遭到天殃,滅亡就在朝夕。裴公盡管勉勵士兵謹慎守城,保全忠誠和氣節。”契丹人當即殺了他。
吐蕃重新派使者到朝廷請求和親。武則天派右武衛胄曹參軍貴鄉人郭元振前往吐蕃觀察是否合宜。吐蕃大將論欽陵請求唐朝撤去安西四鎮的衛戍兵馬,並要求分割十姓突厥部落的地盤。郭元振說:“四鎮和十姓與吐蕃種類不同。如今你們請求撤去唐兵,難道不是想兼並他們嗎?”論欽陵說:“吐蕃如果真的貪圖土地,想要成為唐朝的邊患,那麽就應該東侵甘、涼,哪裏還會去圖謀萬裏以外的土地!”於是派使者跟隨郭元振到長安去提出以上要求。
朝廷猶疑未決。郭元振上疏認為:“論欽陵要求罷兵割地,這是利害的關鍵,陛下的確不能輕易決定。今天如果直接拒絕他們的善意,那麽邊患必將加深。四鎮的好處十分遙遠,而甘、涼的害處近在眼前,陛下不可不深思熟慮。臣覺得應當使用緩兵之計,讓他們仍然保持和親的希望就好了。安西的四鎮和突厥十姓部落,是吐蕃人想要的,而青海和吐穀渾也是國家重要的領土。今天我們最好這樣答複他們:‘四鎮和十姓的地盤,本來對於中國也沒什麽用處。我們之所以派兵衛戍,隻是想以此鎮撫西域,分散吐蕃的勢力,使你們無法全力東侵。今天你們如果沒有東侵的意圖,就應當歸還我們的吐穀渾諸部以及青海故地。那麽我們也將把五俟斤的部落歸還吐蕃。’這樣我們就足以讓論欽陵無話可說,也不至於和他們斷絕往來。如果論欽陵稍有違逆,那麽過錯在他們那方。況且安西四鎮和十姓部落投誠我們已經很久了,如今在還沒考察他們的人心向背,事情的利害關係,就背著他們割讓給吐蕃,臣擔心會傷了各附庸國的感情,並非朝廷駕禦四夷的好辦法。”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
郭元振又上言說:“吐蕃百姓疲於徭役和兵役,很早就希望和我們和親。論欽陵隻想統兵專製,所以隻有他不希望和我們和好。如果朝廷每年都向吐蕃派出和親使者,而論欽陵總是不肯從命,那麽他們的國人對論欽陵的怨恨就會日益加深,而對朝廷恩典的盼望也就會日益迫切。論欽陵想大舉出兵,固然就很困難了。這也是逐漸離間他們的好辦法,可讓他們國內上下猜疑,禍亂將從內部產生。”武則天覺得這真是好主意。郭元振名震,通常用字稱呼。
九月二十一(庚申),武則天任命並州長史王方慶為鸞台侍郎,依舊參知政事,與殿中監萬年人李道廣共同兼任同平章事。
突厥的阿史那默啜請求成為太後的養子,並為他女兒向朝廷求婚,同時歸還河西所有投降突厥的漢人民戶,還答應率領部眾為朝廷出討契丹。武則天派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和左衛郎將兼代理司賓卿田歸道,前去冊封阿史那默啜為左衛大將軍、遷善可汗。閻知微是閻立德的孫子;田歸道則是田仁會的兒子。
冬十月二十二(辛卯),契丹首領李盡忠去世,孫萬榮代領他的部眾。突厥的阿史那默啜趁機突襲鬆漠,俘虜了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妻兒後離去。武則天進拜阿史那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於和立功報國可汗。
十月二十五(甲午),武則天親自過審囚犯。
孫萬榮收集殘餘部眾,軍勢重新振作。他又派別帥駱務整和何阿小為前鋒,攻陷冀州,殺了刺史陸寶積,屠殺了城裏的吏民數千人。孫萬榮又進攻瀛州,並於十一月初攻陷了瀛州下屬縣城,導致河北震動。武則天下製令,起用彭澤令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前刺史獨孤思莊害怕契丹人會突然來到,便驅趕所有百姓入城,想要加強守備。狄仁傑到了後,將百姓全都送回家務農,說:“賊兵還很遠,何必要這麽做!萬一賊兵真的來了,我自然有辦法抵擋。”百姓都非常高興。
當時契丹入寇,軍情報告紛至遝來,堆積如山。夏官郎中硤石人姚元崇剖析如流,處理得有條有理。武則天感到非常驚奇,便提拔他為夏官侍郎。
武則天思念徐有功執法公平,便提拔他為左台殿中侍禦史。聽到這事的人無不相互慶賀。鹿城主簿宗城人潘好禮著書論述,稱讚徐有功遵循仁義之道,固守誠實的氣節,不因為貴賤生死而改變自己的操守和行為。文章中假設客人問道:“當今誰可以和徐公相比?”主人答道:“四海如此之廣,人物如此之多,或許有人埋名隱姓,韜光養晦,那麽我不敢隨便議論。但就我現在的所見,就徐公一人而已。能和他相比的隻能在古人中尋找。”客人又問:“可以和張釋之相比嗎?”主人說:“張釋之辦的事非常容易,徐公辦的事則非常困難。難易之間,優劣一看就明白了。張公遇到漢文帝的時代,天下平安無事。至於有人偷盜漢高祖廟裏的玉環,以及有人在渭橋驚了漢文帝的禦馬,他隻是堅守法治而已,有什麽難的!徐公遇到革命(改朝換代)的年代,遭逢惟新的國運,唐朝遺老,有的包藏禍心,讓人主產生猜疑。還有像周興和來俊臣那樣的酷吏,簡直就是堯時的四凶,修飾惡言用以誣蔑盛德。而徐公死守為善之道,一再為無辜的被告辯白,幾次身陷囹圄,數次落入法網。這些都是你耳聞目睹的,難道不夠艱難嗎!”客人說:“如果讓他成為司刑卿,便可以施展他的才能。”主人說:“你光見到徐公執法平允,便以為他可以升任司刑。我目睹了他的為人。他的方寸之地(即心裏),何所不容。如果充分使用,他什麽事不能勝任?豈止司刑卿而已!”
正月(唐曆十一月)初一(己亥),武則天到通天宮祭祀。
突厥的阿史那默啜入寇靈州,把被俘的許欽明帶在身邊。許欽明到城下大喊大叫,要求美醬和粱米以及墨,暗示靈州城裏挑選良將、帶領精兵、在夜裏偷襲突厥兵營。但城中沒人懂的他的意思。
箕州刺史劉思禮曾跟從術士張憬藏學習相人的法術。張憬藏說劉思禮將經曆箕州刺史,然後會位至太師。劉思禮覺得太師位極人臣,一定得有幫人登基的佐命大功。因此他和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陰謀反叛,暗中聯結朝廷大臣,借口給人看相,許諾他們大富大貴,等到他們高興了,便趁機勸他們說:“綦連耀自有天命,你們一定會因此得到富貴。”鳳閣舍人王勮兼任天官侍郎事,便提議任用劉思禮為箕州刺史。
明堂尉吉頊得知他的陰謀,便報告給合宮尉來俊臣,讓他緊急向武則天變告。武則天讓河內王武懿宗立案審理。武懿宗答應免去他的死罪,讓劉思禮廣為誣告其他朝士,凡是稍微得罪過他的人都不放過。劉思禮於是將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孫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和劉奇、給事中周譒,以及王勃兄長涇州刺史王勔、弟弟監察禦史王助、鳳閣舍人王抃、太子司議郎路敬淳、司門員外郎劉順之、右司員外郎宇文全誌、來庭縣主簿柳璆等,共三十六家,全是海內名士,都牽連進去。武懿宗對他們無不毒打成招,製造了冤獄。正月二十四(壬戌),武則天將他們連同綦連耀全都滅族,被株連的親朋舊友被流放的多達千餘人。
當初,武懿宗表麵上答應寬宥劉思禮,讓他誣告其他人。在這些人伏誅後,武懿宗接著收捕了劉思禮,結果劉思禮非常後悔。自從天授(690)以來,武則天多次讓武懿宗斷獄。他喜好誣陷好人,當時人們認為他僅次於周興和來俊臣。
來俊臣想獨占這一大案的功勞,便羅織罪名告發吉頊。吉頊於是借口有緊急大事上報,得到武則天的召見,得免一死。來俊臣於是再次得到重用,而吉頊也因此得到提拔。
來俊臣黨羽羅織罪名誣告司刑府史樊惎謀反,朝廷殺了他。樊惎的兒子到朝堂鳴冤,但沒人敢審理,他兒子因此拔刀剖開自己的腹部。秋官侍郎上邽人劉如璿見到後,私下為他感歎哭泣。來俊臣上奏指控劉如璿和惡人叛逆朋黨,結果劉如璿被關進監獄,處以絞刑。武則天下製,將他改為流放交州。
尚乘奉禦張易之是張行成的族孫。他年紀很輕,姿容俊美,擅長音律。太平公主曾推薦張易之的異母弟張昌宗到禁中入侍武則天,張昌宗因此也推薦了張易之,兄弟倆因此都得到武則天的寵幸,常塗脂抹粉,身著錦繡。張昌宗經過累遷後升任散騎常侍,張易之也出任司衛少卿。朝廷還拜他們母親臧氏和韋氏為太夫人,給他們的賞賜不可勝數。武則天居然敕令讓鳳閣侍郎李迥秀當臧氏私下的姘夫。李迥秀是李大亮的族孫。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晉卿都經常等候在張易之的門庭,爭著為他牽馬執鞭,稱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
正月二十五(癸亥),突厥的阿史那默啜入寇勝州,平狄軍副使安道買打敗了他們。
正月二十六(甲子),武則天任命原州司馬婁師德為守鳳閣侍郎兼同平章事。
公元697年春二月初二(己巳,《新唐書》作乙巳,疑有誤),武則天親自過審囚犯,並於三月十二(戊申)特赦河南和河北地區。
同一天(戊申,《舊唐書》作二月,《新唐書》作三月初四庚子),清邊道總管王孝傑和蘇宏暉等帶兵十七萬與孫萬榮在東硤石穀決戰,結果唐兵大敗,王孝傑戰死。王孝傑遭遇契丹兵馬時,率領精兵作為前鋒,力戰克敵。契丹人撤退,王孝傑追殺。契丹人退到懸崖邊,不得不回兵猛烈反擊。蘇宏暉見勢不妙,首先逃遁。王孝傑拚死奮戰,不幸墜崖摔死,將士也都死亡殆盡。
王孝傑是京兆新豐人。唐高宗末年,他出任副總管,跟從工部尚書劉審禮西討吐蕃。在大非川和敵軍作戰時,他被吐蕃生擒。吐蕃讚普見到王孝傑,哭著說:“你長得太像我父親了。”因此厚加敬禮,王孝傑才得免一死,很快就回歸朝廷。武則天時,他經累遷出任右鷹揚衛將軍。王孝傑長久在吐蕃地區,所以熟悉那裏的虛實。長壽元年(692),他出任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眾出討吐蕃,並收複了龜茲、於闐、疏勒、碎葉四鎮後凱旋而歸。武則天非常高興,跟侍臣們說:“以前貞觀中年的貝綾,得到這座蕃城。後來西部邊陲無法守住,連同這座蕃城都失陷於吐蕃。如今既然恢複了原來的境況,邊境自然無事。王孝傑建立這一大功,為此竭盡了款誠。他能夠裹足徒步前行,與士卒同心齊力。如此忠勇誠懇的將領,深是可嘉。”於是拜王孝傑為左衛大將軍。翌年,王孝傑升任夏官尚書兼同鳳閣鸞台三品,封清源男。延載初(694),他出任瀚海道行軍總管,其餘官爵不變。證聖初(695),他又出任朔方道總管,但不久就因為與吐蕃作戰失敗而被免官。王孝傑的事前麵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
管記洛陽人張說騎馬脫逃回來,奏報了這事。武則天問他王孝傑敗亡的具體情況,張說說:“王孝傑忠誠勇敢,盡心奉國。他深入敵境,以少禦眾。但因為後援不至,所以才導致失敗。”武則天於是追贈王孝傑為夏官尚書,封耿國公;拜他兒子王無擇為朝散大夫。武則天然後派使臣去處斬蘇宏暉示眾。使臣還沒到,蘇宏暉因為在戰場立功,又被赦免了。
武攸宜駐軍在漁陽,聽說王孝傑等人敗沒,軍中震恐,他也不敢前進。契丹人乘勝入寇幽州,攻陷城邑,搶掠吏民。武攸宜派部將出擊,但無法取勝。
朝廷派閻知微和田歸道一同出使突厥,冊封阿史那默啜為可汗。閻知微中途遇到突厥使者,馬上給了他緋袍和銀帶。回來後,他向武則天進言道:“突厥使者到神都後,陛下應當舉行盛會接待他。”田歸道上言說:“突厥人多年來一直背信棄義,行為荒誕。如今他們剛剛悔過,應當等待聖恩的寬宥才是。今天閻知微擅自將緋袍和銀帶給他,使得朝廷無法再增加賞賜。應當讓他穿上原來的服裝,等待朝廷的恩典。另外,小小胡虜的使臣,陛下沒必要為他舉行盛會。”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閻知微到突厥見到阿史那默啜時,行了平時隻有對皇上才作的舞蹈,還吮吸他的靴尖。田歸道則隻是長揖,並不下拜。阿史那默啜勃然大怒,囚禁了田歸道,準備殺了他。田歸道臉色不變,言辭不撓,還指責他貪得無厭,並為他陳述禍福利害。阿波達幹元珍勸道:“可汗大人不能隨意殺大國使者。”阿史那默啜的怒火這才稍解,但拘留了田歸道,不讓他回去。
唐高宗鹹亨中年時,朝廷將前來歸降的突厥人全都安置在豐、勝、靈、夏、朔、代六州。到這時,阿史那默啜要求朝廷將居住在這六州的突厥人送回,並歸還單於都護府的轄地,連同穀種、繒帛、農器、生鐵,但武則天不肯。阿史那默啜非常憤怒,因此言辭悖謬傲慢。姚璹和楊再思覺得契丹之亂尚未平定,請求武則天答應阿史那默啜的要求。麟台少監兼知鳳閣侍郎讚皇人李嶠說:“戎狄貪而無信。如果答應他的要求,正是所謂‘借寇兵,資盜糧’。臣覺得不如治軍嚴加防備。”姚璹和楊再思一再請求答應,武則天因此驅逐了住在六州的幾千帳篷降戶,將他們交給阿史那默啜,並給了他穀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件,生鐵數萬斤,並答應他的求婚。阿史那默啜因此日益強大。
田歸道終於得以回國。他和閻知微在武則天麵前爭論。田歸道認為阿史那默啜必定負約,不能因為與他和親了就高枕無憂,而應當嚴加防備。閻知微則認為和親必定靠得住。
夏四月初二(戊辰),九鼎鑄成,朝廷將它們安置在通天宮。豫州鼎高一丈八尺,能容納一千八百石;其餘八州鼎高一丈四尺,容納一千二百石。各座大鼎上都刻畫了當地的山川物產,一共使用了五十六萬零七百多斤黃銅。武則天想再用一千兩黃金鍍上,姚璹說:“九鼎是神器,貴在它們的自然天質。況且臣看它們已經五彩煥然,輝炳相雜,不用再鍍金加以炫耀。”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下令讓宰相和諸王率領南北牙的宿衛禁兵十餘萬人,以及儀仗隊裏的大牛和白象,一同將九座銅鼎從玄武門拖進明堂。
前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王及善已經退休致仕。剛好遇上契丹作亂,山東很不安寧,武則天便重新起用他為滑州刺史。武則天召見了他,征求他對朝政的意見。王及善陳述了十多條治亂的關鍵要素。武則天說:“外州的事小,這裏才是根本。愛卿不能出京。”四月初七(癸酉),武則天留下他擔任內史。
四月初七(癸未,《舊唐書》說這任命也在五月,和婁師德的任命同時),武則天任命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和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帶兵出擊契丹。五月初八(癸卯),她又任命婁師德為清邊道副大總管,右武威衛將軍沙吒忠義為前軍總管,帶兵二十萬出擊契丹。
要想知道唐朝是否平定契丹,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