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八:中睿相繼之七:太子李重俊之死與宗楚客屢次陷害魏元忠

(2017-10-19 14:54:12) 下一個


神龍三年即公元707年秋七月初五(辛醜),太子李重俊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發動羽林軍殺了武三思和他兒子武崇訓。太子接著又讓左金吾大將軍成王李千裏及其兒子天水王李禧分兵守住宮城諸門,太子與李多祚帶兵從肅章門殺進宮去,叩開閣門尋找上官婕妤。上官婕妤大聲喊道:“我看他們的來意是先要找我上官婉兒,然後再找皇後,最後就會輪到大家(即皇上)了。”唐中宗李顯於是與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婕妤登上玄武門城樓,躲避兵變,然後派左羽林大將軍劉景仁率領飛騎一百餘人進駐城樓下麵自衛。楊再思、蘇瑰、李嶠與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紀處訥擁兵二千多人進駐太極殿前,閉門自守。李多祚首先來到玄武門城樓下,想登上城樓,但被宿衛攔住。李多祚和太子狐疑不決,按兵不戰,希望唐中宗向他們了解情況。宮闈令石城人楊思勖在唐中宗的身邊,請求帶兵出擊。李多祚的女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任前鋒總管,楊思勖挺著長矛衝過去把他殺了,李多祚的手下一下子就泄了氣。唐中宗倚著城樓的欄杆俯身跟李多祚率領的羽林千騎們說:“你們都是朕的宿衛士兵,為何跟從李多祚造反?如果你們能殺了造反的人,不用擔心得不到富貴。”於是羽林千騎們反過來殺了李多祚、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其餘部眾全都潰散了。成王李千裏和天水王李禧攻打右延明門,準備殺了宗楚客和紀處訥,結果戰敗而死。太子李重俊帶著一百多隨騎逃往終南山,到了鄠西時,跟隨他的才剩下沒幾人。他在林下休息時,被身邊的人殺了。


太子李重俊是唐中宗第三子。武則天聖曆元年(698),他封義興郡王。長安中年(703
左右),他經累授出任衛尉員外少卿。神龍初年(705),他封衛王,拜洛州牧,賜實封一千戶食邑,很快又升遷左衛大將軍,兼遙領揚州大都督。神龍二年秋,他被立為皇太子。李重俊性格雖然明斷果決,但卻沒有很好的師傅,所以行為頗為不法。不久唐中宗讓秘書監楊璬和太常卿武崇訓擔任太子賓客。楊璬等人都是唐中宗的女婿,年齡不大,隻是靠踢球猥戲取悅於李重俊,最終毫無調護的效果。左庶子姚珽多次上疏諫諍,右庶子平貞慎又獻上《孝經議》和《養德傳》諷勸太子。李重俊全都受納了。


當時武三思得到中宮韋皇後的寵幸,非常嫉妒李重俊。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娶了韋後的女兒安樂公主,經常教唆公主欺淩李重俊。還因為他不是韋氏所生,常把他叫作家奴。有人勸公主請求唐中宗廢黜李重俊為王,立她為皇太女。李重俊不勝忿恨,終於在神龍三年七月,率領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衝、李承況、獨孤禕之、沙吒忠義等人,偽造製令,發動左右羽林兵和禁衛千騎三百多人,殺了武三思和他兒子武崇訓。李重俊的事前麵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


和太子在這次事變中被殺的李多祚,家族世代都是靺鞨的酋長。李多祚驍勇善射,意氣用事,容易憤激。他少年時就以軍功曆位右羽林軍大將軍,前後掌管禁兵和北門宿衛長達二十餘年。神龍初年,張柬之將要誅殺張易之兄弟時,請李多祚參與並計劃此事,問他道:“將軍在北門幾年了?”他答道:“三十年了。”張柬之又問:“將軍擊鍾鼎食,金章紫綬,貴寵當代,位極武臣,這難道不都是大帝(即唐高宗)的恩典嗎?”李多祚又答道:“是的。”張柬之又問:“將軍既然感激大帝的特殊恩澤,能有所回報嗎?大帝的兒子現在東宮,叛逆小人張易之兄弟擅權,朝夕危逼太子。宗廟社稷的重任,就落在將軍身上。將軍如果真能報恩,那麽就在今日。”李多祚說:“如果是為了王室,隻管相公驅使,我終究不會顧及自己妻兒的性命。”當即指著天地神祗發誓,言詞和氣魄都令人感動,義形於色。他於是和張柬之等人製定了誅殺張易之兄弟的密謀,接著因功進封遼陽郡王,實封八百戶食邑。朝廷還拜他兒子李承訓為衛尉少卿。同年,唐中宗將要到太廟祭祀時,特令李多祚與安國相王李旦登上鑾輦坐在他兩邊。監察禦史王覿上疏諫道:“臣私下了解祭祀太廟的禮儀,在於尊奉祖先。如此慎重嚴肅的禮儀,隻能由至親與至德參與。剛才見到陛下的恩敕,讓安國相王與李多祚一道乘坐鑾輿。而李多祚是個夷人,雖然有功於國,陛下盡可以給他加官晉爵,卻怎能讓他侍奉至尊,和皇帝的親弟連排而坐,與臣的君主共乘鑾輦?臣實在擔心,全國百姓會因此大失所望。從前漢文帝請宦官趙談乘坐鑾輿,袁盎伏在車前勸道:‘臣聞天子所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餘共載!’於是嗬斥他下車。李多祚雖然沒有趙談那樣的問題,但也沒有公卿將相的重任。他自己也不自量力,也沒聽說他一再辭讓。難道是國家缺乏良輔,再沒其他人了?史官所記載的,都是作為後人的提示。為何袁盎能夠強諫,獨獨微臣就不能做到?還希望陛下認真決擇。”唐中宗跟王覿說:“李多祚雖是夷人,但因為他立有大功,朕把他當作心腹,所以特令他侍奉鑾輦。愛卿不用再說了。”李多祚後來的事前麵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唐睿宗即位後,下製為他平反,恢複名譽。這是後話。


事變中被殺的還有成王李千裏和他兒子李禧。當初,武則天誅殺唐朝宗室,有才德的成員先被處死,隻有唐太宗的三子吳王李恪的兒子鬱林侯李千裏因為偏執急躁,又沒才幹,還多次敬獻符瑞,所以獨獨得免。唐中宗即位後,立他為成王,拜左金吾大將軍。


太子死後,唐中宗將他的首級敬獻到太廟,並用它祭祀武三思和武崇訓的棺柩,然後在朝堂將太子梟首。他還將成王李千裏改姓蝮氏,他的同黨全被處死。


東宮僚屬都不敢靠近太子的屍體,隻有永和縣丞寧嘉勖解下自己的衣服包裹太子的首級號啕大哭。朝廷將他貶為興平丞。


朝廷還將太子兵馬經過的各個宮門的守門士兵都流放到邊遠。韋後的黨羽上奏請求把他們都殺了,唐中宗於是命令司法部門對他們重新立案審理。大理卿宋城人鄭惟忠說:“這件大案剛剛判決,人心尚未安定。如果要重新立案改判,那麽內心不安的人就更多了。”唐中宗這才作罷。


接著他任命楊思勖為銀青光祿大夫,代行內常待。七月初七(癸卯),朝廷大赦天下,並追贈武三思為太尉和梁宣王,武崇訓為開府儀同三司和魯忠王。安樂公主請依照永泰公主的先例,將武崇訓的墳墓改為山陵,但遭到給事中盧粲的反駁。他認為:“永泰公主的墓稱為陵是出於陛下特許的恩典(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中宗李顯第七女,母親是韋皇後。公主姿色豔麗,端莊嫻雅,才智聰慧,生知百行,李顯極其寵愛她,聖曆二年699,李顯被重新立為太子。翌年即久視元年九月六日,李仙蕙受封永泰郡主,食邑一千五百戶。她這年十五歲嫁給武承嗣的兒子魏王武延基。兩年後即大足中年,她兄長李重潤和她丈夫武延基因為議論武則天和張易之的曖昧事情,被武則天所殺。身子有孕的公主或因難產而死,或受株連而死,史書沒有定論。唐中宗複位後追贈她為永泰公主,以禮改葬,還下恩詔特許她的墓為陵。她是曆史上唯一以墓為陵的公主,規格與帝王相等)。如今魯王隻是公主的夫婿,不能和公主相比。”唐中宗下達手敕說:“安樂公主和永泰公主沒有兩樣,同穴的道義,今古沒有不同。”盧粲又奏說:“陛下將對女兒的膝下之愛施及她的丈夫,怎能因此而混淆了上下之別,君臣之分!”唐中宗最後還是聽從了他。安樂公主非常生氣,最後鼓動唐中宗將盧粲支出朝廷,去任陳州刺史。


襄邑尉襄陽人席豫聽說安樂公主要求成為皇太女,歎道:“梅福譏諷王氏(西漢末年的地方小官南昌尉梅福上疏譏諷外戚),可稱得上史上獨一無二!”因此上書請立太子,言辭非常深刻懇切。太平公主上表想封他為諫官,席豫因不屑太平公主而為此感到恥辱,居然逃官而去。


七月二十六(壬戌),唐中宗任命李嶠為中書令。


八月十三(戊寅),皇後和王公以下百官都上表尊唐中宗為應天神龍皇帝,將玄武門改為神武門,城樓改為製勝樓(據《舊唐書》改名在前兩天丙子)。宗楚客又率領百官上表請加皇後尊號為順天翊聖皇後。唐中宗都答應了(據《新唐書》,上尊號在八天後丙戌。據《舊唐書》,則在九月初五庚子)。


當初,右台大夫蘇珦審理太子李重俊的黨羽,有些囚犯將相王李旦牽連進來,蘇珦暗中為他申辯,所以唐中宗也不追問。但自那時起,安樂公主和兵部尚書宗楚客日夜密謀如何向唐中宗進有關相王的讒言。他們指使侍禦史冉祖雍等人誣告相王和太平公主,說他們和李重俊勾結,請求朝廷將他們收捕交付製獄。唐中宗召吏部侍郎兼禦史中丞蕭至忠去立案審理。蕭至忠哭著說:“陛下富有四海,難道不能容下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反而要讓人羅織罪名陷害他們嗎!相王以前曾是皇嗣,是他一再請求則天皇後,將天下讓給陛下。為此他好幾天不肯進食,這是全天下都知道的事。陛下怎能因為冉祖雍的一句話就猜疑他!”唐中宗曆來友愛兄弟,因此把這事壓下了。


右補闕浚儀人吳兢聽說冉祖雍的要求,上疏認為:“自從文明(684)以來,皇室的後代子孫,已經所剩無幾了。陛下龍興之後,恩惠普及九族,到處尋找少數幸存的宗室,把他們請回宮闕庭堂。更何況相王是同胞至親,全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個。而賊臣卻日夜連謀,想陷害並置他於死地。禍亂的根源,將由此開始。一般說來,將大權相托,那麽即使非親非故也必定舉足輕重;一旦奪了權勢,那麽即使同胞至親也變得無關緊要。自古以來,委信異姓,猜忌骨肉,以致國破家亡的先例,難道還少嗎?何況皇室的枝葉所剩無幾,陛下登極還沒多久,而一個兒子因為起兵而受到誅殺,另一個兒子也因為罪過而遠竄他方,現在隻剩下一個弟弟還能朝夕在身邊相處。尺布鬥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譏諷,陛下不能不千萬謹慎,《青蠅》之詩(《詩經·小雅·青蠅》:‘營營青蠅止於樊,豈弟君子無信讒言。營營青蠅止於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的警戒,實在讓人害怕。”


相王李旦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所以經曆了武後和韋後的年代,最終依然幸免於難。


當初,右仆射兼中書令魏元忠因為武三思擅權,經常憤悶憂鬱。當太子李重俊起兵時,他在永安門遇到魏元忠的兒子太仆少卿魏升,脅迫他跟隨自己。太子死後,魏升也被亂兵所殺。魏元忠毫無顧忌地跟人說:“元惡(指武三思)已死,即使受到鼎鑊的處罰又有什麽關係!隻可惜太子因此隕沒罷了。”唐中宗因為他有功,並且一直被唐高宗和武後器重,所以不予追問。兵部尚書宗楚客和太府卿紀處訥等人共同構陷魏元忠,指控他和太子勾結,要求朝廷夷滅他的三族。但唐中宗下製不允許。魏元忠怕了,上表請求解除官爵,作為閑散官員退休回到府第。八月二十一(丙戌),唐中宗下達手敕,允許他解除仆射,以特進和齊公的身份退休致仕,但仍然在初一十五朔望入宮朝見。


九月初二(丁酉,通鑒作丁卯為誤),唐中宗任命吏部侍郎兼左禦史台中丞蕭至忠為黃門侍郎,兵部尚書郢國公宗楚客為左衛將軍,左衛將軍兼太府卿紀處訥為太府卿,一道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同時,中書侍郎兼同中書門下三品於惟謙罷相,改任國子祭酒。


九月初五(庚子),朝廷大赦天下,改元為景龍,並為兩京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賜爵一級,四品以下的加一階,外官則賜勳一轉。


宗楚客等人讓右衛郎將姚廷筠出任禦史中丞,指使他上奏彈劾魏元忠,說:“侯君集是幫助創建社稷的元勳。當他謀反時,太宗向群臣乞求饒恕他的性命,卻無法得到,最終隻好流著淚殺了他。之後的房遺愛、薛萬徹、齊王等人篡逆,即使全是懿親,也都依從國法被處死。魏元忠功勞比不上侯君集,本身又不是皇親國戚。他與李多祚等人謀反,兒子還是參與叛亂的逆徒,所以應當夷滅三族和摧毀宅第。但因為他的朋黨花言巧語,多方營救,蠱惑聖聽,而陛下又十分仁慈多恩,總想掩飾他的罪過。臣所以敢冒犯龍鱗,忤逆聖意的原因,正是因為事關宗廟社稷而已。”唐中宗覺得他說得蠻有道理的,魏元忠為此被關進大理寺監獄,接著被貶為渠州司馬。


宗楚客又指使給事中冉祖雍上奏說:“魏元忠既然犯了大逆之罪,就不應當讓他出去輔佐渠州。”楊再思和李嶠也讚成。唐中宗跟楊再思他們說:“魏元忠被朕驅使很長時間了,朕特意加以寬容。製命已經實行,豈能容許多次更改!判決輕重的權力,應當出自朕手。你們等人不斷上奏,實在違背朕的心意!”楊再思等人這才惶恐地拜謝退下。


監察禦史袁守一再次上表彈劾魏元忠說:“李重俊是陛下的兒子,還被明正刑典。魏元忠既非功臣,亦非貴戚,他怎能單獨躲過嚴刑!”九月初九(甲辰),朝廷隻好又將魏元忠貶為務川尉。


不久,宗楚客又指使袁守一上奏說:“則天皇帝當年在三陽宮身體不適時,狄仁傑奏請讓陛下監國,但魏元忠密奏,認為不行。這正所明魏元忠心懷叛逆由來已久,請陛下嚴加懲誅!”唐中宗跟楊再思等人說:“照朕的看法,人臣事奉君主,務必一心一意。哪有主上有點小病,就急忙要請太子負責政事的道理!這其實是狄仁傑想要樹立自己私恩,朕沒覺得魏元忠有何過失。袁守一想要利用以前的事情誣陷魏元忠,這算什麽行為!”宗楚客這才作罷。


要想知道魏元忠後來如何,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