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六:高宗為政之十四:劉仁軌征服百濟與留鎮海東

(2017-08-11 12:48:45) 下一個


龍朔三年即公元663年春正月,左武衛大將軍鄭仁泰再次出討鐵勒反叛的殘餘,把他們全平定了。


正月十一(乙醜,通鑒作乙酉為誤),朝廷任命司列太常伯李義府為右相,仍負責選拔官員事務。


二月,朝廷將燕然都護府搬到回紇,改名為瀚海都護,並將原來的瀚海都護搬到雲中古城,改名為雲中都護。以大沙漠為境,漠北的州府全都隸屬瀚海,漠南的則隸屬雲中。


二月初二(丙戌),朝廷下詔,為了修建蓬萊宮,向隴、雍、同、岐等十五州的民眾征收額外稅賦。二月初九(癸巳),朝廷添置太子左右諭德以及桂坊大夫等官員,改司經局為桂坊館,崇賢館不再隸屬左春坊。二月十三(丁酉),朝廷決定減少京官一月的俸祿,用以資助修建蓬萊宮。二月二十六(庚戌),唐高宗李治下詔,覺得雖然對囚犯常有哀憐,但依然擔心未免還有冤枉或被濫用刑罰的;所以要求被判處流放和死刑的在京囚犯,每天他將親自為二十人過堂。於是他親臨審訊他們,原宥了不少人,沒有處理完的則讓皇太子繼續審訊。他還下詔讓書學(即學習書法)隸屬蘭台,算學隸屬秘閣,律學隸屬詳刑寺。這期間,太子李弘撰寫的《瑤山玉彩》書成,共五百卷。


三月,許圉師再次被貶為虔州刺史。楊德裔被指控為他的黨羽,也被流放到庭州。許圉師的兒子許文思和許自然都被免官。


三月二十二(乙亥),駙馬都尉韋正矩因罪被處死。


右相河間郡公李義府負責官吏選拔。他仗恃中宮(即武後)的權勢,專門以賣官鬻爵為能事,銓用官員毫無秩序,結果怨聲載道。唐高宗聽說了不少有關傳聞,私下跟李義府說:“愛卿的兒子和女婿很不謹慎,有很多非法行為,還得朕出麵為愛卿掩飾。愛卿應當引以為戒!”李義府勃然變色,脖子和臉頰都漲得通紅,問道:“誰告訴陛下的?”唐高宗說:“朕說了就算數,何必向我追問從哪裏聽來的!”李義府毫無引咎自責的意思,慢慢走出宮去。唐高宗為此很不高興。


風水大師杜元紀覺得李義府居住的府第有一股獄氣,勸他花錢二十萬串去做法事鑲災。李義府信了他的,便更加不擇手段地聚斂財富。李義府當時正為母親服喪,每月初一和十五朔望日朝廷都給他哭喪的休假。李義府趁機微服和杜元紀出城,到城東登上一座古塚,尋找風水寶地。有人因此告發李義府秘密窺探災禍,暗中打算圖謀不軌。他又派兒子右司議郎李津去召長孫無忌的孫子長孫延,接受了他七百串錢,然後任命長孫延為司津監。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也把這事告了。


夏四月初二(乙酉,史書作乙醜,疑有誤,四月沒乙醜),朝廷將李義府關進監獄,下令讓司刑太常伯劉祥道和禦史共同立案認真調查,還命令司空李世勣監察,結果證據確鑿。四月初五(戊子),唐高宗下詔將李義府除名,流放巂州;將李津除名,流放振州;李義府的其他幾個兒子以及女婿也都除名,流放庭州。朝野無不為此稱慶。


有人搞了個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大破銅山大賊李義府的露布捷報,在交通要道張貼。李義府經常強取豪奪別人的奴婢。當他垮台後,朝廷讓她們全都回家,所以露布捷報上說:“放出來的奴婢亂哄哄的,但各人都認得自家家門,競相回家。”


四月十二(乙未),朝廷在新羅國設置雞林大都督府,任命金法敏為大都督。


四月二十三(丙午),蓬萊宮的含元殿建成,唐高宗開始搬到那裏居住,並將原來的寢宮改名為西內。四月二十五(戊申),唐高宗開始在紫宸殿聽政。


五月三十(壬午),柳州蠻人酋長吳君解反叛。朝廷派冀州長史劉伯英和右武衛將軍馮士翽征發嶺南兵馬前往討伐。


吐蕃與吐穀渾互相攻打,各派使者上表辯解曲直,並且求援。唐高宗兩邊都沒答應。


吐穀渾的大臣素和貴有罪,逃跑到吐蕃,詳細透露了吐穀渾的虛實。吐蕃於是出兵攻擊吐穀渾,擊潰了他們。吐穀渾可汗曷缽和弘化公主帶領數千帳篷棄國逃走,前去依附涼州,請求遷居內地。六月,唐高宗任命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右武衛將軍獨孤卿雲和辛文陵等人分別進駐涼、鄯二州,以防備吐蕃。六月二十六(戊申),朝廷又任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度各路大軍,作為吐穀渾的聲援。


吐蕃的祿東讚進駐青海,派使者論仲琮到長安入見,上表曆數吐穀渾的罪狀,並請求和朝廷和親。唐高宗沒有答應。朝廷派左衛郎將劉文祥出使吐蕃,還降下蓋有禦璽的詔書責讓他們。


秋八月二十一(癸卯),彗星出現在左攝提(古星名)。八月二十七(戊申),唐高宗下詔讓百官盡情直言,提出正諫。他因為渤海遼東一帶連年用兵,租調和兵役給百姓帶來很大負擔,士卒戰死和淹死的很多,所以下詔停止三十六州的造船,並派司元太常伯竇德玄和司刑太常伯劉詳道等九人為持節大使,分別前往十道了解民間的疾苦,全權貶黜和提拔官吏。竇德玄是竇毅的曾孫。唐高宗還命令朝廷內外五品以上官員各自舉薦自己了解的人才。


九月初八(戊午),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等人在白江打敗百濟的剩餘部眾以及倭兵,攻拔了百濟的周留城。


當初,劉仁願和劉仁軌攻克了真峴城後,唐高宗下詔讓孫仁師帶兵跨海去幫助他們。百濟王扶餘豐往南引來倭人抗拒唐兵。孫仁師與劉仁願和劉仁軌合兵,勢力大振。將領們覺得加林城是水陸要衝,想去先攻占它。劉仁軌說:“加林城十分險固,猛攻會造成很大的士卒死亡,緩攻則會造成曠日的持久戰。周留城是敵虜的巢穴,那幫凶惡之人聚集的地方。除惡務必除掉根本,所以應當先攻周留。一旦周留城被攻下,其他城池自然就下來了。”於是孫仁師和劉仁願與新羅王金法敏率領陸軍向周留推進,劉仁軌與別將杜爽和扶餘隆則率領水軍以及糧船從熊津進入白江,去會合陸軍,一道直趨周留城。他們在白江口和倭兵遭遇,四戰皆捷,並燒了他們的四百艘戰船,結果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扶餘豐脫身逃往高麗,王子扶餘忠勝和扶餘忠誌等人都率眾投降。百濟因而全部平定,隻有別帥遲受信占據任存城,一時無法攻下。


最初,百濟西部人黑齒常之,身高七尺餘,驍勇而有謀略,在百濟出任達率兼郡將,相當於中國的刺史。蘇定方打敗百濟時,黑齒常之率領所部隨眾投降。蘇定方捉了百濟國王及其太子,縱兵劫掠,百濟壯年人死了很多。黑齒常之怕了,和身邊的十來個隨從跑回到自己的本部,收集散兵遊勇,堅守任存山,結柵自固,結果個把月間就有三萬多人前來歸附。蘇定方派兵攻打,黑齒常之拒戰,唐兵出師不利。黑齒常之接著重新收複了二百多城池,蘇定方無法攻克,隻好撤軍回來。黑齒常之後來與別部將領沙吒相如各自據險響應福信。百濟敗了之後,他們都相繼率領部眾前來投降。劉仁軌讓黑齒常之和沙吒相如各自率領自己的部眾,前往攻取任存城,並送軍糧援助他們。孫仁師說:“這幫人人麵獸心,怎能信賴!”劉仁軌說:“我觀察他們二人,都是忠勇有謀的將領,而且看重信義。隻是以前他們投靠的人不對而已。今天正是他們感激朝廷,願意立功報效的時候。用不著懷疑。”於是送給他們軍糧和兵器,分兵跟隨著他們。黑齒常之他們果然攻拔了任存城,遲受信拋棄妻兒,投奔高麗去了。


朝廷下詔讓劉仁軌帶兵鎮守百濟,召孫仁師和劉仁願回朝。百濟經過兵荒馬亂,房屋凋殘,僵屍遍野。劉仁軌開始令人掩埋骸骨,籍理戶口,清理村落,署任官長,開通道路,修建橋梁,填補堤堰,修複陂塘,勸課農桑,賑濟貧乏,養育孤老,還建立大唐的社稷,頒布正朔的曆法以及皇家宗廟名諱。百濟百姓心悅誠服,全境民眾無不安家樂業。劉仁軌然後修繕屯田,儲蓄軍糧,訓練士卒,準備對付高麗。


劉仁願回到京師,唐高宗問他道:“愛卿在渤海遼東時的前後奏事,全都很合機宜,奏折也很有文理。愛卿本是武將,怎能做得這麽好?”劉仁願說:“這都是劉仁軌所為,並非臣力所能及。”唐高宗非常高興,給劉仁軌進了六階,正式任命他為帶方州刺史,並在長安為他修建府邸,厚賜他的妻兒,並派使者帶上蓋有禦璽的詔書前去慰勞和勉勵他。上官儀說:“劉仁軌遭到黜削之後,還能如此盡忠。劉仁願掌握大權而能推舉賢人。他倆都算是真君子!”


冬十月初一(辛巳),唐高宗下詔,讓太子李弘每五日到光順門內聽取朝廷各司奏事,小事全由太子決斷。


十月十六(丙申),絳州的介山據說出現麒麟。十月二十六(丙午),含元殿前也出現麒麟趾印。十一月二十四(癸酉,《新唐書》作次日甲戌),長安下冰雨。十二月二十一(庚子),唐高宗下詔在來年正月一日改元為麟德元年,並將京師和雍州諸縣的死刑犯降低一等。


十二月二十三(壬寅),朝廷任命安西都護高賢為行軍總管,派他帶兵出擊弓月部落,以此救助於闐。這年,大食國出擊並打敗了波斯和拂菻,接著南侵婆羅門,吞並並消滅了周圍諸胡,有精兵四十多萬。


麟德元年即公元664年春正月十六(甲子),朝廷將雲中都護府改為單於大都護府,並任命殷王李旭輪為單於大都護(《舊唐書》說任命是二月丁亥作出的),官品同大都督一樣。


當初,李靖攻破突厥,遷徙了三百帳篷到雲中城,並任命阿史德氏為他們的酋長。到這時,部落人數逐漸增多,阿史德氏前來宮闕,請求按照以前對待胡人的法則立親王為可汗,統領他的民眾。唐高宗召見了他,跟他說:“今天的可汗,就是古代的單於。”因此將雲中都護府改名為單於都護府,而讓殷王遙領大都護。


二月初十(戊子),唐高宗臨幸萬年宮(《新唐書》作福昌宮,癸卯才到萬年宮)。三月初四(辛亥),唐高宗舉行大射禮。三月二十(丁卯),唐高宗追封已故長女為安定公主,諡名思,賜給她的鹵簿(儀仗)和鼓吹以及葬禮的所須,都按照親王的規格。葬禮也從德業寺搬到崇敬寺。


夏四月初五(壬午,通鑒作壬子為誤),衛州刺史道孝王李元慶去世。


四月二十九(丙午),魏州刺史郇公李孝協因為貪贓被賜死。司宗卿隴西人王博義上奏,覺得李孝協的父親李叔良為國而死,而李孝協沒有兄弟,擔心他的家門因此絕嗣。唐高宗說:“統一的律法,不能因為親疏改變。凡是危害百姓的人,即使皇太子也在所不赦。李孝協有個兒子,何必擔心他缺乏後人為他祭祀!”李孝協最終還是在自己的府第自盡了。


五月初一(戊申),唐高宗二兒子遂州刺史許悼王李孝去世。五月初八(乙卯),朝廷在昆明的弄棟川設置姚州都督府。五月十九(丙寅),唐高宗因為幹旱避免在正殿上朝。


秋七月初一(丁未),唐高宗下詔定於麟德三年正月到岱宗泰山封禪。


八月初一(丙子),唐高宗離開萬年宮回京師,路上經過舊宅,停留了七日(《新唐書》說他在己卯才到舊宅,所以沒停留那麽多天),並將萬年縣死罪以下的囚犯降罪一等,並順便去了大慈恩寺。八月初七(壬午),他回到蓬萊宮。八月十三(戊子,通鑒作丁亥),唐高宗任命司列太常伯城陽縣侯劉祥道兼任右相,大司憲竇德玄為司元太常伯、檢校(代理)左相。


九月初十(乙卯,《舊唐書》作己卯為誤),唐高宗下詔說:“周京兆尹、左右宮伯大將軍、司衛上將軍、少塚宰、廣陵郡公宇文孝伯,忠亮存心,貞賢表誌。淫刑既逞,方納諫而求仁;忍忌將加,甘捐軀而徇節。年載雖久,風烈猶生,宜峻徽章,式旌胤胄。其孫左威衛長史思純,可加授朝散大夫。”宇文孝伯是北周名臣,因為不滿周宣帝宇文贇殺害忠臣齊王宇文憲而被賜死。這時唐高宗因此加授他的孫子宇文思純為朝散大夫。


冬十月初六(庚辰),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上言說:“臣目睹了幸存的衛戍士兵,疲憊羸弱的居多,勇猛健壯的很少。他們個個衣服貧敝,唯思西歸,無心為國效力。臣問他們說:‘以往在海西(指山東沿海)時,見到百姓人人應征,爭著要來從軍,有人還請求自備衣糧,稱作義征。為何今日的士卒都成了這個樣子?’大家都回答說:‘今日官府和以前不同,人心也不一樣。從前東征西戰,為國捐軀,都會得到朝廷敕使的吊祭,追贈官爵,或者用死者的官爵回授到他們的子弟;凡是渡過遼海的將士,全都賜勳一等。自從顯慶五年以來,出征將士屢次渡過遼海,官府不再記錄,死者也沒人管他是誰或怎麽死的。州縣每次征發百姓為兵,那些壯實的有錢人,拿錢賄賂官吏,結果都躲起來避免了兵役。而那些甚至老弱的窮人,也被征役從軍。前不久我們攻破百濟,以及在平壤苦戰,當時將帥號令,許諾給將士封賞,所以我們無所不至。但到達了西岸後,隻聽說官府用枷鎖捉拿逃犯,奪走人家的賞賜或勳爵,州縣追得又緊,百姓無以自存。官府和民間全都困弊,真是一言難盡。所以前不久大軍離開海西時已有人逃亡或自殘,並非到了海外才發生這樣的事。又有,本來人們都以從軍獲得勳功為榮。然而近年出征,都讓那些得到勳功的士兵牽船拉車,辛苦的程度跟白丁沒有兩樣。百姓不願從軍,都是因為這些原因。’臣又問:‘以往士卒留鎮五年,手頭還有節餘。而今天你們剛開始一年,為何就什麽都沒了?’他們都說:‘剛離家時,隻叫我們準備一年的資裝。如今已兩年了,也沒有確定的回家日期。’臣檢查了將士現有的衣服,今年冬年還能對付,但來秋以後,就全拿不準了。陛下把兵馬留在海外,想要殄滅高麗。百濟和高麗,從前就曾互相支援。倭人雖遠,也會幫助他們。朝廷如果不派鎮兵,他們很快又會形成一個國家。今天既然動用資金派兵戍守,又安置屯田,靠的就是將士的同心同德。而大家現在有這樣的議論,豈能期望成功!除非朝廷的政策有所更改,注重對將士的慰勞,明確獎賞,加重懲罰,鼓勵士氣,不然真成問題。如果就這樣一直下去,恐怕部隊更加疲老,也不知哪天能出力報效國家。逆耳的事情,也許沒人會為陛下盡言,所以臣披露肝膽,冒死奏陳。”


唐高宗覺得他講得非常在理,便派右威衛將軍劉仁願帶兵跨海,去取代原來的鎮兵,並敕令讓劉仁軌一道回來。劉仁軌跟劉仁願說:“國家孤軍深入在海外,想以此征服高麗,恐怕很不容易。如今屯田的收獲尚未完畢,而軍吏和士卒卻全部換防,主將又要離去。夷人剛剛臣服,軍心也還沒安定,我擔心會因此發生事變。不如暫且留下舊兵,讓他們慢慢收獲屯田的稻穀,同時具辦回家的資糧,再分批遣返。主將也應該暫且留下鎮撫,不能馬上離開。”劉仁願說:“我上次回西海岸,就遭到很多人的讒言誹謗,說我想留下很多部眾,陰謀占據海東(指朝鮮半島),幾乎不免於禍。今天我隻知道遵照敕令,豈敢擅自有所行為!”劉仁軌說:“作為人臣,隻要對國家有利,就應當知無不為,豈能隻想到自己的私利!”便上表陳述理由,自己請求留下鎮守海東。唐高宗答應了,並仍然任命扶餘隆為熊津都尉,讓他招撫剩餘部眾。


要想知道劉仁軌和唐高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