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二年即公元638年夏五月二十四(壬申),弘文館學士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去世,唐太宗李世民曾稱讚他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
六月二十三(庚子),朝廷首次在玄武門設置左右飛騎。
秋七月二十六(癸酉),唐太宗任命吏部尚書高士廉為右仆射。七月二十八(乙亥),吐蕃入寇弘州。
八月,霸州山區的獠人造反。燒殺了刺史向邵陵以及官吏和庶民一百餘家。
當初,唐太宗派使者馮德遐去撫慰吐蕃。吐蕃人聽說突厥和吐穀渾都娶了唐朝的公主,便派使臣跟隨馮德遐入朝,帶了很多金銀財寶,奉表向唐太宗求婚,但唐太宗沒有答應。使臣回去後,跟讚普棄宗弄讚(即鬆讚幹布)說:“臣剛到唐朝時,他們待臣非常優厚,並答應許配公主。剛好遇上吐穀渾王入朝,大肆挑撥離間。唐朝對臣的禮遇逐漸減輕,也拒絕了求婚。”讚普棄宗弄讚於是出兵攻擊吐穀渾。吐穀渾支撐不住,隻好逃往青海的北麵,他們的民眾和牲畜大多也被吐蕃所掠。
吐蕃接著進破黨項和白蘭的許多羌族酋長,率眾二十餘萬進駐鬆州西境,然後派使臣到長安進貢金銀布帛,說是來迎娶公主的。不久他們又進攻鬆州,打敗都督韓威。羌人酋長閻州刺史別叢臥施和諾州刺史把利步利都在州裏反叛,歸降了吐蕃。讚普棄宗弄讚征戰不已,他的大臣屢諫不聽,光為此而自縊身死的就有八人。八月二十六(壬寅),唐太宗任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並在兩天後任命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左領軍將軍劉簡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督領步騎五萬出擊吐蕃。
吐蕃攻打鬆州城十來天。牛進達作為先鋒,於九月初六(辛亥)出其不意地在鬆州城下打敗吐蕃,殺了一千多吐蕃士兵。讚普棄宗弄讚怕了,隻好帶兵撤退,又派使者前來謝罪,並再次求婚。這次唐太宗答應了。
九月初九(甲寅),唐太宗問侍臣道:“創業與守成,哪個更難?”房玄齡說:“政權剛建立時,陛下與天下群雄一同起兵,經過角逐競爭,然後讓他們向陛下稱臣。所以創業更難。”魏徵說:“自古以來,帝王無不在艱難的逆境中得到天下,在安逸的順境裏失去天下。所以守成更難!”唐太宗說:“房玄齡和朕一道奪取天下,身經百死,才得一生,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魏徵和朕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擔心朕因為富貴而產生驕奢,因為疏忽而導致禍亂,所以知道守成的艱難。然而創業的艱難,都已經過去了;而守成的艱難,朕正在和你們共同慎始慎終。”房玄齡等人下拜說:“陛下能這麽說,真是全國百姓的福氣。”
當初,突厥的頡利可汗敗亡後,北方變得空曠。薛延陀的真珠可汗率領他的部落在都尉犍山北麵和獨邏水南麵建立自己的大本營,有二十萬精兵。他立兩個兒子拔酌和頡利為主,分別統治南、北兩部。唐太宗因為他們的強盛,擔心今後難以控製,便於九月十八(癸亥)拜他的兩個兒子為小可汗,各賜給一部鼓,表麵上顯示對他們的優崇,實際上是分散了他們的勢力。
冬十月初一(乙亥),巴州獠民造反。
十月初五(己卯),唐太宗到始平圍獵,並賜給那裏的老年人不同數量的粟米布帛。他直到十月二十一(乙未)才回京師。
十月二十五(己亥),百濟派使者來進貢金甲雕斧。
同時,鈞州獠民造反。朝廷派桂州都督張寶德出兵鎮壓了他們。
十一月初三(丁未),朝廷首次在玄武門設置左右屯營飛騎,派各位將軍統領。朝廷又精選了才力驍健和擅長騎射的人擔任飛騎,號稱百騎,身穿五色戰袍,乘著駿馬,以虎皮墊在馬鞍上。唐太宗每次出城遊幸,他們都跟在後頭。
十一月二十五(己巳),明州獠民造反,朝廷派交州都督李道彥出兵鎮壓了他們。
十二月初七(辛巳),左武候將軍上官懷仁在壁州出擊反叛的獠民,擊潰了他們,還俘虜男女萬餘口。
這年,唐太宗任命給事中馬周為中書舍入。馬周機智善辯,中書侍郎岑文本常稱道他說:“馬君談論政事,總是廣征博引,博古通今,抓住要害,刪除煩瑣,用詞非常貼切合理,一字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聽他理論的人無不被他吸引,他的口才真令人忘記疲勞。”
霍王李元軌喜好讀書,恭謹自守,舉止恰當。他任徐州刺史時,和隱士劉玄平成為布衣之交。人們問劉玄平霍王有什麽長處,劉玄平答道:“沒有什麽長處。”問的人感到奇怪。劉玄平說:“人得有短處才能見到他的長處。至於霍王,他沒什麽短處,我怎麽知道他有什麽長處!”
當初,西突厥的利失可汗把他的國家分為十部,每部有酋長一人。他各賜他們一支箭,稱為十箭。他又把他們分為左、右廂,左廂號稱五咄陸,設置五大啜,居住在碎葉以東;右廂號稱五弩失畢,設置五大俟斤,居住在碎葉以西;總體稱作十姓。利失可汗失去民心後,遭到他臣下統吐屯的襲擊。利失可汗兵敗,和他弟弟步利設退保焉耆。統吐屯等人打算立欲穀設為大可汗,但統吐屯被人所殺,欲穀設也戰敗了,於是利失可汗重新收複了他的地盤。到這時,西部地區最終還是立欲穀設為乙毗咄陸可汗。乙毗咄陸成為可汗後,和利失大戰,雙方都死傷了很多人。於是兩個可汗中分領土:自伊列水以西屬於乙咄陸,以東屬於利失。
處月和處密兩個部落和高昌共同攻拔了焉耆五城,掠走男女一千五百人,並將他們的廬舍燒毀了後離去。
貞觀十三年即公元639年正月初一(乙巳),唐太宗乘禦駕去拜謁唐高祖的獻陵,並赦免了三原縣和沿途地區的死刑罪犯。兩天後他回宮。
正月十五(戊午),他加授左仆射房玄齡為太子少師。房玄齡認為自己身居宰輔高位已達十五年,兒子房遺愛也娶了唐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女兒則成為韓王王妃,因此害怕自己樹大招風,便上表請求解除樞密,但唐太宗沒答應。房玄齡一再不停地要求,唐太宗下詔不許他繼續上表,他隻好就職。太子李承乾想對房玄齡下拜,設儀衛待他。房玄齡因此不敢謁見,直接回去了。當時人們將這事當作他懂得禮讓的美談。房玄齡因為度支(財政)尚書關係到天下的利害,職務曾有空缺,一時又找不到適合人選,就自己兼任了。
這期間,禮部尚書永寧懿公王珪去世。王珪字叔玠,是太原祁縣人。北魏時王氏改稱烏丸氏。他曾祖烏丸神念從北魏投奔南梁,恢複了王姓。他祖父王僧辯是南梁太尉兼尚書令。父親王顗曾任北齊樂陵太守。王珪幼年時就成了孤兒,生性文雅澹泊,沒什麽嗜好和欲望,誌氣和度量深沉,能安於貧賤,操行端正,不肯隨便交友。他季叔王頗,當時是名儒,有鑒別人才的特長。他曾跟親信們說:“我家門戶能寄托的,隻有這孩子而已。”隨文帝開皇末年,王珪出任奉禮郎。當王頗受漢王楊諒謀反事件株連被殺時,王珪本當連坐,但有幸逃往南山,在那裏稽留了十來年。李淵入關後,丞相府司錄李綱將王珪推薦給李淵,說他忠貞大度,很有器識。李淵因此聘他為世子府諮議參軍。當東宮建立時,王珪官拜太子中舍人,不久轉為中允,深受太子李建成的禮遇。王珪後來受到太子陰謀的牽連,被流放到巂州。李建成在玄武門事件中死去後,李世民平時知道他的才華,便召他回來,官拜諫議大夫。貞觀元年,唐太宗李世民曾跟侍臣說:“正直的君主駕禦邪臣,不能成功;正直的臣下事奉邪主,也不能成功。唯有君臣相遇,如同魚水,則國家才能得以安寧。當年的漢高祖不過是個鄉巴佬而已。他提著三尺劍平定天下,之所以後來創下弘遠基業,流傳子孫,正是因為任人唯賢。朕雖不明,幸好有你們諸公相與匡救。希望你們貢獻嘉謀,致使天下太平。”王珪回答說:“臣聽說木材靠準繩取正,帝王靠從諫成聖。所以古代的聖主,必定要有諍臣七人,言而不用,則前仆後繼而死。陛下大開聖慮,虛心納諫;臣處在毫無諱言的朝代,著實願意傾吐愚見,言無不盡。”唐太宗很欣賞他的話,便下敕令,自那以後中書和門下省以及三品以上官員入閣時,必定要帶著諫官跟隨。王珪的事前麵都已細說,這裏就講一些先前沒有的小事。
貞觀十一年,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師傅。後來唐太宗問黃門侍郎韋挺道:“王珪身為魏王的師傅,魏王和他相見,需要禮節嗎?”韋挺答道:“需要謁見師傅的禮節,拜答如禮。”魏王李泰請教王珪有關忠孝的事,王珪答道:“陛下是大王的君主,事君要考慮到盡忠;陛下又是大王的父親,事父則要考慮到思孝。忠孝之道,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當世可以享受上天的包祐,餘芳則可以名垂後代。”魏王說:“忠孝之道,已經受教了,還想聽聽平時應該都幹些什麽。”王珪答道:“漢朝東平王劉蒼說:‘為善最樂,’”唐太宗跟侍臣說:“自古以來,帝王的兒子都生長在宮闥。當他們成人後,無不驕逸,所以傾覆的事情接踵而至,很少能夠自保的。我今天嚴格教育子弟,想讓他們都得到平安。王珪我已經用了很久,對他十分了解。因為他非常重視忠孝,所以選他擔任兒子的師傅。你們應該告訴阿泰:‘對待王珪,必須就像侍奉我一樣,那樣就不會有什麽過失了。’”
王珪少時貧寒,有人贈送東西給他,他最初也不辭謝。當他富貴之後,對有恩於自己的人無不厚報,即使人家不在了,他也一定要賑贍他們的妻兒。他事奉寡嫂十分盡禮,撫養孤侄也恩義極隆,宗族姻親有困難的,他也經常周濟他們。根據規定,三品以上官員都必須修建家廟。王珪逐漸富貴之後,不肯營建家廟,四時祭祀也隻在自己的睡房裏進行。為此事他還被人彈劾,但唐太宗並不責怪他,還讓有司部門為他立廟,讓他感到慚愧。王珪節儉而禮數不夠,時論偶爾也因此批評他。他重病不起時,唐太宗還下敕令讓公主到他府第省視,又派民部尚書唐儉送給他藥品膳食。他死時六十九歲。太宗身穿素服在另外的場所為他舉哀,悼惜了很長時間。他還下詔讓魏王李泰率領百官前往臨喪哭悼,並追贈他為吏部尚書。
二月初七(庚辰),唐太宗任命光祿大夫尉遲敬德為鄜州都督。
唐太宗曾跟尉遲敬德說:“有人說愛卿要反叛,這是為何?”尉遲敬德答道:“臣反叛是實!臣跟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今天身上剩下的,隻是刀鋒箭鏑的殘餘罷了。天下已定,便開始懷疑臣反叛了?”因而脫下衣服扔在地上,亮出滿身的傷疤瘡痍。唐太宗為此流淚,說:“愛卿還是把衣服穿上吧。朕從不懷疑愛卿,所以才告訴愛卿。何必這麽憤恨呢!”
唐太宗又曾跟尉遲敬德說:“朕想將女兒嫁給愛卿,怎麽樣?”尉遲敬德叩頭謝辭道:“臣的妻子雖然鄙陋,但早已貧賤夫妻很長時間了。臣雖然沒有什麽學問,但聽說古人富貴不換妻。再娶嬌妻是臣所不願做的事。”唐太宗這才作罷。
二月二十五(戊戌),尚書省上奏說:“近世掖庭女官的選拔,不是出身低微貧賤,缺乏禮數教養;就是判刑官員的家屬,充滿積怨憂恨。請求自今以後,後宮和東宮內職一旦有空缺,全都選用有才幹和操行的良家婦女擔任,以禮聘用。籍沒官府的罪犯親屬和平時低微貧賤的人,都不得補用。”唐太宗聽從了建議。
唐太宗下詔讓宗室成員和功臣世襲刺史後,左庶子於誌寧認為古代和現在的情況不同,擔心這樣做並不是能取得久安的辦法,因此上疏爭辯。侍禦史馬周也上疏認為:“堯、舜那樣的父親,還有丹朱、商均那樣的兒子。如果都讓孩童世襲職位,萬一他們驕橫愚蠢,那麽百姓將要遭殃,國家將要受害。如果要取消世襲,那麽子文之治猶在;如果要繼續世襲,而欒黶之惡已彰。與其讓世襲製度危害百姓,還不如取消它,也不過割舍一個已故功臣的恩典而已,這不是很顯然的嗎?所以說一向以為是愛護他們的做法,其實正是害了他們。臣認為還是封給他們一定的領地,賜給他們一定的食邑,如果真有才幹和操行,可以根據能力授予官職,使他們深受大恩而子孫也得到福祿。”
剛好司空兼趙州刺史長孫無忌等人也不願意前往封國,上表一再謙讓,聲稱:“承蒙朝廷的恩典以來,臣形影相吊,如履薄冰。臣的宗族為此感到極大的憂慮,猶如赴湯蹈火。回想夏商周三代時的封建諸侯,是因為朝廷力不能製,才不得不依靠封建製度。禮樂節文,多數也不是出於朝廷。兩漢取消諸侯,設置郡守,廢除以往的弊病,非常合理。如今因為臣等人,又改變了原來的製度。臣擔心這將導致聖朝的綱紀紊亂,而且後代如有愚昧幼弱或不肖的繼任,或許會抵觸和冒犯朝廷的憲法,自取滅亡夷族,反而因為世襲的封賞,導致宗族滅絕的災禍,那將讓人無比憐惜。還希望陛下收回聖旨,賜給他們保住性命的大恩。”長孫無忌又通過媳婦長樂公主的關係向唐太宗再三請求,還說:“臣當年披荊斬棘事奉陛下。如今海內統一安寧,卻為何將臣拋棄到外州?這和發配遷徙有什麽兩樣!”唐太宗說:“割地以封賞功臣,古今都是這樣。本意是希望你們的後嗣,將來會輔佐朕的子孫,共同永久流傳。而你們卻上言抱怨,朕難道能強迫你們接受分封嗎!”二月二十七(庚子,《舊唐書》作丙子),唐太宗下詔停止分封世襲刺史。
高昌王文泰經常故意阻礙西域國家上朝進貢。伊吾起先臣服西突厥,後來又內屬唐朝,於是文泰與西突厥共同出擊它。唐太宗派人送書信給高昌王,嚴厲譴責他,並征他的大臣阿史那矩入朝,要和他議事。文泰沒派他來,隻派了長史雍來朝廷謝罪。頡利可汗敗亡時,有些流落在突厥的中原人投奔高昌。唐太宗下詔要求文泰歸還他們,但文泰將他們藏起來,不肯遣返。他又和西突厥共同擊破焉耆,焉耆則向唐朝訴苦。唐太宗派虞部郎中李道裕前往了解情狀,並跟使者說:“高昌多年以來,不怎麽再來上朝進貢,毫無藩臣的禮數。他們安置的官號,全都依照天朝,還築城掘溝,準備對付天朝的攻討。朕的使者到他那裏,文泰跟他說:‘鷹飛於天,雉伏於蒿,貓遊於堂,鼠噍於穴,各得其所。難道我們就不能靠自己生存!’又派人跟薛延陀說:“我既然成為可汗,自然和天子平起平坐,為何還要對他們的使者下拜!’他事奉天朝,毫無禮儀,又離間鄰國。如此為惡多端,朕要不出兵誅殺,將用什麽來勸導他人!明年朕將要發兵攻打你們。”三月,薛延陀可汗派使者向唐太宗上言說:“奴才受到朝廷大恩,一心想著如何回報。現在願意發動所部為大軍作向導出擊高昌。”唐太宗派民部尚書唐儉和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帶上許多繒帛,去賜給薛延陀,並和他們商量進取高昌的事。
要想知道唐太宗是否派兵出征高昌,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