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一年即公元637年四月二十五(己卯),魏徵上疏提出著名的十思進諫。六月初,右仆射虞恭公溫彥博病逝。秋七月初一(癸未),洛陽一帶下大雨,接著發生水災。
八月十二(甲子),唐太宗李世民跟侍臣說:“呈上密封奏事的人都指責朕遊獵太過頻繁。如今天下無事,但不能忘記武備。朕時常和身邊侍從到後苑狩獵,沒有做過一件叨擾百姓的事情,有什麽妨礙!”魏徵說:“遠古的三王唯恐聽不到自己的過失。陛下既然讓臣下上呈密封奏事,隻能讓他們盡情陳述。如果他們的話有可取之處,固然有益於國家。如果沒什麽可取,也無傷大雅。”唐太宗說:“魏公說得是。”於是對上封事的大臣全都慰勞了一番後,送他們離去。
侍禦史馬周上疏認為:“夏商周三代以及漢朝,曆時長的八百年,少的也不下四百年,都是因為他們用恩信聯結人心,所以人們不能忘懷。自從那時以來,多的六十年,少的才二十多年,都是因為沒有恩信於人,所以根基不夠牢固。陛下應當興隆大禹、成湯、文武的大業,為子孫建立萬代基業,怎能僅僅維持當代而已!現在天下的戶口不到隋朝盛世時的什分之一,而前去服役的人們兄去弟回,絡繹不絕。陛下雖然下了恩詔,命令加以裁剪,然而宮室的營繕照樣不停,百姓如何得到休息!所以有司部門徒勞地發行文書,卻沒有任何效果。當年漢朝的文景二帝,恭儉養民,漢武帝繼承了他們的豐富積累,才能窮奢極欲而不至於造成動亂。假使漢高祖之後直接傳到漢武帝,漢朝豈能維持長久?又有,京師以及全國各地所造的禦駕乘輿和各種器用,以及諸王、嬪妃、公主的服飾,朝臣們並不認為是節儉。一般說來,開國君主起早貪黑地操勞政事,但後世帝王仍然會懶散怠惰。陛下少年時身居民間,知道百姓的疾苦,尚且如此,更何況皇太子生長在深宮,對外頭的事情基本不了解。陛下也應該為自己身後的事有所擔憂。臣觀察自古以來,一旦百姓愁苦抱怨,然後相聚為盜,國家沒有不敗亡的。人主即使想要追悔改過,也往往恢複不過來。所以應當在還來得及的時候修正過錯,而不能在失去機會後才開始後悔。周幽王和周厲王也都取笑過桀、紂,隋煬帝也曾譏笑過周、齊;所以不能讓後世取笑今天,就像我們今天取笑隋煬帝那樣!貞觀初年,全國饑荒,糧食歉收,一鬥米價值一匹絹,而百姓卻毫無抱怨。那是因為陛下總是憂慮國家,不忘前朝的教訓。近年來糧食豐收,一匹絹可以換得十來斛穀粟,而百姓仍然抱怨。這是因為他們知道陛下不再把前朝的教訓放在心上,而開始大肆營造並非當務之急的建築。自古以來,國家的興亡,不在於積蓄有多少,而在於百姓的苦樂。況且,就近代發生的事而論,隋朝儲量巨大的洛口倉結果被李密用了,東都(洛陽)積累的大量布帛結果被王世充用了,西京(長安)龐大的府庫也落到了陛下手裏,至今尚未用盡。財物的積蓄當然也很重要,但必須在百姓有寬餘時,才去征收,而不能強行聚斂,最後反而幫助了敵寇。朝廷靠節儉與民休息,陛下早在貞觀初年就親自推行了這一政策,所以今天要繼續推行,當然不是件難事。陛下如果一定要做長久的打算,用不著去遠求上古,隻要像貞觀初年那樣,那麽天下兆民就很幸運了。陛下寵幸厚待分封的諸王,似乎有些過頭;不能不對千秋後代的事深思熟慮。當年魏武帝(曹操)疼愛陳思王(曹植),但到魏文帝(曹丕)即位時,囚禁了諸王,陳思王還不照樣遇到被監禁的命運?所以魏武帝的溺愛,最終卻是害了他。又有,百姓所以安寧,關鍵在刺史和縣令;如果選用得人,那麽陛下可以高枕無憂,端拱無為。如今陛下隻看重朝廷大臣而輕視州縣官吏的選拔,刺史用的大多都是武人,或者讓不稱職的京官去填補外任的空缺。邊遠的地方,用人更為輕率。所以百姓沒有得到安寧,幾乎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唐太宗看了奏折後,讚歎了許久,然後跟侍臣說:“今後刺史朕將親自挑選。縣令則應當下詔讓京官以上的大臣各自舉薦一人。”
九月初六(丁亥),黃河鬧洪水,損壞了陝州河北縣,毀壞了河陽中潭。唐太宗臨幸白司馬阪檢查災情,賜給災民不同的穀粟和布帛。
冬十月初二(癸醜),唐太宗下詔,讓去世的功臣貴戚都陪葬在皇家山陵。
唐太宗到洛陽苑狩獵,有一群野豬突然叢樹林中跑出。唐太宗張弓連發四箭,射死了四隻野豬。有一隻野豬突然衝上前來,都到了唐太宗的馬鐙邊。民部尚書唐儉跳下馬來和野豬搏鬥,唐太宗拔劍把野豬砍死,然後看著唐儉笑道:“天策長史難道沒見上將當年擊殺賊寇嗎?有什麽好害怕的!”唐儉答道:“漢高祖在馬上得到天下,但不在馬上治理天下。陛下以神武平定四方,豈能在一隻野獸身上也逞英豪!”唐太宗很欣賞他的話,為他取消了狩獵,不久又加授他為光祿大夫。
安州都督吳王李恪多次外出畋獵,給居民帶來不少損害。侍禦史柳範上奏彈劾他。十月二十六(丁醜),李恪因此被罷官,還削減了食邑三百戶。唐太宗說:“長史權萬紀事奉朕的兒子,卻不能匡正他的行為,罪當處死。”柳範說:“房玄齡事奉陛下,還不能諫止陛下的畋獵,又怎能單獨對權萬紀治罪!”唐太宗勃然大怒,拂衣而去,回到後宮。不久之後,他單獨召見柳範,問他道:“為何要當麵羞辱朕!”柳範答道:“陛下仁慈英明,臣不敢不盡自己的愚忠和直言。”唐太宗聽了很高興。
十一月十一(辛卯),唐太宗臨幸懷州。十一月十五(乙未),他到濟源狩獵。十一月二十六(丙午),唐太宗禦駕回洛陽宮。
十二月十一(辛酉),百濟王派他太子扶餘隆來上朝。
以故荊州都督武士彠的女兒這年十四歲。唐太宗聽說她的美貌,便召入後宮,冊封為才人。
武士彠是並州文水人。他家非常富有,也喜好交結朋友賓客。李淵當年在汾、晉一帶行軍時,曾在他家休恬,得到他的熱情接待。李淵出任太原留守後,聘他為行軍司鎧。當時群雄蜂起,武士彠曾暗中勸李淵起兵,還送給他兵書以及符瑞。李淵跟他說:“千萬不要多提此事。兵書和禁物,將來也許有用。我理解你的一片心意,將來會和你一同大富大貴。”當義兵將起時,李淵到處招募人馬,派劉弘基和長孫順德等分別統領。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跟武士彠說:“劉弘基等人都是逃避出征高麗而到這裏避難的。他們犯的是死罪,怎能領兵?我打算將他們關押起來,立案調查。”武士彠說:“他們都是唐公的門客。如果這樣,一定會導致眾說紛紜。”王威他們因此遲疑而沒有動手。留守司兵田德平又想勸王威等人去了解李淵招募兵馬的情況,武士彠跟田德平說:“新招募去討伐賊兵的人馬,全都隸屬唐公。王威和高君雅他們,不過做做樣子罷了,能有什麽作為!”田德平這才作罷。義旗舉起後,李淵任命武士彠為大將軍府鎧曹。他後來因為跟從李淵平定長安的功勞,官拜光祿大夫,封太原郡公。當初李淵準備起兵時,武士彠預先並不知情。當平定京師時,他自我吹噓說:“臣曾夢見陛下進入西京,升為天子。”那時已經稱帝的唐高祖李淵取笑他說:“你其實是王威的黨羽。因為你曾諫止他囚禁劉弘基他們,覺得還有些微小的功勞,所以封賞了你。今天見到大事成功,才說出這些迂腐荒誕的話,是想取媚於朕嗎?”武德中年,他經過累遷官至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又曆任利州和荊州都督。他在兩年前貞觀九年(637)死在任上,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為應定公。
貞觀十二年即公元638年正月十五(乙未),禮部尚書王珪上奏說:“三品以上官員如今遇見親王,全都下車在路旁迎候。這不合禮儀。”唐太宗說:“你們果然自我尊貴,看不起朕的兒子們。”特進魏徵說:“親王們位在三公之下,如今三品以上官員不是九卿便是八座。他們為親王下車行禮,的確不太妥當。”唐太宗說:“人生的壽命無人可知。萬一太子發生不幸,誰知道某位親王哪天就成了你們的主人了呢!怎能輕視他們!”魏徴說:“自從周朝以來,都是子孫相繼,不立兄弟。這是因為庶出或孽障對皇位的覬覦,總是禍亂的根源。這是擁有國家的君主深以為戒的。”唐太宗這才批準了王珪的奏折。
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中書侍郎岑文本撰寫成了《氏族誌》,呈上給唐太宗。先前,崤山以東的世族崔、盧、李、鄭諸姓,喜歡靠門第和名望自我尊大。雖然已經衰敗了連續好幾代,如果其他族姓想要和他們聯姻,他們還總要勒索人家的錢財。他們之中有人舍棄鄉裏而到其他地方妄稱名族,有人兄弟地位相當而靠妻族相互欺淩。唐太宗很厭惡這些現象,便命令高士廉等人到全國普查族譜,檢驗地方史籍,考查豪門大戶的真偽,分辯他們的長幼次序,評定他們的門第等級,褒揚推薦忠賢,貶棄辭退奸逆,然後將豪門望族分為九等。高士廉等人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唐太宗說:“漢高祖與蕭何、曹參、樊噲、灌嬰都是鄉閭平民出身,你們至今仍然推崇敬仰,把他們當作英賢。所以英豪豈在於門閥和出身!高氏隻占據崤山以東,梁陳也僅據有長江以南,雖然有些英雄人物,又何足掛齒!何況他們的子孫才幹和操行都很淺薄,官職和爵位也都衰落。然而他們還張狂地以門第自負,販賣祖墳的鬆檟(意即依靠祖先的名望),依托出身的富貴,棄廉忘恥,不知道自己有什麽地方值得尊貴!如今三品以上官員,有的是靠自己的德行,有的是靠自己的功勳,有的是靠自己的文學,才達到今天的高位和顯貴。而那些衰敗的世家舊門,實在沒什麽值得羨慕!而人們卻還爭著向他們求婚,送給他們大量金銀絲帛,還遭到他們的白眼和歧視,朕真不能理解這都是為何!如今朕想要糾正謬誤,舍棄虛名,取求真實,而你們這幫人還將崔民幹排為第一,這等於是輕視朕封賜的官爵,而落入流俗的那一套。”於是命令他們重新刊定,專門以在朝廷的品秩為標準,評定高下。於是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為第三。由此評定為貴族的總共有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在全國頒布。
正月二十二(壬寅),鬆、叢二州發生地震,損壞了一些百姓的廬舍,有人被壓死。
二月初六(乙卯),唐太宗的禦駕西還,並於二月十四(癸亥)臨幸河北,觀看黃河的中流砥柱山,並在那裏銘刻碑文紀念功德。
二月十五(甲子),巫州(《舊唐書》說夜郎)獠人造反,州都督齊善行出兵打敗他們,俘虜了男女三千多人。
二月十六(乙醜),唐太宗來到陝州,經過新橋臨幸河北縣,到禹廟祭祀大禹,並在兩天後到達柳穀,觀看了鹽池。二月二十一(庚午),唐太宗來到薄州。刺史趙元楷要求父老身穿黃紗單衣出來迎接皇帝的車駕,將唐太宗下榻的廨舍樓觀大規模裝飾了一番,還送給皇家貴戚一百多隻羊和數百條魚。唐太宗責備他道:“朕巡視黃河和洛陽地區,禦駕的必須品,都必須來自府庫。你的所作所為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壞習慣。”二月二十五(甲戌),唐太宗臨幸長春宮。
二月二十九(戊寅),唐太宗下詔說:“隋朝已故鷹擊郎將堯君素,雖是桀犬吠堯(各為其主),沒有倒戈投順,然而疾風知勁草,著實表現了歲寒方知鬆柏之後凋。現追贈他為蒲州刺史,並要求官府尋訪他的子孫,上報朝廷。”
堯君素是魏郡湯陰人。隋煬帝還隻是晉王時,堯君素作為侍從跟隨他。隋煬地即位後,他累遷官至鷹擊郎將。大業末年,義軍蜂起,隋朝官員很多都逃亡了,隻有堯君素所部獨全。他後來跟從驍衛大將軍屈突通在河東抗拒李淵的義軍。不久屈突通帶兵南遁,因為堯君素有膽略,便任命他為河東通守。當各地隋將紛紛投降唐朝時,隻有堯君素堅守河東,長達一年多,最後被身邊隨從殺害。他的事跡前麵已經細說。唐太宗欣賞他的忠義,才這樣追封了他。
閏二月初一(庚辰),日食。
閏二月二十八(丁未),唐太宗的禦駕回到京師長安。
三月初二(幸亥),著作佐郎鄧世隆上表請求收集唐太宗的文章。唐太宗說:“朕的辭令,有益於百姓的,史書都已經記載了,足以成為不朽的史料。如果無益於百姓,收集了又有什麽用處!梁武帝父子、陳後主、隋煬帝都有文集流行於世,能拯救他們的敗亡嗎?身為人主,擔心的是沒有推行德政,文章能做些什麽!”因此沒有答應。
三月二十七(丙子),唐太宗因為皇孫的出生,在東宮宴請五品以上的官員。唐太宗說:“貞觀之前,跟從朕經營天下,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以來,糾正朝廷的謬誤,則是魏徵的功勞。”因此賜給他倆各一柄佩刀。唐太宗跟魏徵說:“朕的為政,跟往年相比如何?”魏徴說:“陛下的威德,比起貞觀初年增添了不少;但百姓的心悅誠服則不如以前。”唐太宗問道:“遠方人們敬畏朕的威嚴,仰慕朕的仁德,所以紛紛前來賓服。如果還不如以前,怎會這樣?”魏徴答道:“陛下以往總是為天下尚未大治擔憂,所以仁義日新月異。如今覺得天下已經大治而心安理得,所以不如以前。”唐太宗說:“如今的所作所為,還像往年一樣,有什麽不同?”魏徴答道:“陛下貞觀初年,隻怕大臣不肯諫諍,常常引導他們進言,說對時陛下總是高興地采納了。如今則不然,雖勉然聽從,但總顯得不太樂意。所以不同。”唐太宗說:“可以舉些例子嗎?”魏徴說:“陛下當年想殺元律師,孫伏伽認為根據法律,他不當死。陛下因為他的直諫賜給孫伏伽蘭陵公主園,價值百萬。有人說:‘賞賜太重。’陛下說:‘朕即位以來,還沒有直諫的,所以這樣賞賜了他。’這就是引導大臣直言。司戶柳雄妄稱自己在隋朝的資曆,陛下想要殺他,結果采納了戴胄的進諫而沒殺他。這就是高興地采納諫言的例子。近來皇甫德參上書直諫有關修建洛陽宮的事,陛下心裏怨恨,雖然後來因為臣的諫言取消了這工程,但隻是勉強同意而已。”唐太宗說:“要不是魏公,沒人有這樣的見解。人擔心的就是沒有自知之明!”
夏五月二十四(壬申),弘文館學士永興文懿公虞世南去世。虞世南字伯施,是越州餘姚人,隋內史侍郎虞世基的弟弟。他祖父虞檢曾任南梁始興王的諮議;父親虞荔曾任陳太子中庶子,兩人都很有名。他叔父虞寄曾任南陳中書侍郎,因為沒有兒子,就過繼了虞世南為後嗣。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篤誌勤學,少年時和兄長虞世基就學於吳郡人顧野王,經曆了十多年,始終孜孜不倦,有時甚至幾十天都不洗浴。他擅長寫文章,經常遵循徐陵的學說,徐陵也說虞世南對自己的觀點理解很深。同郡沙門僧智永,善於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師從他,也寫得一手好字體,因此聲名遠揚。陳文帝天嘉中年(561),虞荔去世,那時虞世南還小,但居喪時非常哀痛。陳文帝陳蒨知道虞荔兩個兒子都很博學,總是派中使(宦官)到他家去照顧他們。服喪完畢,陳文帝即召他任建安王的法曹參軍。虞寄陷身在陳寶應那裏,在閩越一帶。虞世南雖然除去喪服,但依然布衣蔬食。到陳孝宣帝太建末年(582),陳寶應失敗,虞寄從南方回來,才讓虞世南恢複正常穿衣吃肉。陳後主至德初年(583),他被任命為西陽王友。南陳滅亡後,他和虞世基一同進入長安。兩人名聲都很大,當時人們將他倆比作晉初的二陸(陸機和陸雲)。當時隋煬帝楊廣還隻是晉王,聽說他們的名聲,便和秦王楊俊爭著要聘用他們。虞世南以母親年老為理由堅決推辭,晉王竟然派使者去追他。隋煬帝大業初年,他曆任秘書郎和起居舍人。當時虞世基在朝廷權傾一時,妻兒得到的恩寵都有如封王。虞世南雖然跟他們住在一起,卻非常勤儉,不失樸素的本色。隋朝滅亡時,宇文化及弑殺了隋煬帝。虞世基作為內史侍郎,即將被殺時,虞世南抱著他號哭,請求代他去死,但宇文化及不同意。他因悲哀過度而骨瘦如柴,被時人稱道。他跟從宇文化及到聊城,又陷身在竇建德那裏,擔任黃門侍郎。
李世民作為秦王滅了竇建德後,聘他為秦府參軍,不久轉為記室,兼任弘文館學士,和房玄齡共掌文翰。李世民曾命令他書寫《列女傳》裝潢屏風。當時沒有那書,但虞世南居然一字不漏地背下寫上。李世民成為太子後,他升遷為太子中舍人。李世民即位成為唐太宗後,他轉為著作郎,仍兼弘文館學士。那時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請求離職,但唐太宗沒答應。貞觀七年,他轉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唐太宗看重他的博識,政務之餘,總是情他前來談論,一同研究經史。虞世南雖然一副文弱書生的樣子,但誌氣豪邁,性格剛烈,每當論及先古帝王的為政得失時,總要規勸諷諫,很有補益。唐太宗曾跟侍臣說:“朕利用閑暇日和虞世南談論古今時,他隻要說錯一句話,總會十分悵恨,可見他誠懇的程度,實在讓朕嘉許。群臣如果都像虞世南那樣,哪還用得著擔心天下不能治理!”虞世南的事前麵都已細說,這裏就不再贅述。
虞世南死時年八十一歲。唐太宗為他的死痛哭流淚,還賜給東園喪葬的器物,讓他陪葬在昭陵,追贈他為禮部尚書,諡號文懿。他親筆寫了手敕給魏王李泰,說:“虞世南於朕,猶如一體。他對朕的幫助指正,朕時刻都記得,實在是當代的名臣,人倫的準則。朕有小過失,他必會犯顏直諫。今天他去世,石渠和東觀之中,再也見不到他了,痛惜這兩字豈夠表達朕對他的思念!”沒多久,唐太宗作了一首詩,追述古往今來的興亡之道,接著歎息道:“鍾子期死了,伯牙不再鼓琴。朕的這詩,將給誰看?”然後讓起居郎褚遂良到虞世南的靈堂,在他牌位前朗讀了這詩後就把詩稿給燒了,希望虞世南能神識感悟。幾年後,唐太宗曾在夜裏夢見他,就跟平時一般。翌日,他下製說:為了申展自己思舊之情,要求在他家裏為他設五百僧齋,並建造天尊像一座。他又敕令將他的畫像掛在淩煙閣。虞世南有文集三十卷,褚遂良作序。虞世南外表柔和而內心忠直,唐太宗曾稱讚他有五絕: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學,四文辭,五書翰。
要想知道唐太宗後來的事情,請看下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