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五月十五(戊午),唐太宗李世民將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勣貶為疊州都督。
五月十八(辛酉),開府儀同三司衛景武公李靖在自己的府邸去世,終年七十九歲。李靖本名藥師,是雍州三原人。他祖父李崇義曾任北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親李詮曾任隋朝趙郡郡守。李靖姿貌瑰偉,少年時就有文武材略,總是跟親朋說:“大丈夫如果遇到明主,生逢其時,必當立功成事,自取富貴。”他舅舅韓擒虎號稱名將,每次和他談論兵法,總是對他十分讚許,撫摸著他說:“可以談論孫、吳兵法的,隻有這人。”李靖最初出任隋朝的長安縣功曹,後任駕部員外郎。左仆射楊素和吏部尚書牛弘都很讚賞他。楊素拍著他的官座對李靖說:“你最終會坐在這位置上。”隋煬帝大業末年,他經過累遷出任馬邑郡丞。剛好唐公李淵到塞外出擊突厥,李靖得到機會觀察了他,知道他有帝王的野心,因此把自己變成囚徒,想以此到江都(今江蘇揚州)向當時在那裏的隋煬帝告密。但到了長安,因道路不通而沒成。李淵攻克京城長安後,捉了李靖準備殺了他。李靖大喊道:“明公興起義兵,本來是為天下剪除暴亂。現在難道不想成就大事,反而因為私怨要殺害壯士!”李淵被他的豪言壯語感動,李世民又再三為他求情,因此放了他。李世民不久就召他進入秦王的幕府。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李靖跟從李世民出討王世充,因功授開府。當時蕭銑占據荊州,唐高祖派李靖去征服那一帶。他帶領輕騎來到金州,遇到數萬蠻賊,聚屯在山穀。廬江王李瑗出討,但多次被他們打敗。李靖為李瑗設定計謀,結果多次獲勝。到了硤州後,他受阻於蕭銑,長久無法前進。唐高祖嫌他遲延耽誤,暗中敕令硤州都督許紹殺了他。許紹愛惜他的才幹,為他求情,他才獲免。剛好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造反,率眾入寇夔州。趙郡王李孝恭和他們作戰,但出師不利。李靖率兵八百,襲破他們的兵營,後來又在險要的地方設伏,臨陣殺了冉肇則,俘獲五千多人。唐高祖非常高興,跟公卿們說:“朕聽說使用功臣不如使用罪臣,李靖果然證明了這點。”於是賜給蓋有禦璽的詔書慰勞他說:“愛卿竭誠盡力,功效特別彰著。朕遠遠地看到愛卿的至誠,極為嘉賞。愛卿不用擔憂得不到富貴。”又下手敕給李靖說:“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朕早就忘了。”武德四年,李靖又上呈十道計策用以對付蕭銑。唐高祖聽從了,授任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李孝恭的行軍長史。唐高祖因為李孝恭不熟悉軍旅事務,便將三軍的重任,全部交給李靖。這年八月,他在夔州集中兵力。蕭銑覺得當時正值秋天雨水季節,江水泛漲,而三峽路險,便以為李靖一定過不來,因此不設防備。九月,李靖率軍前進,準備東下三峽。部將們都請求暫停進軍,等待水退了後再說。李靖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如今大軍剛剛集中,蕭銑尚未得知。如果趁著水漲之勢,突然來到荊州城下,這就是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是兵家的上策。即使他發現我軍來了,倉卒征兵,也來不及應敵,一定會束手就擒。”李孝恭同意了,於是進兵來到夷陵。蕭銑部將文士弘率領精兵數萬駐在清江,李孝恭準備出擊。李靖說:“文士弘是蕭銑的猛將,部下士卒非常驍勇。如今剛失去荊門,他們一定會盡力出戰,那將是一支背水一戰的救亡之師,恐怕很難抵擋。應當暫時停泊在南岸,千萬不要和他們爭鋒。等待他們氣餒,然後奮起直擊,那時一定可以打敗他們。”李孝恭不聽,把李靖留下守衛兵營,自己率軍和文士弘決戰。李孝恭果然戰敗,逃奔到南岸。結果賊兵趁機大肆掠奪,人人都背了很重的戰利品。李靖見到他們的軍紀大亂,便縱兵出擊,打敗了他們,俘獲了四百多艘舟艦,文士弘的士兵陣亡或落水淹死的近萬人。李孝恭派李靖率領輕兵五千為先鋒,直抵江陵,在城下紮營。文士弘戰敗後,蕭銑非常恐懼,這才開始在江南征兵,但最終沒有征到。李孝恭率領大軍繼進,李靖又打敗蕭銑的驍將楊君茂和鄭文秀,俘虜了他們的甲卒四千多人,接著率軍包圍了蕭銑。次日,蕭銑派使者請求投降。李靖當即占據了他的城池,號令嚴肅,對百姓秋毫無犯。當時將領們都向李孝恭請求說:“和官軍對抗戰死的蕭銑將帥,罪狀嚴重;請求籍沒他們的家室,獎賞給將士。”李靖說:“王者之師,義在吊民伐罪。百姓受到逼迫驅遣,對抗拒戰豈是他們所願?況且桀犬吠堯,各為其主,他們和叛逆之流完全不同,這就是蒯通之所以沒被漢高祖處死的原因。今天我們剛剛平定荊、郢,應當弘揚寬大,安慰遠近的民心。在他們投降之後卻去籍沒他們的家室,恐怕並非拯救百姓於水火的大義。隻怕這樣一來,自此以南的城鎮,都將堅守不下。這真不是很好的計策。”李孝恭於是取消了籍沒降卒家室的計劃。江州和漢州一帶蕭銑的守將們聽說後,紛紛歸降。李靖因功授予上柱國,封永康縣公,賜給二千五百段布帛。唐高祖下詔任命他代理荊州刺史,承製拜授地方官吏。李靖接著率軍越過五嶺,來到桂州,派人分道招撫。那一帶的大首領馮盎、李光度、寧長真等人都派他們的子弟前來拜謁,李靖承製授予他們朝廷的官爵。被李靖招懷的共有九十六州,六十多萬人口。唐高祖下優詔慰勞勉勵,並授予他嶺南道撫慰大使,代理桂州總管。
武德六年(623),輔公祏在丹陽反叛,唐高祖下詔任命李孝恭為元帥、李靖為副元帥出討。李勣、任瑰、張鎮州、黃君漢等七總管共同接受節度。他們進駐舒州,輔公祏派部將馮惠亮率領舟師三萬進駐當塗,派陳正通和徐紹宗率領步騎二萬進駐青林山,並在梁山連接鐵鎖斷絕江路,還修築了卻月城,延綿十餘裏,和馮惠亮並為犄角之勢。李孝恭召集諸將會議,大家都說:“馮惠亮和陳正通都手握重兵,不想出戰。他們的城柵堅固,很難攻打。請求足下率軍直指丹陽,進搗他們的巢穴。丹陽一旦攻破,馮惠亮自然也就投降了。”李孝恭打算聽從。李靖說:“輔公祏的精銳,雖在水陸二軍,然而他自己統領的兵馬,也都勁健勇猛。馮惠亮等人的城柵都無法攻打,那麽堅守石頭城的輔公祏難道就容易攻拔不成?如果我軍到了丹陽,在那裏停留了個把月,前進則輔公祏無法平定,後退則馮惠亮成為禍患,那時就會腹背受敵,恐怕並非萬全之計。馮惠亮和陳正通都是身經百戰的賊將,一定不會害怕野戰。隻是輔公祏為他們安排了戰略,叫他們一定要沉著持重,堅守不戰,好消耗我們的精力。今天如果攻打他們的城柵,將會出其不意而取勝。消滅賊兵的時機,就在此一舉。”李孝恭覺得有理。李靖於是率領黃君漢等人首先出擊馮惠亮,經過一場苦戰,打敗了他。馮惠亮的士兵陣亡和落水淹死的多達一萬多人,馮惠亮自己逃走。李靖率領輕兵首先來到丹陽,輔公祏大為恐懼。他先派部將左遊仙領兵守衛會稽,作為外援,自己擁兵往東退走,想跑到遊仙去。到了吳郡時,輔公祏與馮惠亮和陳正通相繼被擒獲,於是江南的動亂得以平定。朝廷於是設置東南道行台,拜李靖為行台兵部尚書,賜給他一千段布帛和一百奴婢,以及一百匹馬。同年,朝廷廢除行台,任命李靖代理揚州大都督府長史。丹陽連年遭受兵馬動亂,百姓凋弊,李靖在那裏鎮守安撫,吳、楚一帶因此得以安定。武德八年,突厥入寇太原,唐高祖又任命李靖為行軍總管,統領江淮一帶的一萬兵馬,和張瑾一道進駐大穀。當時諸軍全都出師不利,隻有李靖的軍隊完好無缺。不久他又代理安州大都督。唐高祖總說:“李靖是蕭銑和輔公祏的膏肓,古代的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豈能比得上他!”武德九年(626),突厥的莫賀咄設入寇邊境,唐高祖又征召李靖為靈州道行軍總管。頡利可汗進入涇陽時,李靖率兵倍道兼行,直趨豳州,截斷突厥的歸路。朝廷後來和突厥和親,戰事也就取消了。
唐太宗即位後,拜李靖為刑部尚書,並因為前後的戰功,賜給他實封食邑四百戶。貞觀二年(628),李靖以本官兼代理中書令,並在翌年轉為兵部尚書。突厥諸部離叛時,朝廷準備趁機出兵進取,因此任命李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領驍騎三千,從馬邑出其不意,直趨惡陽嶺緊逼突厥人。頡利(《舊唐書》作突利,疑有誤)可汗起先不把李靖當回事,見到官軍突然前來時,大為恐懼,跟部下議論道:“唐兵要不是傾國而來,李靖怎敢孤軍前來?”一日數驚。李靖偵查得到消息,便暗中派間諜去離間他的心腹,結果頡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前來歸降。貞觀四年,李靖進擊定襄,俘獲了原隋齊王楊暕的兒子楊正道以及隋煬帝的蕭皇後(通鑒說他們是由康蘇密帶著歸降的),並將他們送往京師,頡利可汗僅僅逃得性命。李靖因功進封代國公,朝廷賜給他六百段布帛以及名馬和寶器。唐太宗曾跟他說:“當年李陵帶領步卒五千,最終不免身降匈奴,還得以書名竹帛。愛卿隻帶著三千輕騎,深入胡虜的帳庭,收複定襄,威振北狄。真是古今前所未有,足以報了往年渭水之役的大仇。”自從李靖攻破定襄後,頡利可汗大為恐懼,隻好退保鐵山,派使者入朝謝罪,請求舉國內附。朝廷又任命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前往迎接頡利。頡利雖然表麵上請求入朝拜謁,暗中還心懷猶豫。這年二月,唐太宗派鴻臚卿唐儉和將軍安修仁去慰問曉諭。李靖揣知頡利的用意,便跟將軍張公謹說:“朝廷的詔使到了那裏,胡虜必定會放寬了心。如果挑選上精騎一萬,帶上二十天的幹糧,我們就可以從白道襲取他們。”張公謹說:“詔書答應了他們的投降,使者還在他們那裏,不太適宜出兵去討伐襲擊吧?”李靖說:“這是兵機,時不可失,也是韓信當年之所以破齊的辦法。像唐儉那號人,有什麽好可惜的。”因此督領軍隊快速進發。大軍來到陰山時,遇到一千多帳篷的突厥前哨,李靖把他們全俘虜了隨軍。頡利見到朝廷使者,非常高興,因此毫不擔心會有大軍前來。李靖的軍隊到了離頡利的牙帳才十五裏路時,突厥人才發覺。頡利害怕了趕忙先逃走,部眾因而全部潰散。李靖殺了一萬多人,俘虜了男女十多萬,還殺了頡利的妻子隋朝的義成公主。頡利乘坐一匹千裏馬準備投奔吐穀渾,但被西道行軍總管張寶相生擒後獻給朝廷。不久後突利可汗也來歸降,朝廷因此收複了定襄和常安等地,擴張了大唐的領土,從陰山北部直到大沙漠。唐太宗最初聽說李靖擊潰了頡利時,非常高興,跟侍臣們說:“朕聽說‘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先前國家剛剛創建,太上皇因為百姓的緣故,向突厥稱臣。朕未曾不痛心疾首,發誓要消滅匈奴,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天稍微出動一支偏師,就無往不捷,單於也來敬獻款誠。真算是洗雪大恥了!”於是大赦天下,賜給百姓五日歡宴。禦史大夫溫彥博嫉妒李靖的戰功,誣告李靖軍隊毫無綱紀,導致胡虜那裏的珍奇寶物,失散在亂兵之手。唐太宗因此對李靖嚴加責讓,李靖磕頭謝罪。過了一陣子,唐太宗跟他說:“隋朝名將史萬歲攻破達頭可汗,結果有功不賞,最終因罪導致殺身之禍。朕則不然,將要赦免你的罪過,記錄你的功勳。”因此下詔加授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給他一千匹絹,封給他食邑,連同先前的共五百戶。沒多久,唐太宗又跟李靖說:“先前有人在朕麵前講你的壞話。如今朕已經醒悟,你千萬不要以此為懷。”還賜給他二千匹絹,拜他為尚書右仆射。
李靖性格沉穩厚道,每次和當時的宰輔參議政事時,都十分恭謹溫順,好似不會說話一般。貞觀八年(634),唐太宗下詔任命他為畿內道大使,去視察當地風俗人情。不久他就因足疾上表請求離職歸第,言詞非常懇切。唐太宗派中書侍郎岑文本跟他說:“朕觀察了,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而能知止知足的很少。不論愚智,多數人都沒有自知之明。不少人雖然才幹不足,卻要硬占職位;有些人即使有病,也還要勉強自己。明公能識大體,深為可嘉。朕今天並非隻要滿足明公的雅意,也是要讓明公成為一代楷模。”於是下達優詔,加授李靖為特進,聽任他在府第修養,還賜給他一千段布帛和兩匹尚乘駿馬,還照樣發給俸祿和派任府裏的僚佐。疾病稍好些,唐太宗就請他每三兩天到門下和中書省平章政事。貞觀九年正月,唐太宗因為他的足疾賜給李靖一根靈壽杖。沒多久,吐穀渾入寇邊境,唐太宗望著侍臣們說:“如果能得到李靖為帥,那不是很好嗎!”李靖得知後去見房玄齡說:“我雖然年老,但還能對付這趟出征。”唐太宗非常高興,當即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領兵部尚書任城王李道宗、涼州都督李大亮、右衛將軍李道彥、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三總管出征吐穀渾。貞觀九年,大軍進駐伏俟城。吐穀渾人燒了野草,想堅壁清野,並退保大非川。將領們都覺得春草尚未長出,馬匹早已瘦弱,無法出擊。隻有李靖決定前進,深入敵境,因此大軍跨越積石山,前後和敵軍作戰了數十次,殺死殺傷很多敵兵,擊潰了吐穀渾。吐穀渾的兵眾因此殺了他們的可汗前來歸降,李靖接著立大寧王慕容順為新可汗,然後凱旋而歸。當初,利州刺史高甑生任鹽澤道總管,因為耽誤了軍期,被李靖輕微責罰,高甑生因而對李靖懷恨在心。到這時,他和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一道誣告李靖謀反。唐太宗命令執法官吏調查這事,高甑生等人最終因誣告獲罪。李靖於是閉門自律,謝絕所有賓客,即使親戚也不能隨便進入他的府第。
貞觀十一年,他改封衛國公,授任濮州刺史,仍然是世襲職位,但他照例沒有赴任。貞觀十四年,李靖妻子去世,朝廷有詔書讓他依據西漢衛青和霍去病的先例,為她修建墳墓;還修築了像突厥的內鐵山和吐穀渾的內積石山形狀的台闕,用以旌揚他的特殊功績。貞觀十七年,李靖和趙郡王李孝恭等二十四人的畫像上了淩煙閣。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親臨他的府第探望他的疾病,並賜給他五百匹絹,進位為衛國公和開府儀同三司。唐太宗將要討伐遼東時,召李靖入閣,在禦前賜坐,跟他說:“李公南平東吳會稽,北清沙漠突厥,西定吐渾慕容,唯有東麵高麗尚未臣服。李公意下如何?”李靖答道:“臣以往憑藉陛下的天威,稍微施展了自己的微小效用。如今臣雖然風燭殘年,唯一打算的就是這趟出征。陛下如果不嫌棄,老臣的病很快就好了。”唐太宗憐惜他的羸弱衰老,沒有答應。
李靖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司徒和並州都督,並派給他的喪禮班劍四十人以及羽葆和鼓吹,讓他陪葬昭陵,諡名為景武。
李靖死後,唐太宗長期患的痢疾病加劇,太子李治晝夜不離他的身側,有時好幾天都吃不下飯,有些頭發都白了。唐太宗哭著跟他說:“你能如此孝順,我死了也沒什麽遺恨了!”五月二十四(丁卯),唐太宗病危,召長孫無忌來到含風殿。唐太宗躺在床上,伸手摸著長孫無忌的麵頰。長孫無忌哭了起來,悲不自勝。唐太宗什麽話都沒說,就讓長孫無忌出去了。五月二十六(己巳),他又召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進入臥內,跟他們說:“朕今天將後事全部托付給你們。太子的仁孝,你們知道,請好好輔導他!”又跟太子說:“有無忌和遂良在,你不用擔憂天下!”又跟褚遂良說:“無忌盡忠於我,我之所以得到天下,多半是他出的力。我死之後,千萬不要讓諂媚小人離間你們。”於是命令褚遂良起草遺詔。沒一會,唐太宗就在翠微宮的含風殿駕崩了,終年五十二歲。
《舊唐書》的史臣評價唐太宗道:“據臣的觀察,文皇帝(即唐太宗)起兵時有很多奇謀,為人聰明神武。他提拔英雄人物,從不私營黨羽;心懷壯誌,總是人盡其才。所以屈突通和尉遲敬德都由仇敵變成忠誠的心腹;馬周和劉洎則從疏遠轉為最終的棟梁。他終於平定全國,天下太平,正是因為這一原因。試論他的成功,歸根到底是順應時勢,水到渠成(原文是:‘嚐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即使唐堯和虞舜那樣的聖人,也不能靠任用檮杌和窮奇(遠古神話裏的惡人)達到治平;即使伊尹和呂望那樣的賢相,也無法幫夏桀和殷辛的朝代取得昌盛。君臣之間,如果遭遇此難,甚至會導致伍員那樣的抉目(挖下眼睛掛在城牆)和比幹那樣的剖心(被紂王挖心殺害),造成齊桓公那樣的蟲流(被臣下餓死後蟲流出屍體)和齊莊公那樣的筋擢(被權臣逼迫自縊而死)。這些都是因為君臣不合的後果。房玄齡和魏徵的智慧,遠不如孔丘和孟軻,但卻能尊護君主,庇佑民眾,是遇到了時機。有人說:像唐太宗這麽賢惠的人,為何會失去兄弟的友愛,誤過對諸子的教育?回答是:的確是這樣。然而舜也不能改造四個罪人(《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記載:舜請求堯帝流放罪人共工到幽陵,以改變北狄;流放歡兜到崇山,以改變南蠻;遷徙三苗到三衛,以改變西戎;處死鯀在羽山,以改變東夷),堯也不能訓導兒子丹朱,這都是有史為證的。當神堯任用饞媚臣下時,當李建成忌妒功臣時,如果舍不得除掉畏逼之人,又怎能避免國家的分崩離析?變故發生的緊要關頭,間不容發。擔心的是王室傾覆的‘毀巢’災禍,又怎能去考慮兄弟不和的‘尺布’(語出《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謠言?前太子李承乾的愚鈍,聖人般的父親也不能改變。但文皇帝能在賢惠的嗣子裏自選儲君,不因為虛榮而去討伐高麗;但願他用人就像貞觀初年那樣,納諫好比魏徵還在那時。何況周武王和周成王的世襲,臣還有所保留;而漢文帝和漢武帝的恢弘,也留下了不少遺憾。至於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百年來真隻有文皇帝一人而已!”
《舊唐書》讚道:“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新唐書》的史臣則評價道:“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換成白話是:“太了不起了!大治的帝王非常罕見!大禹有了天下,傳了十六代王,但隻有少康的中興大業值得稱頌。成湯有了天下,傳了二十八代王,其中算得上盛世的也隻號稱三宗的三代。周武王有了天下,除了成王和康王的大治以及周宣王的功勳之外,其餘的沒什麽建樹。雖然《詩》《書》記載的有時有所欠缺簡略,然而夏商周三代一共一千七百多年,傳了七十多代君王,其中政績卓然流傳後世的,也隻有這六七位君王而已。嗚呼,可算是很難得了!”
要想知道唐太宗死後唐朝如何進展,請看下個係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