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五:貞觀盛世之三十六:王玄策打敗中天竺與四起四落蕭瑀病逝

(2017-07-25 12:58:23) 下一個


貞觀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春正月初八(己醜),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帝範》十二篇賜給太子李治。正月初九(庚寅),中書令兼右庶子馬周病逝。


三月初九(己醜),朝廷將瀚海都督屬下的俱羅勃部劃分出來,設置燭龍州。


三月十四(甲午),唐太宗跟侍臣們說:“朕少年時在軍隊中長大,頗能料敵製勝。如今阿史那社爾等人從昆丘道出兵,處月和處密二部以及龜茲掌權的羯獵顛和那利生都首鼠兩端,一定會先被征服。接著就是弩失畢。”


三月二十(庚子),前朝隋煬帝的蕭皇後去世。唐太宗下詔恢複她的位號,諡名為湣;讓三品以上的官員治喪,還預備了儀衛將她的靈車送到江都,和隋煬帝合葬。


唐太宗的充容(唐初以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長城縣(在江南,是陳武帝陳霸先的家鄉)人徐惠覺得唐太宗東征高麗,西討龜茲,又相繼興建翠微宮和玉華宮等,加上服飾和器玩也日益華麗奢靡,便上疏勸諫,大略意思是:“用有限的農業資源,去充填無窮的欲望;為得到尚未獲得的敵眾,而喪失自己已經形成的軍隊。從前秦始皇並吞六國,反而加速了秦國根基的危亡。晉武帝擁有三國,最後造成了大業的覆敗。這難道不是因為好大喜功,遺棄仁德,輕視邦國,圖利忘危,肆情縱欲所導致的嗎!所以知道領土廣袤並非永葆安寧的辦法,而勞民傷財卻是產生動亂的根源。”她又說:“雖然重新使用茅草為瓦表示儉約,但依然有大興土木的疲勞。雖然公平地雇用民工,卻不無叨擾百姓的弊病。”還說:“珍玩伎巧,是喪國的刀斧;珠玉錦繡,是迷心的鴆毒。”又有:“用節儉讓後人效法,還擔心他們仍會變得奢糜;用奢靡讓他們效法,卻用什麽來製止後人!”唐太宗非常欣賞她的話,因此對她十分禮重。


四月初四(甲寅),大沙漠外的蕃人因為牧馬的邊界發生爭吵,唐太宗親臨那裏裁決,他們全都服從。


四月初七(丁巳),右武候將軍梁建方出擊並打敗鬆外的蠻人,攻下他們的七十二個部落。


當初,巂州都督劉伯英上言說:“鬆外各個蠻族暫時歸降,現在又重新反叛,請朝廷出兵討伐,好開通前往西洱和天竺的道路。”唐太宗於是敕令梁建方征發巴蜀十三州兵馬去討伐他們。蠻酋雙舍率眾拒戰,梁建方打敗了他們,殺死和俘虜了一千多人。蠻人們無不震懾,逃竄到山穀裏去。梁建方分別派遣使者向他們解釋禍福利害,結果蠻人紛紛前來歸附,先後來了七十部落,共十萬九千三百人。梁建方任命酋長蒙和等人為縣令,各自統轄所部,因此蠻人們無不感激喜悅。梁建方因此派使者前往西洱河,那裏的酋帥楊盛大為驚駭,安排了船隻打算逃走。使者用威嚴和誠信加以曉喻,楊盛於是請求歸降。那一帶有楊、李、趙、董等幾十姓,各自占據一州,大的有六百戶,小的也有二、三百戶,沒有大君長,相互獨立。他們語言雖然有些不同,但生活和風俗習慣大致和中國相同,自稱本是漢人,主要差別隻是他們以十二月為一年的開始。


四月初九(己未),契丹的辱紇(隋朝時的奚族曾稱臣於突厥,勢力強盛時分為五部:辱紇、莫賀弗、契箇、木昆、室得)首領曲據率眾內附朝廷,唐太宗在他的地盤設置玄州,並任命曲據為刺史,隸屬於營州都督府。


四月十四(甲子),烏胡鎮將古神感帶兵跨海出擊高麗。登陸後遭遇高麗的五千步騎,雙方在易山開戰,結果高麗人戰敗。當天夜裏,一萬多高麗士兵前來襲擊古神感的戰船,結果中了他的埋伏,再次失敗。古神感戰勝後就回來了。


當初,西突厥的乙毗咄陸可汗任命阿史那賀魯為葉護,居住在多邏斯河畔,離西州北麵一千五百裏。他負責統轄處月、處密、始蘇、歌羅祿、失畢五姓部眾。乙毗咄陸投奔吐火羅時,乙毗射匱可汗派兵追逐,阿史那賀魯的部落大多也都逃散了。四月二十五(乙亥),阿史那賀魯帶領他剩餘部眾數千個帳篷內附朝廷。唐太宗下詔讓他們居住在庭州的莫賀城,拜阿史那賀魯為左驍衛將軍。阿史那賀魯得知唐朝要討伐龜茲,便請求擔任鄉導,帶著幾十隨從騎馬入朝。唐太宗任命他為昆丘道行軍總管,設宴豐盛地招待了他後送他回去。


五月二十(庚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帶兵出擊帝那伏帝國王阿羅那順,擊潰了他們。


當初,中天竺王屍羅逸多的兵力最強,其它四天竺都臣服於他。王玄策奉使來到天竺,其它各國都派使者入朝進貢。剛好遇上屍羅逸多去世,國中因此大亂,他的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發動胡兵攻打王玄策。王玄策率領隨從三十人抵抗,但眾寡不敵,全被他們俘虜。阿羅那順於是將各國進貢的物品全都搶走。王玄策在夜裏脫身逃走,抵達吐蕃的西部邊境,並寫信征發鄰國的兵馬。吐蕃於是派出一千兩百精銳,泥婆國也派出七千多騎兵赴援。王玄策和他的副將蔣師仁率領這兩國的兵馬,來到中天竺國所在的茶餺和羅城,連續作戰了三天,打敗他們,殺了敵兵三千多人,天竺人落水淹死的又有近萬。阿羅那順棄城逃走,重新收集了殘餘部眾,回來和蔣師仁再戰。蔣師仁又打敗他們,還生擒了阿羅那順。中天竺的殘餘部眾擁戴他的妃子及王子,依靠乾陀衛江的險阻繼續抵抗。蔣師仁出兵進擊,天竺兵全麵潰散,他們的王妃和王子,以及男女一萬二千人全成了俘虜。於是天竺國受到極大震動,前來歸降的城邑和聚居部落多達五百八十餘所。王玄策帶著俘虜的阿羅那順和俘虜的天竺百姓以及牛馬二萬多頭凱旋而歸,還讓方士那羅邇娑婆在金飆門製造延年益壽的藥品。唐太宗因此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吐蕃的讚普協助擊破中天竺國,因此也派使者來長安報捷。六月十六(乙醜),朝廷在白別部的地方設置居延州。


六月二十四(癸酉),特進宋公蕭瑀去世。蕭瑀字時文,是梁武帝蕭衍的後裔,曾祖父蕭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祖父蕭詧是西梁宣帝,父親蕭巋是西梁明帝。蕭瑀九歲時被封為新安郡王,幼年就以孝敬和操行知名。他姐姐後來成為隋晉王楊廣的王妃,他也就跟從楊廣到了長安。他喜歡聚眾學習,寫得一手好文章,為人端直鯁亮。喜歡佛教,經常修行。他常和僧侶討論佛教的苦難空虛,總是能體會其中的精深微妙。他常研讀劉孝標的《辯命論》,對他有傷先王的說教和迷惑性命的歪理感到厭惡,便寫了部《非辯命論》加以反駁。大意是:“人靠天地生存,誰說不是命運?然而吉凶禍福,也是因為個人所為。如果把一切都歸於命運,這弊病就非常嚴重了。”當時晉王府的學士柳顧言和諸葛穎見到他的書後都稱讚說:“自從劉孝標之後的數十年間,談論性命道理的,都無法反駁他的理論。今天蕭君的這番言論,足以治療劉子的膏肓之疾。”楊廣成為太子時,任命蕭瑀為太子右千牛。即位成為隋煬帝後,他升遷蕭瑀為尚衣奉禦,代理左翊衛鷹揚郎將。有一次忽然得了風寒,蕭瑀不讓家人及時醫治,還說:“如果能逃過這劫,還希望以此作為隱居遁世的資本。”他姐姐蕭皇後得知後教誨他說:“以你的才智,足以為蕭家揚名顯親,怎能作賤自己的身子,去追求隱居飄逸?如果因此遭到陛下的譴責,還不知道要犯什麽大罪。”病好後,在姐姐的勸勉下,他又有了上進心。蕭瑀經過累遷後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和內史侍郎。隋煬帝因為他是皇後的親弟弟,讓他參與機務,但後來因為他直言忤逆了旨意,逐漸被疏遠貶斥。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人包圍時,蕭瑀獻計道:“聽說始畢可汗借口圍獵帶兵來到這裏之前,義成公主最初不知道他有造反的心思。況且北蕃夷人的習俗是可賀敦(可汗妻子)參與軍事決策。當年漢高祖在平城被圍脫險,正是依靠閼氏(匈奴單於的正妻)的努力,何況義成公主還是作為先帝女兒成為可汗妻子的。她一定會仗恃大國作為自己的後援。如果派一位使者去告知義成公主,即使沒有幫助,也於事無損。臣又私下聽到驅使禦駕的人們議論,都擔心陛下平定突厥後又要出兵遼東,所以人心不齊,也許因此導致挫敗。請陛下下達明詔告知全軍,將要赦免高麗而專心攻打突厥,這樣百姓就放心了,將士們也會努力作戰。”隋煬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派使者到可賀敦(義成公主)那裏去宣諭旨意。不久突厥兵馬果然解圍離去。隋軍後來捉到他們的間諜,那人說:義成公主派使者向始畢可汗告急,聲稱北方有警報。所以突厥解圍,其實都是公主在暗中相助。隋煬帝又打算征伐遼東,跟群臣說:“突厥人狂妄悖謬,入侵為寇,其實哪會有什麽作為?隻因為他們一時尚未潰散,蕭瑀就大驚小怪,實在不能饒恕。”因此將他貶為河池郡守,當天就遣送出京去了。到郡上任後,遇到山賊一萬多人寇暴縱橫,蕭瑀暗中招募勇士,出奇製勝,當下就降服了賊眾。他將繳獲的財產牲畜,都獎賞給有功的將士,因此大家都願意為他竭盡全力。薛舉率眾數萬來侵掠郡境,蕭瑀帶兵出擊打敗了他。自後以後其他賊兵也都不敢冒進,郡中重新得到安寧。


唐公李淵平定京城長安時,寫信招他。蕭瑀於是在河池郡歸附唐朝,被授予光祿大夫,封宋國公,官拜民部尚書。秦王李世民擔任右元帥進攻洛陽時,任命蕭瑀為府司馬。唐高祖武德五年(622),他升遷內史令。當時基業新建,各地尚未安寧,唐高祖將他當作心腹,各種政務,無不讓他參掌。唐高祖每次臨朝聽政,總要請他登上禦榻。蕭瑀是獨孤氏的女婿,而唐高祖也是隨文帝獨孤皇後的外甥,兩人從小就很密切,所以唐高祖和他說話時總稱他為蕭郎。國典朝儀,他也都交給蕭瑀負責。蕭瑀從政總是孜孜不倦,十分自勉。他將違紀的大臣繩之以法,毫不留情地檢舉他們的過失,所以人們都害怕他。他上奏了幾十條建議,多數都被采納。唐高祖賜給他手敕說:“得到蕭公的進言,是社稷的依賴。運用智者的策略,能成人之美。采納諫者的建言,應當用金寶酬勞他們的盛德。今天賜金一函,用以報答智者,千萬不要推辭。”蕭瑀一再謝辭,但唐高祖下優詔不許。那年,雍州設置七職,務必要選取才望兼美的人擔任。當秦王李世民兼任雍州牧時,任命蕭瑀為州都督。唐高祖常下達敕令而中書省經常沒及時轉達。唐高祖責備他們拖延。蕭瑀說:“臣在大業(隋煬帝年號)年間,見到內史宣布敕令,有時會前後矛盾。朝廷各部實行時,常無所適從。所以一般容易的先宣布,難的就得拖到後頭。臣在中書省時間久了,見到很多這樣的事。如今皇上的基業新建,事情關係到國家的安危,遠處的藩鎮如果有疑問,恐怕因此失去機會。所以近來每次接受一道敕令,臣都必須認真審核,讓它不和先前的敕令發生矛盾,然後才敢宣布實行。遲延的原因都在這上頭。”唐高祖高興地說:“愛卿能如此用心,朕還有什麽擔憂?”當初,蕭瑀來到長安之前,朝廷將他在關內的家產都賜給了功臣。到這時,唐高祖特令將他原來的田宅歸還給他。蕭瑀把財產全都分給宗族的子弟,隻留下一座廟堂,用以祭祀祖先。


當朝廷平定王世充後,蕭瑀因參預軍事謀略的大功,增加食邑二千戶,並官拜尚書右仆射(首次入相)。他參與朝廷內外官員的考核,還為百官作指導,政務非常繁忙。蕭瑀看待問題有時失於偏頗,而持法森嚴,因此受到時論的非議。蕭瑀曾將封倫(即封德彝)推薦給唐高祖,唐高祖因此任命封倫為中書令。唐太宗即位後,蕭瑀升任尚書左仆射,封倫成為右仆射。封倫曆來狡詐,和蕭瑀商量好覺得可以上奏的事,經常到了唐太宗麵前就變卦了。當時房玄齡和杜如晦剛被重用。他們疏遠蕭瑀而親近封倫,所以蕭瑀心中不平,便呈上密封奏事爭辯,言詞有點不夠恭敬。唐太宗覺得房玄齡他們功勞很大,蕭瑀因此忤逆了聖旨,被廢黜在家(首次罷相)。


不久唐太宗又拜他為特進和太子少師,沒多久後,又重新任命他為尚書左仆射(二次入相),還賜給他六百戶食邑。唐太宗常跟蕭瑀說:“朕想讓子孫得以長久,社稷得以永安,該怎麽做才能實現這一目的?”蕭瑀答道:“臣觀察先前國運長久的朝代,都是靠分封諸侯作為國家牢固的盤石。秦始皇兼並六國,取消了諸侯而設置地方牧守,結果隻持續了兩代就亡國了。漢朝有了天下,郡縣和封國並存,也得到了四百多年的基業。魏晉廢除諸侯,所以不能長久。封建的法則,實在可以遵照實行。”唐太宗覺得有理,便開始考慮分封諸侯的事。不久,蕭瑀和侍中陳叔達在唐太宗麵前憤怒爭論,聲色俱厲。朝廷認為他犯了大不恭的罪,因此被罷免了官職(二次罷相)。


一年多後,唐太宗又任命他為晉州都督,並於翌年征他入朝,授予左光祿大夫,兼領禦史大夫,並讓他與宰輔參議朝政(三次入相)。蕭瑀光明磊落,而且能言善辯。每次有所評議,房玄齡等人都無法駁倒他。然而唐太宗雖然知道他是對的,但很少采納他的建言,因此蕭瑀更加怏怏不樂。房玄齡、魏徵、溫彥博曾有些微小過失,蕭瑀彈劾了他們,然而唐太宗並不追問。蕭瑀因此惘然若失。唐太宗接著又罷免了他禦史大夫的職位,任命他為太子少傅,不再參與朝政(三次罷相)。


貞觀六年(632),唐太宗又授予他特進和行太常卿。貞觀八年,唐太宗任命他為河南道巡省大使。在辦案過程中,有個必須受到彈劾的人卻不肯交代實情,結果被酷刑拷打致死。唐太宗特別赦免了他的罪責。貞觀九年(635),唐太宗又拜他為特進,再次讓他參預政事(四次入相)。唐太宗曾私下跟房玄齡說:“蕭瑀在大業年間,因為進諫得罪了隋主(隋煬帝),被貶為河池郡守。他本來要遭到殺身之禍(指他如果跟隨隋煬帝到江南,很可能也會像隋煬帝那樣被宇文化及殺害),結果反而見到太平的日子。這真是塞翁失馬,世事難料。”蕭瑀聽說後磕頭拜謝。唐太宗又說:“武德六年以後,太上皇有廢立的打算,然而猶豫不決。朕在那些日子,不被兄弟所容,自己又有功高不賞(即功勞大到無法封賞)的恐懼。這人(指蕭瑀。他極力在唐高祖麵前支持李世民)不能用厚利引誘,不能靠刑殺威脅,真是社稷之臣。”因此賜給蕭瑀一首詩:“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他又跟蕭瑀說:“愛卿的堅守正道和耿直不阿,古人都不法超越。然而愛卿善惡太過分明,有時也不免有失偏頗。”蕭瑀下拜兩次致謝道:“臣特蒙陛下的訓誡,又肯定了臣的忠信,臣即使死去,也猶如再生一般。”魏徵也讚同說:“古人曾說:‘臣有逆眾以執法,明主恕之以忠;臣有孤特以執節,明主恕之以勁。(意思是不顧眾人反對而堅持執法的大臣,隻有明主才會因為他的忠誠寬恕他;和眾人意見相左而堅守氣節的大臣,也隻有明主才會因為他的堅韌寬恕他)’當年聽過這句話,今天目睹這事實。蕭瑀要不是因為遇上明聖,必定會遭受苦難!”唐太宗很欣賞他的話。


貞觀十七年(643),蕭瑀和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的圖像都上了淩煙閣。這年,唐太宗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拜蕭瑀為太子太保,仍然參知政事。唐太宗東征高麗時,因為洛邑是軍事要地,關係到關中和河東的安危,便任命蕭瑀為洛陽宮留守。唐太宗的禦駕從遼東回來後,蕭瑀請求解除太保職位,但唐太宗仍保留了他同中書門下三品的宰相位置。唐太宗因為蕭瑀信奉佛道,曾賜給他一軀佛祖的繡像,並把蕭瑀形象繡在佛像旁,讓他在供佛時使用。他又賜了王褒所著的《大品般若經》一部給蕭瑀,連同一襲袈裟,充當他講誦佛經的道服。蕭瑀曾說:“房玄齡以下的同中書門下內臣,全都結黨營私,並無全心全意地侍奉皇上。”還累次單獨上奏說:“他們合夥執掌大權,如同膠漆,陛下不了解實情。他們隻不過沒有反叛罷了。”唐太宗跟蕭瑀說:“作為人君,必須駕馭英材,推心待士。蕭公這話說的太過分了,何至於此!”唐太宗多次跟蕭瑀說:“知臣莫若君。人不能總是求全責備,自然應當舍其短而用其長。朕雖然並非耳聰目明,但也不至於不明是非到如此地步。”還屢屢為蕭瑀信誓擔保,說房玄齡他們不是那樣的人。蕭瑀既不能說服唐太宗,而唐太宗也開始不耐煩,但最終還是因為蕭瑀忠貞居多而沒有廢黜他。剛好蕭瑀再次請求出家,後來又改變主意,最終讓唐太宗實在受不了,到底還是下達手詔罷免了他,外派他出任商州刺史,革除了其他的封賞(四次罷相)。


這年(即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征他入朝,授予他金紫光祿大夫,重新封他為宋國公。蕭瑀跟從唐太宗來到玉華宮,但突然病死在宮裏,終年七十四歲。唐太宗得悉死訊,為他取消了禦膳。太子李治為他舉哀,還派使者到他府邸吊祭。太常寺討論後建議為他諡名為德,但尚書省覺得“肅”更為合適。唐太宗說:“諡名是為了表明人的行跡,應當名副其實。蕭瑀生性比較猜忌,肅的諡名有失準確。可諡為‘貞褊公’。”意思是他既忠貞又偏執。朝廷追贈他為司空、荊州都督,賜給他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蕭瑀臨終遺書說:“生而必死,理之常分。氣絕後可著單服一通,以充小斂。棺內施單席而已,冀其速朽,不得別加一物。無假卜日,惟在速辦。自古賢哲,非無等例,爾宜勉之。”兒子們都遵照他的遺誌,殯斂和葬禮都非常簡單節儉。


蕭瑀死後,他兒子蕭銳嗣位宋公。他娶了唐太宗的女兒襄城公主。唐太宗想為她營建府第,但公主一再謝辭,說:“媳婦事奉公婆,應當早晚都在身邊。如果搬到別處,會照顧不周。”唐太宗於是命令就在她原來的府第營造新居。


要想知道唐太宗以後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