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五:貞觀盛世之十一:蕭瑀罷相與魏徴諫止西域諸國入貢

(2017-06-29 15:48:06) 下一個


貞觀四年即公元630年二月初九(甲辰),李靖在陰山打敗突厥的頡利可汗。三月十五(庚辰),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俘虜了頡利。三月十九(甲申),唐初名臣杜如晦病故。


同時,林邑(象林之邑,在今越南中部)派使者入朝貢獻火珠,有司部門認為林邑王的表章言辭不夠恭順,便請求出兵討伐。唐太宗李世民說:“好戰者亡。隋煬帝和頡利可汗,都是朕親自耳聞目睹的。攻打小國,勝之不武,更何況也未必包贏!語言之間不夠恭順,何足介意!”


六月初四(丁酉),唐太宗任命阿史那蘇尼失為北寧州都督,任命中郎將史善應為北撫州都督。六月初九(壬寅),他又任命右驍衛將軍康蘇密為北安州都督。


六月二十二(乙卯),朝廷征發士卒去修複洛陽的宮殿,為唐太宗東巡作準備。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勸諫,認為:“陛下尚未定下巡幸洛陽的日期,就大肆預修宮室。這並非今日的當務之急。當年漢高祖采納婁敬的勸諫,從洛陽遷都到長安,難道是因為洛陽的地理位置不如關中優勝嗎!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建言,導致了七國之亂的災禍。陛下今天將突厥人安置在中原。突厥和朝廷的親緣,能比得上七國諸王嗎?豈能不首先考慮到他們,而卻忙著去大興宮室。陛下的乘輿豈可輕易出動!臣見到隋朝當初因為大規模營建宮室,附近山上的大木材全沒了,不得不到遠方去砍伐。經常用二千人去拉一根大圓柱。他們用木頭作輪子,地上都磨擦出火花;用鑄鐵當車轂,走了不到一二裏,鐵轂就破損了。他們又派了好幾百人帶著備用的鐵轂,隨時更換,一整天都走不到二三十裏。光一根圓柱的費用,就耗去了幾十萬的人力,其餘的就可想而知了。陛下最初平定洛陽時,下令將隋朝宮室中特別宏偉和奢侈的建築都拆毀了。如今離那時還不到十年,陛下又重新開始營繕。為何以前厭惡而今天卻去效法!況且今日國家的財力,跟隋朝當時的盛世能比嗎?陛下勞役滿身瘡痍的民眾,襲取亡隋的弊病,臣擔心陛下超過了隋煬帝!”唐太宗跟張玄素說:“你說我不如隋煬帝,但跟桀、紂比呢?”張玄素說:“如果不停止這一工程,隻怕也會陷入一樣的禍亂罷了!”唐太宗歎道:“朕的確沒有考慮成熟,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然後看著房玄齡說:“朕覺得洛陽地處中心,各地上朝和入貢的路途都比較合理,本意是要為百姓提供便利,所以才要營繕洛陽宮室。今天張玄素說的的確有理,應該為此廢除這勞役。今後如果有事要去洛陽,即使露天居住也無關緊要。”於是賜給張玄兩百匹素彩。


秋七月初一(甲子),日食。


七月初二(乙醜),唐太宗問房玄齡和蕭瑀道:“隋文帝算是什麽樣的君主?”他們回答道:“隋文帝勤於為治,每次臨朝,有時會一直忙到天黑。五品以上的官員,他經常請他們坐下論事,不過讓禁衛送上餐食罷了。他雖然談不上性情仁厚,但也算是位勵精圖治的君主。”唐太宗說:“你們隻知其一,未知其二。隋文帝不夠英明,但卻過分苛察;不夠英明則無法通達,過分苛察則經常猜疑。因為他自己就是靠欺負孤兒寡母得到天下的,就覺得群臣不能信任,所以很多事情都親自決定。天下如此廣袤,豈能自己一人獨斷?每天的事都千條萬緒,即使你傷身勞神,又豈能每件事都辦得合情合理!群臣既然知道他心裏想的什麽,隻好順從照辦;即使發現有什麽不對,也不敢諫爭。這就是他為何隻經曆了兩世就敗亡的原因。朕則不一樣。朕精心選擇天下的賢才,讓他們擔任朝廷百官,叫他們思考天下大事,匯總到宰相那裏,經過他們的深思熟慮和審核決定後,再奏聞於朕。有功則賞,有罪則罰,誰敢不竭心盡力,搞好他們的本職。如此一來,朕還用擔心天下無法治理嗎!”於是他下敕令給朝廷各個部門說:“自今以後,朝廷下達的詔敕有不對的地方,都應該堅持複奏,千萬不能阿意順從,而不暢所欲言。”


七月初十(癸酉),唐太宗任命前太子少保李綱為太子少師,兼禦史大夫蕭瑀為太子少傅。


李綱有足疾,唐太宗賜給他一輛步輿(人抬的),讓他乘坐著前往東宮。他還多次請李綱進入禁中,征求他對政事的意見。李綱每次到東宮,太子都親自下拜。太子每次處理政事時,唐太宗總是讓李綱以及左仆射房玄齡和侍中王珪侍坐在邊上。李綱經常跟太子講述君臣父子的道理,和問候皇上寢睡狀況以及探視禦膳的方法。他說得有條有理,言辭順暢,聽的人都忘了疲倦。太子曾評論古往今來,君臣名教竭忠盡節的事情,李綱令人敬畏地說:“托孤和顧命,古人以為很難,但我卻覺得容易。”李綱每次談論發言時,總是辭色慷慨,有匹夫不可奪誌的氣概。


先前,蕭瑀和宰相一道參議朝政。他意氣剛直而能言善辯,房玄齡等人都說不過他。然而唐太宗大多都不采用他的建言。房玄齡、魏徵、溫彥博都曾經有些小過失,蕭瑀彈劾他們,唐太宗竟然不予過問。蕭瑀因此怏不樂,若有所失。唐太宗接著罷免了他禦史大夫的職位,讓他擔任太子少傅,不再參預朝政。


西突厥的部落散居在伊吾一帶。唐太宗下詔,任命涼州都督李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在磧口貯藏儲糧,賑濟前來歸附的西突厥人。派去招慰他們的使者絡繹不絕。李大亮上言說:“想要招懷遠方的君主,就必須首先安撫近方。中原猶如樹根,四夷好似枝葉,損耗中原而去救濟四夷,猶如損害樹根去增益枝葉。想以此求得久安,從未有過。自古以來英明的帝王,都是用信義教化中國,用權威駕馭夷狄。所以《春秋》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自從陛下君臨海內以來,重視鞏固根本,百姓安逸,兵馬強盛。九州一旦殷富,四夷自然臣服。如今招撫迎納突厥,雖然他們也入朝受封,臣的愚見卻覺得,光見到勞民傷財,卻沒見到有什麽好處。河西的百姓,因為積年為了防禦蕃夷,導致州縣蕭條,人口稀少,加上隋末的大亂,損耗尤其嚴重。突厥未平之前,尚不能安心從業。自從突厥衰弱以來,才開始得到耕耘收獲的機會。如今又為此投入巨大勞役,叫百姓無法承擔這一重負。臣覺得不如暫且取消招撫他們的政策。而且稱作荒服的人們,通常隻讓他們臣服而不用他們內附。所以周室喜歡外攘狄戎,最終延續了七百年的國運。秦王輕易發動內戰和綏靖胡人,結果四十載就敗亡絕滅。漢文帝養兵靜守,天下安寧豐盛。漢武帝揚威遠夷,雄才大略,最終導致國力虛耗。雖然晚年開始後悔,卻已追悔不及。至於隋室,早年得到伊吾,接著兼並了鄯善,然而得到之後,付出的勞役和費用日甚一日,以致國庫空虛,最終隻有害處,沒有利益。臣考查了古代的秦漢和近代的隋朝,都是因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戎狄上頭,最終導致國家的疲弊。伊吾雖已臣服內附,但遠在蕃磧,百姓既不是華人,地方也都是沙漠。那裏的人們或許自立君長。如果他們願意稱臣內附,朝廷可以懷柔接納,讓他們居住在塞外,作為中國的藩臣和屏障。這樣做等於是施舍空虛的恩惠,而收取實際的利益。近來突厥人傾國入朝,朝廷既然不能都把他們送到江淮一帶,改變他們的習俗,那麽就不得不將他們安置在離京師不遠的內地。這雖然是寬大仁慈的大義,卻不是久安之計。每次見到一人歸降,就賜給五匹布帛和一領衣袍,酋帥也都授以大官,俸祿優厚,地位尊貴,按理要花費巨大錢財。用中國的貨幣和布帛,去供給那些積惡的凶虜,而且他們人數眾多,的確對中國沒有任何好處。”


唐太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八月十四(丙午),唐太宗下詔說:“朝臣平常的官服沒有等級差別。自今以後,三品以上的官服為紫色;四品和五品為緋色;六品和七品為綠色;八品為青色。婦人則跟從丈夫的服色。”


八月二十二(甲寅),唐太宗下詔,任命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右仆射(《舊唐書》作左仆射)。李靖生性深沉厚道,每次和宰相們參議政事時,總是小心謹慎得好像不會說話一般。


突厥滅亡後,營州都督薛萬淑派契丹酋長貪沒折去勸說東北的各個夷,奚、霫、室韋等十來個部落。他們都前來歸附朝廷。薛萬淑是薛萬均的兄長。


八月二十六(戊午),突厥的欲穀設前來歸降。欲穀設是突利的弟弟。頡利敗時,欲穀設逃奔高昌。他聽說突利得到唐朝的禮遇,便來歸降。


九月初六(戊辰),伊吾城主到長安入朝。隋末時,伊吾內附,隋朝在那裏設置伊吾郡。隋朝大亂時,伊吾稱臣於突厥。頡利滅亡後,伊吾城主帶領下屬七城前來歸降,朝廷便在那裏設置西伊州。


思結部落饑饉貧寒,朔州刺史新豐人張儉招撫他們。對那些不肯前來的民眾,他也允許他們繼續居住在漠北,親屬間的往來,張儉也不禁止。當張儉改任勝州都督後,朔州州府上奏說思結人將會反叛。唐太宗下詔派張儉前往調查。張儉獨自騎馬深入他們的部落去曉諭解釋,將他們遷徙到代州。唐太宗當即任命張儉代理代州都督。思結最終並沒人反叛。張儉因此鼓勵思結人種田,結果當年豐產。張儉擔心胡虜的儲糧太多,會有二心,便上奏請求朝廷購買他們的糧食,加強邊境的儲備。思結部落人都很高興,因此更加賣力耕作,於是邊境的儲備非常充實。


九月初八(庚午),朝廷下令地方政府負責掩埋長城以南死人的骸骨,並讓人致祭。


九月十四(丙子),朝廷開辟南蠻地區,在那裏設置費州和夷州。


九月二十一(壬午),朝廷下令,禁止在自古以來的英明帝王和賢能大臣以及英烈的墳墓周圍放牧,並讓地方官員負責在春秋兩季對他們的祭祀。


冬十月初一(壬辰,通鑒作九月十七己卯,疑有誤),唐太宗臨幸隴州,並特赦隴、岐二州,免除當地居民租稅一年。十月初十(辛醜),唐太宗到貴泉穀圍獵,並在三天後到魚龍川圍獵,還親自射中一隻鹿,獻到大安宮。


十一月初三(甲子),唐太宗從隴州回到京師。


唐太宗讀了《明堂針灸書》。書裏寫道:“人五藏之係,鹹附於背。”意思是人體的五髒經絡都在背上。十一月十七(戊寅),他因此下詔,自今以後不許笞打囚犯的背部。同時(通鑒作壬辰,疑有誤),唐太宗任命右衛大將軍侯君集為兵部尚書,參議朝政。


十二月十四(甲辰),唐太宗到鹿苑狩獵,並於次日回宮。


十二月二十一(辛亥),開府儀同三司淮安王李神通去世。李神通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他父親李亮曾任隋海州刺史,武德初年追封鄭王。李神通隋末時住在京師。李淵起兵時,隋人捕捉他,李神通潛入鄠縣山南,與京師大俠史萬寶以及河東人裴勣和柳崇禮等人舉兵響應義師。他還派使者和司竹賊帥何潘仁連結。何潘仁擁戴李淵女兒平陽公主前來,和李神通合勢攻下鄠縣,部眾超過一萬。於是李神通自稱關中道行軍總管,以史萬寶為副總管,裴勣為長史,柳崇禮為司馬,令狐德棻為記室。李淵得知後非常高興,授他為光祿大夫。李神通後來的事前麵都已細說,就不贅述了。李神通死後,唐太宗為他取消朝會,還追贈他為司空。


十二月二十四(甲寅),高昌王麹文泰來長安入朝。西域諸國都想利用麹文泰入朝的機會派使者入貢。唐太宗派麹文泰的臣屬厭怛紇幹前往迎接。魏徵諫道:“當年漢光武不要西域諸國送侍子來當質子,也不設置西域都護。他覺得不應該讓蠻夷人給中國添麻煩。如今天下初定,先前麹文泰來時,朝廷就為他花了很多費用。今天假使十國都來入貢,他們的人數將不下千人。邊境的百姓本來就不富裕,現在又要為此耗費,隻怕他們將無法忍受。如果聽任他們商賈往來,和邊境民眾互通貿易,那是沒有問題。如果一定要將他們當作賓客對待,那將對中國不利。”當時厭怛紇幹已經走了,唐太宗急忙派人阻止了他。


各位宰相侍宴時,唐太宗跟王珪說:“愛卿對鑒識人才十分精通,又擅長談論。房玄齡以下的大臣,愛卿都應當加以評價。還有,你自己和他們比較,覺得如何?”王珪回答說:“孜孜不倦,奉公為國,知無不為,臣不如房玄齡。才兼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李靖。轉達奏折,詳細明了,出詔納奏,非常公允,臣不如溫彥博。處理繁瑣,應付緊急,眾務畢舉,臣不如戴胄。惟恐君主,不及堯舜,盡力諫爭,以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於激濁揚清,嫉惡好善,臣和他們各位比較,也有微小的長處。”唐太宗覺得他講得非常在理,大家也都佩服他的準確評價。


唐太宗剛即位時,曾和群臣談論有關教化的事。他說:“如今正在大亂之後,朕擔心民眾不容易被教化。”魏徵答道:“臣不敢苟同。經曆了長久安定的民眾容易驕逸,而驕逸的人則很難教化。經曆了動亂年代的民眾愁苦,而愁苦的人則容易教化。這就好比饑餓的人給點食物就容易滿足,口渴的人給點水也容易快樂。”唐太宗覺得他說得非常在理。封德彝非議道:“夏商周三代以後,人逐漸變得狡詐,所以秦朝依賴法律,漢朝則混雜使用霸道,都是因為不能教化的緣故。如果教化行得通,他們哪能不采用!魏徵是個書生,不識時務。如果輕信他的虛論空談,一定會敗壞朝政。”魏徵說:“五帝和三王都是一樣的百姓,但都達到了教化。從前黃帝征討蚩尤,顓頊誅殺九黎,成湯放逐夏桀,武王討伐殷紂,難道不是都在大亂之後取得天下太平的嗎?如果說古人淳樸,後來逐漸變得狡詐,那麽時至今日,個個不都早化為鬼魅了?人主還怎能治理他們!”唐太宗最終采納了魏徵的建言。


貞觀元年時,關中鬧饑荒,一鬥米價值一匹絹。第二年,全國又鬧蝗災;第三年,又鬧大水。唐太宗勤於安撫,民眾雖然到處討飯,卻也沒多少人嗟怨。這年,全國大豐收,流散外地的人紛紛回歸鄉裏,一鬥米也不過三四錢。這年一整年裏判死刑的才二十九人。往東直到大海,往南直到五嶺,全國都出不閉戶,上路也不用自帶糧食,可以隨時在路上得到食物。唐太宗跟長孫無忌說:“貞觀初年,上書的人都說:‘人主應當獨自掌管威權,不能委任臣下。’又說:‘應該耀武揚威,征討四夷。’當時隻有魏徵勸朕,要‘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朕采用了他的建議。如今頡利束手就擒,他的眾多酋長都帶刀前來宿衛,部落也都開始穿戴衣冠。這都是魏徵的功勞,隻遺憾封德彝沒有見到今天罷了!”魏徵兩次下拜,稱謝道:“突厥的破滅,海內的康寧,都是由於陛下的威德,臣能有什麽功勞!”唐太宗說:“朕能任用魏公,魏公也能勝任,這難道僅僅是朕的功勞!”


房玄齡上奏說:“臣檢驗過府庫的盔甲和兵器,要遠遠勝過隋朝的時代。”唐太宗說:“盔甲兵器這些武器裝備,的確不可或缺。然而隋煬帝的盔甲和兵器不夠多嗎!最終他還是失去了天下。如果你們都竭心盡力,使得百姓仁義安寧,這就是朕最好的盔甲和兵器。”


唐太宗問秘書監蕭璟說:“愛卿在隋朝時多次見過皇後嗎?”蕭璟答道:“她的兒女臣都見不到。臣算什麽人,哪能見到皇後!”魏徵說:“臣聽說隋煬帝不信任齊王(次子楊暕),總派中使(即宦官)去察看。聽說他在宴飲,就問:‘他到底有什麽事這麽高興!’聽說他憂慮憔悴,就說:‘他心裏有什麽其它念頭。’父子之間還這樣,況且他人!”唐太宗笑道:“朕今天對待楊政道(隋煬帝的孫子),要比隋煬帝對待齊王好多了。”蕭璟是蕭瑀的兄長,也是隋煬帝蕭皇後的兄弟。


西突厥的肆葉護可汗是先可汗的兒子,所以得到部眾的擁護。莫賀咄可汗所部的多數酋長都歸附了他。肆葉護帶兵出擊莫賀咄,結果莫賀咄兵敗,逃到金山,被泥熟設殺了。因此各個部落共推肆葉護為大可汗。


要想知道唐太宗和突厥後來的事情,請看下篇的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