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仁壽四年即公元604年七月十三(丁未),隋文帝楊堅在歧州的仁壽宮駕崩。七月二十一(乙卯),太子楊廣即皇帝位,成為曆史上的隋煬帝。不久,占據軍事重鎮的並州刺史漢王楊諒起兵討伐他二哥楊廣。
隋煬帝任命右武衛將軍洛陽人丘和為蒲州刺史,鎮守蒲津。楊諒挑選了幾百名精銳騎兵,戴上婦人包頭的頭巾,裝扮成楊諒的宮人要回長安。負責看守城門的人沒有發覺,他們因此直接進入了蒲州,城中的豪傑也有不少人響應他們。丘和發現不對,急忙爬牆出城,逃回長安。蒲州長史勃海人高義明和司馬北平人榮毗都被反叛的士兵捉獲。楊諒的大將裴文安等人率軍西進,離蒲津隻有一百餘裏。楊諒忽然改變了主意,命令大將紇單貴拆斷河橋,堅守蒲州,然後召裴文安回來。裴文安回來後,跟楊諒說:“征戰的關鍵在於詭秘神速。我本想出其不意,打他個措手不及。大王既然不肯這樣,又讓我撤軍回來,使他們有了準備。大事完了。”楊諒沒有回答。他接著任命王聃為蒲州刺史,裴文安為晉州刺史,薛粹為絳州刺史,梁菩薩為潞州刺史,韋道正為韓州刺史,張伯英為澤州刺史。代州總管天水人李景發動兵馬抗拒楊諒,楊諒派部將劉暠襲擊李景,但劉暠被李景打敗後殺了。楊諒又派喬鍾葵率領三萬精兵去進攻李景。李景手下的戰士不過幾千,加上代州的城池也不堅固,所以在喬鍾葵猛攻下,城牆接二連三地崩塌。李景一邊抵禦一邊修複城牆,他的士卒也都殊死搏鬥,屢次打敗喬鍾葵。李景的司馬馮孝慈和司法呂玉都驍勇善戰,儀同三司侯莫陳乂又有很多謀畫,精通拒守的戰術。李景知道他們三人可用,便推心置腹地信任他們,從不幹預他們的作戰方案,隻在樓閣裏坐鎮,時不時出去安撫循視部隊而已。
楊素率領輕騎五千到蒲州襲擊王聃和紇單貴。夜裏,他來到黃河邊上,沒收商人的船隻,得到了好幾百艘。他派人在船裏放了很多茅草,士兵踩上去一點聲音都沒有,於是銜枚,神不知鬼不覺地渡過了黃河。第二天黎明,楊素大軍突然出現在城下,並發動全麵攻勢。紇單貴敗走,王聃怕了,隻好在城上投降了楊素。朝廷有詔書征楊素回去。當初,楊素將要出兵東征時,估計哪天可以破賊,後來就像他預料的那樣。於是隋煬帝任命楊素為並州道行軍總管兼河北道安撫大使,率領數萬大軍出討楊諒。
楊諒最初起兵時,他王妃的兄長豆盧毓,擔任府主簿,苦苦諫止,但楊諒不聽。豆盧毓私下跟他弟弟豆盧懿說:“我如果自己匹馬回歸朝廷,自然可以免禍,但這隻是為自身考慮,沒有為國家著想。不如暫且裝作跟從他,再慢慢等待時機。”豆盧毓是豆盧勣的兒子。豆盧毓的兄長顯州刺史豆盧賢跟隋煬帝說:“臣的弟弟豆盧毓曆來心懷誌節,必定不肯追隨叛亂,隻是迫於楊諒的凶威,不能如願而已。臣請求跟從大軍,和豆盧毓裏應外合。那樣楊諒就一點不可怕了。”隋煬帝答應了。豆盧賢秘密派家人帶著敕令去見豆盧毓,和他商量對策。
楊諒出了並州城,準備前往介州,命令豆盧敏和總管屬朱濤一道留守。豆盧毓跟朱濤說:“漢王叛逆,他的失敗將接踵而至。我們豈能跟著他遭受夷族的命運,而且還辜負了國家!我打算和你一道出兵抗拒他。”朱濤驚訝地說:“大王將大事相托,你怎能講出這樣的話來!”因而拂袖而去。豆盧毓追上去把他殺了。他將皇甫誕從監獄放出,和他商量,決定和開府儀同三司宿勤武等人閉城抗拒楊諒。部署尚未最後定下,有人去向楊諒告密。楊諒率軍回來襲擊他們。豆盧毓見到楊諒回來,欺騙他的部眾說:“這是賊兵!”楊諒攻打並州城的南門。那裏是由稽胡人守衛的。他們不認識楊諒,向他射擊,矢下如雨。楊諒隻好轉去進攻西門。那裏的守兵都認得他,當即開門迎納。結果豆盧毓和皇甫誕都被殺了。
楊諒的大將綦良攻打慈州刺史上官政,但無法攻克,便轉去進攻代行相州事務的薛胄,又無法攻克。於是他從滏口去進攻黎州,截斷白馬津。楊諒的另一員大將餘公理從太行向河內進軍。隋煬帝任命右衛將軍史祥為行軍總管,駐軍在河陰。史詳跟軍吏們說:“餘公理既輕率又沒有謀略。他仗恃人馬眾多,十分驕橫。打敗他太容易了。”餘公理駐軍在河陽,史祥則在南岸布陣。餘公理集中兵力準備攔住他。史祥挑選了一批精銳,在下遊秘密渡河。餘公理得悉後,帶兵前來迎戰,結果雙方在須水遭遇。餘公理的軍隊尚未列陣,史祥就發動攻勢,結果餘公理大敗。史祥往東直趨黎陽,綦良聽說餘公理戰敗,軍心大亂,因此不戰而潰。史祥是史寧的兒子。
隋煬帝打算征發幽州兵馬,但懷疑幽州總管竇抗有二心,便征求楊素的意見,看誰可以取代竇抗。楊素推薦前江州刺史勃海人李子雄。隋煬帝於是授予李子雄上大將軍的稱號,拜他為廣州刺史。他又任命左領軍將軍長孫晟為相州刺史,去發動崤山以東的兵馬,和李子雄共同去征服東部地區。長孫晟以他兒子長孫行布在楊諒那裏為理由,推辭了任命。隋煬帝說:“明公總是深深體諒國家的困難,現在總不至於因為一個兒子就不顧了大義吧?朕今天很需要明公,希望千萬不要推辭。”李子雄快馬趕往幽州,停留在驛站的傳舍,就地召募到一千多人。竇抗前來和李子雄見麵,李子雄預先埋伏了甲士,將他擒獲。竇抗是竇榮定的兒子。李子雄於是發動幽州的三萬步騎,從井陘西擊楊諒。當時楊諒的大將劉建將衛戍將領京兆人張祥包圍在井陘。李子雄在抱犢山下打敗劉建,劉建逃走。
李景被圍了一個多月,隋煬帝下詔讓朔州刺史代人楊義臣帶兵去救他。楊義臣率領二萬馬步大軍,夜裏兵出西井陘。喬鍾葵率領他的全部兵馬前去抵禦。楊義臣覺得自己的兵馬太少,便取來軍中所有的牛和驢,得到了數千頭。然後他派出幾百人,每人手持一隻鼓,暗中將這些牛和驢趕進並藏匿在澗穀間。午後四點左右,楊義臣和喬鍾葵交戰。雙方的士兵剛交鋒,楊義臣就命令士兵驅趕這些牛驢衝了出來,並同時擊鼓呐喊,一時塵埃彌天。鍾葵軍不知道隻是些牛和驢,還以為伏兵大發,因而全都奔逃潰散。楊義臣縱兵反擊,徹底擊潰了喬鍾葵。
晉、絳、呂三州都控製在楊諒手裏。楊素各派二千人去牽製住他們。楊諒派部將趙子開擁眾十來萬,用木棚截斷小路,控製住製高點的石壁,布下長達五十裏的陣容。楊素命令部將們跟他們對陣,自己帶領奇兵潛入霍山,沿著懸崖山穀前進。楊素在穀口安營紮寨,自己坐在軍營外頭,讓軍司到軍營裏挑選三百人留下守營。軍士害怕並州士兵的強悍,不想出戰,多數人都願意守營,所以遲遲不能決定什麽人留下。楊素追問為何這麽拖延,軍司隻好如實回答。楊素當即把留下的三百人叫出營來,當場將他們都殺了,然後讓軍司另外挑三百人留下。這次當然沒人願意留下。楊素於是率軍快馬前進,跑到並州軍隊的北麵,直趨他們的軍營,鳴鼓縱火。北軍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麽辦,自相蹂踐,死傷了好幾萬人。楊諒任命的介州刺史梁羅駐紮在介休,聽說楊素來了,嚇得棄城逃走。
楊諒聽說趙子開敗了,大為恐懼,自己率領了近十萬大軍,在蒿澤抵抗楊素。剛好遇上大雨,楊諒想撤軍回去,王頍諫道:“楊素孤軍深入,兵馬疲弊。大王率領精銳親自出擊,勢必戰勝他們。今天望見敵軍就退走,向人示弱,隻會喪失自己的軍心,增長西軍的鬥誌。希望大王千萬不要撤退。”但楊諒不從,仍然決定退守清源。
王頍跟他兒子說:“情形非常不好,我軍必敗。你可要跟著我。”楊素進擊楊諒,擊潰了他,還生擒了蕭摩訶。楊諒退保晉陽,楊素進兵包圍了他。楊諒窮途末路,隻好請降,他的其餘黨羽也都被平定。隋煬帝派楊約帶著他的親筆詔書去慰勞楊素。王頍將要投奔突厥,跑到山裏時,發現小路已被斷絕。他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便跟兒子說:“我的謀略不亞於楊素,但漢王總聽不進我的建言,以至於此。我不能束手就擒,讓楊素這小子成名。我死之後,你千萬要謹慎,不要到親人故舊那裏去。”於是自殺身亡。他兒子將他掩葬在石窟中。他兒子多日找不到食物,不得已到了一個故人家裏,竟然被他捉住報官。朝廷接著找到了王頍的屍體,然後將他在晉陽梟首。
群臣上奏認為漢王楊諒應當被處死,但隋煬帝不答應,隻將他除名為民,取消了他皇家的親屬關係。楊諒最終在幽禁中死去。楊諒的部屬臣民被楊諒株連,被殺和流放的多達二十餘萬家。當初,隋文帝和獨孤後非常相愛和敬重,並發誓不要庶子。他曾跟群臣說:“前世的天子,沉溺於嬖幸,結果鬧得嫡子和庶子互相爭奪,因此出現了廢立現象,有的甚至亡國。朕身旁沒有別的姬妾侍奉,五個兒子同一個母親,可算是真的親兄弟,那裏還有這方麵的憂慮!”隋文帝又接受北周諸王微弱無權的教訓,讓各個兒子分據大鎮,專製一麵,權力可以和帝室相比。不幸的是,到了晚年,父子兄弟互相猜忌,結果皇子個個都死於非命。
司馬光評論說:往昔辛伯勸周桓公說:“內寵的姬妾地位等同皇後,外寵的幸臣權力堪比帝王,溺愛的庶子寵幸匹配長嫡,大都的蕃王威權不亞朝廷,這都是導致動亂的根本原因。”人主如果確實謹慎地防範這四種事情的發生,動亂還能從哪裏產生?隋文帝雖然知道嫡庶之間容易導致爭權,孤單弱小的嫡嗣也容易動搖,卻不知道勢力鈞衡,位置相匹,即使是同母的親兄弟,也照樣會互相傾軋。考察辛伯的話,隋文帝得到了其一而失去其三!
九月十二(乙巳),隋煬帝任命備身將軍崔彭為左領軍大將軍。
冬十月十六(己卯),朝廷將文皇帝楊堅安葬在太陵,廟號高祖,和文獻皇後獨孤氏同墳異穴。
同時,隋煬帝下詔免除婦女和奴婢以及部曲的課稅,並規定男子二十二歲成為必需繳納租賦的男丁。
章仇太翼跟隋煬帝說:“陛下屬木命,雍州是克木的地方,不能久居。還有,讖語說:‘修治洛陽還晉家。’”隋煬帝深以為然。十一月初三(乙未)隋煬帝駕幸洛陽,留晉王楊昭守衛長安。朝廷又因為楊素平定並州叛亂的大功,拜他兒子楊萬石和楊仁行以及侄子楊玄挺為儀同三司,還賞賜他們五萬段布帛,一千匹綺羅,二十個從楊諒府裏得來的妓妾。
十一月初四(丙申),隋煬帝征發好幾十萬男丁挖掘塹壕,從龍門東接長平和汲郡,直到臨清關,越過黃河,通過浚儀和襄城,直到上洛,用來設置關防。
十一月二十(壬子),原陳後主陳叔寶去世。朝廷追贈他為大將軍和長城縣公,諡名為煬。
次日,隋煬帝下詔在伊洛修建東京,詔書說:
“天道變化,所以陰陽調和;沿創不同,所以生靈順遂。如果天意不變,則何以有四季;如果人事不易,則何以有萬姓!《易經》不是說過:‘通其變,使民不倦’;‘變則通,通則久’;‘有德則可久,有功則可大’。朕又聽說,安於太平,卻敢於變遷,則民生將大為改變。所以姬周都邑兩處(長安和洛陽),讓武王滿意(意思是周朝長久);殷朝五次遷徙,成就了成湯的大業。如果不能因人順天,則功業將會遭到挫折,愛民治國的君主是不會這麽一成不變的!洛邑自古以來就是帝王之都;京畿之內,是天地結合,陰陽調和的地方。它控製著三河,依賴四塞作為險固,水陸交通都很方便,各地的進貢和租賦也容易送達。所以漢高祖說:‘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自古以來的帝王,何曾不留意洛陽,之所以不在那裏建都的均有他們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國家尚未統一,有的是因為府庫的資金短缺,所以沒有閑暇在那裏修建宮室。我繼承大隋伊始,便想修複懷洛,日複一日,直到今天。對此事念念不忘,一談到就十分感慨!朕如今已肅清境內,君臨萬邦,遵奉先帝的法度和遺誌。近來漢王楊諒繆悖叛逆,流毒崤山以東,致使那裏的州縣瘡痍滿目。這都是因為關中和河南相隔遙遠,大軍無法馬上趕到,加上並州遷移的民眾,又都在河南。周朝和殷朝的遷都,本意都是如此。況且新近歸服的南方,路途遙遠,東夏地方廣大,趁著這大好時機進行搬遷,今天正是時候。現命令朝廷各個部門,協商並製定具體計劃。但是成周(西周時洛陽的別稱)的廢墟,不能再是一片茅屋。現可在伊、洛營建東京,並立即設置官府,分工負責,為民眾盡力。宮室的建製,本就是為了使用便利。上棟下宇,足避風露,高台廣廈,豈曰適形。所以《左傳》說:‘儉德之共,侈惡之大。’孔子也說過:‘與其不遜也,寧儉。’怎能說隻有瑤台瓊室才是宮殿,而土階采椽就不是帝王的居地?正因為他們知道,並非天下以奉一人,而是一人以主天下。民眾是國家的根本;一旦根本堅固,則萬邦安寧,百姓富足。此外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如今的營建,務必儉約,不要讓雕牆峻宇再次起於當今,最終導致卑宮菲食遺留於後世。有司部門必須明確規章,讓朕稱心如意。”
蜀王楊秀獲罪時,右衛大將軍元胄被指控和他聯係,因而官場除名,許久得不到恢複。當時慈州刺史上官政因罪被流放到嶺南,將軍丘和也因為蒲州失守被除名。元胄和丘和是老相識。在一次宴席上喝得半醉時,他跟丘和說:“上官政是位壯士。今天他被發配到嶺南,真不會出大事嗎!”於是拍著自己的腹部說:“如果是我,就不會出事了。”丘和居然把他的話奏聞給朝廷,元胄也竟然因此被處死。
元胄是河南洛陽人,北魏昭成帝的六代孫。他祖父元順曾是北魏濮陽王,父親元雄是武陵王。元胄少年時就英武果敢,武藝高強,須眉俊美,有人不可犯的神色。北周齊王宇文憲見到他後,被他的健壯吸引,把他招致在身邊,因此他多次跟從宇文憲出征,官至大將軍。隋公楊堅剛奉召入宮,即將接受顧托時,先找來元胄,然後才找來陶澄,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心腹,早晚宿衛在他的臥內。當楊堅成為丞相後,總是讓元胄負責禁軍,又聘用他弟弟元威一道入宮侍衛。北周趙王宇文招知道楊堅遲早要篡位,便邀請他到自己的府第就宴,想刺殺他。元胄一直守衛在楊堅身旁,還再三催促他離開趙王府,避免了一場鴻門宴。這事以及元胄後來的事跡前頭已經細說,這裏就不贅述了。
元胄被處死後,朝廷征上官政為驍衛將軍,任命丘和為代州刺史。
十二月初三(乙醜),隋煬帝任命右武衛將軍來護兒為右驍衛大將軍,並在三天後任命柱國李景為右武衛大將軍,右衛率周羅睺為右武候大將軍。
要想知道隋煬帝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