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春三月,隋文帝楊堅下令製定的雅樂正式修成。四月初一(乙醜),隋文帝下詔實行新樂,還說:“民間的音樂受到荒僻外族的影響,已經很長時間了。人們都摒棄了傳統的體裁,競相製作雜繁的音聲。現在應當對之加以禁止,務必保存音樂的根本。”著名的樂師萬寶常聽了太常所演奏的音樂,老淚縱橫地說:“樂聲如此淫厲而且悲哀,天下不久將沒了!”當時全國盛況空前,聽到他這話的人都不以為然。隋煬帝大業末年,他的話不幸言中。萬寶常十分貧窮,也沒有孩子。許久之後,他竟然餓死了。臨死前,他把自己的音樂書籍全燒了,說:“留著這些還有什麽用處!”
五月二十七(辛酉),京師地震。關內各州也鬧旱。
先前,朝廷的台、省、府、寺以及各州都設置有公廨錢,放貸取息,為官府提供一定的收入。工部尚書蘇孝慈認為:“官府放貸生息,是煩擾百姓和傷風敗俗的行為。臣請求對此全麵禁止,並給從事這方麵官員一定的田地,讓他們經農維生。”隋文帝同意了他的意見。六月初四(丁卯),隋文帝為此首次下詔說:“公卿以下都將發給一定的職田,但不能繼續放貸生息,和百姓爭利。”
七月初二(乙未),隋文帝任命邳公蘇威為納言。
當初,張賓修撰的《甲子元曆》頒布實行以後,廣平人劉孝孫和冀州秀才劉焯都上奏指出它的謬誤。張賓當時正得到隋文帝的寵信,儀同三司劉暉因此附會他,和他一道在隋文帝麵前講劉孝孫的短處,導致劉孝孫被罷了官。後來張賓死了。劉孝孫時任掖縣丞,便棄官進京,上訴他的冤屈,於是朝廷下詔留他任直太史,然而多年沒讓他幹什麽事。劉孝孫於是抱著他寫的曆法書,讓自己的弟子抬著棺材到宮闕下頭,跪伏在地上痛哭。執法人員拘留了他,然後奏報給隋文帝。隋文帝感到很驚異,便問國子祭酒何妥,何妥講了他不少好話。隋文帝於是讓內行的大臣將張賓的曆法跟劉孝孫的比較。直太史勃海人張胄玄和劉孝孫共同批評張賓的曆法,結果兩派掀起激烈的爭論,久久無法決定。隋文帝讓他們參考出現日食的日期。楊素等人上奏說:“太史(根據張賓的曆法)總共預告了二十五次日食,基本都不對。張胄玄預告的,前後都對。劉孝孫預告的,對的也有過半。”於是隋文帝召見劉孝孫和張胄玄等人,親自慰勞並勉勵了他們。劉孝孫請求先殺了劉暉,然後才能確定曆法。隋文帝很不高興,因此決定暫停新曆法的製定。劉孝孫不久也死了。
這期間,關中大旱,到處都是饑民。隋文帝派身邊的侍從到民間去了解情況。他們找來了百姓用以充饑的豆屑和雜糠呈上給隋文帝。隋文帝流著眼淚把這些東西給大臣們看,自己深感咎責,並為此近一年不吃酒肉。八月初八(辛未),隋文帝帶領關中饑民到洛陽就食,並敕令跟隨禦駕的禁衛不得驅趕或威逼他們。這些男女饑民參雜在禦駕的仗衛之間。隋文帝每當遇到扶老攜幼的饑民,總是讓禦駕的馬匹避開,還慰勉了一番才繼續上路。到一些難走的地方,看到肩挑擔子的饑民,他還讓身邊的侍從去扶助他們。
九月二十五(丁巳),隋文帝任命基州刺史崔仲方為會州總管,並在兩天後任命齊州刺史樊子蓋為循州總管。
閏十月二十三(甲寅),隋文帝下詔,因為北齊、南梁、南陳的宗廟祭祀都已經廢絕,所以命令他們的後嗣高仁英、蕭琮、陳叔寶分別按時去修繕宗廟和祭祀祖先,所須要的器物,由有司部門發給。陳叔寶跟從隋文帝登上邙山,侍奉他的飲食,並趁機賦了首詩說:“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並上表請求到泰山封禪。隋文帝下優詔答複了他。另一天,陳叔寶又為隋文帝侍宴。他出去時,隋文帝看著他的背影說:“他的敗亡難道不正是由酒引起的嗎!與其花功夫在作詩上頭,還不如多思考些安邦濟時的政事!當賀若弼渡過長江,抵達京口時,他的人送上秘密啟奏,向他告急。陳叔寶因為正在飲酒,根本沒有省閱。高熲進了皇宮那天,還看到那封密啟丟在床下,尚未開封。這實在太可笑了,所以上天滅亡了他。當年苻氏(前秦君主苻堅)征服了很多國家,全給了他們的君主各種榮華富貴。他隻是為了求得好名聲,卻不知道這樣做有違天命。給他們大官做,就是有違天命。”
閏十月二十四(乙卯),隋文帝下製規定:九品以上的外官,不許攜帶父母和年滿十五以上的孩子赴任。
齊州刺史盧賁因為在饑荒之年,關閉了義倉,不肯賑濟災民,被官場除名。隋文帝後來又想讓他出任某州刺史,但盧賁回答詔書時又不合隋文帝的旨意,而且還有怨言。隋文帝勃然大怒,就不再用他。皇太子為他說話,進諫道:“他們這幫人都有佐命的功勳。雖然生性輕薄,行為險詐,但的確不能就這樣棄而不用。”隋文帝說:“我壓製他,其實是為了保全他的性命。要不是劉昉、鄭譯、盧賁、柳裘、皇甫績等人,我的確也沒有今天。然而他們都是些反覆無常的小人。當年周宣帝時,他們還不是靠無賴的手段得到寵幸。當周宣帝病危時,顏之儀等人請求讓趙王(宇文招)輔政。結果這幫人玩陰謀,假造遺詔,讓我變成顧命大臣。我即將當政時,他們又想搗亂,所以才有劉昉陰謀大逆,鄭譯用巫術蠱惑賭咒這樣的事。像盧賁之流,他們的欲望永遠無法填滿。重用他們,則傲慢不恭。閑置在那裏,則心存怨恨。是他們自己讓人無法信任,並不是我要拋棄他們。大家看到這種情況,都以為我薄待功臣,其實不是這樣。”蘇威進言說:“漢光武想要保全功臣,都讓列侯擔任奉朝請。陛下仁慈,也應當用這辦法安撫他們。”隋文帝覺得有理,但盧賁最終還是沒得到任用,這年死在家裏,終年五十四歲。
盧賁字子徵,是涿郡範陽人。他父親盧光曾任北周開府和燕郡公。盧賁懂得些文字書記工作,也比較了解鍾律音樂。周武帝宇文邕時,他世襲父爵燕郡公,食邑一千九百戶。他後來曆任魯陽太守、太子小宮尹、儀同三司。因為平齊有功,北周給他增加了四百戶食邑,並轉為司武上士。當時楊堅任大司武。盧賁知道楊堅非同常人,便和他結為深交。周宣帝宇文贇嗣位後,他加授開府。
當楊堅最初成為顧命大臣時,很多朝臣不服。楊堅便將盧賁帶在身邊。楊堅即將前往東宮時,朝廷百官都拿不準是否要跟從。楊堅暗中命令盧賁率領禁中的仗衛前來,接著召來公卿大臣們,跟他們說:“想要得到富貴的,自然應當相隨而來。”朝臣們偶偶竊語,不知是跟還是不跟。結果盧賁帶兵前來,大家隻好跟了。出了崇陽門抵達東宮時,東宮門衛拒不讓進。盧賁勸解他們,但門衛還不肯開門去。盧賁瞋目叱責他們,門衛這才退走,楊堅因而得以進入東宮。盧賁一直負責宮廷宿衛。當楊堅征求他的意見時,他說:“周的曆數已盡,上天和民眾的期望,實際上都在明公身上。還希望明公盡早應天順民。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楊堅覺得很有道理。楊堅受禪成為隋文帝後,命令盧賁清理宮廷,全權負責宿衛。盧賁於是上奏更改周代的旗幟,並給它們以好聽的稱號取名。所以隋朝的青龍、騶虞、朱雀、玄武、千秋、萬歲等旗,都是盧賁所創。不久他就官拜散騎常侍,兼太子左庶子、左領軍、右將軍。盧賁的事前麵都已細說,這裏就講些沒提到過的事。盧賁後來官拜郢州刺史,不久轉為虢州刺史,接著又升任懷州刺史。他在任上決開沁水,修了道水渠東注,命名為利民渠。他又派人挖水渠接入溫縣,命名那運河為溫潤渠,用以灌溉舄鹵,百姓因此得到不少便利。幾年後,他轉為齊州刺史,最終因為不肯開倉賑濟災民而被罷官。
十一月初二(壬戌),隋文帝下製規定,州縣的佐吏必須三年一代,不能重任。
同時,晉王楊廣率領百官上表,堅決要求隋文帝到泰山封禪。隋文帝於是命令牛弘創定封禪的儀式和注意事項。牛弘把這些事寫下來呈上,隋文帝看了後說:“這事可大了,朕何仁何德,能夠承擔這麽大的榮譽!隻要把它當作東巡,順便去拜祭泰山算了。”十二月初五(乙未),隋文帝的車駕和大批人馬開始東巡。
隋文帝喜好玩些天支地幹之類吉祥的數字。上儀同三司蕭吉上奏說:“甲寅和乙卯是天地的交合。今年剛好是甲寅年,以辛酉朔(初一)那一早為冬至。明年是乙卯年,以甲子為夏至。冬至是陽的開始,是到南郊祭天的日子,也是陛下至尊的本命日。夏至是陰的開始,是祀地的時辰,也是皇後的本命日。至尊的恩德猶如上天哺育萬物,皇後的仁愛如同大地載養眾生,所以天地二儀的元氣共同會合在陛下和皇後的本命日辰。”隋文帝聽了非常高興,賜給他五百段布帛。蕭吉是蕭懿的孫子。員外散騎侍郎王劭說隋文帝有龍顏和戴幹(指頭部有肉突起如幹戈對立,一種吉人天相)的外表,並指著隋文帝的額頭給群臣看。隋文帝也非常高興,拜他為著作郎。王劭前後多次上表,提到隋文帝得到天命時出現的種種符瑞吉兆。他又采集了民間的歌謠,引證了各種預卜吉凶的圖書讖緯,甚至摘錄了佛經的句子,然後對文字加以更改,多方修飾,然後撰寫了《皇隋靈感誌》三十卷,上奏給朝廷。隋文帝下詔將他的書宣示天下。王劭召集了各州的朝集使,讓他們洗手焚香,然後朗讀他的《皇隋靈感誌》,還教他們如何讀得抑揚頓挫,聲調曲折,有如歌詠。這樣搞了十來天,直到把三十卷全部讀完後才作罷。隋文帝更加高興,先後賞賜了他無數錢財。
開皇十五年即公元595年正月初三(壬戌),隋文帝的車駕停在齊州。正月十一(庚午),他在泰山設置祭壇,燒柴祭祀上天,並為去年的旱災承擔咎責,向上天請罪。祭祀的禮儀和南郊的祭天一樣。隋文帝又親自前往青帝壇祭祀,然後宣布大赦天下。
二月二十七(丙辰),隋文帝下令收繳全國各地的兵器,並規定對敢於私造武器的人治罪。但關中和邊境地區例外。次日,上柱國蔣國公梁睿去世。
三月初一(己未),隋文帝從東巡歸來。同時,歧州的仁壽宮建成。三月二十九(丁亥),韋孝寬的侄兒營州總管韋藝去世。也在這天,隋文帝來到仁壽宮。當時天氣很熱,民工死在路上的比比皆是。楊素下令把他們的屍體全給燒了,隋文帝得悉後很不高興。到了仁壽宮後,他見到宮殿無比壯麗輝煌,非常憤怒地說:“楊素竭盡民間的財力修造這座離宮,是讓我結怨天下。”楊素聽說後,非常惶恐,怕被隋文帝治罪,便去請教封德彝如何對付過去。封德彝說:“相公千萬不要擔憂,等皇後到了,必有恩詔下來。”次日,隋文帝果然召楊素入宮,獨孤後慰勞他說:“相公知道我們夫婦年老,沒有什麽地方可以自找娛樂,所以才這麽精心地裝飾了這一離宮。這難道不是忠孝的表現嗎!”於是賜給他一百萬錢和三千段錦絹。楊素仗恃自己的尊貴和才幹,總是欺淩群臣,唯獨看重封德彝,總是邀他談論宰相的職責,有時會談上一整天都不覺得疲倦。他還曾撫摸著自己的坐榻說:“封郎必須坐在我這座位上。”他屢次將封德彝推薦給隋文帝,因此隋文帝擢用他為內史舍人。
夏四月初一(己醜),隋朝大赦天下。四月十六(甲辰),隋文帝任命趙州刺史楊達為工部尚書,並在三天後任命開府儀同三司韋衝接替去世的韋藝為營州總管。五月十六(癸酉),吐穀渾派使者前來朝貢。五月三十(丁亥),隋文帝下製,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都必須佩帶銅魚符。
六月初一(戊子),隋文帝下詔,派人鑿開黃河中的砥柱山。兩天後,相州刺史豆盧通向朝廷進貢綾文布。隋文帝覺得過於奢華,下令當場在朝堂把布燒了。六月初八(乙未),林邑派使者前來進貢地方特產。六月十四(辛醜),隋文帝下詔,沒有列入祭祀名單的名山大川,都必須建立祠堂及時祭祀。
秋七月,納言蘇威因為跟從隋文帝祭祀泰山時不夠恭敬,被罷免了官職,但很快就又複位了。隋文帝跟群臣說:“世人都說蘇威假裝清廉,其實家裏藏著無數的金玉。這都是胡說八道。然而他秉性狠毒暴戾,不懂得做人,求名的欲望太強。順從他的他就高興,違背他的他就發怒。這才是他的大毛病。”
七月初九(乙醜),晉王楊廣獻上一隻毛龜。七月十八(甲戌),隋文帝派邳國公蘇威去巡視江南。七月二十二(戊寅),隋文帝從仁壽宮回來。七月二十五(辛巳),隋文帝下製,規定有原因離職的九品以上官員,允許他們仍然手執牙笏。
十月初三(戊子),隋文帝任命吏部尚書韋世康為荊州總管。韋世康是韋洸的弟弟。他溫和平靜,謙虛仁恕,在吏部主事十多年,人們都稱讚他清廉公允。他常有急流勇退的想法,跟自己的子弟們說:“俸祿不需要很多,要擔心惹禍就要及時退位。不需要幹到太老,有病就應當辭職。”因此他懇求離職,但隋文帝不肯,還派他去鎮守荊州。當時全國隻有四個總管,並、揚、益、荊,分別由晉王楊廣、秦王楊俊、蜀王楊秀,以及韋世康擔任,所以在當時這是非常榮耀的一道任命。
韋世康是京兆杜陵人,他家世代都是關西的豪門大姓。他祖父韋旭曾任北魏南幽州刺史,父親韋夐隱居不仕,北魏和北周兩個朝代,先後十次征召他任職,他都不出,號稱逍遙公。韋世康幼年時就很沉著聰敏,頗有器度,十歲時就被州裏聘為主簿。二十歲弱冠時他就出任西魏直寢將軍,封漢安縣公。西魏權臣宇文泰還將女兒(後封襄樂公主)嫁給他,並授他為儀同三司。他後來在北周曆任典祠下大夫和沔、硤二州刺史。韋世康跟從周武帝宇文邕滅齊後,因功升為司州總管長史。當時北齊統轄的地區剛剛被北周平定,百姓尚未安定。韋世康綏靖安撫,得到那一帶官吏和民眾的愛戴。一年多後,他入朝任民部中大夫,進位上開府,轉司會中大夫。
尉遲迥起兵反對楊堅時,楊堅非常擔憂,跟韋世康說:“汾、絳一帶原來是周、齊的分界,因此我擔心尉遲迥的叛亂會動搖那裏的民心。今天將該地區委托給你,希望為我好好守住。”因此任命他為絳州刺史。他靠自己良好的聲望鎮守,全境安然無事。韋世康生性恬靜,喜好曆史,從不在意自己的得失。在任數年,他很有政績,上繳的稅賦也最多,不久就被提升為隋禮部尚書。韋世康清心寡欲,不仰慕權貴,從不以自己的位望自負淩人。聽到別人有什麽優點,他總好似自己的一般。他也不渲染別人的過失,以此追求自己的名譽。不久他進爵為上庸郡公,食邑增加到二千五百戶。那年他轉任吏部尚書,其他官職不變。隋文帝開皇四年(584),他因母親去世離職,但沒多久,朝廷就要求他複職。韋世康再三請求服完喪期,但隋文帝不許。韋世康在吏部時,選拔官員十分公允,靠關係請托根本行不通。開皇七年,隋文帝準備征服江南,十分重視方鎮大員的任命,所以拜韋世康為襄州刺史,但因事被免職。不久他出任安州總管,很快又升任信州總管。開皇十三年,他重新入朝擔任吏部尚書。他在此任前後十餘年間,提拔了不少優秀人才,朝廷稱讚他清廉公平。韋世康曾在休閑時跟子弟們:“我聽說功成身退是古人的常道。今年我已到了耳順之年(60歲),想休息了。你們覺得如何?”他兒子韋福嗣答道:“大人修身養德,名立官成。對名望過高的顧慮,先哲也很重視。大人想要追蹤二疏(西漢名臣疏廣和疏受,同時退隱),兒子完全遵命。”後來趁著侍宴的機會,韋世康對隋文帝兩次下拜,陳讓說:“臣沒有尺寸功勞,位置卻僅亞於台輔。如今臣已經年老,對當今盛世也沒多大裨益。臣擔心會比朝露更早蒸發,那時將對不起自己的職責。希望陛下讓臣回家養老,讓位給賢能。”隋文帝說:“朕日夜期待,求賢若渴,希望和韋公共治天下,好讓海內太平。今天的請求,深讓朕失望。即使身體不行,也還委屈韋公前往治理一方。”於是任命他為荊州總管。韋世康於開皇十七年(597)死在任上,終年六十七歲。隋文帝為他的死痛惜不已,這是後話。
韋世康生性仁愛孝友。當初因為幾個弟弟都位居顯要,隻有小弟韋世約的宦途不達,所以他將父親在時的田宅全給了他。人們對此極為讚賞。
十一月初七(辛酉),隋文帝來到驪山溫泉。十二月初四(戊子),他下敕令說:“凡是盜竊邊境軍糧一升以上的,都必須處斬,同時藉沒家產。”次日,他又下詔規定,文武官員都必須根據四考(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的結果,決定是否在任滿後留任或升降。
這期間,汴州刺史令孤熙來上朝。他的考績是全國第一。隋文帝賜給他三百匹布帛,並將他的事跡頒告天下。令狐熙是令狐整的兒子。
要想知道隋朝以後的情況,請看下個係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