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南北朝係列八:梁魏並立之十一:魏世宗洛陽去世與梁武帝淮水修堰

(2017-01-01 10:47:27) 下一個

天監十二年即公元513年正月初七(辛卯),梁武帝蕭衍到南郊祭祀並宣布大赦。二月初七(辛酉),他任命兼尚書右仆射袁昂為右仆射。

二月二十五(己卯),魏高陽王元雍進位為太保。

南梁的鬱洲靠近北魏邊境,那裏很多民眾私下常和魏人經商貿易。朐山之亂後,有人暗中和北魏勾結。朐山平定後,這些人總是提心吊膽的。青、冀二州刺史張稷很不得誌,所以政令十分寬弛,他屬下的僚吏也開始侵吞百姓的利益。二月二十六(庚辰),鬱洲平民徐道角等人夜襲州城,殺了張稷,並將他的首級送到北魏。北魏派前南兗州刺史樊魯帶兵前來接應他。當時北魏饑荒嚴重,餓死的百姓多達數萬。侍中遊肇勸諫魏世宗元恪道:“朐山地處濱海,邊僻潮濕,難以居住。鬱洲又在海中,即使得到也毫無無用。那地方距離敵人的要塞很近,離我們又很遠。靠遙遠的兵眾去攻打很近的軍隊,是無法戰勝的。今年又遇上饑民困乏,所以還是安靜勿動為好。陛下反而要再次興起軍旅,又花費錢財運送軍糧。臣的確隻見到害處,沒見到任何好處。”魏世宗不聽,照樣派平西將軍奚康生帶兵前往。但大軍尚未出發時,梁北兗州刺史康絢就派司馬霍奉伯把徐道角的叛亂鎮壓了。

二月二十七(辛巳),梁武帝開始重新修建太極殿。

當初,武帝和張稷有過不愉快。當張稷死時,他和沈約談到了他。沈約說:“陛下將尚書左仆射貶去當邊州刺史。這以往的事情還有什麽好說的。”梁武帝聽後很生氣,覺得他和張稷因為是姻親而這麽發泄,便說:“你這樣說話,算是個忠臣嗎!”便生氣地起駕回內殿去了。沈約怕了,惶恐地還那樣坐在那裏,甚至不知道梁武帝已經離開了。回府後,還沒到床前,他就踩空了一腳,摔倒在地,因而生了病。病中他夢見齊和帝蕭寶融用劍割斷自己的舌頭。他召巫婆給他看病,巫婆竟然把他的病因歸咎他幫梁武帝禪代了的蕭寶融。沈約因此招來道士,給老天上了道紅色奏章,聲稱禪代的事,不是自己的主意。梁武帝派禦醫徐奘來探視沈約的疾病,徐奘回去後把聽到的這事轉告了梁武帝。先前,沈約曾為梁武帝侍宴,正值豫州獻來很大的栗子,直徑有一寸半。梁武帝很好奇,問沈約道:“還記得多少當年栗子的故事?”便讓沈約和自己各自寫下有關栗子的回憶。沈約寫的比梁武帝的少了三件事。出宮後,他跟人說:“這人(指梁武帝)愛麵子,不讓他就會羞死。”梁武帝聽說後,覺得他出言不遜,便要治他的罪,後來因徐勉再三勸諫才作罷。梁武帝接著又聽說他上紅色奏章的事,更加憤怒,便派中使四次上門去譴責沈約。沈約嚇得要命,終於在閏三月十二(乙醜)病故,終年七十三歲。有司部門提議為他諡名為“文”,梁武帝說:“不能盡情把心裏話說出,是隱。”因此改諡隱侯。沈約是位多產的文史大家,著有《晉書》一百一十卷,《宋書》一百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諡例》十卷,《宋文章誌》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全都流傳於世。他又撰有《四聲譜》,認為過去的詞人,千百年來都無法悟出其中奧妙,而隻有他才有這樣的胸襟,完全徹底地領會了其中的妙旨,並自認為那是一部入神之作。但梁武帝並不欣賞。他問周舍道:“什麽叫四聲?”周舍說:“就是天子聖哲的意思。”然而梁武帝終究沒有采用。

夏五月,壽陽因為久雨,大水灌進了城裏,樓房全被淹沒。魏揚州刺史李崇帶兵駐紮在城上,而水位不斷升高,他隻好乘船靠在女牆上,城牆隻有兩塊木板高的地方沒被淹沒。將佐們都勸李崇放棄壽陽退保北山,李崇說:“我有幸為國家守衛藩嶽,隻因仁德不夠而招致災害。淮南萬裏之地,都係在我一人身上。一旦自己開溜,百姓就土崩瓦解。那時揚州的地盤,恐怕就不是國家所有了。我豈能因為愛惜自己的身子,而愧對皇上的尊嚴!隻是可憐這裏的軍民無辜受到牽連,但可以讓他們結紮竹筏隨著水漲筏高,自己想辦法脫身。我一定要和這城共存亡,請諸君不要再說什麽了!”

魏揚州治中裴絢帶著城南幾千家民眾乘船往南轉移,到高地上避水。他以為李崇已經回到北邊避難去了,便自稱豫州刺史,和別駕鄭祖起等人送兒子到南梁當人質請降。馬仙琕派兵去接應他們。

李崇聽說裴絢叛變,但又不知道是真是假,便派國侍郎韓方興乘著一艘單船去召他。李絢聽說李崇還在,悵然不已,又害怕又遺恨,隻好回報說:“前一段因為大水搞得顛沛狼狽,結果被眾人所推。如今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勢必不可追悔。恐怕現在百姓也已不是明公的百姓,官吏也不是明公的官吏了。希望明公早日回去,不要侵犯我們的將士。”李崇派他堂弟寧朔將軍李神等人率領水軍討伐裴絢。裴絢戰敗,李神追趕並攻拔了他的軍營。裴絢逃走,但被村民捉住後送了回去。到尉升湖時,裴絢說:“我還有什麽臉麵見李公!”便投湖而死。裴絢是裴叔業兄長的孫子。鄭祖起等人也都被殺了。李崇上表因水災的問題請求解除州任,但魏世宗不許。

李崇為人深沉寬厚,很有方略,得到將士們的人心。他在壽春十年,經常收養幾千壯士,敵寇來了無不被他摧毀,所以鄰近的敵軍都把他叫做“臥虎”。梁武帝屢次使用反間計讓魏世宗對他猜疑,又授給李崇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萬戶郡公等各種榮譽,還封他兒子們全為縣侯,然而魏世宗曆來知道他的忠誠篤信,對他深信不疑。

六月十二(癸巳),南梁開始重新修建太廟。八月二十六(丙午,通鑒作戊午,疑有誤),梁武帝任命臨川王蕭宏為司空。

同時,北魏恒、肆二州發生地震和山鳴,逾年不已,百姓被壓死壓傷的很多。

魏世宗臨幸東宮,任命中書監崔光為太子少傅,命令太子給他下拜。崔光推辭不敢當,但魏世宗堅持要這麽做。太子南麵再拜,詹事王顯啟奏請跟從太子下拜,於是宮裏的臣屬全都下拜。崔光北麵站著,不敢答禮,隻得西麵拜謝後才驚慌地出了東宮。

天監十三年即公元514年二月初八(丁亥),梁武帝前往皇家藉田耕作並宣布大赦。劉宋和南齊帝王都是在正月到藉田耕作,到這時才開始改為二月。齋祀神農和後稷的日子也改為二月。

魏東豫州刺史田益宗年邁衰老。他和子孫們都聚斂財富,貪得無厭,州內百姓因而困苦,都說要反叛。魏世宗派中書舍人劉桃符去慰勞田益宗。劉桃符回來後,啟奏了田益宗侵擾百姓的狀況。魏世宗賜詔書給他說:“劉桃符聽說你姑息兒子田魯生在淮南貪腐暴虐,為惡不已,損害了你的聲譽。請命令田魯生趕赴京闕,將改派他任。”後來田魯生許久未回,魏世宗便下詔改任田益宗為鎮東將軍兼濟州刺史,但又擔心他不接受替代,便派後將軍李世哲和劉桃符帶兵去襲擊他,突然衝進廣陵城。田魯生與他弟弟田魯賢和田超秀都逃往關南,招引梁兵前來攻取光城以南的各個衛戍鎮。梁武帝於是任命田魯生為北司州刺史,田魯賢為北豫州刺史,田超秀為定州刺史。三月,魏將李世哲出擊並打敗田魯生等人,重新設置了各郡的衛戍。田益宗回到洛陽後,魏世宗授他為征南將軍和金紫光祿大夫。田益宗上表稱是因為劉桃符在魏世宗那裏進讒言,又說“田魯生等人是被劉桃符逼迫而反叛,請求拘留劉桃符與臣當麵辨明虛實。”但魏世宗下詔不許,說:“既然已經大赦了,就不容許再次導致獄訟。”

七月二十九(乙亥),梁武帝封皇子蕭綸為邵陵王,蕭繹為湘東王,蕭紀為武陵王。

十月初五(庚辰),魏世宗派驍騎將軍馬義舒去慰諭柔然。

魏將王足入侵南梁時,梁武帝曾命令寧州刺史涪人李略出兵抵禦,許諾他事情平息後將起用他擔任益州刺史。王足退兵後,梁武帝沒有兌現諾言,李略因此心懷怨恨,便有了謀反的意思,結果被梁武帝殺了。他兄長的兒子李苗因此投奔北魏。步兵校尉泰山人淳於誕曾擔任益州主簿。他從漢中進入北魏,和李苗二人共同勸說魏世宗奪取西蜀,並獻上計策。魏世宗相信了他們。十一月初七(辛亥),魏世宗任命司徒高肇為大將軍兼平蜀大都督,率領步騎十五萬入寇益州;並命令益州刺史傅豎眼兵出巴北,梁州刺史羊祉兵出涪城,安西將軍奚康生兵出綿竹,撫軍將軍甄琛兵出劍閣,共同伐蜀。四天後,他又任命中護軍元遙為征南將軍,都督大軍遏製梁、楚方麵潛在的梁軍。遊肇勸諫道:“如今我們境內多年不是水災就是旱災,在這樣的年景下不應過分征召百姓的勞役。以前開拓疆土,都是因為城池的守將前來歸附,所以有征無戰。今天獻計的人真偽難分,或許隻是因為跟對方有仇,所以他們的話不能全信。蜀地險惡狹隘,梁軍的鎮戍也無隙可趁。怎能聽信這些虛浮的話語就輕動大軍!如果開始就不夠慎重,隻怕後悔莫及!”魏世宗不聽,還任命淳於誕為驍騎將軍,假李苗為龍驤將軍,全都擔任鄉導統軍。

北魏降將王足向梁武帝獻計,請求修建堤堰阻斷淮水來淹灌壽陽。梁武帝覺得可行,便派水工陳承伯和材官將軍祖恒去視察地形。他們回來後都說:“淮河內沙士過於輕漂,很不堅實,修不了堤堰。”梁武帝不聽,照樣發動徐、揚二州百姓,讓每二十戶出五個男丁去修築堤堰,授權太子右衛率康絢都督淮上的軍事,並在鍾離修建護堰。參加這工程的役人和戰士總共有二十萬,南起浮山,北抵巉石,沿岸築土,準備在淮河中遊合攏。

北魏任命前定州刺史楊津為華州刺史。楊津是楊椿的弟弟。先前,官府接受民間交納的調絹,尺度特長。地方管理官吏又趁機撈一把,害苦了百姓。楊津對這弊政進行改革,下令調絹全依照公尺,上交絹布質量良好的,官府賜他們一杯酒;質量稍微差點的官府也接受,隻是沒有賞酒,以示恥辱。於是民眾都競相上交調絹,官調的收入超過從前。

魏太子年齡還小,每次出入東宮,隻有身邊的乳母陪伴,宮臣全不知道。詹事楊昱上言說:“臣請求自今以後,召太子進宮必須陛下降下手敕,令臣等人跟隨左右。”魏世宗準奏,命令當值的宮臣跟從太子和乳母直到萬歲門。

魏禦史中尉王顯問治書侍禦史陽固說:“我擔任太府卿,府庫的充實程度,你覺得如何?”陽固答道:“你收取百官俸祿的四分之一,州郡退來的贓款和贖罪的錢財,也全都送來京師。用這些錢財來補充府庫,所以也不見得很多。而且俗話說:‘有聚斂之臣,還不如有盜竊之臣。’所以你可不能不小心呀!”王顯聽了很不高興,便找個借口上奏罷免了陽固的官職。

天監十四年即公元515年正月初一(乙巳),梁武帝在太極殿為太子加冕,並宣布大赦。正月初七(辛亥),梁武帝到南郊祭祀。

正月初十(甲寅),魏世宗生病,三天後就在式乾殿去世,死時也才三十二歲。侍中兼中書監和太子少傅崔光,侍中兼領軍將軍於忠,詹事王顯,中庶子代人侯剛,到東宮去迎太子元詡前來顯陽殿。王顯想要等到第二天才舉行即位典禮,崔光說:“皇位一刻都不能空曠,怎能等到明天!”王顯說:“必須上奏中宮才行。”崔光說:“皇帝駕崩,太子繼立,這是國家正常的章典,何必一定要中宮的詔令!”於是崔光等人請求太子停止哀哭,把他安置在東序。於忠與黃門郎元昭扶著太子西向哭了十來聲後就停了。崔光代理太尉,手裏奉著策書,進獻玉璽綬帶,太子跪著接受,並穿上袞服戴上皇冕,登上太極殿,即皇帝位,成為魏肅宗。崔光等人與夜裏當值的大臣們站立在宮廷中間,北麵稽首磕頭稱呼萬歲。元昭是拓跋遵的曾孫。

高皇後想殺胡貴嬪,中給事譙郡人劉騰把這事轉告侯剛,侯剛又轉告於忠。於忠問崔光該怎麽辦,崔光於是派人將胡貴嬪安排在別處,嚴加守衛,因此胡貴嬪對他們四人非常感恩戴德。正月十四(戊午),北魏大赦。次日,朝廷就下詔將西伐和東防的軍隊全部召回。驃騎大將軍廣平王元懷扶病前來臨喪。他徑直來到太極西邊廊屋,哀號痛慟,又把侍中、黃門、領軍、二衛都叫來,說:“我要上殿去哭悼先帝,但又必須入見主上。”大家都驚愕地對視著,沒人敢回答他。崔光攘起衰服敲起手杖,援引了當年漢光武駕崩時趙熹扶著諸王下殿的先例,聲色俱厲地製止了他,在場的所有人都覺得他做得好。元懷馬上停止了哭泣流淚,說:“侍中用古代的大義裁製我,我哪敢不服?”於是打道回府,還頻頻地派身邊隨從回來致歉。

先前,高肇擅權,特別忌妒宗室裏有時望的公卿。太子太保任城王元澄多次被高肇所譖。他擔心不能自保,便終日醉酒,所作所為有如狂人,也根本不參與朝廷機要。當魏世宗去世時,高肇擁兵在外,朝野都很不放心。於忠和門下大臣商議,覺得魏肅宗過於幼小,不能親政,應該讓太保高陽王元雍入宮居住在西柏堂省決定政務,讓任城王元澄為尚書令,總領百官。於是他上奏皇後請求當即頒詔授任。王顯曆來有寵於魏世宗,仗勢作威,所以被世人忌恨。他擔心不被元澄等人所容,便和中常侍孫伏連等人密謀壓下門下大臣的奏折,然後偽造皇後詔令,任命高肇錄尚書事,任命王顯和勃海公高猛一同擔任侍中。於忠等人得悉後,就以服侍和治療皇上不當導致魏世宗死亡的理由,把王顯捉起來關進禁中,然後下詔削去他的爵位和官職。王顯被捕前直呼冤枉,直閣將領用刀鐶猛撞他的腋下,然後把他送到右衛府。他在那裏一宿就死了。正月十六(庚申),皇後下詔如門下所奏,百官全都必須服從高陽和彭城二王。於是朝廷內外無不心悅誠服。

二月初六(庚辰),北魏尊高皇後為皇太後。朝廷以魏肅宗的名義寫信向高肇報喪,並召他回來。高肇得悉這一變故,非常憂懼,整天都在哭泣,以致變得羸弱憔悴。他回到瀍澗時,家人前往相迎,但他不肯和他們相見。次日,高肇來到宮闕下,身穿衰服號啕大哭,並步上太極殿盡哀。高陽王元雍和於忠密謀,讓直寢將軍邢豹等十多人埋伏在舍人省下。當高肇哭悼完畢後,他們引他進入西廊屋,清河王等各個藩王都私下用眼睛暗示。高肇進入省下時,邢豹等人將他活活扼死,然後下詔揭露他的罪行,並聲稱說高肇已自盡而死,還宣布對高肇的餘黨概不追問,隻削除高肇的官職爵位,以士人的禮儀安葬他。當天黃昏,他們將高肇的屍體從側門送回他的府第。

魏軍伐蜀時,大軍抵達晉壽,蜀人感到極大震恐。傅豎眼率領步兵三萬出擊巴北,梁武帝派寧州刺史任太洪從陰平抄近路直抵益州,招誘氐民和蜀民,想斷絕魏軍的運輸通道。剛好遇上北魏大軍北撤,任太洪於是擊潰北魏東洛和除口的兩個衛戍,並聲言梁兵將大舉前來,氐民和蜀民因此欣然響應。任太洪進圍關城,楊豎眼派統軍薑喜等人進攻並擊潰了任太洪。任太洪隻好丟棄關城退走。

二月初九(癸未),北魏任命高陽王元雍為太傅兼領太尉,清河王元懌為司徒,廣平王元懷為司空。二月二十(甲午),北魏將宣武皇帝元恪安葬在景陵,廟號世宗,並在二月二十六(己亥)尊胡貴嬪為皇太妃。三月初一,北魏將高太後削發為尼,把她遷居到金墉的瑤光寺,除非大節慶時日不得入宮。

魏左仆射郭祚上表稱:“蕭衍狂妄悖謬,居然打算阻斷川瀆,結果造成徭役沉重,民不堪命,危亡的征兆已經出現。陛下應當命令將帥出征,長驅直入,討伐撲滅南寇。”北魏於是下詔讓平南將軍楊大眼督統各路大軍出鎮荊山。

領軍將軍於忠掌管門下(宮內侍從官的辦事機構,當時權力的中樞),又總領宿衛,所以得以專擅朝政,權傾一時。當初即太和(477-499)中年,軍國多事,魏孝文帝元宏覺得國用不足,便將百官的俸祿裁減了四分一。這時,於忠下令歸還百官所減的俸祿。根據原來的製度,百姓上交稅絹一匹的同時還得附帶上綿八兩,上交稅布一匹也得額外上交麻十五斤。於忠把這規定也取消了。三月二十二(乙醜),北魏朝廷下詔讓文武百官各進位一級。

夏四月,南梁的浮山堤堰建成,但因為沙土質量不行馬上又崩潰了。有人認為是因為蛟龍乘著風雨破壞了堤堰,而龍的生性怕鐵;梁武帝便下令運送東西冶(掌管工徒鼓鑄的官署)的幾千斤鐵器沉入水裏,但仍然無法讓堤堰合攏。朝廷於是派人砍下樹木,綁成井字形的大樁,再填上巨石,上頭倒進沙土。因此淮河沿岸幾百裏內的樹木和石頭,不論大小,全部砍光采光。民工的肩膀都磨爛了,加上夏天的疾病瘟疫,累死病死的人比比皆是,蠅蟲的聲音日夜轟鳴。

要想知道淮水的堤堰到底建成與否,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