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五胡亂華係列三:八王之亂之五:三王勤王與趙王之死

(2015-08-21 07:35:57) 下一個

趙王司馬倫於公元301年正月篡位之後不久,又假惺惺地尊晉惠帝為太上皇,改金墉城為永昌宮,又立自己的世子司馬荂為皇太子,其他兒子也都封王,並都官拜侍中,統領殿中兵馬。司馬倫又封梁王司馬肜為宰相,孫秀為侍中兼中書監,還任命禪讓有功的司馬威為中書令,張林為衛將軍,其餘黨羽,皆為上卿或將軍。超階越次的官員不可勝數,甚至奴仆士卒,也都加爵位。每次朝會,坐在殿堂上的官員個個身著貂袍蟬褂,當時京城曾流行這樣的諺語:“貂不足,狗尾續。”這就是成語“狗尾續貂”的來源。那年,各地所舉薦的賢良、秀才、孝廉都不用考試,各郡國的聽差以及十六歲以上的太學生都被任命為官吏。在司馬倫登基大赦時在職的郡守縣令全都封侯,郡裏的綱紀(主要助手)全提為孝廉,而縣裏的綱紀也都提為廉吏。國庫裏的儲蓄根本不夠這些賞賜。因為封侯的人數太多,以致於來不及鑄造印章,於是多數人僅僅以白板封侯。

當初,平南將軍孫旂的兒子孫弼、孫旂弟弟的兒子孫髦、孫輔、孫琰全都依附孫秀,又因為是同族,便在幾個月之間官至顯赫。孫弼等四人都成為將軍,封郡侯,孫旂本人也升為車騎將軍。孫旂認為孫弼等人接受司馬倫的官爵,並非取之正道,將來必定會給孫家帶來禍害,便派小兒子前往指責他們。但孫弼等人不聽勸阻,孫旂無法製止,唯有痛哭而已。

當時有很多好像對司馬倫不利的奇怪自然現象。比如有一次司馬倫親自去祭祀太廟,回來時遇到大風,將他乘坐的麾蓋吹斷了。司馬倫眼上有個瘤,當時不少人把他看成是妖怪。

不久,司馬倫為了斷絕後患,又派人謀殺了前太子司馬遹的兒子也就是前皇太孫司馬臧。孫秀擅專朝政,司馬倫所出的詔令,孫秀可以隨意更改,也可以擅自書寫青紙作為詔令,朝行夕改,官員無時不在變換。原通事令史張林因功升遷侍中,但仍不滿足,便寫信給司馬倫,要求賜他為開府儀同三司(尊貴程度猶如政治局常委)。司馬倫征求孫秀的意見,孫秀道:“張林非常狠毒,雖然對陛下有功,但卻不能重用。要不是因為張林執意要殺,張華本來是可以免死的,而陛下也不至於因此而大失眾望。”司馬倫便拒絕了張林的要求。張林聽說後怒不可遏,便暗中給太子司馬荂寫信道:“孫秀專權,不合眾人的心願。而且他提拔的所謂功臣,都是擾亂朝廷的小人,應該把他們都殺掉。”司馬荂把張林的信給司馬倫看,司馬倫又給孫秀看。孫秀說:“張林圖謀不軌之心,已昭然若揭。陛下如果再不除掉他,將會後患無窮。”於是司馬倫派人捉拿張林,把他殺了,並夷三族。

孫秀因為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這三王各自擁有強兵,據守重要藩鎮,所以十分擔心害怕,便派親信黨羽出任三王的參佐謀臣。孫秀又讓司馬倫為司馬冏和司馬穎加官進爵,想用恩寵來安撫他們。

當時司馬冏坐鎮許昌,聽說司馬倫篡位,便密謀要討伐他。司馬倫也因為司馬冏重兵在握,怕他起事,便派遣心腹張烏前往察看動靜。司馬冏假裝相安無事,張烏也沒看出什麽來,便返回洛陽,告訴司馬倫道:“以我的觀察,齊王決無反叛的意圖。”司馬倫於是放了心。

當時有兩個叫王盛和王處穆的農民領袖聚眾在河南沼澤地帶造反,跟從的老百姓日以萬計。司馬倫派部將管襲作為司馬冏的軍司前往許昌,下詔命令司馬冏自己招募兵馬,前往討伐亂民。司馬冏因此趁機招募到三萬兵馬,讓管襲為將軍帶兵出征。管襲打敗並殺死了王盛和王處穆,把他們的首級送往洛陽。司馬倫非常高興,因此愈加鬆懈對司馬冏的防備。司馬冏招募到大軍後,便找了個借口,將管襲殺了,與好友豫州刺史何勖和龍驤將軍董艾等相約共同起兵,並派使者去約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常山王司馬乂以及新野公司馬歆,並傳送檄文給各個州郡藩國說:“逆臣孫秀,迷誤趙王,應當共同誅討。我今日起兵勤王,有不從命者,誅及三族。”

司馬冏使者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後,鎮守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召見他的謀臣盧誌商議。盧誌說:“趙王篡逆,人神共憤。殿下收集英俊人才,是眾望所歸。現在高舉義旗討伐叛逆,百姓必然不召而至,攘臂爭進,難道還怕不能成功!”司馬穎聽了非常高興,便任命盧誌為左長史(相當於軍師),兗州刺史王彥、冀州刺史李毅、督護趙驤和石超等人為前鋒,出征司馬倫。遠近民眾紛紛響應,等到司馬穎軍隊到達朝歌(今河南淇縣)時,部眾已達二十餘萬。司馬穎母弟司馬乂在藩國常山(今河北正定)和太原內史(相當於市長兼衛戍司令)劉暾各自率兵作為司馬穎的後繼。

新野公司馬歆得到司馬冏檄文後,不知所從。他的男寵王綏說:“趙王不但與殿下更親,而且勢力也更強;齊王則更疏遠而且弱小,殿下應該跟從趙王。”但參軍孫洵在眾人麵前義正辭嚴地說道:“趙王凶逆,天下人應當共同誅討,有什麽親疏強弱的說法!”司馬歆覺得有理,便決定跟從司馬冏。

有個叫夏侯奭的官吏在始平(今陝西興平)帶了幾千人響應司馬冏,並派遣使者邀請河間王司馬顒參與勤王。司馬顒是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孫子,最初世襲父親的太原王爵位,後來改封為河間王。司馬顒年輕時名譽很好,輕財好士,晉武帝曾讚揚他為藩王的表率。司馬顒手下長史李含勸他道:“趙王不但年長,關係又盤根錯節,齊王恐怕不是他的對手。而且趙王手下將領有閭和,張泓,都是尚武的人才,殿下應該從趙而反齊。”司馬顒覺得有理,便派遣手下大將張方出討夏侯奭及其同黨。張方率軍抵達始平,打敗夏侯奭的烏合之眾,並俘獲了夏侯奭,將他腰斬殺死。

等到司馬冏檄文到達河間王(河間王其實據守長安而不是河北河間)那裏時,司馬顒捆綁了司馬冏的使節,將他送給司馬倫,並派遣張方帶兵幫助司馬倫。張方大軍抵達華陰時,司馬顒聽說司馬穎已經起兵勤王,有二十萬大軍。司馬顒覺得這二王的勢力已經超過趙王,便急忙召張方回來,改為依附齊王。於是三王皆起兵勤王。

司馬冏檄文到達揚州時,揚州人都要響應司馬冏。揚州刺史郗隆因為他兄長的兒子郗鑒以及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在洛陽,害怕被司馬倫殺害而猶疑不決,便召集手下商議對策。主簿趙誘和前秀才虞潭都說:“趙王篡位,所有人都嫉恨他。今日義兵四起,他必敗無疑。使君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親自率領精兵,直接趕赴許昌,這是上策。要不則派遣部將帶兵與齊王會合,這是中策。其次則是酌量派個小部隊,跟隨齊王作作意思,但這是下策。”等到手下僚佐都退下後,郗隆私下與別駕顧彥商量,顧彥道:“趙誘等人的下策,實際上是上策。”治中留寶、主簿張褒、西曹留承聽說後,請求晉見,問道:“不知使君現在有何打算?”郗隆說:“兩位皇帝對我都有恩典,所以我無所偏向,隻想守衛本州而己。”留承說:“天下是武帝的天下。太上皇(指晉惠帝)繼承皇位已久,而現在趙王卻取而代之,很不公平。齊王順應天時舉事勤王,成敗顯而易見。使君如果不早日發兵響應,反而狐疑拖延,隻怕災難很快將要發生,揚州難保!”郗隆猶豫不決而不回答。郗隆抑下檄文六天不發,手下將士都感到憤怒。揚州參軍王邃當時鎮守石頭城,揚州將士爭相前往投奔他。郗隆派人在牛渚想要阻止他們,然而止不住。於是揚州將士推舉王邃為首,前往攻打郗隆,結果郗隆父子以及顧彥等人戰敗而死。王邃將郗隆的首級送給司馬冏。

負責沔北(即漢江之北,襄陽一帶)軍事的安南將軍孟觀,讓參佐夜晚觀察天象。參佐認為紫宮帝座沒什麽明顯變化,料定司馬倫必定不會失敗,便決定為司馬倫固守沔北。

司馬倫和孫秀聽說三王起兵,大為驚慌,便偽造司馬冏的奏章說:“不知哪裏來的賊人猝然圍攻我齊王府,我懦弱而不能自固,唯有乞求中央大軍前來相救,但願歸死朝廷。起兵確非我的本意!”孫秀把這一奏章宣示給朝廷內外,又派遣部將孫輔和李嚴帶兵七千從廷壽關出征,部將張泓、蔡璜、閭和帶兵九千從崿阪關出征,部將司馬雅和莫原帶兵八千從成皋關出征,抗拒司馬冏。司馬倫又派遣孫秀兒子孫會為都督,率領部將士猗和許超帶禁衛兵三萬抗拒司馬穎。孫秀又讓人日夜前往司馬懿神廟祈禱請願,然後詭稱司馬懿感謝司馬倫,某日某日就會大破賊兵。司馬倫和孫秀日夜祈禱,並讓巫師挑選作戰日期,又讓人在嵩山身著羽衣,詐稱仙人,作神書闡述司馬倫的皇運將會長久,企圖以此迷惑大眾。孫秀還想派遣司馬倫兒子司馬馥和司馬虔領兵上前線幫助各路大軍作戰,但司馬馥和司馬虔都不肯。司馬虔曆來和劉輿關係密切,孫秀便讓劉輿勸說司馬虔,司馬虔方才率領八千人馬為三軍繼援。

公元301年三月,司馬倫手下猛將張泓率軍進據陽翟(今河南禹州),與司馬冏軍激戰。當時張泓等隻有九千兵馬,而司馬冏有六萬。但是司馬冏兵馬多為新近招募來的,沒有作戰經驗,所以張泓屢次將他們打敗,並把司馬冏的軍隊逼退到潁陰(今河南許昌附近)。張泓乘勝緊逼,司馬冏不敢和他正麵交鋒,便堅守壁壘。

然而一天夜裏,孫輔和李嚴的兵營無故受驚大亂,二將便徑自撤兵回歸洛陽。孫輔怕司馬倫降罪,便謊報軍情道:“齊王兵盛,勢不可當,張泓等已經戰死了!”司馬倫大為恐慌,便秘不聲張,暗地裏將兒子司馬虔和許超召回。剛巧張泓大敗司馬冏的捷報來到,司馬倫方才又派司馬虔和許超回到前方。

張泓讓部將孫髦和司馬譚堅守大營,自己乘勝親率各路大軍渡過潁水(今穎河)攻打司馬冏大營。司馬冏派部將董艾奇襲孫髦,孫髦大敗,率殘兵逃回洛陽。張泓聽說大營陷落,害怕董艾斷了他的糧草,便急忙退兵。

孫髦回到洛陽,把敗績告訴孫秀。孫秀大驚。孫輔建議道:“現在重要的是,一定不能說失敗。說失敗則會導致軍心渙散。”孫秀於是謊稱說司馬倫的軍隊已攻破司馬冏大營,並活捉了司馬冏,命令百官都來道賀,暫時穩住了人心。

另一路勤王兵馬是成都王司馬穎。公元301年四月,司馬穎的前鋒南下直抵黃河北岸,與孫會軍對陣於黃橋。鄴軍前鋒有三萬左右,與孫會的軍隊旗鼓相當。孫會雖然其貌不揚,用兵卻還有點辦法。結果司馬穎的前鋒在黃橋被孫會等司馬倫的軍隊打敗,死傷一萬多人。司馬穎部將趙驤和石超等率領剩下的一萬多殘兵返回司馬穎大軍,鄴軍將士無不感到震駭。

司馬穎與他的參佐商議道:“趙驤和石超都是我的猛將。現在首戰即不利,我想退保朝歌,避避孫會的鋒芒,諸位以為如何?”盧誌說:“今日我軍失利,敵軍得誌,有輕我之心。我若退縮,士氣將會沮喪而不能再被我們使用。打仗怎會沒有勝負!殿下不用氣餒。不如即刻再選精兵,星夜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與敵再決一死戰。這是用兵的奇妙之處。”兗州刺史王彥說:“盧先生說的有理。當年漢高祖在滎陽慘敗,卻最終在垓下力克項羽。殿下雖有黃橋的小挫折,卻仍然還有十五萬虎狼之師,何患不勝?”司馬穎采納了二人的建議,於是重振旗鼓,繼續南下。

司馬倫就黃橋大捷論功行賞,封士猗、許超和孫會都為持節將軍。士猗和許超皆自以為居功為首,便不服孫會的節製。於是孫會號令不行,軍令不一。士猗和許超又因為黃橋的勝利而輕視司馬穎,不作軍事上的防備,終日飲酒作樂。黃橋大捷五天後,探馬報說司馬穎的二十萬大軍已進抵湨水(今河南濟源南),正要渡過黃河直逼京師。孫會等大為驚懼,便即刻啟程前往堵截。司馬穎率領各路大軍以逸待勞,和孫會等司馬倫兵馬大戰於湨水。孫會等大敗,與士猗和許超棄軍南走,奪得一艘漁船,渡河逃回洛陽。司馬穎於是乘勝長驅,率大軍也渡過黃河。

自從司馬冏等起兵以來,朝廷百官將士都想趁機把司馬倫和孫秀殺了。孫秀十分恐懼,不敢出中書省一步。等到聽說河北的軍隊已經失敗,孫秀更是憂懣得不知所為。司馬威勸孫秀到尚書省和大臣們商議應戰的預備事項。孫秀同意,結果命令京城裏四品以下官員年滿十五以上的子弟,都前往司隸,跟從司馬倫出戰。朝廷內外各軍都想趁機劫殺孫秀,司馬威異常害怕,便從崇禮闥徑自跑回自己的住處。剛巧孫會、許超、士猗等逃回洛陽,便和孫秀密謀。士猗說:“我們雖然兵敗,但還有幾千士兵,可以出戰,也許能置之死地而後生。”許超說:“以我的看法,不如燒了宮室,把不依附我們的大臣都殺了,然後挾持司馬倫,往南投奔孫旂和孟觀。”孫會說:“孟觀並非我們的親黨。看到我們境況窘迫,他必定會把我們扣押起來交給河間王,那時該怎麽辦?”孫秀說:“看來隻好乘船東走入海才是上策。”商來商去也沒商出個辦法來。

左衛將軍王輿與尚書司馬漼商議道:“湨水之戰後,司馬倫大勢已去。朝野之人都認為我倆是孫秀的死黨,屆時必然難逃夷族的命運。不如趁我二人現在仍然執掌禁衛,入宮殺了孫秀,將功補過。待到三王進京時,我二人這樣也許可以免禍。”司馬漼覺得有理,便和王輿率領營兵七百餘人,從南掖門入宮,命令宮中禁兵守衛各個大門,三部司馬在裏頭為內內。王輿親自前往中書省攻打在那裏的孫秀、許超、士猗。當時孫秀等正在商議退策,聽到外頭亂哄哄的聲音,急忙提起兵器出來防禦。孫秀敵不過禁兵,便關閉中書省南門。王輿派兵登上牆頂,放火燒房,孫秀和許超、士猗被大火逼得隻好匆促逃出,結果都被王輿的禁軍殺死。王輿又捉拿住孫秀的不少黨羽,把他們都殺了。

王輿接著屯兵在雲龍門,召集八大臣進入皇宮殿中。眾大臣來到後,王輿對坐在帝座上的司馬倫說道:“請殿下順天應民,把皇位歸還給太上皇。”八大臣都說:“殿下應該聽從左衛將軍的請求。”司馬倫哭著說道:“都是孫秀害了我!”便讓人作詔書道:“我為孫秀所誤而激怒了三王。現在已誅殺了孫秀,我願意迎接太上皇複位,自己將歸老於農田。”於是傳詔令讓王輿手持騶虞幡,命令所有將士罷兵。黃門宦官接著把司馬倫從華林東門帶出,和太子司馬荂等人一道都被送回到他們在汶陽裏第的舊居。王輿然後派遣甲士數千人到金墉城迎接晉惠帝回洛陽。晉惠帝從端門進城,老百姓都在道路兩旁高呼萬歲。晉惠帝升殿,群臣全都磕頭謝罪。晉惠帝於是下詔,將司馬倫和他偽太子司馬荂幽禁在金墉城。司馬倫第三子司馬虔正巧帶兵從河北回來,到九曲時聽說政變,便匆忙放棄他的軍隊,帶了十來個隨從回歸汶陽裏第。

不久,晉惠帝大赦天下,改元,分別派遣使者去慰勞齊王,成都王,河間王三王。梁王司馬肜等上表道:“趙王司馬倫父子凶逆,應該伏誅。”百官在朝堂上舉行會議,都同意司馬肜的奏章。幾天後,朝廷派遣尚書袁敞前往金墉城賜司馬倫死,讓他喝金屑苦酒自盡。司馬倫羞慚無比,用毛巾蓋住臉麵說:“孫秀誤我!孫秀誤我!”司馬倫死後,他的兒子司馬荂、司馬馥、司馬虔、司馬詡也都被殺了。司馬馥臨死時怪罪司馬虔道:“我們都是被你連累的!”凡是被司馬倫任命的官員都被斥免,台、省、府、衛,留任的沒幾個人。自從三王起兵勤王到司馬倫兵敗共六十多天,戰死的官兵達十萬人。

在司馬倫被殺的同一天,成都王司馬穎抵達洛陽。幾天後,河間王司馬顒也到了。

這時張泓仍然率軍與齊王司馬冏僵持在陽翟。司馬穎便派部將趙驤和石超前往幫助司馬冏。司馬冏得到援兵後,便想攻打張泓。謀士劉真勸道:“趙王已經死了,張泓沒有再戰的理由。自從殿下興兵以來,共六十多天,連續經曆了黃橋和湨水幾個大戰役,死的士卒已經將近十萬人。殿下現在應該派遣使者勸降張泓,曉之以利害。如果他仍然不同意,到時再討伐也不遲。”司馬冏覺得有理,便派劉真前往勸降。張泓聽說孫秀和司馬倫都已經死了,知道大勢已去,便投降了。

司馬穎在洛陽,收捕了司馬倫死黨張衡、閭和、孫髦等人,都送往東市處斬。司馬倫部將蔡璜自殺了。公元301年五月,以逼迫晉惠帝禪讓的罪名,朝廷下詔把司馬威也殺了。襄陽太守宗岱秉承司馬冏檄文殺了居住在那裏的孫旂,永饒縣令空桐機則奉命處斬了那裏的孟觀,送二人的首級到洛陽,並夷他們三族。可憐孟觀一員猛將,竟因為相信天象,而死於非命。

六月中旬,齊王司馬冏率領他的幾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開進洛陽,威震整個京都。不久司馬冏宣布大赦天下,重新封先前被司馬倫貶黜的晉惠帝弟弟司馬晏為吳王。至此,司馬倫篡位的插曲總算結束了。

要想知道三王的命運如何,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