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讀故事的時候發生的故事
故事,把大千世界引進小小孩童稚嫩的心靈;故事,打開孩子黑亮清澈的雙眸,觀看人生的萬花筒!故事,是每個孩子最愛的啟蒙老師。我見過孩子不喜歡讀書,不喜歡彈琴,或是不喜歡打球;可從沒見過一個孩子不喜歡聽故事!這樣,故事講得好壞,可有不小的影響。
女兒上學前班的時候,學校采用的語言教材,是一個係列的、經教育工作者篩選過的圖畫故事書。這些書大部分都可以從當地公立圖書館借到。但編寫者的主要貢獻是一本教師/家長導讀手冊—Five in a Row。我姑且把它翻譯成《每週一個故事》(或者《連讀五天的故事》)。在導讀手冊裏,作者提倡每個故事給孩子連續讀五天,每天讀一遍,滿足孩子喜歡重複的天性。然而雖然每天都讀同一個故事,卻可以從五個不同角度引導孩子學習欣賞書中的語言、人文、地理、數字及繪畫。其中“人文”的部分也包括道德和信仰的教導,“地理”的部分也涵蓋簡單的科學常識。
這套教材介紹的第一本圖書是《小鴨子曆險記》(The Story about Ping,by Flack and Wiese)。故事中講了一隻小鴨子一天的曆險,背景是二十世紀初一個揚子江畔的水鄉。小鴨子叫“平”,每天和它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和許多表兄弟姐妹,跟著放鴨人一早就去江麵遊水覓食。傍晚,放鴨人叫鴨兒們回船的時候,會在最後一隻上船的鴨子背後打一下。有一天“平”上船晚了,因為害怕被放鴨人打屁股,沒有上船。它獨自流浪的一天一夜裏,曆經了饑餓、風險,還差點被一家船夫吃掉。後來它終於找到主人,雖然是最後一個上船、挨了一下打,它還是回家了!
故事的主題引導孩子學習做錯了事就要麵對後果,逃避後果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風險甚至災難。故事裏很具體地介紹“平” 有幾個叔叔、幾個阿姨、幾個表兄弟姐妹,剛好可以幫助四、五歲的孩子練習數數。圖畫充分展示了那個時代中國江南的風景、人物,可以藉機介紹中國文化、飲食。另外,書中的繪畫采用很質樸的方法,卻很美觀地渲染了景物。比如封麵用藍色和紫色兩種顏色勾畫日暮黃昏的天空,這可以啟發孩子在用蠟筆塗色的時候,將不同色彩塗進同一塊畫麵,效果會另有一番風味。。。
這套書裏還有一本非常感人的叫做《布頭拚成的大衣》(The Rag Coat)。講一個小女孩,因為爸爸去世,家裏極其貧窮。好心的阿姨們拿出每家的舊衣服、布頭,剪剪拚拚湊成一件大衣讓她冬天可以穿著上學。可同學們一看見,就圍著她極力嘲諷。她氣得跑出學校,一個人躲在樹林裏哭。她想起爸爸生前的教導—世上沒有什麽比人更重要,人要和人在一起。她勇敢地回到同學們當中。因為那些舊布頭都是同學們的媽媽們貢獻出來的,每一塊布頭後麵都有故事,每個故事裏都有愛。小女孩如數家珍地把每塊布的故事講給同學們,贏得了他們的愛和尊重。導讀手冊裏要求家長和孩子分享自己從前被同學排斥的經曆。我就對女兒講我小時候性格非常內向,沒有什麽朋友。後來信了主耶穌,我了解神是如何愛我,也愛世上一切的人。我就因著耶穌的愛,開始主動關心別人,後來上帝帶了很多朋友到我生活裏。
我這樣講著,女兒突然嗚嗚咽咽地哭起來。追問之下,才得知原來她因為英文講得不好,性格害羞內向,在課間活動的時候沒有人跟她玩。幾周以前有一次課間活動,她自己一個人還哭了。老師還過來勸她,也邀請同學們來跟她玩。我當時很詫異,她這麽小小年紀,居然可以把這事藏在心裏這麽久;更深深感受到,我對自己孩子的了解是如此有限。如果不是講這個故事,我可能根本就不會知道她壓在心底的心事。我心疼地抱起女兒,擦她的眼淚。同時暗自禱告“主啊,我怎麽安慰、引導她?”
等她平靜一些以後,我就說:“我們來禱告,求主耶穌把一個好朋友帶到你麵前,好嗎?”禱告後,我就對她說“主耶穌一定會帶個好朋友給你,你見到她的時候,要珍惜,要跟她打招呼,因為那是耶穌帶給你的。” 很奇妙,幾天以後,女兒很興奮地告訴我有一個叫Annie 的小女孩主動跟她打招呼,和她一起玩。女兒也很喜歡Annie,兩人成了難舍難分的好朋友。直到現在女兒都深信不疑,那是耶穌回答她的禱告,這成了她小小心靈中印下的第一個恩典的印記!
Five in a Row 最初出版了四冊,每冊涵蓋大約20本圖畫書,是按照一個學期的進度設計的。其中介紹的圖書適合四、五歲至八、九歲的孩子。因為故事難易程度有差別,孩子們的成熟早晚也不同。我女兒四歲多的時候跟著學校的進度讀過前麵兩冊,現在她快八歲了,還會時不時拿出那些書翻一翻,仍然能汲取新的營養。藉著按照手冊要求教導孩子讀這一套圖書,我學了很多如何使用圖畫故事書引導孩子,並和他們溝通的技巧;我自己對圖畫書的鑒賞力也提高不少。對於我這樣的新手媽媽,這本手冊是我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