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是接續前一篇《語言能力的經典教育》的。
寫作有幾種基本體裁,描寫、敘述、抒情、說理。《紅樓夢》裏對賈府的描寫,從林黛玉的眼睛看過,從劉姥姥的眼睛看過,也從薛寶釵、史湘雲的眼睛看過。每次都有栩栩如生的描寫,讓人更清晰地看到這“溫柔富貴鄉”。每個人的視角又體現了這個人的個性身份,這就是功底。抒情作品則大部分是詩歌,抒情散文也不勝枚舉。抒情作品運用語言的藝術性,喚起讀者內心的共鳴。諸葛亮的《出師表》,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蕩氣回腸地傾訴了一位忠臣的絕唱,成為中華文化中的道德典範。說理散文中韓愈的《師說》、《說難》等是古文裏的代表作,短小精悍,層層遞進,一針見血。作為經典讀物,不同語言文化要求都是一樣,第一要文學性好,用詞語法講究。不管是表情還是達意,通暢明確又有藝術性。
文學品質是鑒別經典的重要指標;另外,如果作品的影響很廣,在某個文化領域裏幾乎盡人皆知的,也可以作為經典。比如中國的四大名著、古希臘的神話、荷馬史詩、莎士比亞的名著等等,他們大多有好的文學性,另外,他們作為文學常識也需要了解。寫作的時候恰當地選用其中一些典故,會讓自己的作品更顯得出色。
第三個指標是作品的思想性。立意非常純正,表述、描寫非常正麵、陽光的兒童作品是少數,大部分作品可圈可點。這少數佳作裏我推崇的兒童作品有《安徒生童話》、《魯賓遜漂流記》、《海蒂》、《納尼亞傳奇》、《魔戒》等。而且最好是未刪減版本,原文更好,不然就找最接近原文的譯本。另外,先讀書,後看影片。大部分兒童作品需要大人引導孩子讀,讀的過程當中學習鑒別、審美,這也是很好的親子互動的活動。近年來特別流行奇幻文學。本來奇幻的目的是塑造一個假想的世界,從而更形象地闡釋真實社會裏的道理。可是現在有的是為了奇幻而奇幻,神乎其神地描述,毫無真、善、美的引導,這是很危險的。
講到經典,不講《聖經》是說不過去的,從文學性、影響力和思想性各個方麵,《聖經》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影響力是不需要講了,單講文學性,就講不完。聖經六十三本書,涵蓋各種文體。而且很多都是文學上的典範作品。比如《創世紀》,從史料價值上講是獨一無二的;敘事的技巧也極其高超。想象一下,這麽大的話題,材料取舍上得要多大的手筆和胸懷!聖經中許多重要的場景描述都曾吸引史上一流的畫家形象地表現出來。比如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林布蘭的《浪子回家》……不勝枚舉。教導孩子相應的聖經篇章的時候,可以和欣賞這些繪畫雕塑結合起來,相得益彰。詩歌體中,聖經裏比較著名的是《詩篇》。可是其他幾卷詩歌體的書毫不遜色。比如《約伯記》是當今人類最古老的詩歌作品之一。亨德爾的《彌賽亞》清唱劇全部取材自聖經,其中第三部分“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到末了我必站立在地上”,就是《約伯記》一書的高潮。從來沒有哪部書可以像聖經這樣喚起這麽多的藝術靈感!新約裏有很多書信體的書,都是說理文章的經典。據說耶魯法學院曾要求學生背誦《羅馬書》。我曾經背誦過《羅馬書》前麵五章,那真是一種享受!背書和看書很不一樣,背的時候,你要進入作者的思路。我背的時候,感覺《羅馬書》推論的嚴密、層層遞進的力度,真讓人拍案叫絕!
對於有基督信仰的父母,經常性地(至少一周兩次)和孩子一起讀《聖經》是最好的親子活動之一。對於不是基督徒的讀書人,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好讀書的人,這本書沒好好讀過,怎麽說的過去呢?《聖經》還有一個非常奇妙的地方,再好的文學作品,我都很難讀的進去兩三遍,因為第二遍讀的時候就毫無懸念了。《聖經》我已經讀了十幾遍了,還常常看到新亮點可以滋養我的 心靈,隻能說,這就是神了!
我兒子畫的鬥牛士,對不起,有不雅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