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如海

寫情,您寫得過我嗎?
正文

命運的兩極 ---李商隱和晏殊的故事

(2015-05-06 18:25:12) 下一個
命運的兩極

---李商隱和晏殊的故事

先看看下麵這些句子, 我們中國人大多耳熟能詳。這些優美而傷感的詩句的作者都是李商隱.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再看看這些詩句-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隻有相思無盡處.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這些句子也很美, 但有著富貴閑愁,淡淡的但是華麗的傷感。

我很早就對這兩個人感興趣,不僅是他們的詩歌作品,更是他們迥然不同的人生。兩人都是詩人(詞人),但他們好象走在命運的兩極-一個是命運多舛,另一個卻是榮華富貴. 真正是同行不同命。

我的老師說李商隱是才命相妨,這個評價太恰如其分了-作為詩人,李商隱才華橫溢,但他的個人命運卻令人感歎。李商隱是一個憂鬱的詩人,似乎他一生從沒有開心過,李商隱為什麽“虛負淩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呢?這得從三個方麵說起:時世,家世,人世。 李商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 李商隱生活在晚唐,時代本身就是令人傷心的時代. 再說家世, 用李商隱自己的話說就是: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依之親,極其孤苦冷清。從他的身世來看, 少年喪父,他協助母親千裏迢迢帶著父親的靈柩歸裏。弱小孤男,撐持門麵,傭書販舂,備嚐艱辛。因此李商隱的人生感慨就形成地特別早,持續地特別長. 李商隱的內心是特別的內向,又特別地軟弱. 但是李商隱的所有的這些身世、家事、時世的不幸聚集一身,也給他詩歌的創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什麽影響呢?李商隱的詩歌更多的由人性的表達,因為他是個內向的人,也是個軟弱的詩人所以也是一個有更多關於生命思考的人. 李商隱對人性的解讀是非常深刻的.比如說《瑤池》


瑤池阿母綺窗開,
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裏,
穆王何事不重來?

-寫什麽呢?生命的珍貴和活躍,是以必然的不長久為代價的.
生命的來龍去脈又都是生命本身難以知道的,由此我們就可知,生命的底色注定是悲傷的.詩人表達生命的終極悲傷,詩裏麵說“何事”.“何事”這二個字,不僅僅是“周穆王已經"死”的委婉說法,它還是有關生命結局的真正設問-你說一個人,能把人的悲傷寫得這麽溫文敦厚, 你不覺得李商隱實在是詩中的高手嗎?

我們再來說說晏殊. 晏殊十四歲就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五十年間仕途均為平穩,
所以被稱作叫“太平宰相”.他一生幾乎就沒有什麽貶謫之類的事.十四歲就以神通入試,五十多年的仕途生涯都很平穩,最後官至宰相.真是仕途暢通.一個人仕途暢通,會對他的文學創作會帶來影響.晏殊詩歌沒有他的詞出名.晏殊在文學方麵最出名的是他的《珠玉詞》.今天《珠玉詞》留下了139首.我們可以發現基本上是屬於富貴閑雅,符合晏殊五十多年仕途暢達的這麽一種人生履曆.順便要談到的是,晏殊的139首詞,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裏麵大量的是壽詞,就是寫歌女或者家人怎麽給他祝壽. 為什麽晏殊這麽喜歡人家給他祝壽呢?其實這恰恰折射出晏殊有一種死亡的恐懼意識, 為什麽?對於封建時代的文人來說,做官 做高官是他的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可是他現在已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那麽為什麽他還那麽擔心呢?我們說,人當什麽都有的時候,就想長期地擁有它.可是人的生命不是由自己掌控的,而至於什麽時候死,又是不能事先預知的,所以他時常有一種擔憂,為什麽他總是喜歡歌女給他祝壽呢?就害怕自己哪一天生命驟然截止,
而不能享有目前所擁有的一切,所以總是希望人們祝自己長壽.我們總是在他的詞裏麵讀出
淡淡的憂傷,為什麽有這淡淡的憂傷?人生短暫、富貴難存的淡淡的哀傷, 是他身居高位 幻想長期擁有, 而又恐懼哪一天失去的一種典型的心理折射.

李商隱和晏殊,不同的人生故事。我個人更喜歡李義山,因為他的詞更細膩, 更富有哲理, 更能引起共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