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當代緬甸內觀傳統的興起及“幹觀者”的爭論

(2018-03-11 05:16:38) 下一個
http://www.nanchuanfofa.com/dangdaimiandianneiguanchuantongdexingqijiganguanzhedezhenglun/

溫宗堃

澳洲昆士蘭大學 曆史、哲學、宗教與古典文獻學院 博士候選人

3. 巴利學界對於“幹觀者”的諍論

二十世紀巴利學界對“幹觀者”的諍論,便是在緬甸內觀修行傳統尤其是馬哈希係統,逐漸從緬甸傳播到其它上座部佛教國家乃至世界各地的過程中展開。諍論的開端,始自錫蘭學者對馬哈希尊者關於“心清淨”的論述所作的批判,在此之後,“幹觀者”的問題逐漸引起部分巴利學者的關注。

 

3.1 不重視禪那的內觀修行傳統

在《清淨智論》中,馬哈希尊者依據巴利注釋書將修行的方式分成“止乘者”與“幹觀者”二類。基於這個立場,馬哈希尊者教導禪修者略過禪那的修習[56],以腹部起伏為坐禪的根本業處(mūlakamma??hāna)[57],直接嚐試觀察五蘊身、心現象的生、滅,以修習內觀。就七清淨的修行次第而言,他認為第二階段的“心清淨”可以藉由觀察五蘊所證得的欲界“剎那定”(kha?ikasamādhi)而達成。

在近代緬甸,此類不強調禪那的修行方式並非始自馬哈希尊者,第一位在著作中教導略去禪那的幹觀者修行方式的緬甸禪師是雷迪尊者。他的《菩提分燈論》便是以“幹觀預流者”為目標而寫[58]。在該書中,他提到:“十五‘行法’(cara?adhamma),是得禪那者(jhā?alābhī)所有;就幹觀者而言,他們沒有得禪那,隻有十一行法。”[59]在《道支燈論》中,雷迪尊者從戒、定、慧三學的體係說明幹觀者如何修習八支聖道:“依據幹觀者的方法,行者不另外修習奢摩他、安般念等。在得八支道的戒蘊三支〔正語、正業、正命〕後,就修習八支道的慧蘊〔正見、正思惟〕,而八支道的定蘊三支〔正精進、正念、正定〕隨著慧蘊二支一起產生。”[60]雷迪尊者指出幹觀者的修習方法:“在成就戒清淨並建立身至念後,不循奢摩他的道路,而依循內觀的道路。這即是純觀乘者的方式。”[61]雷迪尊者所說的身至念,乃指十三種身念處的任一種[62],而他常教導的是其中的“出入息念”。就他的觀點而言,即使未達禪那甚至未達近行定,藉由身至念所建立的初步定力,也足夠用以開始修習內觀。[63]他在《安般念燈論》中明確地表示:“證二禪之後方修內觀也是可以的。或者在證初禪之後,或在近行定之後,或者隨息的階段之後,甚至可在數息階段克服心散亂的傾向之後,即修習內觀。”[64]

因此承繼雷迪尊者的內觀教學(包含烏巴慶、莫因尊者等)以及受其禪法影響的韋布尊者、莫哥尊者的教導,雖然在修習內觀之前先修習出入息念,但他們並不要求禪修者證得“禪那”。禪修者在獲得某程度的定力(剎那定或近行定)之後,或修習幾天的出入息念之後,便開始轉修內觀。可以說,除了少數禪師如帕奧尊者(Pa-Auk Sayadaw, 1934-)以教導先得禪那後修內觀的止乘者禪修方法著稱以外[65],普遍而言,二十世紀緬甸的內觀修行多不重視“禪那”(jhāna)的修習。[66]

關於緬甸這種不重視“禪那”而強調觀察五蘊身、心現象的“純觀”方法,上文提到的德國向智尊者在其《佛教禪修的心要》一書中就此曾指出,雖然在佛典中結合止、觀的修習是最常見的,但是描述“幹觀”的經典也不少。他說:“雖然‘幹觀’(sukkhavipassanā)這一語詞沒有出現在經藏(Sutta-Pi?aka)中,但經藏中有許多經典說明了這種禪修方法,在這些教導和例子中,〔禪修者〕在透徹觀察真實法之後,即證入聖者的境界,並沒有事先證得禪那。”[67]在向智尊者之前,錫蘭的金剛智尊者(Paravabhera Vajirañā?a Thera)在其博士論文《佛教禪修的理論與實踐》[68]中也肯定“幹觀者”的正統性,他說:“在佛教的係統中,透過使用“遍處”和其它修定的方法所得的“禪那”並不是唯一獲得波羅蜜的方法,它也不是絕對必要的。比如說,就證得阿羅漢而言,它就不是絕對必要,因為我們讀到所謂的“sukkhavipassakā”(字麵意是 “幹觀者”)的阿羅漢。”[69]

然而,支持無禪那“純觀者”理論的正統性,或認為它有三藏典據的觀點,顯然不是巴利學界所共有的一致意見。以下,即扼要地介紹巴利學者們針對不得禪那的“幹觀者”所做的相關評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