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淨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04

(2018-02-28 08:03:45) 下一個
唯識學概要講記04

淨界法師

    【22】如何把彌陀的功德轉化成你的功德呢?

    請打開講義第十三麵。

    那麽我們淨土宗的修學,它是一個本尊相應的法門。也就是說我們臨命終呢,是仰仗彌陀本願的攝受而往生的。但關鍵是我們怎麽去跟彌陀感應道交?就是說彌陀的本願功德它是已經存在的,但是你必須把它啟動起來,套一句蕅益大師的專業名詞,叫轉他成自

    你如何把彌陀的功德轉化成你的功德呢?那麽轉他成自的重點有兩個,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第一個提起佛號,第二個順從本願。所以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你念佛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數量的問題,第二個是本質的問題。從淨土宗的角度,佛號多多益善,因為那個佛號,它是一個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莊嚴。所以佛號進入到我們心中,的確會產生一種熏習的力量,不思議心、不思議變,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號真的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加持力,的確會讓我們業障消除、福慧增長。

    但是你要往生,那就不是提起佛號而已啊!那就是一個思想的問題,你必須要順從本願!我們以前都是怎麽樣呢?順從娑婆世界,這就是我們為什麽會一次一次的輪回,為什麽我們死了以後,正常人來生一定要在三界得果報,你跑不掉的,你哪兒都去不了,涅你也去不了,淨土你也去不了。正常人死了以後,一定要在三界再得一個果報,因為你對娑婆世界太順從,問題就在這兒。

    所以我們必須要調整我們的心態,要把順從娑婆式的心態,調整為順從彌陀的功德。但是我們從一種雜染的緣起,要轉換成清淨的緣起,這個中間一個很重要的過渡是什麽?空性的智慧!說實在的你沒有空性,你不可能直接從雜染的順從轉成清淨的順從,你轉不過來的,一定是先把它歸零,再重新開始。一個人不修空性,我不相信你能夠把厭離娑婆直接轉成欣求極樂,很難的。你不把過去的空掉,你不可能重新開始嘛!你帶著雜染的緣起去念佛,所有的佛號都雜染。所以空正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讓你的人生重新開始,讓你的生命重新歸零。所以念佛的本質,就是你的心理的素質,你的智慧的水平的觀照。其實念佛的本質,比念佛的數目更重要,因為你的心態你順從娑婆世界,沒有順從本願,你所念的佛號全部夾雜生死業力,沒有一句佛號是順從本願的。諸位你平常創造的都是生死業力的佛號,你臨終的時候,怎麽可能出現往生願力的佛號呢?那個佛號從哪裏來?因為你沒有這種心理準備嘛!所以改變你,提升你佛號的本質,就變得很重要了,你不能隻是創造佛號。創造佛號誰都會創造,一句佛號念誦聽,你自己創造一個音聲你聽得到,這個就是一句佛號。關鍵是它可不可以往生?不一定。我相信它是一個很殊勝的資糧,但是,是不是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那就不一定了。

所以我們為什麽所有的事修都要理觀?就是你的心理素質不提升,所有的佛號就不可能提升,因為它是你的心創造出來的,不是佛號有問題,是你的心有問題。所以益大師在講淨土法門的時候,他開宗明義,是心作佛,所以才有可能是心是佛。你的心態不隨順佛陀,你創造不出跟佛陀相應的佛號,因為你的心態決定了佛號的狀態。我們不可能達到佛陀的境界,但是你起碼順從嘛,你至少你是跟佛陀同一個道路嘛,你不能抗拒佛陀嘛,你不能背道而馳。我達不到佛陀的境界,但至少我順從。所以這個從一個對娑婆世界的愛取,而轉化成對極樂世界的欣求,空性的智慧,先把它重新歸零,再重新出發,所以這個空性的智慧,就扮演重要角色。

【23】性相如何圓融呢?

    那麽這樣空性的智慧跟淨土的事修的佛號到底應該怎麽融通呢?這個我們就要談一談了,就是這個性相圓融的問題了。很多人強調空性,結果就偏空了;有些人一路念佛,忽略了空性,結果沒辦法調整自己的心態。那麽理觀事修之間的平衡,值得我們談一談。

    好,我們看這段的憨山大師的開示:

    【夫相宗百法者,正的示萬法唯識之旨也,以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以此識有覺不覺義,其覺義者乃一心真如,為一切眾生正因佛性,其不覺義者,乃根本無明,迷此一心而成識體。】

    好,那麽這個地方講到這個性宗的這個不生滅跟相宗的生滅這兩個怎麽調和?

    我們看第一段相宗的唯識的重點在萬法唯識,它從生滅因緣來開展人生,它務實的麵對輪回的問題。當然性宗講萬法唯心,這個心就是比較清淨的,不帶雜染的。但是唯識學呢,它是從萬法唯識,一切萬法,都是我們凡夫的情識所變現的,當然這個情識主要是受想行三個作用。那麽以不生滅心跟生滅的因緣和合,成阿賴耶識。

    唯識學它認為輪回有一個很重要的根本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兩個功能,第一個是怎麽樣?變現果報。這個果報又刺激你的內心,你又造業,造業以後呢,它又要儲存業力。

    所以阿賴耶識,第一它成熟以後呢,它就變現果報。它這個業還沒有成熟呢,它就收集業力,等到業力一直到成熟又變現果報,所以它兩個功能。那麽阿賴耶識,它作為一個生命的大倉庫,它有兩個特質,它是生滅跟不生滅的和合。這樣講好了,阿賴耶識的本體是不生滅的。諸位,你們知道阿賴耶識怎麽來嗎?我們上次講過,它是從真如一念不覺而來,它是本來麵目以後,一念不覺變成阿賴耶識,所以它的本體是不生滅的,但是它的作用是生滅的,因果嘛,因緣果報就是生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天台宗它講出一個真如的概念很清楚。它說我們的阿賴耶識有沒有真如?當然有嘛!它有不生滅性;佛陀有沒有真如?當然有嘛!那麽我們怎麽區分我心中的真如跟佛陀的真如差在哪裏呢?智者大師講得好,他說啊,我們的真如叫在纏真如,就是一念的清淨心當中呢,被兩個東西纏繞了:一個生死業力,一個顛倒妄想。但是呢,真如的本質沒變,它還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具足無量的性功德。隻是我們呢,不想回光返照,去把這個功德開顯出來而已,我們選擇向外攀緣。所以我們凡夫的真如叫作在纏真如,佛陀的真如叫出纏真如,自在,他沒有生死業力,沒有顛倒妄想的幹擾,所以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我們這種真如是不自在,但是不自在,他的本性真如沒有失掉,它還是真如,隻是在纏真如。所以阿賴耶識就叫在纏真如,它的本質是不生滅的,但是它被無量無邊的業力,無量無邊的妄想包住了,所以變成阿賴耶識了。

    那麽這阿賴耶識有覺跟不覺兩種選擇。當我們選擇覺悟,就是回光返照,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時候,把這種纏繞的業力跟妄想,慢慢的把它降低,我們就趨向於清淨的一心真如,這是我們一切的佛性;當我們選擇向外攀緣跟著感覺走,那麽我們的生命,就離真如越走越遠了,就走上了根本無明,這就是成就一個凡夫的識體了。所以你攀緣心越重的人,大概你離家就越離越遠。

    那麽這個地方跟性相圓融,有什麽差別呢?我們解釋一下。

    當然性宗強調不生滅心,那麽相宗是強調一種調伏對治,它從因緣上調伏對治,它強調生滅的因緣。這個生滅跟不生滅,自古以來就有很高的爭執。那麽最高的分界線就是在六祖大師的那一塊,產生很大的分界線。我們都知道六祖大師得法的因緣,就五祖他年紀大了,他希望他的弟子,把多年的修學心得寫出一個偈頌,看哪一個偈頌比較合乎佛陀的真實義,就把這個法傳給他。他傳法不傳人,依法不依人,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徒弟,隻要你的法接近佛陀,你就有資格做領導者。那麽當然後來兩個人提出了他的心得,第一個就是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的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大家都知道誰得法了嘛!對不對?那麽為什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法?因為他把真如的根本,不生滅性詮釋出來。所以從這個偈頌以後,中國佛教就重視不生滅而忽略了生滅的因緣。所以後世的祖師們,就為神秀大師喊冤啊,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句話沒錯嘛!難道你不需要事修嗎?你每天拜佛,也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呀。

    那應該怎麽辦呢?所以你看那個《金剛經》有一個偈頌,有一個祖師注解得很好。《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為《金剛經》強調不生滅性,所以隻要生滅的,全部打入第二義諦,猶是階下漢。隻要你能夠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這個人就沒有悟入佛道對不對?這句話是合理的。後來祖師注解說,若離色見我,離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也對啊!你拜佛是不是要借一個佛像呢?你可以對牆壁拜佛嗎?哪一個人家裏麵是對牆壁拜佛的?借相修心嘛!對不對?你念佛難道你不出聲嗎?音聲,對不對?所以那這樣講的話,佛法不是矛盾嗎?一下子又要見色,一下子離色,它是這樣子的,站在不生滅的角度來修生滅,這個是最圓融的。站在不生滅的角度,就是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處理你這些複雜的輪回問題。

    理觀用性宗,事修用唯識,它是這樣子,佛陀是教我們這樣設計的。理觀的時候,你把自己想成佛陀;你拜懺的時候,把自己想成凡夫。這樣你們能夠理解嗎

    有一個密宗的上師,他一個得力的弟子,跟這個上師學了幾年以後,他說:師父你這整個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個理觀的智慧我全部都學會了,那你有更高的東西嗎?上師說:沒有了,佛陀傳到祖師,祖師傳給我,我也如是傳給你,如是我聞,那麽我如是的宣說,你現在所覺悟的道理,就是佛陀的真實義了,沒有其他的。這弟子就要告假了,跟上師告假,要出門的時候,上師說,回來,還一個法沒有傳給你,把衣服打開,啪!他那個大禮拜,拜得整個皮膚都變成厚厚的繭!他說:我的這個拜懺的事修的功夫要傳給你,理觀不礙事修,雖然觀一切法空,但是還是要乖乖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所以你不能偏理,不能執理廢事,你也不能執事昧理,所以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那麽你說,我還有什麽事可以做呢?你有如夢如幻的罪業要懺除,你有如夢如幻的執著要出離,所以你必須要理觀不礙事修,事修不礙理觀。理觀是一種理想化的觀照,你必須要這樣觀照對你有好處,你把自己觀想成佛陀,你才有辦法產生大的突破。所以理觀要圓融,事修要務實。等到你拜懺的時候,你就要觀想我真的是業障凡夫了,我需要乖乖的拜八十八佛,我需要佛力的加持。所以我希望大家這個理觀跟事修,你要達到一個平衡點。你入理觀的時候,你的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你的心有無量的圓滿的功德,隻要你願意回光返照,隻要你願意重新開始,你就可以跟佛陀完全一樣。但是你從理觀出來的時候,該念佛念佛,該持戒持戒,該拜懺拜懺,這個就叫性相圓融。所以你唯識學最好能夠跟《楞嚴經》《法華經》的配合。就是理觀我們采取《楞嚴經》《法華經》的理觀,但是事修我們好好的用第六意識的修觀來懺悔業障,向外懺悔業障,靠第六意識的修觀,向內調整第七意識,事修根據唯識,這個是一個性相圓融的一個方法。

    【24】八識的個別體性——什麽是第八識?

    好,我們看下一段。那麽到這裏,我們整個唯識的總說都已經說明了,我們接下來各別各別的解釋,八識的個別體性。

那麽我們整個輪回的力量,除了外在的生死業力以外,其實都是第八識在那個地方錯誤的作用造成的。我們的思想,這個八識的作用產生嚴重的盲點,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前八識,就變得很重要了。這個八識,那麽我們一般了解八識,分成三類:一個是明第八識,一個是明第七意識,第三個明前六識。首先我們看第八識,第八識先解釋它的名稱,再解釋它的義理,最後做一個總結。好,我們先把它的名稱念一遍:

【第八識——藏:一、自相——阿賴耶識;二、因相
——一切種識;三、果相——異熟識。】

    好,那麽第八識其實它的正常的功能,它有三種功能:兩種是正常,一個是不正常。它的正常功能,一個是因相,一個是果相,我們解釋因相。

    因相,就是第八識,它有含藏一切種子的功能。當我們一次的生命結束以後,我們的生命消失了,但是有些東西沒有消失,就是你所做的一切的行為,你創造出的任何的思想,都被記錄下來了,這個東西沒有消失掉。

    所以我們每一期的生命,或多或少在阿賴耶識都留下一些痕跡,留下一些功能,或多或少。你生命長一點,你留下的功能多一點,你在這一期生命時間很短,留下的功能少一點。

    那麽第八識,它本身能夠把因地的善惡業,把它形成種子保存下來。

    第二個當這個種子成熟以後,它有變現果報的功能,它成熟,為什麽成熟的這個熟加一個異呢?因為它成熟的過程有差異,時間的差異、本質的差異、數量的差異。所以當這個因地的種子,第八識成熟以後,它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本質、不同的數目,把它變現成果報,叫做異熟。那麽這兩種功能都是正常的喔,正常的,這個無可厚非的。但是不正常的就在自相——阿賴耶識。

    第七意識它這個執著,它執著第八識為我,它把第八識所有的業力,創造一個自我意識來掌控這個業力,所以這個問題就在這裏了,阿賴耶識,一種自我意識,自我的相狀,這個是第七意識造成的。我們對所有人事的執著,你慢慢的觀察,一定有一個自我意識在那邊活動,一定有的。如果你沒有自我意識那個主宰性,你不想主宰它,你不可能執著它的。任何一個執著,你都想主宰,一定有一個自我的概念,這個叫做阿賴耶。

    好,我們把這個第八識的功能,以一個偈頌把它描繪出來,請合掌: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那麽這個偈頌,它先講譬喻再講合法。首先它用一個大海,大海本來是平靜的,相對平靜,但是它為什麽起風浪呢?因為遇到猛風的吹動。這個風往東邊吹,就創造一個往東邊的風浪,這個風往西邊吹,就創造一個西邊的風浪。所以就使令這個平靜的大海,產生一個廣大的波浪,而鼓動了一個溟壑。溟壑,一個黑暗的一個深淵,一個很深的大海因為有這個風一吹,就創造很大的波浪,而這個波浪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沒有斷絕的時候。一個前麵的波浪結束了,馬上創造下一個波浪。那麽這個譬喻是譬喻什麽呢?說藏識海常住,我們的阿賴耶識就跟大海一樣,它含藏無量無邊的善惡業力,它恒常相續的在那個地方停著,那你來生到底是哪一個得果報呢?就臨終的時候的業力來刺激你,境界風所動,就創造了種種的前七識的心識的活動,那麽這個騰躍而轉生。

    這個境界風所吹,有兩說,約平常,我們的內心活動,正常人的心態完全受外境的影響,心隨境轉。當然外境要刺激你,它要透過一個東西,我們剛剛說過透過什麽?對,感受。對,它會先給你一個感受,讓你產生歡喜跟討厭。所以我們對於感受的抗拒,就變得很重要了。

    所以第六意識,真正修觀的人他要注意兩項:第一個向外抗拒感受,第二個向內對治執著。這第六意識它做兩件事情。所以我們的心識的主要活動呢,第一個受到外境的刺激,平常是外境,臨終的時候就中陰身,你臨終的時候,你該去哪裏的時候,你看為什麽《楞嚴經》說,為什麽他會到地獄的火去呢?哪一個人會喜歡地獄的火呢,產生愛取?我怎麽可能臨終的時候出現地獄火,產生愛取呢?不是的。它是這樣,你注該要到地獄的火去,你臨終的時候,你的中陰身全身產生冰冷,冷得特別厲害,蓋棉被都沒有用,然後你臨終的時候,看到溫暖的火,你就撲過去,結果變成地獄的火,是這樣子的。那麽臨終的時候,那個境界那個所緣境,那個溫暖的火是怎麽來呢?就是你的業力變現出來的。

    所以臨終的時候,就中陰身對你的牽動,就隻有境界風所吹,平常就是你人事的境界。那麽這個地方是說明說,我們人生的輪回,來自於有業力刺激你的思想,由思想又創造業力,然後這個業力又刺激思想,業力跟思想的交互作用,使令我們的生命就生生世世的輪回下去了,騰躍而轉生。

    那麽當然它的業力跟思想的轉換點,就靠第八識的保存跟第八識的變現。第八識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換站。好,這個是第八識的一個因跟果兩種相貌。

    【25】八識的個別體性——第八識的義理(一)

    我們看它的義理,義理當中,第八識它有兩種功能,第一個是凡夫的第八識,有漏的第八識,第二個是聖人的第八識。我們先看凡夫的第八識,看第一個: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那麽凡夫的第八識呢,首先我們看它的體性: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三藏」,這個三藏我們前麵說過,它有自相、因相、果相,它三種功能,總而言之就是第八識。第八識是廣大無邊的,你有本事輪回下去,它就有本事繼續把你的功能保存下去,它就有本事把你的果報一次一次的變現出來,它不會停止的,隻要你有本事輪回,它就有本事陪著你。所以淵深七浪境為風,它不斷的創造你的前七識的活動。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呢,它就變現一個人的前七識;當你是一個天人的時候,它變成天人;那你如果是一個螞蟻,它就變成一個螞蟻的受想行識。這個是講到第八識的一個體性,它不會停止的,除非你做改變。第二個它的作用有兩個,受熏持種,這是第一個,它因地受熏持種。第二個根身器,它的果報。我們看受熏。這個受熏,第八識受前七識的熏習,尤其是第六第七是非常厲害的。什麽叫受熏?就是說兩個不同的東西,但是你把它放在一起,某甲跟某乙,它們會互相的產生熏習,某甲的功能會跑到某乙,某乙的功能會跑到某甲。比方說你拿一個手帕放在佛堂,佛堂有這個沉香嘛,對不對?那麽沉香跟手帕是兩個東西吧,但是這個手帕它會受熏,它會受到這個沉香的熏習,這個手帕變成有沉香的味道,第八識也是這樣子。第八識本身不造業,那它為什麽有業力呢?因為它老是跟第六第七在一起嘛,第六、第七老是造業嘛!結果造業的時候,它業力起現行的時候,它呢,諸位都知道業力是生滅的嘛。你剛剛拜了一部八十八佛,現在呢,現在沒了嘛,那每一個動作都沒有了,但是你在拜佛的過程當中,那個刹那刹那生滅的身口意的活動,它熏習第八識形成一個叫種子,一種善的無漏的善根種子,這叫熏習、受熏。受熏以後呢,它成為這個種子,它又把這個種子牢牢的抓住,持種。

    比方說孟子,當然孟子有成就,我們相信他過去有善根,但是你不能忽略這個熏習的重要,你看孟子他剛開始,他媽媽住在墳墓旁邊的時候,孟子從小看到有人在做祭祀,敲鑼打鼓,他就學祭祀。他媽媽一看不對,這樣後續下去的熏習不好,把他搬到菜市場旁邊。孟子看到有人在買賣,就開始學買賣,他媽媽覺得這個熏習也不好,就把他搬到學校旁邊,就看到很多人讀書,他也跟人家讀書,結果變成孟子。所以你說後天的熏習也很重要,受熏持種嘛,第八識本來沒有意見嘛。所以這個佛號,說實在多多益善。因為你的佛號進入到你的心中,它會產生熏習。但是你怎麽引導佛號,就是善根的問題了!所以第八識本身它沒有造業的功能,但是它有本事把第六第七造的業,把它收集過來,把它保存起來,叫做受熏持種,它就有這個本事。它接受前七識的善惡的行為的熏習,而成就一種種子,然後呢,它牢牢的把它保存下來,一直到它成熟的時候就變成根身器。時間到的時候,能量存到一個程度,變成了正報的根身跟依報的器世間。如果你是善業起現行,就變成一個人的根身器界;如果你是罪業起現行,就變成一個三惡道的根身器界。那麽第八識在生命當中呢,去後來先作主公。來的時候它最先來,所以母胎最先入胎的是第八識。小孩子在母親的身體裏麵,他沒有感受也沒有執著,剛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個心識。一個心識他就住在那個父精母血那個色法裏麵,叫做名色,它最先到。那麽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呢,它最後離開。所以你看你生命結束的時候,前五識開始破壞,你開始沒有感覺了,別人跟你講話你也聽不到了,前五識慢慢的往內收,前五識就消失了,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你的意識也沒有了,第七意識的執著也沒有了,這個時候臨終的時候,到最後的時候完全回歸到一個第八識,沒有感覺,沒有好壞的第八識,然後第八識一離開,佛法就定義這個人死亡了。所以第八識是最後離開,它最早來到人世間,最晚離開,「去後」它是來先作主公,作主公不是說它可以作主了,是它裏麵阿賴耶識的業力作主。其實說你來生要去哪裏,你也做不了主,是第八識裏麵的業力會引導它去得果報。那麽這個說明我們整個第八識的體性跟作用有漏的情況。

    【26】八識的個別體性——第八識的義理(二)

    我們再看看無漏的情況: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第八識的轉變從這個偈頌,這個是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它是兩個角度,第一個不動地,八地,到了八地以後,破壞了阿賴耶識的功能,這個自我意識的功能破壞了。所以阿賴耶識到了這個第八地以後,它沒有阿賴耶識的功能了。所以這個第八識不能在三界得果報,因為它沒有自我意識。它雖然有無量無邊的業力,我們知道,業力要自我意識的愛取去激發它。所以他八地菩薩,他的我執被我空的智慧破壞了,所以八地菩薩沒有生死輪回了。他那個生死的業力,就永遠進入睡眠狀態了,沒有人可以激發它了,它不可能再變成枝葉花果了,這個種子就是枯萎了,這個是第一個,到了八地菩薩。

    那麽因緣果報完全消失呢,金剛道後,金剛道是什麽時候呢?就是等覺菩薩最後要成佛,最後一個念頭叫做入金剛的道心,然後從金剛道心裏麵修我空觀、法空觀,把第八識的異熟的因果也破壞了。所以世間上隻有一個人是不落因果的,是佛陀。聖人都還有因果,比方說目犍連尊者,諸位知道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嘛,對不對?他死亡的這個公案是說,執杖外道有一天開會,外道開會說這個佛陀一出世以後,把我們這些信徒的供養都搶走了。這個罪魁禍首是誰呢?是目犍連尊者。因為他神通太厲害了,他跟人家講說他的前因後果,那每一個人都相信了,所以我們今天要把佛陀打敗,必須把目犍連尊者給殺死,這個開會大家都同意了。所以這個五百個執杖外道,決定以後呢,就拿了棍棒,來到了這個目犍連尊者的寮房。早上到的時候,目犍連尊者,當然他一看就知道怎麽回事了,他以神通力呀,從門縫裏麵就飛到虛空就跑走了。執杖外道找不到人就下山了,下山以後目犍連尊者又回來了。到中午的時候,執杖外道又來了,目犍連尊者又用神通力又跑走了。到黃昏的時候又來,目犍連尊者知道他的業報成熟,他沒有必要再逃避了,所以他就沒有走,結果他的色身被打成肉醬,連骨頭都被打碎了。打碎以後呢,當然目犍連尊者是不可思議的神通,執杖外道離開以後,他用神通力把他色身恢複原狀,跟佛陀頂禮以後才入涅入涅以後呢,這個事情就傳開來。這個當時的阿奢世國王非常生氣,就調查是誰做的,是執杖外道,阿奢世王就把這個執杖外道,五百個執杖外道全部抓來,用火全部燒死。燒死以後當然這個弟子們為了目犍連尊者很悲傷了。

    有人就問佛陀說啊,目犍連尊者修行這樣好,他被執杖外道殺死,這兩個不稱合,這他的死跟他的修道的道力不稱合,佛陀說,的確從表相來看,目犍連尊者的死,跟他的這種聖人的境界是不稱合,但從因果的角度是稱合的,從第八識異熟識的角度是稱合的。就是說從第六意識的角度,目犍連尊者第六第七識修得很幹淨,對不對?但他第八識還沒有幹淨嘛!就是說你看他的第六意識,清淨莊嚴;你看他的第七意識也還不錯,至少他的我空、他的我執也沒有了,第七意識也相對幹淨。但是問題他的第八識的異熟識,沒有消滅。佛陀說目犍連尊者以前,他是一個年輕人的時候,他對他父母親本來很孝順,後來長大以後結婚了,娶了一個太太,他就帶他太太兩個孝順他的年老的父母。結果他去工作的時候,他老婆跟他父母關係沒有處好。沒有處好呢,他老婆回來就經常抱怨她的公公婆婆怎麽怎麽地。那目犍連尊者聽久了以後,當然他剛開始不相信,聽久了以後也受到影響就懷恨在心。所以兩個人就計謀利用晚上,把他年老的爸爸媽媽送到森林裏麵去,假裝強盜就用亂棒把他父母打死。打死以後這個年輕人,就目犍連尊者的前身,直墮地獄去了。佛陀說入火燒地獄,火燒地獄經過幾劫以後出來,受這種餘報,被木杖打死的餘報。

    所以金剛道後異熟空,就是說即便你是聖人,你還沒有成佛之前,你就脫不了因果。所以大修行人還是落因果,隻有一個人不落因果——佛陀。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佛陀任何的果報對他來說,全部是大般涅。即便佛陀的應化身來到人世間,他還有一些餘報。你看他吃馬麥,你看《楞嚴經》怎麽解釋馬麥,入此人口成甘露味。那個外麵的馬麥,阿羅漢吃馬麥變成真的是馬麥,但是這個馬麥跟佛陀的舌頭一接觸以後變成甘露味。佛陀沒有因果,佛陀是金剛道後異熟空,他的生命完全是萬德莊嚴。所以說第八識的轉變,第一個了分段生死,八地;第二個,因緣果報全部結束,就是成佛,金剛道後異熟空。

    那麽異熟空以後,後麵是怎麽回事呢?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這個時候他有兩個功能,第一個是無垢的,無垢是指他的破妄,最後的結果是清淨的。那麽他的生善,他種種的波羅蜜呢,就變成大圓鏡智了,四智菩提,無量的波羅蜜,無量的功德妙用。

    你看佛陀有一個公案,你就知道什麽叫做大圓鏡智了。佛陀有一次,提婆達多不是害佛陀嗎?他把這個象灌醉,灌醉以後用那個鞭子打這個象,醉象就往佛陀的方向衝過來。阿羅漢看到醉象以後,趕快用神通力飛到虛空去了;佛陀的大圓鏡智跟象接觸的時候,他自然生起慈心三昧。他的手就舉起來,舉起來以後這個手出現五個獅子頭。這個象它喝醉了酒,看到獅子就醒過來了,看到獅子以後趕快趴在地上不敢動。那麽是什麽力量讓佛陀能夠產生這樣強大的轉化力量呢?大圓鏡智!所以阿羅漢遇到因果的時候,他隻能夠保護自己,他不能夠轉化外境。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他因地的時候隻修我空觀,所以他沒有修法空觀,他於法不得自在。阿羅漢隻能夠了生死,但是他不能夠說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不能轉變外境,不可以。所以佛陀是內外都自在,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佛陀一念的清淨莊嚴的慈悲心,經常白天晚上觀照十方眾生,看哪一個眾生因緣成熟了沒有,那麽來度化眾生,這個是第八識的妙用。

    好,我們今天先講到第八識。我們留一點時間,跟大家討論一下這個第八識。第八識等於是我們的一個倉庫,當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回到第八識,當我們生命開始的時候,從第八識出發。就是我們一個生命,換成另外一個生命的時候,它扮演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轉換點,去後來先作主公。那麽它平常當然兩個功能:因地含藏種子,果地變現果報。這樣講好了,就是說有一個人他每天做買賣,他出去以後回來呢,或多或少都會換一些東西回來,有些東西是對身體有害的,有些是對身體有益的。那麽這個第六意識做買賣回來以後,他就往倉庫裏麵一丟。倉庫就有很多東西,有好有壞的,但是他也不想處理,反正他心隻是想向外攀緣。等到這個人有一天學佛了,他知道這個倉庫該整理的時候了,該麵對它了。那麽他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把不好的東西慢慢的減少,把好的東西慢慢增加,就是先處理業力這一塊。但是徹底的呢,必須把這個倉庫拆掉,破壞阿賴耶識,就是修我空觀法空觀,把阿賴耶識破壞掉,把它轉成真如,這徹底。我們剛開始先求斷惡修善,然後再最後進入到轉凡成聖,這個就是第八識。好,大家對第八識還有什麽問題沒有?可以提出來。

    第八識本身不造業哦,它本身不造業,它本身也沒有好壞,第八識本身沒有好壞,它非善非惡,但是它會記錄善惡,它會把善惡保存起來,它本身是非善非惡,它完全沒有意見。所以你在造善的時候,它也不勸你,它也不阻撓你,它就在旁邊候著,它就把你造的業全部收集起來,它是一個非善非惡的識體。

    【27】我們如何去改變我們的第八識?

    師父慈悲,阿彌陀佛!師父剛講到第八識,最究竟的方法就是把倉庫拆掉,那這個拆的時候,下手處是在它起現行的時候才有得拆,才用智慧觀照去拆,是不是?

    第八識其實它經常起現行,它沒有休息的時候。八識裏麵有兩個識是不休息的,一個第七,一個第八,叫恒常心所,它白天晚上不休息的。前六識會休息,你睡覺的時候前六識,你不做夢的時候前六識是全麵休息,第七第八識它沒有休息。但是你拆第八識,你要改變第八識,要從第七意識下手。因為第七意識的我執深深的主導第八識。所以我們在研究唯識的時候,你除了研究它當體的功能,你還要注意它之間的互動,它們之間會互動的。第八第七密切互動,第七第六也密切互動,第六前五也密切互動,它會顯現一種互動關係。所以你要破壞第八識,要從第七意識下手,因為它的我愛執是第七意識引起的,它本來是變成因果嘛,對不對?那麽因果裏麵有一個我,我去造業,我去得果報,那個我的概念是第七意識給它的。所以第七意識一轉,第八識就跟著轉,所以六七因中轉嘛,對不對?五八果中圓。在因地裏麵要改變的隻有第六第七,六七嘛,五八是配合的,你六七轉,五八就跟著轉,感受也跟著轉,第八識也跟著轉。

    所以你因地的時候,注意第六第七就好了。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我們淨土宗的人,我們今生不可能破壞第八識,這是一個現實,但是你最好把第八識的勢力,降到最低,你必須把你的清淨心,所攝受的信願的力量加強,你臨終不能讓第八識來主導你,你要第八識來主導你,你就完了,你就隨業你就流轉了。所以我們臨終的時候,要在第八識沒有啟動之前,你還沒有死亡之前,你的正念就要提起來。

    所以隨念往生沒有經過死亡,沒有經過第八識。一旦第八識開始活動,你就完了。第八識的勢力不是你可以控製的,所以淨土宗是要在第八識還沒有活動之前先下手,你趕快提起正念跟彌陀感應道交,靠第六意識隨念到淨土去。一旦你的第六意識進入悶絕,第六意識開始不活動的時候,由第八識主導的時候,你就不可能往生了。一個人臨終隻要進入昏睡狀態,你就百分之百不可能往生。因為你根本隨念往生那個第六意識的正念失掉了,完全第八識主導的時候,你不可能往生了。第八識它是一個有漏業力的根本,所以你必須在第六意識清楚的時候,就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第八識還沒有出手之前,你就要先下手,完成感應道交。一旦第八識開始活動,你就沒機會了。

    沒有問題就是全部懂了。當然第八識,我們知道有這麽回事,因為我們修行也不能從第八識下手,因為它是被動的,它隻是一個倉庫,其實它很無辜,它隻是一個因果的一個攝持者跟變現者,那麽真正主導它的當然是第七意識,當然第七意識也受第六意識的影響。

    好,那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裏,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