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你不快樂是因為活得不坦蕩

(2017-02-27 23:14:00) 下一個

作者:一誠長老

戒律當中,每一條戒都有其製戒的緣起。例如淫戒的製定,就是源於這樣一件事:

世尊在毗舍離國的時候,有位迦蘭陀村須提那子,是村中財寶很多的富家子弟,由於對佛法信心牢固,因而跟隨佛陀出家行道。當時穀貴,比丘乞食難得,須提那子心想:“不如帶比丘們前往故居迦蘭陀村乞食,因為是我故居的緣故,就能大行利養,得修梵行。也可使我的族人趁此因緣行布施,作福德。”於是帶領諸比丘前往迦蘭陀村。

當時,須提那子的母親聽說兒子帶著比丘們還歸本村,便前往迎接,並勸他還俗:“你父親已經死了,你祖父及你父親所留下來的家財無量,現在沒有人繼承,你應該舍道還俗,好好地守護、愛惜我們的家財。”須提那子即答母言:“我不能舍道,我現樂行梵行,修無上道。”如此三勸三答,兒子始終不肯還俗。

其母便舍之而去,回到家裏告訴媳婦:“你月水來的時候,記得告訴我。”媳婦自知月水時至,即告訴母親。於是母親要她把初嫁衣服穿上,帶到兒子的住所,勸他還俗。但他始終還是不願,母親沒有辦法,就告訴他說:“你的媳婦華水已出,現在正好可以結胎安子,使我們家族不至斷種。”兒子告訴母親:“這事簡單,我可以做。”當時由於佛尚未製戒,須提那子不知、不見欲穢,便捉住媳婦的手臂,帶到至園中屏障之處,三行不淨。

須提那子犯了惡事,作了不淨行,煩惱得很,經常悶悶不樂,其他的比丘見了問他:“你修梵行很發心,為什麽不快樂呢?”過去的人很直爽,做了什麽事都講給比丘聽。他說:“我犯了惡事,犯了不淨行。”比丘們就將這個因緣一五一十地告白世尊。世尊問了須提那子所犯之事後苛責言:“你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非淨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

正因為發生了這件事,後來世尊才製定了淫戒。戒的存在,無論是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還是從世間的角度來看,它本質的目的都不是為了束縛人的言行,而是為了讓人活得坦蕩,內心沒有愧疚。

假如說,一個人過於放縱自己的欲望,以至於沒有約束自己的心念、言語和行為,做了虧心事,造成了不好的後果,那麽這個後果就會在他的心裏留下痕跡,使他感到沉重、苦惱,甚至感到懼怕。如此一來,日子當然就難以過得明朗快樂。

活得坦蕩,心裏頭才沒有重負,人才能活得開懷。那麽,怎樣才算坦蕩呢?

第一,要少私欲。欲望一多,所求就多,一顆心時刻向外攀援,哪裏還有坦蕩的空間。況且,人為了私欲,常常會去侵害別人的利益,給別人造成傷害,所以要減少私欲,方能活得無愧於心。

第二點,少計較。不計較外界的得失、是非,因而內心能靜定,不生苦惱。凡事不與別人斤斤計較,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使我們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當我們對別人釋懷之時,即是對自己釋懷。

最後,還要少偽裝,少掩飾。內心很平坦,沒有藏著掖著的東西,沒有見不得光的念頭,不必用謊言來編織自己的生活。

心裏頭清淨無物,行為上自然清晰明了,行為沒有差錯,不偏激,人生也就少許多遺憾煩惱。

和尚平日講話,總不離“清淨”二字,隻盼身邊人都修出一顆清淨心來。清淨心生智慧,要智慧做什麽呢,四個字,離苦得樂。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是解脫人生之苦,獲得快樂、自在。沒有人樂意一輩子活在痛苦裏,佛教人開智慧,就是為了幫世人度脫苦厄。

苦從哪裏來,佛說人生處處皆苦,生老病死,愛憎,離別,求不得是苦,沒有智慧也是苦。有些苦是生命裏固有的,比如歲月不饒人,生死也不由人,天災人禍,說來就來,每個人的人生裏,都有很多缺陷,所以快樂不容易;還有些苦是人為的、自找的,比如掉進了名利的陷阱,為了自己的私欲不擇手段,或者滿心惡念,做錯了事情,害人害己,這樣的人生,自然難以讓人獲得坦然自在。

人之所以會做錯事,做不該做的事,一方麵是因為沒有經驗,或者缺乏分辨的智慧,另一方麵則是因為他不能夠正視人生的許多缺陷和問題,隻能接受好事,不能麵對壞的結果,隻能夠接受得,不能忍受失去,所以自造了許多痛苦。

實際上,任你再怎麽去計較,去執著,去苦惱於人生的缺陷和生活的起伏,它們也不見得就會消失,不如把煩惱從心靈的重負裏清理出來,不去理會。隻要你不去理會,煩惱自然消失。與其為了扭轉那些無法扭轉的問題,喪失坦蕩的心境,還不如就此接受問題,清心寡欲,淡然過活。既然人生無法完美,至少選擇一場問心無愧的快樂人生。

http://www.fodizi.net/qt/qita/20026.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5fruitsaday 回複 悄悄話 不要太把快樂痛苦當回事, 多曬太陽,要多交其他盆友,不是人的盆友,花草啊狗狗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