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慧律法師:正法眼藏11

(2016-08-29 08:33:41) 下一個

正法眼藏11

慧律法師主講

2015年4月27日

司儀:大眾向師父行三問訊禮。一問訊。

好,一問訊就好!

司儀及大眾合掌:阿彌陀佛。

請坐!請坐。

首先講一件抱歉的事,那麽,一大早就有人來排隊,排隊,那麽排隊呢?因為中間要留給我們尊貴的比丘,有時候很多人就很早就來排隊了,結果就被發配到邊疆去了。欸!你的內心非常地不舒服,昨天才講的,沒有前也沒有後,也沒有中間,什麽是開悟見性的人?你坐在哪一個位子,那個位子就是最好的位子,那個就是開悟的人!哪個位子統統好!

今天我們是來聽經聞法的,不是來相親的,不需要正對中間,你看我,我看你,要一不小心對上眼了,那該怎麽辦呢?是不是啊?聽法,用耳朵就行了,對不對?

還有昨天在散場的時候,做得特別地好,大家循規蹈矩地排班下去,所以咧,昨天散場的時候,大家特別地好,但是這個也沒有辦法的事,這個大眾人很多,那麽陸陸續續地到前麵來,那麽大家,你看!那個手機拿起來就霹霹霹霹……一直照,那麽工作人員就說:哇!一直……快!因為三、四千人要散場,如果沒有用一點點方式啊,那要散場散到什麽時候?沒有辦法。這一點請大家見諒,主辦單位有主辦單位的立場,那麽各位聽經聞法那麽虔誠,其實大家都很讚歎,隻是這個規矩要如何去磨合讓大家能夠接受,又可以符合大會的規定,因為大會是站在整體的角度,那麽你那個照相是站在個人的角度,所以大家各退一步啊,各個退一步,我理解、體諒主辦單位的辛苦,那主辦單位也理解大家的虔誠,那麽這樣子彼此之間有一個尊重,有一個圓滿的互動,不必一直說、掛礙怎麽怎麽怎麽……在座諸位,今天不管你坐在哪一個位子,能夠進來聽經聞法是大幸運的人啊!所以不要計較,不要計較。那有一個人很傷心啊!以前有一次我演講很傷心的:師父啊!我這找不到位子坐,怎麽樣……我說:要不然我這個位子給你坐,剩下最後一個位子,你要不要啊?沒位子了。

有一次在台北那個體育館演講,人多到什麽程度呢?我第一次去演講,然後人多到那個體育館一開喔,我叫主辦單位一定要用閉路電視,外麵一定要用閉路電視牆。他們說:不可能人那麽多,怎麽會有人那麽多呢?這台北幾百年來,也不會人那麽多。

我說:你相信我的話。可他不相信。嗯!一定要相信我的話,一定會爆滿,外麵再用電視牆。他們說:不可能啦!It is impossible!That’s mission impossible!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啊!我跟他講:好!那主辦單位不弄,我也沒有辦法,我們做法師的人慈悲,第一天來多少人?所有的體育館爆滿,外麵多少萬人沒有辦法進來,多少萬人沒有辦法進來,我就說:大門打開!哇!大門統統打開,全部都衝進來,把師父、包括所有走廊行道,統統圍起來,圍到剩下隻有我這個位子,水泄不通!那還有外麵的人擠在那邊,在那邊掉眼淚,很難過,他要進來進不來,外麵又沒有電視牆。我早就跟他們講過要用電視牆,他們不要,說:這個電視牆沒有臨場感,大家都要看本尊啊,哪裏要看分身呢?他說。沒有想到我們還有少許的這個魅力喔,不好意思喔!結果那個四天,有的人要去排隊,還帶著椅子、草席喔,還帶著水瓶兒,淩晨幾點就去排隊了。喔!這個是求法讓人很感動的。那麽這個三千多人,已經是極限了,這裏已經……所以你能進來,那麽師父看到這麽虔誠,那麽你算是夠幸運了。所以不需要有任何的掛礙,師父讚歎大家,坐在哪一個位子認真聽法,那個人最受用,而不是看著師父呀!所以《金剛經》講: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那麽意思就是:重視我們的般若智慧的心性,比較重要!所以如果你排隊排得很辛苦,沒有坐在你理想的位子,是不是啊?咱們坐在正中間尊重尊貴的比丘,那麽你沒有坐在理想的位子,師父在這裏給你道歉,真的很不好意思!

好,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我們今天進入第三天,第三天,我們就不做早課,改變成弘法,因為這個大悲咒水也發下去了,我們剩下早上兩個小時,下午約莫兩個小時,時間很短促,跟大家多說說這個法啊!讓大家對般若智慧、清淨自性的啟發,能夠得到大自在、大解脫。

佛法之所以偉大,是因為解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解決的問題,科學家……佛法解決科學家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譬如說:科學家分析、分析…分析到最後顆粒微塵。佛陀就問:這顆粒微塵是有?還是無?若說有,還不能說分析到最後是空;若說是空,集多少空變成有?所以我們……科學家能帶給我們科技的方便,我們也無盡的感恩。我們並不否定科學帶給我們非常多的方便,這就是科學家的努力,科學家,佛法解決科學家沒辦法解決的問題;佛法解決了哲學家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這個哲學家是philosophy,稱為形而上的東西,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理念,所謂的哲學家不是像佛陀經過了信、解、行、證,證量的解脫境界,證到第一義諦大空,心性所流露出來的那一種真實的般若智慧講出來的話。所以這些哲學家也可以說:自己有自己的理念,發揮自己的理想,包括我們中國的孟子、老莊,都有各自的主張,朱熹、或者等等,宋、明理學的王陽明,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不究竟。儒家有儒家的思想,所以科學家……佛法解決科學家沒辦法解決的;佛法解決哲學家沒辦法解決的;佛法解決了心理學家沒辦法解決的;佛法解決了醫生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佛法解決了教授professor也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你一個學校的校長,principal,校長,也沒辦法解決你這個問題;這個世界上、宇宙,哪一個人能夠解決生命當中真正的迷茫?沒有!佛法解決了其他宗教根本就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為什麽?他們都信仰一個上帝啊!所以我說:佛法根本就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隻是方便講,大家~:嗯!就是佛教是一個宗教。那我們內行的人聽了,笑一笑就好——世間人也沒有辦法深入來探討佛法它到底是什麽?所以佛法因為解決了所有的世間的學者、這些世間的所謂的聖人、這些所謂的這些理論、還有其他的,包括一切宗教沒辦法解決的問題,才叫做佛法,是如此的偉大、超越。天上天下無如佛,所以,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十方世界亦無比,這一句話形容得很貼切!對不對?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一點都不虛假!這是真實的,我們的教主是如此的偉大!那麽在讚歎教主的當下,我們進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你也是佛,你肯努力,你也是佛,我們跟佛當體都是平等、平等,平等、平等。

好,那麽今天剩下最後一點時間,首先我們再講三個故事,然後給大家有一個啟發,有的聽法不容易吸收,但是這個故事是很深刻的,但是有的聽法也聽不來,故事也沒什麽啟發,他拿的筆記專記我的笑話,回去要講給別人聽啊!所以我們今天剩下一點時間,給大家一個啟發的故事。

接下來,我們講到提婆達多,這個提婆達多,從《阿含經》記錄的、記載的,在《阿含經》記載的,跟這個《法華經》記載的不太一樣。《法華經》記載的提婆達多,生生世世示現逆境,成就釋迦牟尼佛,提婆達多五百世已經做佛的老師,提婆達多入地獄如坐三禪天,這個是《法華經》所記錄的,那麽提婆達多也被授記;那麽《阿含經》記錄的,就不是這樣子。所以大、小乘有一點差異,有一點差異。好,那麽我們現在來談提婆達多的故事,這個故事給我們有什麽啟發?那麽,我們根據《阿含經》來談。

說:當我們被自己所信賴的人背叛的時候,我們會痛心疾首,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在這個人心惶惶、變化的世間,許多眾生要麵對現實,有時候,你最親近的人背叛你會是常有的事情,你還是要用誠懇的心去對待每一個眾生。在基督的十二個門徒裏麵,猶大也是為了貪財的緣故而背叛了耶穌基督,也是把耶穌基督獻給了祭司長,這一段故事是很有名的,如果你研究這Bible,《聖經》,你就知道有這一段。簡單講,佛陀被提婆達多背叛,耶穌基督也被猶大背叛。

那麽,在《雜阿含經》裏麵的記載:釋迦牟尼佛遭受他的表兄叫做提婆達多的背叛,這個提婆達多非常嫉妒釋迦牟尼佛的名聲,想要殺害他。在座諸位,不是每一個法師都有這樣高超的情操,不是的!近代有一個法師,我就不講哪個名字了,近代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法師,他專攻唯識的,這是幾十年前發生的一件事,這個很了不起,學問也非常好,口才、辯才、他的著作都非常好。後來有一次喝了別人的一杯茶,這一杯茶也不曉得到底是裝什麽的,喝了以後,從樓上樓梯暈了,從樓上,哆哆哆哆……掉下來,這個法師死了,到現在查不出任何的原因。聽說因為他太出名了,接受了很多人的供養,名氣太大,擋住了人家的財路,也搶走了其他的光環,其他人的光環,到底是誰下手的?這個男眾的比丘死得莫名其妙,而且是很有才幹的,是教界的人才,但是,是不是被害死的?到底那一杯水摻的是什麽?到現在為止,也查不出是誰,那一杯水到底出什麽狀況,也不知道,但是死了,這個是事實。(上人拿起桌上的水喝。)嗯!我看一下這一杯有沒有什麽問題,所以,越出名的人、法師,記得!要越低調,名聲跟利,這個是斷頭之斧啊!能夠避開來就避開來。所以,低調,再低調,要更低調!

所以,我們一個出家人,記得!把名送給別人,要把利,分享給所有的三寶,把我們壓到最低點,因為我們要的就是:那兩口飯、那一塊小小的床鋪,最多也不過是如此,少許的。搶名、搶利,搶到最後,就會進去棺材,沒有任何的意義,我告訴你:世間人迷茫啊!怎麽會做一個法師還這麽迷茫於名利咧?這個要冷靜一下:你到底出家是所為何來啊?你到底是為生死而來?還是為名利而來?要冷靜,捫心自問啊!喔!我是為了生死而來,我是為繼承續佛燈明而來,我為了佛陀的法身慧命而來,我為了推廣如來的正法而來,那麽你這個堅固的菩提心是正確的,是不是?

所以講到這個提婆達多害這個釋迦牟尼佛啊,就是因為這一念嫉妒心,很糟糕!想要殺害他,但是呢,佛有大神通,這個提婆達多每次都失敗,每次都失敗,但是這個問題大了,這個提婆達多根據《阿含經》記載的,這個提婆達多從不知悔改,從來不知悔改。那麽有一個比丘尼就苦苦地勸提婆達多,一個尼僧苦苦地勸他要改過:世尊是天中天,是四生九有的至尊,三界的導師,如何發這種惡念來害這個世尊?提婆達多不接受勸告,一個人在迷茫妒火攻心的時候,他失去了理性,他隻要用惡劣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正是世間許多人的寫照,而不隻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就跟這個比丘尼講,說:你不要管我,你不要管我!這提婆達多不但不聽勸告,反而,反過來喔!把這個比丘尼活活地打死,打死喔!我看了這一段以後,感觸很大!如果有比丘的行徑很惡劣,還有比丘尼的行徑很惡劣。師父,你要勸勸這位比丘啊!嗯!我不敢啊!你為什麽不敢?反過來被他打死了,那怎麽辦呢?是不是?喔!師父,有這麽惡劣的嗎?當然這個是極少數、極少數啦!但是《阿含經》有這麽樣一段記載,很可怕的!這個提婆達多不但不接受勸告,反過來,把那個比丘尼打死。

還不止這樣子,這提婆達多這個惡行還不是一次,根據《雜阿含經》說:連續一次又一次的惡行要害佛啊、害佛啊!後來不曉得什麽原因,可能突然良心發現了,欸!到最後咧,因為惡行太多了,最後這個提婆達多良心發現了,開始一直苛責自己。人一病,心理一病,身體就會垮,終於啊,這個提婆達多病倒在床鋪上,每天,內心裏麵的心裏都有一種音聲在責備他,說:他如何敢謀害世尊啊!你這個十大的罪惡的人啊!後來這個提婆達多那一種心的良心苛責,沒有人責備他,他現在良心發現,這種自我苛責像椎心之痛,痛,一直痛,懊悔不已啊!但是懺悔來不及了,害了佛多少次,佛有大神通,當然沒問題了。提婆達多現在誠心地懺悔了,懊悔不已啊!希望釋迦牟尼佛能原諒他,接受他的懺悔,這個提婆達多祈求自己的病快一點好,因為病垮了,根據《阿含經》這樣記載,因為病到實在是連坐都沒辦法了,因此旁邊的人就用轎子把他扛上、扛上,扛著病懨懨的提婆達多,用轎子扛著來見世尊,當轎子停下來的瞬間,由於殘害世尊起這個大惡念啊,轎子停下來,這個地上突然一陣大風,土地裂開來,十惡不赦的罪人想殘害世尊,提婆達多全身著火,活生生掉進地獄,阿鼻地獄裏麵。這個目睹這種情形,這個鶴勒夜那,鶴勒夜那不忍心地向世尊說:世尊,你就原諒他呀!快救救他吧!世尊說:我要原諒他,要救救他,要先救他的心啊,他的心要先有正念啊!惡人要先改過,不是從他的行為,是從他的內心先徹底改過,才有辦法改變他的行為,所以釋迦牟尼佛就這麽說了:好,我原諒他!但是你要注意喔!要救一個人、要寬恕一個人,希望他好,要從他的心開始教育,須端正他的心,要先端正他的心,就是心要先有正念,不能有惡念、不能有邪念、不能有嫉妒的念,如果能夠端正他的心,我才有辦法教誨他,也才有辦法讓惡人釜底抽薪地從心裏徹底地懺悔、改過,這樣才有效。但是,佛陀說:這個比枯木拿來雕刻更難!孔子講: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汙也。朽木不可雕,這朽木哪有辦法拿來雕刻?所以說,要使一個極度的惡人從內心釜底抽薪地悔過自新,佛陀說:那比枯木上拿來雕刻,枯木上雕刻,還更困難!我們大家都知道枯木沒辦法雕刻。這個鶴勒夜那聽了以後,立刻跑到提婆那兒去,提婆看見了他,因為大家都有大神通,看到提婆痛苦呻吟啊,說:我現在在地獄所受的這個痛苦,就像什麽?他形容地獄的苦:就像這個鐵的輪啊,這個鐵的輪還是高溫、高熱的這樣蹂躪我的身體,壓過去、壓過去、壓過去……人因為有業力的變現,會變現出正、依二報。你今天你行十善業,一刹那之間,到天堂去,刹那之間,正、依二報就變現出來,你現在念一句佛號,發大菩提心,堅決地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你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你極樂世界就有一朵蓮花刻上你的名字,這個動念,你的正依二報,種子就在你的八種田中裏麵,八識田中,慢慢地演化,改變你的正、依二報。所以,為什麽要念佛?念佛,就是用佛陀無量光、無量壽的正、依二他,無量莊嚴的極樂世界作為我們的本修因,借著、借重佛陀,還有借重自己的清淨自性,這樣一直念佛的時候,要做什麽?就是要轉依我們正、依二報,當我們的願力,信、願、行具足的時候,福、慧具足的時候,我們的善根深厚,福德因緣完全具足,到極樂世界,這個正、依二報,立刻,它就轉換,立刻就轉換。所以,有的人還沒有死,就看到自己是畜牲,這經典這樣記載的,極度惡劣的人,人還沒有死,怎麽看到一隻老虎?那個老虎,他知道是他,神識都還沒有出來。所以我們今天修這個善,絕對是對的!修這個淨土,絕對是正確的!可以轉依我們正、依二報。那麽,這個提婆痛苦不堪,他這個身體被這個類似火車壓過去,痛苦,還不是這樣子喔!每天時時刻刻,根據《阿含經》這樣子……那個鐵杵、鐵槌敲打、撞擊他的身體,哀嚎、哀嚎……還有被這個大象,在這裏,《阿含經》所說:這黑象踐踏,踩在地下,他的頭從這邊伸進去,這個火…裏麵都是火山,那一種痛苦,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忍受,業力使之然也,也不是閻羅王。你沒有造那個惡業,閻羅王也拿你沒辦法呀!若不造惡業,閻羅王跟我們沒什麽關係啊!可是因為業力轉變下來,他就是這樣子。

譬如說:你一轉變的業力,你被你爸爸、媽媽所生出來,你的業力,一出生,出生在香港:一出生,出生在中國;我一出生,出生在台灣;有人出生在美國,誰使之然也?沒有人!業力使之然也!造什麽惡、什麽業,它就一直轉變。

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麽要修行?就是要改變我們的正報跟依報,正報,從心下手:依報,要修福、多結善緣,記得:多幫助苦難的眾生,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其實就是幫助自己。

很簡單的例子,譬如說:你灑……在座諸位,很簡單,為什麽要對眾生好?諸位,如果我拿了這一瓶,是香水,是香水,拿起來的時候,(上人像灑大悲水那樣做灑香水的動作。)灑出去、灑出去……不小心自己也會沾到一、二滴啊。我替你灑香水,諸位,灑香水,自己會怎麽樣?香香的,是不是?香水嘛!如果說:我討厭這個人,我灑這個大便、尿液,惡臭的大便。諸位啊,拿起來的時候,還沒有灑的時候,自己就先聞到什麽?惡臭!所以記得:對眾生好,其實就是對自己好,一定要了解:萬法唯心現量的境界,千萬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眾生,使內心變成一種永遠的遺憾啊!

這個提婆達多那個苦不堪言,沒有辦法忍受,提婆達多就呼喚了,說:世尊,快救救我!那麽這個聖者鶴勒夜那,他說:世尊,你趕快救他吧!一再地懇求哀嚎。這個鶴勒夜那尊者就說:你要好好地求懺悔,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才能得救。提婆達多自己覺得罪孽深重,決心從心底徹底地改過。於是這一念懺悔,突然,痛苦一下全部消失。

因此,在座諸位,知恥近乎勇,人不怕改過。你不改過,就是不給自己機會。在座諸位,選擇堅固自己的惡劣的惡行,這樣堅持有什麽意義呢?難道你不替你的將來,正、依二報考慮、考慮嗎?你今天所做的,在座諸位,人的八識田中,就像開銀行,諸位啊!如果你今天向銀行借十萬,明年借十萬,一直借、一直借、一直……表示:這個人一直造惡業啊!到最後,四個字,債台什麽?高築,債台高築!如果一個人每天幹十惡業,喔!這個不得了喔!所做非人啊!畜牲的行為啊!好,那麽,如果反過來,我每天到銀行裏麵存一點兒錢,存一點錢、存一點錢……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不可以少因緣,得生、往生極樂世界,而事實上,往生極樂世界,除了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重點是他有般若智慧,我現在就要改變我的正依二報,我的心,如同佛的心,我的這個依報,將來要靠什麽?善根、福德跟因緣。所以,作為一個人,那麽,修福、修慧,都有這個能力。你要變一隻狗,那完了!我今天跟他講:狗狗……這狗啊,我今天講這個正法眼藏,前麵一隻狗,正法眼藏,聽得懂嗎?汪嗚……汪汪嗚……聽不懂啊!是不是啊?你不然就丟幾根骨頭給它啃,它還比較快樂一點。所以,人啊,能珍惜這一輩子的正、依二報,好好地修福,好好地修慧,諸位,千萬不要怕吃虧!千萬不要怕布施。哲學家說:我從來沒有看過一個大布施的人是個貧窮的人,沒有的!

接下來,《阿含經》這麽說:人如果不知道要悔改,這個就是很可怕。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在座諸位,大丈夫不怕犯錯,就怕不肯悔過,要好好地求懺悔。將墮落永劫不複的地獄,如果人不知悔改,就是墮落永劫不複的地獄。在座諸位,不要剛強難化,把這個……我的個性就是這樣子!我告訴你:在因果的麵前,你的個性這樣子,一點都不值錢,一文不值!不要把自己搞到後來沒有辦法救自己啊!

當這個猶大看到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才開始後悔,他想把這個金錢還給這個祭司長,要他放了耶穌,但是祭司長跟他講:這件事情我沒辦法,我做不了主,你自己去想辦法!最後這個猶大禁不起自己良心的苛責,他對不起耶穌基督,他就是上吊,自己上吊啊!自盡死了。

所以在座諸位啊!當我們遭遇友人的背叛的時候,你要了解:一定要解脫自己,不要難過。設法將友人背叛我們的原因找出來:到底是我對不起他嗎?要不然,他為什麽背叛我?我做的事情是不圓滿嗎?還是不小心,潛在地去傷害他,而我沒有自己覺悟?我沒有自己覺悟這樣子,我做,我覺得理所當然,在他看來,我是傷害他,我是傷害他。所以,如果有人背叛你,且以寬心,自我檢討。那麽,話講過來,連釋迦牟尼佛都會被叛,那麽我們就知道:這個生命,世間人的生命是隻能擁有一半,擁有天,就有地,一半:有男,就有女;有支持你的,就一定有反對你的,還是一半;人會做對事情,也有可能做錯事情,還是一半;世間人對好的東西能夠喜悅,可是對惡劣的東西,就恨,愛跟恨,也是一半一半。所以,一般人來講,來到這個世間,也隻能擁有一半,但是唯有佛陀、開悟的聖人能擁有生命的全部,世間人沒有辦法擁有生命的全部,他隻能擁有一半;有錢的時候快樂,沒錢,苦惱,對不對?人家對他好,喜悅,對不起他,恨,他的生命隻擁有一半!可是我們不一樣,大悟見性:人家對我好,我們隨喜讚歎。諸位,如果人家對不起我們,記得:如果你想要擁有生命的全部,你必須要寬恕眾生,要包容眾生,因為你想要擁有生命的全部,對不對?你擁有一半的愛,但是另外一半恨,你沒有辦法寬恕、釋懷,你的生命將會打折!到百貨公司Discount,打折是很好的:生命被打折了,剩下一半,那你會很辛苦的。你想擁有真實的、真正的生命、全部的生命嗎?記得:要永遠大慈悲的心、大自在的心。記得!聽師父一句話:不要跟眾生百般地計較,你就擁有生命的全部!你就找到真正的佛性!因為佛性是絕對的嘛!所以,為什麽要學佛?就是找到完整、真實、圓滿的生命,完成生命的覺醒,就在於我們的起心動念。所以,這一段故事也給了我們重大的啟示啊!

接下來。宋朝有一個大慧杲禪師,在山林裏麵修行。有一位從沙場退下來的將軍,有意隨著和尚出家,但是以前是將軍,殺人無數,馳騁沙場啊,殺人無數,但是,他跟禪師講,他說:禪師、禪師,我等到把自己的壞習慣斷除了、斷盡了,我才來出家。大慧杲禪師知道他習氣很重,所以笑著、笑著也沒什麽回答,平時大慧杲禪師隻是簡單跟他說一些佛法,大慧杲禪師也沒勸他出家。有一天,這個大將軍一大早懷著一顆興奮、喜悅和期待的心,來找禪師了,跟禪師講:我已經除卻心頭火啊!特來參喜禪,除卻……我已經除掉心頭那個火,我已經除卻心頭火,特來參喜禪——特別來參禪,令心喜悅,所以特別來參禪,叫做參喜禪。喜歡的「喜」,歡喜的「喜」。這大慧杲禪師當然是個悟道的聖人啊!他隻是微微地一笑,內心裏麵……就說:真的嗎?內心裏麵這樣……大慧杲禪師說:你真的除卻了心頭火?真的要來參禪?參喜悅的那一顆禪?因為喜悅是生命的本質啊!大慧杲禪師就稍微……拿著扇子搧一搧,考試一下,要試試看他是不是真的功夫。他就說:緣何起得早啊!妻與他人睡?說:哎呀!你起得這麽早,你不怕你的老婆在家跟別人一起睡嗎?哇!這個大將軍沒聽到這一句話不打緊,聽到這句話勃然大怒,勃然大怒啊!我來早了,你就說我老婆在家跟別人睡覺。髒話就罵出來了!他怎麽罵呢?何方僧禿子,就是禿頭,沒有頭發啦!(眾笑上人亦笑)一生氣,忘記他是三寶了:何方僧禿子,焉敢亂開言?怎麽敢亂講?我今天稍微起得早,你就說我的老婆跟其他男人一起睡覺!才一考試就不過關,剛考試就不過關啊!還自己覺得功夫很行。這大慧杲禪師拿這個扇子,就說了一句偈頌:叫做:輕輕一撥扇,爐火又起焰。聽得懂意思嗎?輕輕一撥扇,我隻是拿這個扇子輕輕地一撥,說:輕輕一撥扇,爐火,那個爐中的火,看起來像沒有火了,好像是沒有火了,我才輕輕一撥扇,爐火又起焰,又冒出火焰,那冒出火焰,當然是嗔恨心,是不是?爐火,這比喻作習氣。喔!在座諸位,那個木炭,外麵看啊,統統熄火了、熄火了,有沒有真的熄?那還不一定喔!那個裏麵還有微火啊,輕輕一撥扇,爐火又起焰,呼~!火又燒起來。我這句話就告訴你:我們的習氣還真是難斷喔!很難斷喔!大慧杲禪師就笑著對他說:你要出家還早得很咧!回去,再修幾年方可出家。

所以,斷習氣必須要有誌氣,這裏還附帶的,附帶地勸勸這些出家眾:如果你已經剃度了,那就是你的福報,我希望我們的法師,比丘、比丘尼不要沒有觀察,然後,廟裏缺少人、沒人幫忙,然後,就亂剃度。這個在戒律學裏麵,四分律裏麵、十誦律裏麵講的:是增加佛門的累贅跟負擔。一個人如果不觀察一點時間,就把他剃度,能不能教化?習氣改得了?改不了?不一定。那有的人穿了這個出家衣服,那所作非法,那該怎麽辦呢?那該怎麽辦呢?他又現僧相,在家居士也不方便說什麽。所以,在座諸位,要剃度徒弟以前,要遵守律學,也就是要觀察。如來觀察是以四個月為一期,如果根器夠了:哎呀!這個孩子好、善良,四個月觀察足夠了,確實沒話說。但是如果這個人四個月內,習氣還是太重,做上人的人還是要考慮一下。所以佛陀說:太老的,如果年歲真的很老,他行動又不方便,你給他剃度了,徒增佛門的負擔;或者太小了,他還不懂事,太小了;或者是病得很嚴重,台灣有一種不是很正確的觀念,就說:我在臨命終的時候,就怎麽樣?一定要現僧相、現出家相,因此就等到兒子長大了、孫子長大了,然後年歲也大了,那個雞腿也啃不動了,牙齒也快掉光了,他說:我在臨命終前一定要現著僧相,聽說出家一日一夜,二十小劫不墮三惡道。他是為了要現這個僧相,他的年歲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死以前也要現僧相。我請問你:這個有什麽意義呢?又生病、又那麽地老,如果你……有的人七十歲、八十歲很健康喔!那這個還有得說,有的年歲真的是沒有辦法,太大了,太大了!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八十歲的喔,算是老爺爺囉,要出家,被佛陀的徒弟擋在外麵,可是他身體很行喔!佛陀說:行!準許,來,剃度出家。三年,證阿羅漢果。八十,不過人家身體好,做得了主。所以每一個出家人都有這個責任,為了延續佛燈明,還是要稍微選擇一下。以前的出家要考試的,要考試的,從清朝的時候,才除掉、廢除出家的考試製度,那麽各有利弊啦!像六祖沒讀什麽書,出家也是一代祖師。所以也不是說學曆低就不能出家。所以因此,做師父的人要稍微過濾一下,為了我們下一代,為了整個佛教,要冷靜一下!這是附帶的跟大家一個勸告,師父真的是為佛教好,那麽已經剃度出家了,你已經剃度出家了,譬如說:你在寺廟裏麵,比丘尼摔斷腿了,那不算,那已經出家了,你拿著拐杖也行,坐著輪椅也沒關係,因為是你事前已經出家了嘛!

接下來,說:從前有個小村子裏,有一個非常有錢的老太太,她經常到廟中供香,而每次在佛像前麵頂禮,都這麽說,說:我的年紀一大把了,你要什麽時候……阿彌陀佛你要什麽時候來接引我,都行!講到很自在啊!哎呀!她每次……這老太婆說:這娑婆世界實在是太苦了,然後希望你時時刻刻……什麽時候來接我都行!話是這麽說啦,這一句話已經變成她的口頭禪了,拜佛(上人合掌):阿彌陀佛,娑婆世界很苦,你什麽時候來接我都行!我一定跟你走!每次都脫口而出,而沒有什麽心,變成她的口頭禪。在這個廟中,有一個很頑皮的小和尚,經常喜歡捉弄別人。有一天啊,這老太太又來了,嗯!小和尚就躲在佛像後麵,這老太太又拜,跟往日一樣,頂禮過後,一定會念一段連她自己都不相信的願言:阿彌陀佛,我……娑婆世界太痛苦了,隨時都可以來接引我。這個小和尚很喜歡捉弄別人,躲在佛像後麵,前麵看是佛像,沒人啊!這佛像突然有聲音出現了,這小和尚年歲很小,但是很調皮,小和尚就裝腔,裝這個腔:老~太~太~那麽今晚,我就請你來唄!這個老太太聽到佛祖突然要接引她走,嚇壞了,突然昏倒了!從來沒有想到這麽靈感啊!隨呼隨應,太感應了!不過感應得嚇一跳!

人啊,每每都會講……當自己生命碰到障礙的時候,就說:佛祖啊!你早一點來接我吧!可是等到佛祖真的要接引她的時候,卻又舍不得娑婆世界:哎呀!我的孫子才幾歲,是不是?我的大兒子現在事業還沒有成功,對不對?我多留幾年照顧孫子,掙一點錢,好讓大家過日子,平常說得富麗堂皇,脫口而出的口頭禪啊,在這個時候,生死的交關當中是一點都不管用!

這個故事在說明什麽?說我們……這一段故事意思就是說:我們不是曠古絕今的天才,我們也沒有達到禪師那種大無我的境界,也沒有那種高深的定力跟智慧,不是生死自在啊!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隻是念一念、求一求啊,有沒有真的那個功夫?也沒有堅定的意誌說:我啊!就是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是不是平常真的努力充實自己,下定決心和毅力,把生死當作第一順位,最重要的!我們一般眾生隻是缺少思考,沒有下定決心、脫口而出那種口頭禪,那種非常膚淺的、所謂的願望,其實都是自欺欺人,等到生死現前的時候,一點都不管用!嚇壞了!所以因此,我們凡夫所作所為,隻是代表一時的興趣、一時的衝動、或者是感情,等到事過境遷以後,咦!你發現:我原來不是這麽了不起,原來我是這麽地脆弱。每天不是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嗎?正當我要接引你的時候,又害怕了。所以,我們的願發出去,要實行!要信、願、行,是站立在真正的了生死,而所做的、每一個念頭,都變成有意義,而不是空口說白話,變成口頭禪。信、願、行,每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不對?如果每天都念阿彌陀佛,你喜歡吃的東西放在冰箱,是不是?比如說冰棍兒放在冰箱,你兒子突然第二天把它吃完了:這個兔崽子!你敢吃我的冰棍兒!念佛突然忘記了,隻是一包冰棍兒,起大火了。所以我們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的有那一回事兒?是不是真的要想:真的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就要付諸實際的行動啊,要不然很快就被世間的假相所擊潰,刹那之間,就潰不成軍啊!

我們如果把堅固的心,當作西方極樂世界軍隊,信,深信!切願!實行!形成一股堅強的軍隊!在座諸位,不要被世間的、外麵的境界,隨便一打,潰不成軍!起不了作用!這個就是師父今天跟大家提出來互相勉勵,互相勉勵。

接下來,另外一個故事,另外一個故事。

唐太宗對玄奘大師這麽說:我很想供養僧寶,但是我聽說現在的出家人都不守戒律,也沒什麽修行,我想供養,提不起勁兒,欸!真的是很奈何啊!很無奈啊!這玄奘大師就回答唐太宗這麽說,說:昆山有玉,但是都含著泥沙。昆山有玉,但是都含在泥沙裏麵,意思就是:你要去挖這個泥沙,挖出來,才看得到那個玉。說:麗水產金,但是這個金也都摻雜在這個瓦礫裏麵,大的石頭、小的石頭、瓦片、瓦礫裏麵。這些羅漢雖然是假的,譬如說:土做的、木雕的都有,金、銀、銅、鐵都有,雖然是假的,但是喔,跟唐太宗這麽說,玄奘大師就說:如果我們對著泥塑、木雕的阿羅漢來恭敬,則生福喔!恭敬心,就生福德喔!雖然它是金、銀、銅、鐵塑造的阿羅漢的相,金、銀、銅、鐵所塑造的佛像,這個金容毀掉它則有罪喔!雖然是金、銀、銅、鐵所塑造的,可是因為你發惡心毀掉它,則變成有罪了。同樣的道理,雖然是泥土的龍,泥土啊,龍啊,天龍八部,我們都是龍的傳人那個龍,雖然是泥土所雕塑的龍,雖然不能降雨,但是向龍祈禱,你想要祈求這個雨,還得向泥土做的那個龍祈禱。玄奘大師對唐太宗這麽說:也許這些平凡的出家人不能降福給人,但是你要想修福,還必須尊敬凡僧,還必須尊敬平凡的出家人。

這唐太宗恍然大悟。這一句話,所有的居士要背起來:我從現在起,雖然見到小沙彌,猶如敬佛。

 

 

注1.朱熹zhū xī(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製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注2.阿含:又作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意譯為法歸、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種種說、無比法、傳教、淨教、趣無、教、傳、歸、來、藏。近代學者更有將阿含之義解釋作來著、趣歸、知識、聖言、聖訓集、經典等。即指所傳承之教說,或集其教說所成之聖典。通常係指原始佛教聖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各論典對於阿含之解釋如下: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異部宗輪論述記、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本、俱舍論光記卷二十八、玄應音義卷二十三、卷二十五、瑜伽論記卷六上、慧琳音義卷十八、卷二十六、卷五十一、希麟音義卷八、圓覺經大疏鈔卷四之上等皆釋阿含為被傳承的教說之意。善見律毗婆沙卷二,以阿含為容受聚集之義,但此可能是指集會或纂集意之巴利語nika^ya 言,而非 a^gama 之釋。又法華論疏卷中舉東晉道安之說,謂阿含名為趣無,因一切法皆趣於畢竟空法之故;僧肇之阿含經序謂,阿含義為法歸;可謂皆不合阿含之正意。

蓋傳承教說之阿含,乃佛陀入滅後次第集成,成為三藏中修多羅藏(經藏)之內容,分為四阿含或五阿含,其中四阿含即般泥洹經卷下、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十九、大智度論卷二、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撰集三藏及雜藏傳等所稱之中、長、增一、雜(或相應)。又增一阿含經卷一序品、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三、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二等,亦載有四阿含之名。關於五阿含,在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等,指為長、中、僧述多(相應)、殃堀多羅(增一)及屈陀迦(雜類)。又五分律卷三十、摩訶僧隻律卷三十二、四分律卷五十四、分別功德論卷一中,將五阿含中之屈陀迦阿含稱為雜藏。此五阿含相當於巴利佛典中之五部經,依巴利文毗奈耶小品、一切善見,及長部經注序等之記載,五部經即相當於今之長、中、相應、增支、小等五部阿含。

關於阿含之傳承,長部經注序謂,第一次結集之後,長部經由阿難,中部經由舍利弗,相應部由大迦葉,增支部由阿那律之係統分別傳承。又據異部宗輪論、俱舍論卷二十九、無性之攝大乘論釋卷二、成唯識論卷三等之記載,知諸部所傳之阿含似互不相同。又窺基之法華經玄讚卷一本、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四末,澄觀之華嚴經疏鈔玄談卷八等記載,四阿含與摩訶僧隻律皆為大眾部所傳。法幢之俱舍論稽古卷上以為中阿含及雜阿含是薩婆多部所傳,增一阿含是大眾部所傳,長阿含是化地部所傳,別譯雜阿含是飲光部所傳;但此亦非定論。要之,阿含係由諸部各自傳承,然其後隨大乘經之發達,與之對比,遂以阿含作為小乘佛典之異名。另據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卷四十九、卷一○○等之記載,知阿含之名稱亦通於大乘,故大般泥洹經卷六有‘方等阿含’之稱,而其所謂方等阿含一詞即指大乘經典。[瑜伽論記卷二十二上、玄應音義卷二十四、希麟音義卷八、翻梵語卷一、出三藏記集卷九、異部宗輪論述記發韌卷上、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二章第三節、第四節、第七章(印順)](參閱‘阿含經’3619)——《佛學大詞典》

注3.妙法蓮華經:凡七卷,或八卷。後秦鳩摩羅什譯。略稱法華經、妙法華經。今收於大正藏第九冊。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共有二十八品。妙法,意為所說教法微妙無上;蓮華經,比喻經典之潔白完美。據推測,其原典之成立可溯自紀元前後。該經主旨,認為小乘佛教各派過分重視形式,遠離教義真意,故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乃採用詩、譬喻、象徵等文學手法,以讚歎永恒之佛陀(久遠實成之佛)。稱釋迦成佛以來,壽命無限,現各種化身,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重點在弘揚「三乘歸一」,即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歸於一佛乘,調和大小乘之各種說法,以為一切眾生皆能成佛。其表現雖為文學性,然主旨則契入佛陀教說之真思想。各品成立之年代雖互異,然自整體觀之,仍不失渾然統一,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學史上具有不朽之價值。 漢譯妙法蓮華經有六種,現存者有如下三種: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十卷二十七品(286)、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八卷(406)、闍那掘多與達磨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七品(601)。其中以正法華最詳密;妙法華最簡約,然流傳亦最廣,一般所誦者即為此本。印度早有世親為作略解,稱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二卷(菩提流支、曇林等譯)。我國自鳩摩羅什後,注釋者亦屢有所出,初有南朝宋代竺道生之法華經疏二卷,繼之有光宅寺法雲之義記八卷、智顗之法華三大部、吉藏之義疏十二卷與玄論十卷、窺基之玄讚二十卷等;其中,智顗且基於本經創立天台宗。日本聖德太子注義疏以後,此經成為日本鎮護國家的三部經之一,古來即受到尊信。最澄於日本開天台宗後,該經更成為佛教教學之中心、新佛教之主幹,而支配日本佛教界。本經之梵文本近時於新疆之喀什噶爾(Kashgar)等地發現,於一八五二年,法國學者布諾夫(Eug?ne Burnouf)自梵文譯成法文本出版。其後複有英譯本、日譯本(梵和對照)。  

本經為古來流布最廣之經,於大般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及大智度論、中論、究竟一乘寶性論、攝大乘論、佛性論、入大乘論等諸論中皆嚐舉出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於道教典籍中,亦屢盜用本經經文與經說,然每加糅合竄改。此外,敦煌出土本中,有妙法蓮華經度量天地品第二十九、馬明菩薩品第三十,皆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書寫法華經之風氣自古興盛,最早書寫本經而有文字可稽者為西涼建初七年(411),即鳩摩羅什譯出本經六年之後。〔法華文句卷八下、曆代三寶紀卷八、出三藏記集卷四、卷八、開元釋教錄卷十一、卷十四、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卷二、閱藏知津卷二十四〕(參閱「正法華經」1994)p2847——《佛光大辭典》

注4.《聖經》:(英語:Bible),可以指猶太教和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宗教經典,又譯《耶經》。猶太教的宗教經典是指聖經《舊約》部分,即《塔納赫》(或稱希伯來《聖經》),而基督宗教的《聖經》則指《舊約》和《新約》兩部分。猶太人的聖經《塔納赫》從耶和華如何創世開始,然後講述古時猶太人的曆史,並記錄先知預言。

基督宗教的《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基督和其門徒的言行,以及早期基督教的事件紀錄、使徒保羅寫給教會或其他人的書信、或其他使徒寫給教會的書信,即神借著人手而寫下他的話。

不同的基督教派別所承認的《聖經》舊約部分略有不同,天主教版本承認46卷,東正教版本承認50卷,基督新教版本承認39卷。《聖經》新約的書卷數比較一致,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承認27卷。在中國大陸,新教的和合本《聖經》人名地名等處理用英文音譯的做法,天主教(思高聖經)《聖經》則采用拉丁文音譯的做法,比如英文音譯「彼得」,按拉丁文音譯為「伯多祿」。聖經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它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發行時間最長,翻譯成的語言最多,流行最廣而讀者麵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部書,並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

注5.猶大(Judas Iscariot),又名茹達斯,加略人猶大,耶穌基督的使徒;為三十枚銀幣而出賣了耶穌。耶穌基督死後,猶大因流了義人的血而自殺,吊死在一棵樹下。

背叛經過:耶穌基督最初選立的12使徒之一,負責管賬。《路加福音》記載:在最後的晚餐中,當主耶穌宣布了聖餐的意義以及作出立約的宣告之後,緊接下去,說了一句令當時的眾門徒大吃一驚的一句話:「看哪,那賣我之人的手,與我一同在桌子上。」這件事給門徒的印象太深了,以致當他們提起那個夜晚,不說「主與門徒守逾越節的那一夜」或「主設立聖餐的那一夜」或「主與門徒立新約的那一夜」,而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另一方麵保羅也以此警誡哥林多教會信徒,在守主餐的事上,當加倍的警醒;要記得那賣主的猶大,他的罪是何等的大!我們也要小心,免得跌倒!

加略人猶大蒙主揀選為門徒,三年與主同在、同行、同桌、同吃;最後竟然以三十塊錢(奴仆的價錢出21:32,太26:15)將耶穌賣給仇敵!主耶穌曾經給他許多可以悔改的機會,但他仍硬心到底,不肯悔改。

按猶太人習慣,坐席前主人會與每一位客人親嘴,若是如此,主耶穌必也親了猶大的嘴!未開飯前,主耶穌先為門徒洗腳,主耶穌也必不會漏掉猶大,主耶穌必也洗了猶大的腳!吃飯時,主也特別蘸餅給猶大吃!但猶大仍硬心不悔,按著與祭司長所約定的,當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趁眾人不在跟前的時候」,領人來捉主,並以親嘴為記號,主最後再以「朋友」呼喚猶大,希望能挽回其心。然而猶大最終不悔改。三本福音書都記載主耶穌論猶大的一句話:人子必要去世,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路加與約翰都提到「撒旦進入猶大的心」。最後,主耶穌向父神作大祭司的禱告中,稱猶大為「滅亡之子」。

注6.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注釋:①杇(wū):同「圬」,指泥工抹牆的工具,也作動詞用,指把牆麵抹平。② 與:語氣詞,同「歟」,下文「於予與改是」中的「與」同義。③誅:責備。

翻譯: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牆麵不堪塗抹!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麽好責備的呢?」又說:「起初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如今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

注7.依正二報:即依報與正報。略稱二報。正報,即指依過去善惡業因而感得之果報正體,如生於人間,則具備四肢五官,受人間之果報;生於畜牲,則具備羽毛齒革,受畜牲之果報。依報,即指依於正報而受相應止住之所的果報,如受人間之正報者,則必有與其相應之家屋器物等依報;受畜牲之正報者,則必有與畜牲相應之巢穴等依報。 

概言之,依報指國土世間,即有情依託之處所;正報指眾生世間,即能依之有情。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二:「依者,凡聖所依之國土,若淨若穢;正者,凡聖能依之身,謂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又以依正二報均屬果報之一種,故又可分別稱為依報依果(略稱依果)、正報正果(略稱正果)。〔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無量壽經疏(慧遠)、觀經玄義分、往生論注卷下、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七〕p3054——《佛光大辭典》

注8.大慧宗杲(1089~1163):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字曇晦,號妙喜,又號雲門。俗姓奚,宣州(安徽)寧國人。十七歲,出家於東山慧雲寺之慧齊門下,翌年受具足戒。先後參訪洞山微、湛堂文準、圈悟克勤等師。宣和年間,與圈悟克勤住東京(開封),大悟後,乃嗣圈悟之法,圈悟並以所著《臨濟正宗記》付囑之。未幾,令師分座說法,由是叢林歸重,名振京師。靖康元年(1126),承相呂舜徒奏賜紫衣,並得「佛日大師」之賜號。紹興七年(1137),應丞相張浚之請,住持徑山能仁寺,諸方緇素雲集,宗風大振。紹興十一年,侍郎張九成至能仁寺從師習禪,偶論議朝政;其時秦檜當道,力謀與金人議和,張九成則為朝中之主戰派。秦檜大權在握,竭力斬除異己,師亦不得倖免,於十一年五月褫奪衣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陽),其間集錄古尊宿之機語及與門徒間商量討論之語錄公案,輯成《正法眼藏》六卷。紹興二十年,更貶遷至梅州(今廣東梅州),其地瘴癘物瘠,師徒百餘人斃命者過半,然師猶以常道自處,怡然化度當地居民。紹興二十五年遇赦,翌年複僧服。二十八年,奉敕住徑山,道俗慕歸如舊,時有「徑山宗杲」之稱。師辯才縱橫,平日致力鼓吹公案禪法,其禪法被稱為「看話禪」(即以考察公案、話頭而求開悟之禪法),此與宏智正覺之「默照禪」相輝映。晚年,住徑山,四方道俗聞風而集,座下恒數千人。孝宗歸依之,並賜號「大慧禪師」。隆興元年八月微恙,十日親書遺奏,又書遺偈,擲筆委然而入寂,世壽七十五,法臘五十八。諡號「普覺禪師」。遺有《大慧語錄》、《正法眼藏》、《大慧武庫》等書。嗣法弟子九十餘人,較著名者有思嶽、德光、悟本、道顏等。〔明高僧傳卷五、大慧年譜、嘉泰普燈錄卷十五、聯燈會要卷十七、五燈會元卷十九〕p881——《佛光大辭典》○杲gǎo:①日出明亮。②明亮;光明:「如海之深,如日之杲。」③高遠:「是故民氣~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④白。⑤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