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寫我真情,寫我本意。沒有別的念頭,隻想留下一點痕跡供後代們借鑒,讓他們了解,原來我們這一代是怎樣地生活,怎樣地思想。
正文

\'寄生蟲“與”小醜“

(2020-02-19 16:14:23) 下一個

“寄生蟲”與“小醜”        穆迅

 

前些天看了兩部電影:一部“寄生蟲”,一部“小醜”。他們的主題相同,都是反映下層小人物被社會的擠壓以及他們不甘現狀的燥動。但由於作品出自於不同國度,電影的風格、訴求大相徑庭。說不出哪一部更好,隻有我個人的偏好。

先說“寄生蟲”。韓國片子我一向興趣缺缺,幾乎沒有入眼的。倒不是小瞧了韓流粉絲們,是它不對我胃口。我對韓片評價就倆字:直白。無論大到劇情,小到細節,真是直的不轉彎。就拿“寄生蟲”來說,一家子騙人布局都是齊步走,整齊劃一。騙人套路也是“GPS”導航一條路走到黑。哪怕半路殺出另一夥寄生蟲來,依然邪惡的統一,無一叛徒,真幹淨。假如這故事交給我們炎黃子孫寫,哪裏有這麽簡單?夫妻、孩子,代溝啊,六零後和九零後怎會一樣呢?就是目標一致,騙人的手段也應該各領風騷嘛。給個“GPS”,九零後一定故意走岔道,要你重新安排另一條套路來。那半路殺出來的寄生蟲們按我們的規矩會有一位良心發現,棄惡從善嘀。所以,中國的寄生蟲故事肯定複雜的多,繞彎的多。

“寄生蟲”的編劇我願意給他一個讚,看到一半,我幾乎要關掉電視機,不想劇情卻異峰突起,豪宅裏居然還有另一家地下寄生蟲!這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十分精彩。它勾引我興致勃勃看到尾。不過總的感覺我看“寄生蟲”是站在圈兒外看熱鬧,沒有代入感。

“小醜”不一樣了。它給我的是心靈的震撼。小醜一次次地被羞辱,被擠壓,精神一緊張就止不住狂笑。這種笑中失控的近乎病態悲情感染了觀眾。導演成功地將角色與觀眾拉到一起共呼吸。因為我們似乎在自己的生活中曾品嚐過這類的滋味。雖然我不喜歡電影過度暴力與血腥,但我不得不承認它在把控觀眾、角色的情緒上十分到位。劇情發展流暢,感情爆發恰到好處。電影結尾的眾小醜暴動雖然不合情理,但劇情發展到此時,要將感情完全迸發出來似乎沒有比暴動更合適的了。我喜歡小醜的故事,盡管它對比現實和“寄生蟲”一樣有一定距離。可是它比“寄生蟲”更貼近生活。

對於下層人的結局兩部電影給了不同的藥方。“寄生蟲”鞭笞下層人的醜陋,讓他們自相殘殺。而“小醜”卻同情下層人,鼓動他們用暴力回擊。孰是孰非,我不評論。反正我都不認同。

說一條我自編的段子:去電影院看電影,通常有兩個結果,1買票進去。2沒買票就進不去。韓國人就是這樣認為。中國人呢?我的想象力貧乏,主意隻有幾種,1買票,2與檢票員套近乎,最好認識她的閨蜜或親戚等,沒準兒能網開一麵,3三個人買兩張票,進去兩人,再出來一人帶出兩張票說是上廁所,然後第三人也能憑票入場。4想辦法複製入場卷,等等。至於洋人,和韓國人一樣簡單。不過僅多一條:沒票硬闖,誰攔著揍誰。

2020/2/20 於奧克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