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寫我真情,寫我本意。沒有別的念頭,隻想留下一點痕跡供後代們借鑒,讓他們了解,原來我們這一代是怎樣地生活,怎樣地思想。
正文

多元化的藝術世界(一)

(2016-09-17 20:57:19) 下一個

 多元化的藝術世界(一)      穆迅

以下文字引自“維基百科”中有關後現代主義的部分節選。請耐著性子看下去,你會有一種體驗。

    “為了挑戰現代主義的極限,藝術與設計家於是以後現代主義來統稱當代各種主義,如:女性主義、多元文化、解構主義、時間元素、媒體應用、物質主義等。這些觀點強調藝術品的創造與欣賞沒有單一的、絕對的答案或標準,作者與完成品的情感脫離,且作者、觀眾、策展人(或展場)與環境(或現象)都是藝術作品的參與者,如此一來,藝術創作與鑒賞都變得非常多樣。”

    “德裏達首先提倡在文本的能指與所指之間建立非必然的聯係,其目的在於突顯能指與所指搭配的任意性和他們之間的差異性,使所指脫離即定能指的依附從而擾亂固化的結構思想。”

    “與理性的鬥爭是後現代審美體驗的核心問題,而具體的抗爭行為又體現在不同的層麵內。首先,為了對抗理性的束縛,後現代審美傾向於沉湎在某種形式的‘前理性的自發性當中’ ”

看得懂嗎?我也是連蒙帶猜覺得我明白了他們在說什麽。你們不是說看不懂現代藝術嗎?當你看上麵文章時的感覺和看現代藝術的感覺近似相同時就對了。其實它沒那麽深奧,保持這種朦朧感就是現代藝術的魅力。真的,他們都在很嚴肅地討論一個問題,隻是他們把真相鎖在保險箱裏,沒有他們的密碼你是看不到的。

說的懸乎了,人家以為你有多博大高深的理論肚皮。非也,我也是見了文藝理論就頭疼的市井人。咱們還是回到凡間說點接地氣的話吧。

所謂“現代藝術”隻要聽到這詞兒腦子裏立馬翻出來的畫麵就是你以為是在欣賞藝術的地方忽然撞見一些有生以來從沒見過、從沒聽過或者見過、聽過卻放的不是地方的奇奇怪怪的玩意兒。看不懂聽不懂是這類藝術在觀眾中的第一反應。請不要不好意思,這是最正常的反應,連專家們都不敢保證他第一眼就能看懂作者在想什麽。“看不懂的藝術”就是現代藝術。

不過有一點我不甘心,“看不懂的藝術”被冠之為“現代藝術”終究有失公允,憑什麽它們獨霸“現代藝術”這個稱號?當下眾多的寫實的現實主義作品比如在電影、電視界裏海量的影視產品就不是現代藝術?它們看不懂嗎?它們不是現代最新的藝術產品嗎?我個人認為“觀念藝術”才是這類藝術最合適的冠名。所以下文提到的“觀念藝術”就是指這類“看不懂的藝術”。

可是在你的生活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自稱藝術的東西,拉大旗作虎皮,唬的那些缺少藝術經曆的普通觀眾不知道你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他們是藝術嗎?他們在說什麽?怎樣欣賞他們呢?

要想解惑,咱們就得兜個圈子從頭說起啦。

大凡當今我個人認為藝術分為兩大類,一是古典藝術或是傳統藝術類,一是觀念藝術類。

什麽是古典藝術?這類藝術大眾較為熟悉也習慣欣賞。說理論些就是一元化藝術,說通俗些就是藝術作品有公認的好壞標準,亦即有約定成俗的共識:作品要“美”而且這個“美”是觀眾一致認可的,是有美學理論為後盾的。音準和諧,動作到位,節奏流暢,故事真實,色彩舒適,畫像逼真等等,都是每個古典藝術作品必須達到的要求。總而言之,聽得懂、看的懂,從中享受公認的“美”,這就是古典藝術。比如莎士比亞、易卜生的戲劇,達芬奇、米開蘭哲羅的畫,莫紮特、貝多芬的音樂,雨果、托爾斯泰的文學等等已經被譽為全人類共同的“美”。現今我們接觸的當代藝術作品,其中包括絕大多數的電影、電視劇、舞蹈、流行歌曲等也是屬於古典藝術範疇內,它們也都在講述大家習慣的、公認的“美”的故事。

古典藝術有了共識的標杆,可比性自然凸顯無疑,藝術比賽就應運而生,什麽歌曲大獎賽啦,鋼琴比賽啦,舞林大賽啦,奧斯卡小金人啦,安徒生童話文學獎啦等等林林總總,真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唱”折騰得全球藝術界好不熱鬧!不過這也好,當你一時無法確認在你眼前的藝術作品是屬於那一“主義”時,查查它參加過什麽大獎賽沒有。這是判斷它屬性的應急方法。觀念藝術是不參加大獎賽的。我在以前的文章裏已講過,舉辦觀念藝術大獎賽那是找挨揍的。

古典藝術還有另一個特性即技術性,也即想玩古典藝術你必須具備一定的表達藝術的基本功。要體現古典藝術的美是需要基本功訓練的。基本功越高表達“美”就越自如。所謂“童子功”,“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大都是形容這類藝術的技術性的艱辛。表現古典藝術的器樂如小提琴、鋼琴、吉他、琵琶、胡琴等,戲劇如京劇、芭蕾,聲樂如美聲,繪畫如歐洲古典畫、中國畫,都離不開基本功訓練。

古典藝術必須具備基本功這個平台才能表達藝術美。有了基本功才有了欣賞和評判標準,有了欣賞和評判標準才有了古典藝術

目前由於商品市場的製約在藝術殿堂裏古典藝術占據了絕大多數的席位。高額的藝術生產成本和饞涎欲滴的巨大古典藝術市場令藝術家們在走向觀念藝術的道路上望而卻步。他們知曉一旦生產的藝術作品老百姓看不懂,其結果必然是門前冷落,血本無歸,隻好喝西北風了。花幾個億拍一部誰也看不懂的電影,恐怕沒有這種白癡投資人和電影公司吧?所以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的電影、電視劇、流行歌曲、街頭舞等仍然沿襲古典藝術的老一套。

不是沒人敢嚐試觀念藝術這“螃蟹”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有人曾拍過一部觀念藝術的影片叫“八又二分之一”片長隻有二十分鍾,看過膠片電影的人知道,影片開頭或電影突然斷片時出現亂七八糟的白帶走片就是這部電影的全部內容。當時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可惜曇花一現,無人敢步其後塵。因為大家都明白,玩玩可以,指望拿它賺錢那是白日做夢。“看不懂”的電影從此絕跡。而“八又二分之一”這隻“螃蟹”也僅僅在電影史裏留下了腳爪爬行過的淡痕。

古典藝術自人類有文化始就占據了統治地位,千百年來畫的像不像?唱的好聽否?跳的好看否?故事編的真實否?這些寫真美的審美標準已成了老百姓欣賞藝術的最原始習慣。今後它仍會以巨大的慣性推動著普通觀眾走進藝術殿堂去尋找他們喜愛的藝術作品。古典藝術的某些種類比如上個世紀以前的交響樂、舞台劇(包括芭蕾、戲曲)等雖然日漸凋零,但新興的藝術種類如電影、電視劇仍然揮舞著寫真美的招牌來討好老百姓的審美習慣。

總之,一句話:古典藝術依然“風景這邊獨好”。

                                  2016/9/14 於奧克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