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寫我真情,寫我本意。沒有別的念頭,隻想留下一點痕跡供後代們借鑒,讓他們了解,原來我們這一代是怎樣地生活,怎樣地思想。
正文

再談現代藝術的困惑

(2015-07-04 01:11:27) 下一個

藝術隨筆(三)

再談現代藝術的困惑      

(我所指的現代藝術是與傳統藝術相對的藝術 )

 

人類世界各區域的語言和文字由於習俗、文化上的差異對客觀和自我有著不同角度的解釋形成五花八門、多姿多彩,從而至此相互無法替代。

繪畫也是人類的另一種語言,它早於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向外界發泄情感最原始的表現方法之一(其他還有音樂、舞蹈)。原始繪畫的成熟,演化成現代繪畫的種類,如油畫、水彩、國畫等等,它傳達出來的信息用文字、話語通常解釋不清,所謂隻能意會,不能言傳。這也是它至今仍能永葆青春的秘訣。居於此特性,繪畫與文字相比占了個大便宜,即人人都能看得懂。隻要你畫得好,亞洲人可以鍾情歐洲古典畫,歐洲人也可以膜拜非洲繪畫藝術。“藝術無國界,號稱民族基因的藝術反而成了各民族融合的黏膠劑。

古典繪畫尤其是歐洲古典繪畫是以客觀真實的形象即所謂寫實來向觀眾傳達作者想要說的話。而觀眾也是通過畫中的故事或景象尋求與作者共鳴。以具體形象(具象)表述信息既直接又明了,普羅觀眾容易理解也非常喜愛。

不幸的是畫家不幹了。畫了幾百年的“照抄”,說了幾百年的車軲轆話,膩了,想著法兒地翻新花樣,說好聽點兒是傳輸更複雜的,古典畫一張嘴說不了的信息,說不好聽的是把話說得糊塗點兒、焦點更模糊點、顯得更“深奧”點兒、觀眾更吃不準點兒才好。

不管怎樣,現代藝術橫衝直闖地誕生了。

我以前說過,現代藝術如同在藝術的長河中不斷的開口子。今天決個堤,明天引個流,東一鍬,西一鎬弄得藝術長河的出海口象亞馬遜河一樣,沒了主航道。

現代藝術的口子開得好,河道清晰,水源充沛。開得不好,賊水亂流沒個章法。再換個說法,好的現代藝術作品語言豐富,回味無窮。不好的作品語言混亂,詞不達意。

也許我孤陋寡聞,至今我見到過的現代藝術作品,能讓我感動的不多,大量的是不知道他在說什麽或在咀嚼別人吃過的東西。

西方的現代藝術品由於背後隱藏了我們不熟悉的文化背景、民族習性和外國語言,其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無法讀懂的,除了那些具有普世價值觀的作品。如果藝術家隊伍裏又多了些小混混,以為伸伸胳膊,踢踢腿就成了藝術家。那麽現代藝術大軍中由於有了他們的瞎摻呼,恐怕名聲就更不好聽了。

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中國現代藝術作品,比如徐冰、艾未未的作品,他們的繪畫語言比較清晰,不用文字說明,不用作者站在旁邊絮絮叨叨告訴你他的作品有多深奧。他們僅用繪畫或形象就能明白無誤地告訴你他要表達什麽或者讓你思考什麽。由於他們與我們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民族習性、相同的生活環境,所以當他們將一些藝術符號巧妙地拚接在一起時,我們能會心一笑。

 中國優秀現代藝術家並非隻此二人,各路高手大有人在,隻是我沒有看見而已。也許太多的庸俗現代藝術家埋沒了這些金子。

一元化的古典藝術家們使用的繪畫語言相對統一和單一。他們的作品由“標準件”組成,如天是藍的,樹是綠的,建築物有透視,人有結構比例等,因而不同的作品有可比性,分得出高低俗雅,推得出大家公認的藝術大師。

而現代藝術就麻煩了,他們使用的工具不一樣,手段不一樣,時空不一樣,也就是藝術語言不一樣,各說各的話,各有各的標準。就如同神州方言,北方人、南方人、江浙人、廣東人、杭州人、溫州人以至溫州不同鄉鎮人都可以操著相互聽不懂的鄉音說中國話。

如此繁複紛雜的繪畫語言使多元化的現代藝術沒有了主心骨,“標準件”消失了,天可以是綠的,樹可以是藍的,建築物的透視?人的結構比例?那是限製藝術家的桎梏,早被現代藝術拋到太平洋裏去了。剩下的就是天馬行空任你信天遊了,任何東西都可以“指鹿為馬”而不必擔心人家罵你忒無理,因為那是藝術的想象力。失去了藝術的“普世標準”,現代藝術作品真的沒有可比性,也無法評判,所謂的作品好壞,優劣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全憑你個人的喜好。最後,現代藝術世界不可能出現統一的、公認的、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大師。

故如果你見到被“譽為”現代藝術大師的人,請多留點心眼,八成那是在忽悠,在給圈外人下藥。你一定要記清楚,現代藝術沒有大師,即便是艾未未,徐冰那也是隻代表他自己,頂多代表他們那同一類繪畫方言的“鄉親們”。不能代表中國整個現代藝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urreal 回複 悄悄話 有一定道理,不過lz所指的似乎應稱為'當代'藝術更恰當。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