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寫我真情,寫我本意。沒有別的念頭,隻想留下一點痕跡供後代們借鑒,讓他們了解,原來我們這一代是怎樣地生活,怎樣地思想。
正文

京劇漫談(1)

(2015-05-16 02:34:29) 下一個

京劇漫談 (之一)                 

 

 

    我在京劇院工作了近二十年。有幸經曆了“革命樣板戲”、革命現代戲、傳統戲的恢複等各個京劇發展階段,對京劇多少有些感性的、整體的認知。朋友們建議,可以以此為話題,寫點兒什麽。我想,也好,不妨趁機將我的藝術生涯中有關京劇曆程的殘片文字化一下,做個印記,以待將來回證。

    中國戲曲舉世無雙,最有資格冠之以“中國特色”。她集“唱、念、做、打”於演員一身,也就是將西方的歌劇、芭蕾、話劇甚至雜技一鍋燉,煲成世界戲劇藝術王國中獨一無二的“佛跳牆”。

    中國戲曲把故事、情念、衝突以虛擬的手法,以超越時空的概念,活靈活現地在幾乎空空如也的舞台上營造出無所不及的人間大千世界。台下的觀眾非但不覺其假,反而看的如癡如醉,與劇中人同呼吸共命運,時而擊節叫好,時而淚滿絹巾。這不能不令人讚歎京劇那種獨具的誘人魅力。

    幻化奇妙的舞台效應,曾使西方表現主義泰鬥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佩服的五體投地,當他看完了梅蘭芳的表演後,激動得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驚呼這才是他夢寐以求的最完美的戲劇!

    西方現實主義戲劇與其它如古典繪畫、小說等藝術一樣,都是如實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事、景、物。越是逼真越能打動人心。他們力求在舞台上演繹現實生活中的翻版。觀眾在舞台上看到的故事春秋就像在你身邊發生的耳熟能詳的生活情節一樣,這是現實主義的最高境界。但是令藝術家們苦惱的是固定的舞台由於科技的限製至今人們無法在幾秒鍾內變換場景,而且還要變換幾十甚至上百個場景。所以,所有的戲劇藝術家包括莎士比亞、易卜生在內,都必須絞盡腦汁將他所要講述的故事統統編織在寥寥可數的幾個場景中,借此來掩蓋舞台換景的難堪。以致如今大凡現實主義戲劇通常都是一場戲隻有四幕而已。

    布萊希特深惡這種封閉式的舞台約束,總想找出一種形式來衝破它。可是西方藝術哲學自古以模仿為基石,像牛兒走慣了回家的路,讓它換條路走何其難也。

中國戲曲的出現令他大夢初醒,如獲至寶。

    中國戲曲將所有的場景都交給觀眾的想象力。演員隻需一舉手一投足,觀眾就能從演員表演的信息中,飛快地轉換成他所想象的場景。演員一個推門動作,觀眾就知道他進家了。一個抬腿,觀眾就明白劇中人邁門檻出門了。一個走圓場觀眾立時就理解這位行者已跋涉了千裏路了。舞台上雖然仍舊是一無所有,但在觀眾的眼睛裏、腦海裏舞台上卻是千變萬化,繁華紛亂的萬花筒般景象。這種奇妙的時空轉換,徹底改變了布萊希特固有的西方戲劇觀,他終於發現在世界的東方還有一種更加高明的戲劇藝術——中國戲曲。

    京劇又在中國戲曲世界中獨占鼇頭。在大小上千個劇種中,絕大部分劇種源自本土地方。唯獨京劇沒有她的原籍,湖北?安徽?北京?是,又不全是。甚至在京劇發展最鼎盛時,京劇團在全國遍地開花,任何一個小小縣裏一不小心就能撞見一個京劇團。

    究其原因,我想恐怕要歸功於京劇集地方戲曲之大成,博采眾長,吸吮一方戲曲之精華,總而合之形成一種什麽都不是,卻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四不像劇種。就像如今的流行歌曲,不中不西、不南不北,非美聲又非民聲,總之非驢非馬,卻深受眾青年的癡迷,以其超強的生命力,不脛而走,廣為流傳。

    京劇特有的出身,反而鍛就她豐富多樣的表現力。她可以細膩地表現閨房淑女們欲語還休的幽怨,也可以震人心魄地表現鐵血武士激戰沙場的壯誌。她可以輕鬆詼諧地表現市井小民家長裏短的處世通言。也可以入木三分地表現魑魅魍魎陷害忠良的陰奸。京劇以她那寬廣包容的胸懷,廣納藝術百川,積築成中華藝術王冠上最燦亮的明珠。

    京劇的出現是中國社會文明發展的產物。她用藝術形式囊括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藝術、美學、曆史、哲學、價值觀、道德觀等中國特有的人文理念。她就是代表中華民族藝術的一麵大蠹旗,也是中華民族藝術的圖騰。

縱觀京劇上千個劇目,你會發現一個奇特的景象,即你幾乎找不到一部毫無意義的、純娛樂的戲。隻有在大年初一開鑼戲中為了圖個吉利、喜慶上演一些跳神、八仙過海之類的戲。其它不論悲劇、喜劇、文戲、武戲或多或少都在隱現一個理念,讓你在娛樂中不知不覺“上了一堂生動的政治教育課”。“武家坡”的十八載守貞,“二進宮”的忠君,“拾玉鐲”的愛情觀,就連“三岔口”武戲裏你也能嗅到哥們兒義氣的味兒。這種“寓教於樂”的傳統手法即自然又走心。是當今某些宣傳機構根本做不到的。

     當然,京劇誕生於封建舊社會,自然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相對於當今時代,她的很多價值觀、道德觀恐怕有些不相適,比如忠君、從一而終、狹隘的民族觀等。這在我們欣賞劇目的同時須持有必要的批判精神。另外由於曆史環境的原因,藝術上也存在一些不嚴肅的陋習,如飲場、職員隨便上場更換道具等。有一趣聞,劇團一位老道具職員曾告訴我,過去演“玉堂春”三堂會審那出戲,蘇三要跪在地上唱長達四十五分鍾的段子,兩隻膝蓋十分辛苦。為了討好演員,他練就了一手絕活:當蘇三將要下跪演唱的一霎那,老職員能在側幕邊六、七公尺開外向台上扔去一軟墊,恰好落在演員雙膝之下。我聽了,心中暗暗搖頭,這樣一來,演員是舒服了,可觀眾卻被嚇一跳,再入戲就難了。好在這些陋習早於解放後便被廢除。現在的觀眾已看不見這些與劇情無關的幹擾了。

    京劇藝術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蛻變為一種古董藝術。沒有一定的藝術及曆史知識的積澱,恐怕是無法接受和欣賞的。一些有誌之士出於拯救京劇於危難之中的責任感,力主改革創新,以適應時代潮流。時裝戲、現代戲、革命樣板戲等新型京劇的出現就是他們努力革新的成果。在我年輕的時候,對京劇的真髓知之甚少,也曾覺得京劇現代戲才是京劇興盛的唯一出路。但是,隨著我對京劇的深入了解,愈來愈認為創新並非真正出路。創新,可以。但那已不是京劇了,你可以叫別的名字,唱劇、流行戲曲都行,就是別叫“京劇”。因為京劇已經是個非常完美的藝術形式了,她已成熟到無需再整容了。京劇不是需要創新,而是急需調動最大的資源,即人力、物力去維護她,保養她,力爭她不在我們這一代“無可奈何花落去”。這才是對中華民族藝術的最大貢獻,才是對祖宗最大的積德。

    京劇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換了人間,她難免不入流,這是曆史的必然。然而她就像西方的交響樂、芭蕾一樣,是人類文化藝術中的瑰寶,失去她中華文化就會出現斷層,繼承中華文化也就失去了依靠。即便你不喜歡她,你仍然要承認京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更無人處月朧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農家苦' 的評論 : 還有幾篇,隻是我自己的感想,不成為係統。
更無人處月朧明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陽光美地' 的評論 : 昆曲是京劇源泉之一,不是全部。昆曲之所以被京劇“替代”。原因就是它太陽春白雪。而京劇是當時的流行歌曲。昆曲更適合表現才子佳人。反而京劇表現力更寛廣。其實我更欣賞昆曲,她的詞太美了。簡直是陶醉。昆曲居然還有專門的心理描寫劇。這在中國戲曲界是絕無僅有。
一管之見 回複 悄悄話 喜歡京劇的須生,青衣,花麵的不少唱段,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提到這些大師總是讓我心馳神往。
聽上那麽一段,就像喝了十年的紹興佳釀,身心那個爽啊。
京劇段子我會唱的不少,喜歡了,就會去學唱,舊戲和現代戲都是一樣。 個人愚見--管他年輕人喜歡不喜歡,我喜歡就行。 我也喜歡意大利歌劇, 也喜歡古典音樂和芭蕾舞。 在西方,喜歡古典藝術的年輕人也不占多數, 那又怎麽樣?
如今莎士比亞讀的人少,但一千年以後還會有人去讀他。 好東西是不會被人們遺忘的,但是到任何時候,都不要期望年輕人象迷戀港台流行歌曲那樣迷戀京劇。
瀛客 回複 悄悄話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過到了現在,麵臨著巨大的危機與挑戰。就是不被現代人所喜愛。日本的歌舞伎也是他們的國粹,他們不搞隨俗入流,不搞下裏巴人,堅持他們的陽春白雪。似乎歌舞伎衰退的不像京劇那樣。看一場歌舞伎的價錢不菲,而且要提前一年預訂,去看的人都是有錢人。這些人成了鐵杆的票友。中國人太注重普及,不注重提高,普及之後身價掉了,自然就斷了美好的前程。
陽光美地 回複 悄悄話 京劇源於崑曲,崑曲是百戲之母,已有六百年歷史,是真正的「活骨董」。
注冊筆名被占用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我是京劇愛好者,小的時候拿著劇本,不管什麽角色,從頭唱到尾。希望經常到您的點評和講解。
農家苦 回複 悄悄話 海外難得見到您這樣的京劇專才,建議您寫一個係列,做一番藝普。讚成您的觀點,京劇是我們民族藝術的瑰寶,即便是改革或創新,也不能隨俗入流。鴻鵠就是鴻鵠,燕雀就是燕雀,貴族就是貴族,草寇就是草寇。所謂與時俱進,這話似是而非,因為現時並不都是進步的。
stillthere 回複 悄悄話 寫得的確非常出色。傳統藝術基礎雄厚內涵豐富,是取之不盡的寶庫。是新音樂靈感的源泉。

民族特色的東西最有生命力。其實,很多流行歌曲完全可以從傳統藝術吸取營養,使自己豐富多彩。
xiaomiao 回複 悄悄話 這個貼子不錯。難得有人願意花時間碼字談談“國劇”。
京劇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不用擔心沒人願意看,年輕人不願意看並不是因為京劇本身有什麽問題,而是因為多數人在年輕時缺乏人生體驗,好高騖遠,對京劇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和傳統道德觀不太放在眼裏,故而不感興趣。京劇的觀眾多為中老年人,是因為人到中年,經曆了一些風雨,才會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一些人生的課題。
不用擔心將來沒人看京劇了。幾十年前就有人感慨京劇觀眾多是中老年人這個事兒了,幾十年過去了,當年那些中老年人應該早就去天堂了吧。看看現在劇場裏那些中老年人,幾十年前還是年輕人吧,現在不也愛上了聽戲?
我沒拉臣 回複 悄悄話 年紀大了些之後,特別是出了國之後願意聽些京劇。特別是一些有名的段子。像馬連良的失空斬。隻是從小也沒人教沒人講。長點段子的都瞧不出哪好。您先生明白,給我們說說。這點東西怎麽也不能從我們這斷了不是?其實確實好聽。起碼我覺得比什麽勞什子交響樂容易懂。像空城計這類故事,大部分人都倒背如流,從哪個片段開始聽都沒有違和感
spot321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您的介紹!京劇是國粹,也像您說的,是“老古董”,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不喜歡看,估計一個是因為京劇描寫的都是古代的曆史,和如今的現實生活相隔太過遙遠,另一個就是它的許多大段的唱詞聽起來的確比較枯燥,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地域的限製性吧。樣板戲雖然被戴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烙印,但由於它們說的都是大眾化的故事,很是通俗易懂,所以比古老的,文言文式的老故事要好接受得多,有興趣的多。個人覺得,如果要想讓京劇這個中華民族的瑰寶延續下去,讓廣大人民有興趣觀看,就要出一些新的,現代的,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段子,如果不這樣辦,再過二、三十年年,京劇就真的沒有人看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