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

,寫我真情,寫我本意。沒有別的念頭,隻想留下一點痕跡供後代們借鑒,讓他們了解,原來我們這一代是怎樣地生活,怎樣地思想。
正文

唐.吉柯德的悲情

(2015-03-01 14:50:02) 下一個

.吉柯德的悲情

電影“一步之遙”觀後感          

 

有的電影不值得寫影評,好壞一目了然,還寫什麽呢?有的就值得寫,比如薑文的“一步之遙”。因為這個電影有爭議,譽毀參半,就有許多為什麽。

我是屬於譽者。

我認為“一步之遙”是薑文拍的最成熟的作品。故事情節進展流暢,有一氣嗬成的痛快感。以前他的作品不是說不好,隻是他在百二十分鍾裏塞進了太多的東西,看得太累,有一種“澀”的感覺。畢竟電影是一種消遣物,你讓人家坐那兒還像琢磨股市一樣,那就打錯了算盤。老一代的導演都有這個“毛病”,包括馮小剛。

“一步之遙”有了這個覺醒,給你灌了一瓶子的視覺美酒。即便你看不懂他在說什麽,那大場麵也讓你“小時代”了一回。

不過我得承認薑文還是薑文,讓他脫胎換骨恐怕沒戲,如果薑文采用春晚反腐的小品劇那樣直來直去,或許票房會給點兒麵子。隻是固執的薑文不肯這樣做,他仍舊不走常規路,在故事情節、對話中還是保持了他那簡明跳躍式節奏,在視覺上他又拋棄了現實主義的演繹手法,采用表現主義手段,高調渲染脫離現實的、暗喻的豪華誇張場景。經過這些薑文式的精心裝潢,他要想說的話便隱藏在這類猜謎似的外表之中,狡黠地看著你如何解讀。他的春秋筆法懵的市井百姓雲遮霧罩,隻覺得銀幕裏像是在講月球裏的故事。所以說,這部電影他是給“自己人”看的, 給喜歡拐彎抹角,隔著毛玻璃猜是誰的人看的。可惜這種人少,票房自然薄的見碗底。

其實故事不複雜。隻不過用西方華麗的外殼包裝了一個中國故事。成名之後的馬走日不小心觸了“黴頭”。如何處置他,成了各派勢力較勁的合力點。薑文通過這樁事件展現了中國社會黑暗的一麵。他罵了權勢集團與媒體。

不管銀幕裏如何地花哨,薑文還是講了一件嚴肅的故事,應屬說教式影劇。這是“老一代”導演從“文革”黑影中衝出來所連帶的慣性。他們總有一種承擔政治啟蒙的使命感,看重作品對社會的現實意義,故而他們的作品多數觀後心情倍感沉重。也許在社會發生激烈轉型的時刻,人們政治參與欲望高漲時,此類作品會深受觀眾的歡迎。可是對於生活在歌舞升平環境中的年輕一代,薑文們婆婆媽媽地講的故事離他們太遠,宣講的主題猶如負重的枷鎖令他們渾身不自在。遠離此類的電影理所當然是他們的選擇。

不是薑文的電影不好,而是他忽視了市場,象老一輩的藝術家一樣頑固地堅持藝術至上的理念,我行我素,在汙泥中保潔不染。在藝術上他不肯媚俗,講究高尚。在主題中他仍秉承社會的責任感不放。一高一重必然高處不勝寒,市井百姓敬而遠之是必然的啦。

.吉柯德的故事雖然遠在西天,大鼻子的文化與我們陰陽太極也毫不沾邊。可奇怪的是東方竟然也有唐.吉柯德式的英雄。人類的情操果然一樣,為了拯救世界,我們也有和風車戰鬥的獻身者。不是說我們不需要這樣的殉教者,他們是社會的先驅,也很顯得很可愛。我想表明的是你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你在社會的作用和社會的身價不能和“小時代”比肩。

占領你的高地,不要東施效顰,也許你會有你的一片天地。

2015/2/26 於奧克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茅斌騷客 回複 悄悄話 亞洲走得早,走得快的是日本,中國現在是跟著日本的腳印走的。讓子彈飛裏,人們已經在探討馬拉列,一步之遙,直接就用人名,馬走日。這樣的用心,不言而喻。薑文要觀眾用腦再度創作,的確不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