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雜文

閑時,一杯茶,一支筆, . . .
正文

讀科學史有感

(2022-12-13 03:43:00) 下一個

 

前日讀了胡升華同學的一篇文章“從錢臨照院士的五次選擇看中國科學家精神”(原載於中華讀書報,5.5.2021)。文章介紹了五次選擇的小故事:師從錢氏穆厚植國學根基;追逐理想還是追逐高薪;民族尊嚴和科學真理重於博士學位;成就個人還是報效祖國;安度餘生還是艱苦創業。

今天又在網上找來幾篇與錢臨照先生相關的文字看了一看,感覺那一輩科學家生涯坎坷悲壯。錢氏的經曆也頗具戲劇色彩,既有古典元素也有現代印記。

  • 少時擇師是父輩的選擇。這個選擇奠定了錢氏的國學修養和儒者風度。通常人們重視對老師的感恩,其實最應該被感謝的是自己的父母。
  • 放棄高薪的故事是前一個選擇的自然結果。錢氏的選擇也無不反映出那個時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儒學信念和錢氏飄然倜儻君子固窮的古人情懷。嚴濟慈先生對錢氏的生活關照和學術提攜,也開啟了這段師父弟子情結。
  • 英國學位的故事實在令人難以理解。考取庚款赴英求學目標明確,但為了印度同學的民族尊嚴,因主義單方放棄學位情理難解。也許與同學友誼深厚挺身而出,也許有難言隱私之情。錢拒絕學位不易理解,但仍不失英雄氣概。(當年我一同學被老先生辭退,一位科大人,亦有錢的英雄氣概。)
  • 跳槽德國的故事是絕境險惡至極。奧地利人斯密德Schmid已經離開大學,錢氏學術落腳艱難學位無望,無庚款資源生活必不寬裕,隻身赴納粹高漲時期的德國社會更是安全難保。更兼七七事變中德關係惡化,留在德國或回國都將是充滿險惡。這段時期幾乎可以拍成一個電影。(嚴先生留法出身,未能幫助錢氏赴法國避難一時是一個缺憾。但反命錢氏立即回國則是可圈可點)。七七事變三周後北平淪陷。不知錢氏對回北平的自身安全考量如何,或許當年北平高校研究機構依然運行。至於轉移部分物資到大後方錢氏自然功不可沒。
  • 京城戶口的故事。從事物理研究乃錢氏之命也,豈有放棄之理。莫非為了教書就不要命了?必是物理所內各個學科學派傾軋排擠激烈,錢氏孤掌難鳴激流勇退到科大當教書匠。至於科大南遷,對於錢氏不異於二次下放,被徹底地邊緣化了。

至古稀之年方等到科教複興。領導科大建製回歸反正,錢氏方得以施展騰挪,教書育人有聲有色,學術創業老樹新芽桃李滿天下。固體所的葛庭燧先生也是如此。說到對中國科學史的研究,錢氏的英國導師Andrade也曾是一位極端熱忱的英國物理學史和科普學者。

錢先生的國外求學經曆也含有幾分悲壯色彩。德國作曲家奧爾夫著名的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首演於柏林1937年。這台組歌是以舉世聞名的"啊,命運女神"開始並結尾。1937是一個多事之年,七七事變、德軍顧問回國、德奧合併和水晶之夜的前夜。奧人施氏已經離校任柏林廠長,錢氏赴德投奔亦無學位可得,如入廠打工則既無出路也無法向庚款官方交待。七七事變時期應嚴召回國,亦不失為無奈上策。

 

從這幾個故事看出去,錢氏的一生亦可以稱是一個經典的科學家的一生。跟定老師從一而終,這是高尚的忠誠精神(Loyalty)。學術上有繼承發揚創新,這是對科學的責任精神(Responsibility)。一生研究教學教書育人,這是對社會的獻身精神(Devotion)。

這五次選擇體現出的科學家精神也可以用幾句俗語歸納一下

  • 一百大洋算個屁,
  • 英國學位算個屁,
  • 納粹德國算個屁,
  • 日本鬼子算個屁,
  • 京城戶口算個屁

這幾個小故事的正能量內涵也自然給人一個很現成的正麵的啟迪:有一個嚴濟慈那樣的好老師很重要,有一個胡升華這樣的好門生也很重要。

說到老先生們,想起當年在合肥讀書有幸接觸到馮端王業寧徐祖耀等幾位先生。馮端先生心寬體胖修養極好,徐祖耀先生素食獨身鑽研一生。馮徐兩先生的本色科學精神令人敬佩。可謂“外國學位算個屁、京城戶口算個屁”。

回過頭來看一看。其實就是“老師一句話…”前行幾步,再回過頭來看一看。其實就是“父親一句話…”。在我看來,錢氏科學家精神就是儒學精神: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2021年5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