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歌劇中文版
過去知道鄭小瑛推廣西洋歌劇中文版,並從意大利語歌劇入手嚐試。目的是向國人推廣歌劇藝術。現在又嚐試俄語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可見鄭對藝術追求的執著。
歌劇首先作為一種聲樂藝術,它是與語言的發聲特征密切相關的。
先說中文,中文發音特征是單輔音加單元音:輔音定唇位齒位,元音定舌位。因為總是元音結尾,所隻唱起來很容易。人們經常為外國人唱中文叫好,其實是因為人家元音發聲到比中國人還要準確,所以歌聲非常之好聽。輔音略不準確無傷大雅。
意大利語有與中文類似的地方,即每個一節多是一輔一元。歌詞經過詩歌化處理,節奏韻律特征得到加強,段落感增強。特別是多音節詞可以直接與後麵的詞連拚,使得較長的詞匯非但不影響音樂的表現力,反而更容易上口。也就是說,你可以將意大利語直接按漢語拚音逐個音節”’搬”到來。例如Libiamo就可以直接讀成li-bi-ya-mo。但是,若是翻譯成漢語,則是一個再創作過程。如果把四句以元音a結尾的歌詞翻譯成同樣數量音節的四句a結尾的中文,並且表達大概原意,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語與意大利語相反。大量詞匯以單輔音或雙輔音結尾。如將kt“搬”成漢語拚音ke-te,那肯定是不行的。更況德語不能前後兩詞連讀,每個詞必須“硬性”拚出來。所以,搞德語歌劇的中文版幾乎是不可行的。當然,可以去掉詞尾輔音,取其元音,再保留音韻進行漢譯。但可以想象,聽起來可能象沒有舌頭的德語。因為德語尾部輔音的發聲是歌曲表現力最強大的工具之一。
如果將意大利語德語作為兩個極端,那麽中間的將是法語俄語。法語詞匯的尾部多為輕元音,可以連讀。俄語詞匯尾部則或元音或弱輔音,不能連讀。
回到中文版的事。對於大眾而言,意法俄德原汁原味歌劇是沒有任何參照作用的,中文版即是原汁原味。亦即無需在乎各式雞肉料理,到了我這裏就是小雞燉蘑菇,一個字,燉。對於小眾來說,則是難以接受。首先是沒了異國情調,二是在原文版和百年歌神參照下,中文版就顯得粗糙了許多,也許是要多粗有多粗,倒了胃口。
如拋開主義不計,那麽中文版是會有一定的市場的,盡管它略有些變味。製作方麵也容易一些,畢竟一切標準都由自己來定。演員用母語演唱也更容易適應和“成功”。
在眼下AI泛濫的大形勢下,西洋歌劇中文版有理由有條件向更大的空間發展。先搞“山寨化”,然後慢慢地提高也不遲。百餘西洋歌劇,其內容寓意的覆蓋麵遠遠超過中國的京劇和傳統地方戲。
如有兩出中文歌劇,“空城計”和“茶花女”,你會向大眾推薦哪一個?我推薦“茶花女”。
如何向小眾推薦哪?
我堅信一點,聽過(“葉甫蓋尼.奧涅金”中)連斯基“Куда, куда,“的人,肯定不會喜歡“哪裏,哪裏”。但聽過“哪裏,哪裏”的人,一定會更加喜歡“Куда, куда,“。
2025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