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向性格和職場

(2014-04-28 08:57:32) 下一個
剛剛完成一輪非終身製教職的招聘。其中一白人男性應聘者,在我看起來並無特別不妥,但招聘委員會中一名資深教授特別指出,在他的推薦信中,推薦人把他描述為“introvert”--內向的人。雖然這封信也進行了彌補,提到他有改善,但introvert畢竟給招聘委員會的其他成員留下了負麵的印象。結果自然是他被否決了。

這裏可能有某種文化差異。在我這個中國人看來,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並沒有什麽高下之分,純粹是天性使然,而以我自己的教學經驗幾乎可以肯定地說,話多,喜歡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學生論文往往寫得並不好,觀點往往膚淺,而論文寫得紮實,思考深入的學生常常是不愛說話的。道理很簡單,靜水流深,安靜的人其實常常在思考,甚至更善於縝密的思考。但美國文化並不完全認同這一點,我們必須鼓勵學生討論,哪怕他/她十分膚淺。首先,美國人講究參與和溝通, 不論是課堂還是工作環境,哪怕僅僅為了維持熱鬧的表象,也最好多說話,以表示你很在乎群體和他人,也樂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中國人寬容內向的人,甚至傾向於覺得內向的人更穩重成熟相反,美國人喜歡維持外在的和諧和熱鬧,而這種文化必定有利於外向的人,反而不怎麽包容內向的人。不愛說話,是中國留學生經常引起美國教授抱怨的一個原因。第二,一個天生內向的人會讓人覺得不可捉摸:是高傲?還是危險? 總之是可惡的。讓同事有這種感覺,在美國是比較忌諱的。本質上, 美國人個體之間都互相防範,但這種防範正需要以彼此外在的開朗和熱情來巧妙地平衡和化解,或者說偽裝,而不能把一種似乎“反社會”的特點暴露出來。這對內向的人不公平嗎?可能。但在人與人之間淺層次的交往中,外表畢竟比實質來得重要。

從撰寫推薦信的人的角度來說,避免評價甚至提及被推薦人的“內向”性格是明智的,至少,描述一個人“安靜” 要比說他/她“內向”好得多,但即使在用了“安靜”這個詞以後,也需要彌補一下,在我給學生推薦信的時候,就經常這樣做。我本人其實更欣賞那些內向而勤於思考的學生,希望給他們更多的鼓勵。而從求職者本人的角度來說,除了適當調整自己的性格以外,也必要在麵試的時候對自己進行一點表情的“化妝”,變得更活潑可親,“外向”一點。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應聘過程中女性比男性有優勢,年紀輕的比年紀較大的有優勢。至少我在這所學校的經驗基本如此, 剛剛提到的這 一輪,最後勝出的就是不到三十的年輕漂亮活潑的女博士候選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