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說得沒錯,現在的一代男孩子正在被智能手機毀掉!
或許男孩和女孩天生不同,都很容易沉迷於網絡遊戲。兒子在玩遊戲的時候全神貫注,一旦學習,就開始分神,巴不得越早應付完越好。他甚至大言不慚地宣布,如果他當上了美國總統,所有的小孩都不需要再學習了。
我說,你應該好好學習,所有的小孩都是愛學習的。兒子反駁:小孩都不愛學習!我說,你數學很差!他說,我數學很好!
我的結論是:1,我要讓他相信,學習是必要的,要維持對學習的興趣,因為人是需要尊重社會的常規的,在一定程度上,而且學習確實可以幫助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2,在我的內心,我卻覺得,敢於反駁老子,就是一個好兒子。不是嗎?這個過程讓我思考:要說服一個兒童學習的重要性,也是成人需要做的功課,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世界上沒有天經地義的事情。胡適說過,連上帝都可以批評,還有什麽不可以批評的呢?
同時我也發現,他從網上學習了很多知識(youtube 加上了parental control),甚至還自己動手學習做某些實驗。遊戲,也未必不是一種學習途徑。
學業好,對於目前的世俗社會來說是必要的,因為這是通向一種貌似體麵的生活的必經之路。但是,單純的學業優異,並非是人生的全部。
人生比較大的意義,在我看來,就是真切地明白,你自己究竟想要什麽?然後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一點一點地前進。這個過程,和傳統意義上的學業有一定的關係,但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完全有絕對意義。比如,周星馳讀書的時候成績很差,沒有人相信他會成功,在一般世俗的,以學業為主導的價值體係中。即使他混入了娛樂圈,很長時間也並不得意,直到有一天,他終於憑借悟性和堅持破繭而出,化蛹成蝶---就像《功夫》裏的那個富有寓意的鏡頭一樣---按照自己設定的軌跡,一步步實現了不被他人預見的成功。當然,從家庭和人際關係這類事情的角度看,他又未必很成功了,但這也不太重要。
在比較小的意義上,就是簡簡單單,把小事做好。我曾經有一個上級,奮鬥一生,個人生活卻不盡如人意的職業女性,在自己快退休地時候,卻後悔自己的大半生把太多時間花在事業上。這讓我驚駭。網上也有統計,說大多數人在臨終前後悔的事,排位很高的就是後悔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太多,留給自己和家人太少。假如人生退而求其次,擁有完美的家庭,足夠的時間,比起孤獨的奮鬥和成功來或許更好一些。
看到很多文章說,讀書讀得好的人見到發了財的老同學,感到心理不平衡,覺得讀書白讀了。我覺得這樣的蠢貨就不配做一個讀書人。因為這兩種軌跡都是個人的選擇,都有其價值,我們根本不必拿讀書人的物質財富和不愛讀書的人的物質財富去做簡單類比。必須考慮:讀書不算好但“發了財”的同學其實有很多優點,比如為了賺錢不辭辛勞,費盡心機,長期建立和維持複雜和龐大的關係網,獲取他人的信任,承受失敗和挫折。這些能力,都在成績單和財富以外,這才是值得重視的部分,而這些素質是所有人都需要的。錢能給人帶來更多快樂嗎?當然。而“讀書讀得好”可能欠缺很多屬於所謂“情商”範圍的東西,但自然也有獨屬於他的樂趣---隻要他/她是真心地對那些看似和現實生活無關的問題感興趣,一定要鑽研到底。沒錢也能快樂嗎?當然。
但是,比欠缺情商和欠缺金錢都更糟糕的,正是讀書人麵對發財的人的不自信,從而對讀書不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興趣。這樣的人,我覺得最好盡早轉行,或者退出“朋友圈”。
讓你感覺不愉快的人,肯定不是你的朋友。
而且,對學習這個概念也必須進行反思。很多學生是為了分數,為了畢業而學習,這樣,表麵也很努力或者拿到高分,卻不代表對這一課題有真正持久的興趣。當然,對於教師來說,隻能止步於此,因為現實地看,教師隻是一種職業,並不可能真正對學生的一生負責。然而父母不同,父母必須觀察孩子真正的興趣是什麽,對哪些內容是在短期應付,哪些則可能成為長期的興趣,什麽是孩子天生的特長,對於那些可以長期發展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和鼓勵,不惜一切代價。這是作為教育者的父母和作為教育者的職業教師的很大區別。
今天的教育者也是多元化的。古代的學生隻能從自己的帶有某種神聖光環的老師身上獲得學業和道德的啟迪,而這種教師的地位是壟斷性的。現代學生的偶像則可以是明星,可以是企業家,可以是各行各業取得卓越成就,並擁有人生經驗的人。在這一意義上,一個經曆簡單,沉迷在書齋裏的老師,對於不怎麽愛讀書,卻同樣需要人生智慧走向社會的學生來說,所起到的啟迪作用,可能遠不如一個經曆豐富的企業家。
另外,學習的內容,資源和信息來源,方式,在今天的世界也早已多元化。學生可以在教師以外獲取大量信息和資源,這雖然暫時還不能取代教師的引導和影響,但也已經對傳統的教師角色起到了某中顛覆和警示作用。暫時不喜歡做作業,並不等同於“不愛學習”,因為很多活動,不論是體育,旅行還是看電影,都可以成為學習的過程。
在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曾經有機會問一個美國老人,據說是“world famous”癌症專家,“學什麽專業在美國最好找到工作?”那時,我也是很現實的。他很認真地回答:很難說,因為現在有很多新興的職業,都是過去沒有的。今天回想,種種突破傳統學科和專業界限的職業,其實給新一代的孩子提供了很多我們未必熟悉的可能性。真的不必太擔心。
當一個成年人回憶童年的時候,他是會記得一次次的作業和考試,還是一部電影,一個笑話,一條小溪,一隻蝴蝶呢?
健全的價值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同情心同理心,以及自信---不論學習好還是不好--在我看來是比學術意義上的學習,academic learning, 更重要的東西。雖然我對俞敏洪其人不了解也不想做評價,但倒欣賞他的一個觀點:盲目自信都比不自信好。即使這一切最終仍然不能帶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對一個孩子來說,自信而快樂地成長也比什麽都重要,這將奠定他一生生活的健康底色。記得有一次看電視,劉德華和粉絲見麵,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成功的人有個特點,就是一般都很討厭。”我笑了。
反過來,終身做一個不那麽討厭的人,也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