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看天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某演員三婚想起的

(2017-10-11 13:23:23) 下一個

看到一則某演員的三婚的花邊新聞,挺招人的。我倒想起他主演的電視劇“大染坊”,前十幾集的商場跌宕糾纏的戲還不錯。後麵幾集的政治水分添多了,索然無味。這也不怪他,像“亮劍”這種合主旋律的電視劇也沒敢把原著中主人公在文革時死於槍下的故事往屏幕上搬。

可“大染坊”裏的某一劇中情節我倒沒忘: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中國有錢人從千年興衰中悟出來的守財之道。劇中一染廠老板在指點他兒子避亂時講一故事:他們祖上曾收有一堪稱絕世的古瓷器,珍之如命,從不示人。倘若移方寸,必有四人相持。然而此器依然揚名,慕名者皆無緣一睹。豈料世事變幻,家道中落,困厄之下,擬將此瓷割愛求財以渡時艱。求售聲出,識器而又囊中充盈者相繼登門,順理成章的結果是價高者得。要命的是並沒有那麽多張伯駒可以去當四合院來換古董,可免名器流落海外。想當時還是洋人闊,結果將此名瓷貨與某洋人。到錢貨兩清之日,新舊主人各懷喜哀交接此古瓷。此時往日四人才可搬動的器物,現在是兩人抬。要命的是,近門處被不明事物絆一踉蹌,名器落地,領一代風騷的中國古董從此僅餘一地碎片。看懂了:老頭寧可毀了這瓷器也不願讓新主人,特別是洋人得手。

劇中故事是想告訴人一個如何愛國的故事。我想這更像是杜撰,或許在曆史中也會有雷同的某個情節。倘若故事帶幾分真的,那麽這種淺薄的愛國“機智”毀掉是文明和傳承而並沒有替民族曆史添一分光彩。這是一種把愚昧譜寫為頌歌,把狹隘的偏見標定為“愛國”的時尚。而這種頌歌和時尚的注腳就是不久前那些義和團式的愛國者往自己的同胞的頭上開洞,僅僅因為這位同胞花自己掙的錢買了一輛日本車。這些年厲害起來的“自信”脆弱得動輒就擺出“雖遠必誅”的架勢,吃個漢堡,買點百貨也要看看那商家是不是在“必誅”的名單上。其實,一種文明的崛起和強盛並不倚於刻薄的嘴巴和心智缺失的伎倆。

想起剛來美國時,第一次去久負盛名的大都會博物館,在中國廳裏流連甚久。後來與朋友聊天,那腦子讓人洗了多年,自然和國內的主流合拍,覺得那些藏品多是讓洋鬼子坑蒙拐騙弄來的。那朋友很有見地,沉呤一下他問,那些東西留在國內又會怎樣?我頓時啞口。

80年代,文革尚餘煙繚繞,當時的官方還不堵人嘴巴,正式而且很收斂的說辭是剛經曆過一場民族“浩劫”。確實,文革中,帶點古舊色彩的事物在億萬人“破舊立新”的搜刮下萬不餘一,多少價值連城的中華文明載體在狂熱的歡呼聲中灰飛煙滅。那個年代,別說文物,哪一個從國外留學回去的可以躲過“洋奴”“漢奸”  “特務”  “裏通外國”的可誅之罪。而帶諷刺味的事實是那批讓洋人帶出來的古董,至今仍安然地在重重保護下在大都會博物館裏展現中國文明的華彩。

扯遠了,回到上麵的故事裏,我想假如那件瓷器交接順利,也許能避過近代的諸多動亂,今天也許我們中的某人就能在某博物館裏欣賞它特有的曆史文明韻味。
 

哈,也就從一演員三婚想起的故事,別當真。聽說他是苦孩子出身,現在老愛很排場地換著娶媳婦,當然會有必不可少的地老天荒婚誓,我想那誓言恐怕是真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