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蜉蝣之暮: 善惡之分,離道之始?

(2013-06-03 04:13:26) 下一個


女兒三歲的時候,常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麽人都喜歡好的,不喜歡壞的”?
 我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會是一個“問題”,好就是好,壞就是壞,這還用問嗎?再說啦,知道好壞善惡似乎是孩童智力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孩子開始能夠接受教育和成人交流,並遵守學習成人社會的最初條件吧。每個人進入“懂事”的年齡,大約都是從分辨好壞善惡開始的。人的好惡之分,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但對於三歲的女兒,這個問題竟縈繞了她好長一段時間。 畫畫的時候,她會畫兩個地球,一個標明是“good land”(好地方),另一個則寫上“bad land”(壞地方)好的上麵呢, 有山有水,有樹木花草,動物孩童等等,一應俱全;壞的上麵的,隻有一 點點水,幾乎沒有植物,別的東西也更少。選擇東西的時候,她總是問要好的還是壞的,如果你答要“好的”, 她就高高興興不出所料地去拿,如果你答要“壞的”,她會所料不及地微微楞一下,然後正色告訴你壞的如何如何不好; 如果你繼續堅持要壞的,她會小心翼翼地一再求證你是否真的要壞的直到你選擇了好的為止。 這個遊戲她玩了很久都孜孜不倦。 玩得我有些煩了,就問她: 你明明直到我喜歡好的,人人都喜歡好,為什麽還要問呢?下次直接奔那個好的去不就行了?女兒若有所思地看著我,但好像又覺得什麽不大對一樣。後來女兒慢慢不玩這個遊戲了,開始迷上了玩monster 想吃好人或小動物總吃不上的遊戲。 等到她終於不再拿這個問題來折磨我了,我卻又拿這個問題來折磨自己了。

 

老子說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善惡好壞的分別原來並不是客觀存在啊, 是人的倫理觀念使然。那麽,人在好惡之間劃的界限,真的是不能質疑的嗎?孰善孰惡?原是依據人主觀的標準啊。對人來說好的東西,對動物來說可能就是壞的; 對某個人好的,對另外一個人可能就是壞的。對一個族群好的,對另一個族群就可能是壞的。人類把自己偏愛的東西說成“好”的,才產生了惡, 產生了好惡之分。所以就有了“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也就是說,人類在獲得認識世界的能力之前, 就已經有了價值判斷, 也就是說,倫理是先於知識的。人先知好壞善惡觀念,之後方有對錯判斷。小孩子懂的最初的道理就是: 好的就是對的, 壞的就是錯的(good is right, evil is wrong)。孩童在學習知識之前, 最先學會的就是知道好(善)和壞(惡)之分, 這也是人類獲取一切知識之初的出發點。如此說來,人類追求的真理,其根基其實是建立在人類趨利避害的倫理基礎上。也就是說, 知識的最終來源來自於人類開始有了善惡的分辨, 以及依據善惡倫理觀念產生的趨利避害的價值判斷。而這個趨利避害的倫理價值觀,是建立在人的主觀判斷之上的。也就是說,所有的人類追尋的客觀的知識和真理,都無法逃離這個最初的主觀的出發點。客觀的知識既然是成長在主觀的土壤裏,人類對“絕對”客觀知識的追求難道能夠脫離主觀獨自存在嗎?

 

蘇格拉底強調美德即知識,就是強調人類的知識和倫理是分不開的。人隻有知道什麽是善、什麽是惡,才能趨善避惡。在這個趨利避害的基礎上,人才產生了價值判斷和對錯之分,產生了對真理的追求。 因此,蘇格拉底並不讚成人追求所謂的純粹客觀的“自然哲學”,而是強調人類美德和知識的依存關係,從主觀和客觀的內在聯係出發, 強調人首先要知善惡,學會做人。在蘇格拉底看來,善惡之分和倫理是知識的前提,而知識則是倫理的集合和彰顯。

 

但是,老子卻從天“道”的角度,對善惡之分本身進行了質疑。老子強調的“道”,是超越這種人類的善惡倫理觀的。道既然是客觀的,那麽在純樸本初的道的源頭,善惡還沒有被人為地分開,好壞還沒有因人的觀念而分離之時,道已經存在了。道是先於人的存在的, 因此,這種超越人類倫理觀念的天“道”事實上不是完全能夠用建立在人類後天的倫理善惡觀上的知識來解釋的。人類善惡之分的開始,正是客觀的道和主觀分離之始。“失道而後德”, 人類失去了那個樸素自然的“道”,才希望“以德配天”。因此,這個“道”不是能夠用人類的語言邏輯思維來完全揭示的,如果要強說“道”,隻能以人定義善惡倫理觀念的“德”出發,找到從人類思維角度上認識的“上善”,便是最接近“道”的 (注意,隻是近於道,因為道本身是不能從人的倫理善惡觀念來把握的)。這個“德” 是天道最接近的匹配。

 

這個以人的倫理善惡觀來理解的最接近“道”的規律是什麽呢? 老子認為它不是控製萬物的力量,不是弱肉強食的適者生存之道,而是謙卑柔弱能夠包容滋養萬物的“天下母”。用老子的形象思維,這個“天下母”就像山穀一樣,虛懷以待,包容萬物; 因為它的空而為萬物生長提供了空間; 因為它的謙卑而為天下萬物的生長提供了條件; 因為它的容讓使新的生命繁衍成為可能,萬物方能生生不息。 這種德就像“至善”的水一樣,柔弱其身,卻是哺育一切生命的源頭;像陽光一樣,照耀在“善”的人身上, 也給“惡”的人以光輝;它不會因為惡而鄙棄之, 不會因為醜而疏離之,正是因為這種對善惡雙方的不棄不離,人類才能夠以善來拯救惡,而非遺棄“惡”,鄙薄 ,以“惡”製“惡”,使之滋生更多的“惡”,而反過來吞噬了“善”本身。和強有力的惡比起來,善似乎是無力柔弱的,是退卻的,但事實上,是善用柔性的力量在消解惡,融化惡,使惡從善。因此,回到善惡分別的源頭,才是回溯“道”反觀“道”的正途。

 
  

如果說老子認為人類劃分善惡的兩極是人類和樸素的“道”分離的開端, 基督教似乎也似乎說出了同樣的道理, 並認為人為的善惡觀是人類和上帝分離的根源。《舊約》中夏娃受了“惡”的誘惑,聽從撒旦的指使,背叛了上帝,食用了知善惡果,是為知羞恥知善惡之始。因此,這種建立在人類倫理上的善惡倫理一開始就深深打上了“原罪”的烙印。就像嬰兒脫離了母體之後,逐漸產生了主體的意識,但同時,卻對這種對母體的“背叛”深懷著潛意識的歉疚。 同樣,人類作為主體脫離了自然客體,即產生了主體的驕傲和自豪, 同時又對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背叛”感到“罪惡”。

 

人類有了主觀的意識之初,原來是以和粗樸的天道的分離為代價的。這就注定了人類追逐道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錯構。就像我們每每在失去某物的時候,才意識到它曾經存在過。人類追逐道的過程,何嚐又不是一個看似越來越近,其實卻越來越遠的永無止息的過程呢?我們追逐的東西,原來是我們“背叛”的東西;我們得到的東西,又何嚐不是我們失去的東西呢?

 

本文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教探討!

 

 
 
評論(26) 引用 瀏覽(917)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安博   留言時間:2013-04-20 06:29:00  
  好文,得靜下來想一想再寫評討論。謝謝!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4-20 07:24:01  
  蜉蝣兄好文!

"善惡之分,離道之始":畫龍點睛。歸本求道的時候,才有"跳出去"或"超越"的說法。歸本求道也是從"二元"回歸"一元",自然要超越善惡黑白這樣的二元概念,以至天人合一。

道的本意裏藏著大愛,愛是無條件的給予。
 
 
     
 
  作者:安博   留言時間:2013-04-20 08:19:41  
  我想想這是個發生學的問題。“善惡之分,離道之始” 固然沒錯,但更重要的是”善惡之分“也是”悟道之始“。混沌一團,陰陽不分,則沒有萬物,沒有萬物則沒有道;同理,人不分善惡則無以成長,長不成熟則無以悟道。老子倡導的的繈褓狀態,離道固然不遠,但悟道也不深。所以悟道最好的方法是離道,離之愈遠,知之愈深。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20 09:31:29  
  謝安博的評論指點!安博說得正是,距離產生知識,盡管意識似乎總是比客觀慢一拍, 但究竟能夠站在一個超越的角度審視自己,想來老子也不會反對的:)

老子的《道德經》的目的至今仍然沒有定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理解認為老子主要不是反對知識,而是警示當時人類對知識和權力的崇拜。 如果把老子的語言放在諸侯爭相聘請能士蠢蠢欲動爭奪天下的特殊社會環境下,可能就不會被認為是反知識的了。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20 09:34:33  
  “道的本意裏藏著大愛,愛是無條件的給予”
Pia 兄知我也!這正是我想表達的超越善惡二元的本意:)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20 09:35:55  
  謝過匹茨堡餐館老板讚譽。您說中庸平和,我就放心了:)  
 
     
 
  作者:老幾   留言時間:2013-04-20 09:44:02  
  確實好文。評得也好。我也得靜下來想一想再寫:-)

pia一慣強調的是"一元"的本始不錯,但是經常沒有展開是不是容易給人一種感覺過於空泛?甚至反感?畫龍點睛甚好,而與人爭論時,容易讓人誤解。望考慮。
“道的本意裏藏著大愛,愛是無條件的給予”這不就是基督精神?

安博的“悟道最好的方法是離道,離之愈遠,知之愈深”,別開生麵,能不能展開些談談?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20 10:13:16  
  老幾兄好!
個人覺得Pia兄的評論是他的風格,可能不大熟悉他的風格的人覺得他不大注意別人的觀點,我倒是比較習慣pia的發散性思維,有時倒覺得有激發靈感的作用,pia兄請在我這裏隨意:)純粹是一個蘿卜青菜的風格問題。
但老幾兄之言也不能忽視,不熟悉不喜歡你風格的人可能引起誤解。
安博如能就相反視角寫一篇,就能不足本文不能顧及的觀點了,請安博考慮:)
 
 
     
 
  作者:拜金教   留言時間:2013-04-20 10:21:36  
  “是非善惡”,蜉蝣兄這個問題返樸歸真,又回到了“人之初”的思考。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20 10:34:57  
  ycyt博好!善惡是非好像是永遠說不清的,但人偏偏不說又不行,無奈 隻好回到人之初的源頭,看看古人是怎麽說的,感覺總是在原地打轉啊:)  
 
     
 
  作者:老幾   留言時間:2013-04-20 10:39:57  
  順便說一下,我同意萬塔的主張,建議在俱樂部大家直呼網名,免得給人一種派係喜好的感覺。

當初之所以同意慕容青草全部匿名的提議,也是為了”對事不對人“,讓左左右右各類人士不識對麵,能夠理性交談。隻是沒有想到北美的政治鬥爭那麽敏感,大家”警惕性“那麽高。這麽簡單的願望就成了”黑箱操作“,”政治手段“等等。嘿嘿。
 
 
     
 
  作者:拜金教   留言時間:2013-04-20 10:41:45  
  蜉蝣兄,是非善惡,原本是難說清。不過這可能就是為何我們有“道德”作為一種衡量。

那麽又得看看“道德”是為何物了。對有的人來說,這可能又是打開新一盒子蟲子。

不過我認為“道德”還是個比較簡單的概念。也就是做人做事,不隻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還考慮他人的利益得失,既是有道德。反之,就是缺乏道德。
 
 
     
 
  作者:拜金教   留言時間:2013-04-20 10:48:55  
  老幾兄,

兄弟以為大家還就用自己的網名發文也沒什麽關係。有的人的文章,無論用什麽名字發出來,兄弟都不會去在意, 更不會去“討論”。

因為實在是雞同鴨講,大家不在一個層麵上,無法對話。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20 10:56:24  
  萬塔的建議不錯,謝老幾提醒,這裏聲明一點,其實有時僅僅是方便敬語而已,絕無拉幫結派之嫌。風格雖有喜好,觀點絕無親疏。直呼其名是個不錯的主意,同意!  
 
     
 
  作者:老幾   留言時間:2013-04-20 11:39:31  
  ycyt,
有您這一開心果,別人說老幾什麽都沒什麽關係,哈哈。
人性有善惡,大家創造一個環境, 把人的善激發出來是一種玩法;把人的惡弄到極點也是一種玩法。

我以為大家在自己院子以兄弟相稱以示友好很好,在這裏就是討論,隻有觀點,沒有兄弟。不要跟某些人那樣,朋友放屁也去頂。

雞同鴨講,講了才知道是雞是鴨:-)


謝謝蜉蝣支持。
你說的是這個理。網上畢竟是個虛擬空間,大家有點警惕也是應該的。在自己院子當然有親疏。在這裏不給人無拉幫結派之嫌較好。

聲明一下,我對pia的話是建議,不是批評。我自己對這種風格沒有任何不適應。我是覺得有人不適應,可以考慮因人而異。僅僅是個看法建議而已。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20 12:33:46  
  多謝ycyt博,能入你的法眼,說明力氣沒白費。ycyt博關於道德的評價說得極是,簡單而一語中的。但道理簡單,做起來不易啊。您說是吧:)  
 
     
 
  作者:老幾   留言時間:2013-04-20 12:50:11  
  這篇越看越有味。好像又回到了,人之初,性本善,而又不在那裏。”鬆“而不散,平和而餘味無窮。經pia的一句點睛,儒道基督隱隱有婉然一體之勢,令人遐想不已。  
 
     
 
  作者:秦川   留言時間:2013-04-20 13:03:52  
  好文。
老子的道分兩極,互存互化,同為一體。無所謂好壞,無所謂善惡,隻是一個事情辯證的兩麵。亞當夏娃不聽上帝的告誡,吃了果子,有了分別心,人類的罪惡由此開始了,不過樂觀地看,人類的善良也由此開始了。人初始之時,沒有分別心,混沌一團,沒有清上濁下,沒有分出兩極。。。等到果子下肚,分出來了。。。
可這真是壞事麽?
上帝好像生氣了,不過並沒放棄人類,懲罰眷顧從未停止。
在老子的眼裏該無所謂生氣,人吃明白了其實也同時是吃糊塗了,兩極分合轉換是永遠不會停息的。
佛說人種了因,就要擔那個果,不管是恩是仇,都是債。債還清了就了了,舊債未了再結新債,那就接著還吧。
老子,佛,聖經,似乎都在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人們同一個道理。
一點亂想,嗬嗬。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20 13:41:02  
  秦川好!
善惡之分,可能對人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總之好壞半參,就看人怎樣對待了。這善惡果好處多多,但壞處也不敢小覷,天下沒有免費的好處,任何好處都是和壞處相聯係的。人既然種了因,就應該直麵果,方是追尋大道的正理。

“老子,佛,聖經,似乎都在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人們同一個道理”
agree!
 
 
     
 
  作者:思考為了未來   留言時間:2013-04-20 15:19:31  
  好壞善惡都是human construct,應該是肯定的。古人早就figure out 了:"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 Protagoras。但我傾向於人類獲得客觀的知識在前,倫理的知識獨立於客觀知識之外,是後天實踐的產物。

縱觀各種學說,我覺得老子的比其他宗教都要更靠譜一些,但所有這些古老學說都屬於同一類別:以一種直覺的、藝術化的、詩意的方式為世界提供解釋,可能因為古代人類還不能精確的描述客觀世界;但到了現代產生出另一種類別:就是以科學的態度,純naturalisc的世界觀,不求助於形而上學。我偏向於這種解釋,但也不否定古老學說的價值。

話說回來了,不管人相信哪種學說,最終都不能不同等地直麵“存在的困境”,每時每刻都要做出選擇。這時候以上所有學說對人的倫理要求都大同小異。這倒不是偶然的-倫理,歸根結底grounding是biology。

- whoami
 
 
     
 
  作者:老幾   留言時間:2013-04-20 22:50:38  
  這位未來博
no matter who you are, 我同意您的”好壞善惡都是human construct“,但是很懷疑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而且更糟的是,人類很有可能毀於科學之手。”履霜,堅冰至“,絕非危言聳聽。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4-20 23:38:10  
  “老子,佛,聖經,似乎都在從不同的角度告訴人們同一個道理”
--也是這個體會。道無處不在,殊途而同歸。

還望老幾兄多些就事論事不對人。保持俱樂部的中性才是守信。為守信我才多說幾句,得罪極右,甚至讓極右反感,並不在意,也值。君子之交淡如水,居中居正守道之故。閑談經胡論道,三人行有共鳴,其樂也無窮,甚惜。還望老幾兄放下,自由而自在。
 
 
     
 
  作者:史語   留言時間:2013-04-21 02:03:25  
  蜉蝣好思考。老子認為善惡源於人的患得患失喜怒哀樂。人如像自然一樣,不以春夏繁茂為喜樂,不以秋冬蕭寒為悲哀,聽任四季循環往複,就是有德者的生活方式。你可以說這種生活方式失去了生命的意義,失去了追求。那是一種誤解,道家的樂趣在於讓自己的靈魂脫離自然肉體,以第三者出世的身份旁觀自然和人世間的繽紛變幻。演員認為自己生命的意義,觀眾對生命意義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作者:pia   留言時間:2013-04-21 07:44:27  
  "讓自己的靈魂脫離自然肉體,以第三者出世的身份旁觀自然和人世間的繽紛變幻"
--史語兄說到我的心坎裏,這旁觀的第三隻眼睛才真有清醒。修行也是修這置身肚外的慧眼。
 
 
     
 
  作者:蜉蝣之暮   留言時間:2013-04-21 13:32:42  
  whoami的biology之說很好現實意義,是否能展開探討一下,很想洗耳恭聽一下。
同意老幾對於科學的質疑,人類“透支”科學的好處太多了,對科學的另一麵反思太少,隻看好的一麵,不談怎麽避害,是對自然不負責任。

史語和pia兄評論甚妙,所說的超脫的“第三者身份”或“第三隻眼”非常形象;好像國內有個被稱為“哲學狂人”叫黎鳴,他認為老子提出了獨一無二的“三元邏輯”,是高於西方二元分立的二元邏輯的。和史語,pia 所理解的頗為切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