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幾:未來社這期針對道家治國無用論進行討論,目前壁壘森嚴,針鋒相對。此處將陸續轉載各種高論,誠邀高人雅士參加討論,形式不限。]
近來,華博網討論《道德經》若幹思想,尤其是“小國寡民”的問題,大家各抒己見,群起爭鳴,氣氛熱烈,精彩紛呈。俺耐不住寂寞,也來湊個熱鬧。
話說《道德經-八十章》曰: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 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段經文,眾所周知,耳熟能詳,文字昭然,明白曉暢,不費海哲注解。
海哲論事,總喜歡先還原其曆史背景,社會環境,然後再夾敘夾議,發表看法。武王伐紂,取代殷商。周公論功行賞,分封天下為1200國,而這1200國主要在黃河流域。可見這些封地大都是小國寡民。之後的數百年間,各諸侯國相互傾紮、攻伐、融合。到老子時期還剩下大小不等的數十國。老子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公元前6世紀,去周公時代不遠。他厭惡征伐,懷念西周初年的安定歲月,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開出的藥方卻天真幼稚,脫離實際。舍器皿而用徒手,棄舟車而走徒步,廢兵甲而弱武功,棄文字而複結繩,遠工商而不來往,困民眾而絕交通…老子這樣的理想國家圖景,若是在周初天下安定,相安無事的大環境中,尚可苟延殘喘,若是在春秋戰國那樣動亂的年代,轉眼就將傾覆。
與一切唯心主義者一樣,老子所持的是一種向後看的曆史觀。主張複辟倒退是他們的共同特點。老子的“小國寡民”與孔子的“克己複禮”有異曲同工之妙。差別在於,孔子中庸,不反對文化科技進步,又主張“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其眼界格局明顯大於老子。
然而,老子畢竟是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雖有受時代局限的一麵,但也有超越時空的一麵。小國寡民的思想在當今國家層麵是一劑毒藥,但是在基層社會管理層麵未必沒有借鑒價值。例如,尊重基層的自治權有利於民生與民主的落實。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參差,風俗習慣迥異。中央政府很難製定一個適合所有地區的政策。尊重地方自治權,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發展生產,解決民生。民主隻能在小範圍才能實現,否則,難免被代表的弊端。
整理國故,弘揚傳統,貴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一定要立足原典,實事求是,切忌高推聖境,隱諱穿越。海哲不揣淺陋,謹以此短文就教於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