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社會文化、教育的差異
——兼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腐朽性(講座提綱)
本人移居美國近五年,對美國社會文化、教育的了解不多,所見所聞局限性很大。因此,講座內容肯定有許多是皮毛之見。請大家獨立思考,分析,批評。
(一)對美國社會總的印象
一、好的方麵:
1、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飲水、食品安全;
2、相對民主、新聞出版有一定的自由;
3、法製健全,銀行兼有監控職能,官員很難腐敗;
4、高等教育注重創新,科學技術先進。
二、社會矛盾突出,問題嚴重:
1、黨派互相攻訐,國家決策常受阻滯;
2、戰線太長,軍事優先,軍費開支龐大;
3、長年失業人口8—10%,影響經濟發展;
4、財政拮據,稅收太重,物價騰貴。
(二)美、中傳統思想文化的比較
一、美國沒有傳統思想文化的包袱
美國立國時間較短,不是“文明古國”,不存在傳統的思想包袱。
(1)、秉承了古希臘民主思想文化的傳統
1、基本特征:參與政治事務,集體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公民集體內部相對平等;法律至上。
2、曆史作用:它重視公民的個體自由和責任感;保持民主氛圍的創造空間。
3、社會平等:它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所有公民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誰也不能自封為統治者;直接與積極的自治是公民的最高信條。在牽涉到大多數人關心的利害問題上,由全體正式成員或至少多數正式成員合法地直接或間接來進行決策。
4、其特點是:
(A)平民政體:;(B)權力製約:;(C)法律至上;(D)公民意識。
(2)華盛頓宣布廢除世襲製和傑斐遜的《美國獨立宣言》。
華盛頓:最高任期兩屆(戰爭時期經議會同意,可以再延一個任期,如二戰時期的羅斯福)
第三任總統傑斐遜:起草了《美國獨立宣言》。其名言是
“維持公正,哪怕天塌下來!”
《美國獨立宣言》最重要的思想是維護人的尊嚴,倡導人的平等權利,其核心是“人性和人道主義”: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幹不可讓與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才在他們中間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利,則是經被統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對這些目標的實現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予以更換或廢除,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
而後來發展成為兩黨製。這是一把“雙刃劍”,黨派之間,即執政黨和在野黨可以互相監督和製約,但是,卻也成為政客們進行爭鬥的工具。
二、中國專製社會特別漫長,傳統中的腐朽思想包袱嚴重
傳統思想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本人以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負麵者居多,嚴重影響國人的思想品格、文化教育、人文素養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綜觀四個世界文明古國(埃及、巴比倫即今之伊拉克、印度、中國)在當代都無法與西方希臘文化傳承的國家如美國與歐洲國家等相提並論。
(1)傳統思想的要害在於摧殘人性,蔑視人權,缺乏人道精神。
五四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麵大旗。而民主與科學的核心,就是尊重人性、人權,促使人性的自由發展,解放思想,重視科學技術,解放生產力。
1、經典思想家關於人性、人權的論述:
(A)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評古典經濟學家邊沁時,曾經提出“人的本性”的命題。馬克思說:“判斷人的一切行為、運動、關係”,“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後要研究每個時代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
(B)、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早就曾指出:
“人是由動物發展而來的,這一點就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脫離動物所有的特征。”
(C)、魯迅曾經將人性的需求分為三個層次,魯迅說:
“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個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
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製丹膏,全都踏倒它!“
2、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存在“一般本性”即普遍的人性
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述,人的本性可分為人的“一般本性”和每個“特定時代的人性”。前者是人的生物性,後者則是人生活在特定時代的生物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但是,某些哲學家認為 “人隻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隻承認所謂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而不承認人有一般的的人性,
即人的生物性;這是對經典的割裂和“各取所需”。
本人認為,人的一般本性,至少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麵:
(A) 生死之間,求生畏死:人皆有生之留戀;
(B) 利害之間,趨利避害:人皆有逐利之性;
(C) 禍福之間,納福拒禍:人皆盼幸福降臨;
(D) 苦樂之間,耽樂棄苦:人皆望得到快樂;
(E) 新舊之間,喜新厭舊:人皆喜新鮮感受;
(F) 自由與束縛之間,人們皆夢想自由,反對束縛與監禁。
當然,在國家民族遭到外來敵人的侵犯、殺戮的時候,體現在特定曆史階段的“具體”人性上,作為國家民族的精英,往往能為保衛家國,拯救蒼生而赴
湯蹈火,犧牲自我。這是特定階段的社會屬性,與人的一般本性無涉。
如《孟子》書中引用告子的話說:“食、色,性也。”這個“食”和“色”,就是人的一般本性。按照馬克思的說法,“食”是為了個體生命的延續;“色”則是為了整個人類的生存。當然,人的生物性需求,必須受到特定社會法律、道德、輿論的製約;追求個體生命的自由,卻不能妨礙他人的自由;少數人的意見應該得到保護,但不能違背多數人的意願;你希望自己獲得快樂、幸福,也不能以犧牲別人的快樂、幸福為代價。這就是合乎契約的人的社會屬性。
根據魯迅的論述,本人認為:
(A)、人,首先要能夠生存;生存之後,就需要溫飽。“生存”與“溫飽”這兩個層次,完全是生物性即動物性的、本能的要求。
(B)、人類在生存、溫飽之後,就會希望個人能有所“發展”,如購屋安居,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孝養父母,從事一項重要事業,做出成績,並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以自己的能力或財富作施舍,拯救貧窮的人,從而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獲得社會和世人的肯定性評價。這裏的
“發展”,既有人的一般本性,又有特定曆史階段的社會屬性。
(C)、人要能達到“發展”自己,有賴於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財富大大的增長起來。而一旦,絕大多數人都能獲得“發展”自我,人們的思想、精神、文化也就獲得提高,這時,人的生物性和人的社會性就獲得完全的交融,完美的統一,文化就能獲得複興!人們的民主、自由、平等、
人權的問題就不再成為一個問題。因此,一種思想,一種主義,如果是違反人性、侵犯人權的,都是居於統治地位的人,為了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作為一種外在的、強加的、強迫人民去遵守的教條,是不會長久的。
3、統治者如何利用傳統思想,鉗製人民的思想
中國曆代統治者對儒、道、法、佛,都隻是“利用”,利用其有利於統
治的一麵:
(A)利用儒家的“忠君”、“尊王”,“以儒治國”;
孔子號召尊王;忠君,董仲舒倡言君權一統天下;朱熹言“盡己之謂忠”,主張臣民將一切獻給皇帝。(儒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早期儒家,以孔孟為代表,多少有一些民本思想,如孔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等;2、從董仲舒到朱熹,儒家發展為儒學,成了統治者的禦用工具;3、朱熹理學以後,儒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成為挽救專製製度的幫凶。)
(B)利用道家的“無為”、“隱退”,“以道治官”;
道家提倡無為、隱退,主張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反對科技文明,等等,使人民大眾不敢競爭,民族不願奮發圖強,甚至被統治者利用去反對“科
學”,摧殘發明創造。道家思想是中國曆代科技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後與神仙家合流,成為道教)
(C) 利用法家的“酷刑”、“震懾”,“以法治民”;
法家,被統治階級利用,並形成殺戮、斬首、腰斬、淩遲、五馬分屍、剪滅九族等等嚴刑峻法……用以對付老百姓,使他們不敢思想,噤若寒蟬。後來
成為酷吏的理論依據)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麵。
(D)利用佛教的“因果報應”、“無生寂滅”,“以佛治心”。
佛教的“因果報應”、 “寂滅”等等,告訴眾生:你今生的痛苦、貧窮,都是你前生作的孽,隻有默默承受,祈求來生;要擺脫苦痛,隻有“無生”(《最勝王經》:“無生是實,生是虛妄。”)……統治者就是利用佛教從心理上控製老百姓。
總之:
儒家叫你唯上是從,不敢思想,不敢倡言,人人都成為統治者的代言順民;
道家叫你柔弱無為,不願奮發,不敢競爭,人人都成為統治者的馴服工具;
法家叫你伸頸就戮,不敢犯上,守規蹈距,人人都成為統治者的刀下之鬼;
佛教叫你逆來順受,漠視今世,祈求來生,人人都成為統治者的寂滅僵屍。
(三)、中美教育之差異
一、中國重普通教育,重基礎知識;美國重高等教育,重專業技能;
(1)中國學生演算能力強,美國學生重視技能的培養。曆屆美國高中生數學競賽一、二、三名學生往往是華裔;美國學生即使是中學生也很重視技能培養;使一些不再上大學的學生因一技之長而能就業。
(2)美國普通教育重視社會實踐,中國普通教育重視課外輔導。中國家長熱衷於找“家教”,老師則趁機增加額外收入(這在美國是不允許的)。中國家教遍地開花,學生、家長熱衷於給老師送禮;班主任、老師將學生組織到自己家裏補習,有的借此泄漏考題。美國的教育重視實踐,教學靈活,提倡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3)中國學生重記誦,背公式;美國學生重創新,重發明創造。
在小學和中學階段,美國在世界上的排名僅在第28位或30位,落後於所有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瑞士、法國和德國。美國學生在一些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統一考試中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學生。但是,在大學階段又出現了另外一種情況。美國學生更注重於獨立思考,而輕視機械式的學習方式。如果按照人口數量來統計,中國諾貝爾獎得主應該是美國的5倍;而實際上,中國至今還沒有得過一個諾貝爾的科技獎。
1986年以前,美國物理、化學、生物醫學三大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美國僅得38%。到2003年,美國這三大獎項已經達到全世界的70%,而人口總算數不到世界的5%。
[附表]1:
· 各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人數統計 A美國 75 B 英國 20 C 德國 19 D 法國 12 E荷蘭 8 |
| · 各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人數統計 A 美國 48 B德國 29 C英國 24 D日本 7 E法國 6 |
| · 各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人數統計 A 法國 13 B美國 10 C 英國 9 D 德國 7 E 瑞典 6 |
[附表]2美國大學培養出10名以上諾貝爾獎得主的13所學校排名:
1、哥倫比亞大學培養出了37位諾貝爾獎得主。
2、哈佛大學培養出了36位諾貝爾獎得主。
3、芝加哥大培養出了29位諾貝爾獎得主。
4、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培養出了25位諾貝爾獎得主。
5、麻省理工培養出了23位諾貝爾獎得主。
6、加州理工學院培養出了17位諾貝爾獎得主。
7、耶魯大學培養出了16位諾貝爾獎得主。
8、 普林斯頓大學培養出了15位諾貝爾獎得主。
9、康乃爾大學培養出了12位諾貝爾獎得主。
10、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培養出了12位諾貝爾獎得主。
11、 紐約市立大學培養出的諾貝爾獎得主有12位。
12、威斯康星大學培養出了11位諾貝爾獎得主。
13、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培養出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以上13所大學共培養出255位諾貝爾獎得主。
①李政道:1926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時年31歲。
楊振寧:1922年生於安徽合肥,美籍華人(獲獎時為中國國籍)。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②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祖籍山東省,美籍華人。丁肇中和伯頓·裏克特由於1974年發現了J/ψ粒子而同時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③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美籍華人(現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與赫施巴赫及約翰·波蘭伊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
④丹增嘉措:1935年生於青海省。198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年54歲,當時為中國國籍。中國政府拒絕承認該獎。
⑤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蘇州太倉,美籍華人。1997年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⑥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平頂山,美籍華人,199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崔琦、哥倫比亞大學的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學的勞克林三人因“他們發現了電子量子流體現象,一種新形態的量子流體,其中有帶分數電荷的激發態”而獲得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⑦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祖籍江蘇泰州。1950年,高行健全家搬到了南京。2000年因為作品《靈山》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獲獎的同年加入法國國籍,時年52歲。
⑧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美國,祖籍浙江杭州。日裔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以及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為發現綠色熒光蛋白方麵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美國華裔化學家。
⑨高錕: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金山區,英美雙國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麵”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的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共同獲得2009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四)中國傳統思想的根源和漫長的專製製度
一、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家族製度是東方型專製社會的經濟基礎
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各形態》一書中,提出了“亞細亞的”的生產方式的概念,認為古代東方曆史上一直實行的社會製度是在水利工程的治理中,形成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即強調群體意識,因而缺少公民的個體意識和個人自主、人人平等的思想。由此建立起來的社會製度,是一種村社宗法製度。
一定的意識形態,一定的思想文化,是其經濟基礎的反映。就古代中國的曆史看,中國從秦代開始,就建構了專製極權的國家形態:皇帝掌控著全國臣民生殺予奪之絕對權力,掌握著全國的人事、軍事、土地、財政,以及一切經濟命脈,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種東方型的專製形態,不僅存在於古代中國,也存在於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等東方國家。其經濟基礎即在於以血緣為基礎的“宗族、宗法製度”所形成的自供自給、自我封閉的自然經濟和土地製度,嚴重阻礙了商品生產、商品流通,自由交換,自由競爭,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雖然同古希臘的議事製度有著淵源關係,但主要的是商品的自由交換、流通和自由競爭,促使人們在思想領域上的自由發展。而如果思想不能自由發展,不能自主表述,人們的創造力無法與時俱進,不可能更新,不可能有發明創造。
美國華裔學者許良光就以種性製度指代印度,以宗族製度指代中國,以俱樂部指代美國。(見《宗族、種性、俱樂部》)
縱觀中國的曆史,在東方型的宗族村社製度的基礎上,建立了夏代、商代的“邦國社會”;西周、春秋、戰國的封建社會;秦以後至清末的專製社會。這種依序血緣為基礎的宗法製度,發展到唐宋就是全國大大小小的宗族莊園製(如《水滸傳》中的祝家莊)的自我閉塞,自供自給。從皇帝到莊主,對政治、經濟、軍事、生產,以至戶籍、稅收、人口流動等等,實行全麵控製,層層統轄,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束縛、拘禁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中國專製社會一
直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結束帝製。
但是,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沒能剪斷專製製度“餘根”,阻塞其“餘波”,清除其“餘毒”,從而真正實行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的社會製度。因此,五四舉起民主與科學的兩麵大旗,在中國轉入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時,
由於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成了國家、民族的頭等任務,反專製、反獨裁、打倒孔家店,就暫時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從而五四高舉 “民主、科學”的旗幟暫時“偃旗息鼓”了。
二、讀書——科舉——做官,古代士大夫成為專製獨裁的鷹犬。
北宋真宗趙恒的《勵學篇》說: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
這就是說,隻要讀書,考取功名,就能得到財富和美女。
北宋哲宗時進士寧波人汪洙曾作《神童詩》,說: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讀書人隻要一舉成名,就可以當官,甚至做了大官。他們是最高統治者與人民大眾之間的一個掌握文化知識,並具有思想表述話語權的階層,但是大多數人的政治取向、思想結構,在古代中國,往往站到人民大眾的對立麵。
官吏、士大夫在專製獨裁政治的高壓下,在傳統思想文化的桎梏中,為了適應這種體製和思想,往往“自我矮化”、“自我奴化”。一方麵他們成為“賈桂式”的奴才,另一方麵他們又是“二醜”和“鷹犬”。要使中國文化複興,必須打掉官吏、士大夫身上的賈桂思想與奴才本相;同時又要揭開他們的二醜和鷹犬的麵目,讓官吏、士大夫既不能為虎作倀,也不能繼續欺騙人民。
最高統治者可以利用傳統思想文化,管轄全國的官吏、士大夫,鉗製他們
的思想、文化與學術。被管轄者,被鉗製者,特別是負有思想文化傳播責任的官吏、士大夫階層,隻能在羊腸小道的盤迂曲折上低著頭,矮化自己,小步前行,自我奴化,以適應專製和獨裁,以便從王權體製內分得一杯羹。
由於官吏、士大夫,處於專製獨裁者的皇帝與人民大眾之間,因此,他們學會並習慣於運用不同的兩手:一手對上,一手對下。
對上,他們是賈桂,是奴才,他們懂得以“儒道互補”去應付皇帝。這是他們適應專製獨裁的好辦法,就是接過統治者所頒賜的儒教、道隱思想,以“儒道互補”的方式成為“奴才”,來同作為“主人”的最高統治者周旋。金榜題名,官運亨通,他們就“儒”,就積極上進,以幫凶的姿態,抱持所謂“治國平天下”的誌向,大步前進;一旦科舉失利,官場失意,他們就轉而崇奉道家,隱退、隱居,嘯傲山林,等待時機,如盧藏用那樣隱居終南山,走“終南快捷”。此種“儒
道互補”,大多是“先儒後道”、“內儒外道”,青壯時“儒”,老年時“道”;能“儒”則“儒”,不能“儒”則“道”;專製獨裁者也樂於接受。
對下,對百姓,他們則“內法外儒”。官吏、士大夫怎樣才能得到獨裁者的青睞?就是要維護皇權的最高利益,幫助皇帝敲榨、鎮壓人民大眾;平時收取租稅,戰時捉民為兵,社會混亂、人民起義時,則帶兵鎮壓。這都必須用法家的嚴刑峻法。但在表麵上,他們還是以儒家的“忠君”、“尊王”、仁義、恕道的麵孔出現,以所謂“愛民如子”,教育感化為手段。這就是“儒法並用”、“外儒內法”、“先儒後法”(先禮後兵)。他們的手段執行得順利時,就“儒”;遇到困境、不順利時,就“法”;能“儒”則“儒”,不能“儒”則“法”,所謂“一手胡蘿卜,
一手大棒”。
三、農民起義既反對專製又想望成為獨裁者
(1)為了保命,才揭竿而起
對於老百姓,特別是農民,在專製獨裁體製下,一般都是逆來順受,即使到了災荒年成,隻要不至於餓死,誰也不願意冒著殺頭危險,揭竿而起。隻有到了樹葉吃盡,樹皮剝光,挖屍充饑,易子而食……到了這種生不如死的地步,才會聚眾“造反”。《史記.項羽本紀》引陳涉(陳勝)所說的:“等死(同樣都是死),死國(死於起義)可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嗎?)所以,對於百姓來說,為了適應專製獨裁,他們是“先道後墨”(先
無為、忍辱;後有為,反抗),先忍辱負重,後起義造反。
(2)、奪取了政權,就成為獨裁者
勝利了,他們也照樣殺人,搶劫,報複;失敗了,他們逃亡,投降,反過來也成為幫凶。如果他們有機會當了皇帝,如劉邦、朱元璋,他們照樣利用中國的傳統思想,奴役人民。朱元璋認為孟子曾經說過“民為貴,社稷(國家)次之,君為輕”,就立即將孟子的牌位(配饗孔子)趕出孔廟。這就是明證。
所以,要清除傳統思想文化的糟粕,在思想文化領域中,必須進行上、
中、下三個層次的改造,同時在政治體製、社會結構、思想文化三個方麵同時進行改革。
(五)清算秦漢以來的專製製度
一、中國古代在邦國和封建社會基礎上建立了專製獨裁的社會製度:
(1)、我國同樣經曆了蒙昧時期和野蠻時期的原始社會。
母係氏族社會結束於黃帝、堯、舜時期,鯀、禹開啟了父係氏族社會。(約公元前3000至2000年,即5000年到4000年前),約1000年時間。
(2)、邦國社會——夏、商
(約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鯀時代出現了垣,即築造半牆、圍牆作為城牆。鯀、禹(在今河南鄭州南,叫陽城的地方)據傳,夏啟建都於安邑,四周都有一些“方國”。北有平陽(今山西臨汾),東有西河(今河南安陽東),商丘(今河南商丘),老丘(今開封東北),商(今山東滕縣北濟寧東南;後起兵滅了夏桀,建立了商朝),東北有鬲(今山東濟南西北),東南有斟尋(右加邑即雙耳朵旁;今河南洛陽東南)……等等十多個方國。而塗山氏則在今之安徽合肥北),其勢力已經到達長江以南。
中原的夏和東南部的塗山則是當時父係氏族和母係氏族的代表。
夏代約400年。夏開即夏啟,開始了“家天下”的世襲製,開創了邦國社會。約公元前2000年至1600年,傳17君。
商代約600年,自公元前1600年至1000年,約600年,傳28君。
商湯開始建都於亳(今商丘北,曹縣一帶)。由於王族內部爭奪王位和自然災害,600年間7次遷都:亳(今河南商丘北——囂(今河南滎陽東北)——相(今河南內黃縣東南)——邢(今河南溫縣東)——奄(今山東曲阜)——殷(今河南安陽西北),直到商朝被周所滅)。商代都城稱“國”(域、或、城三字同源)。最後盤庚遷到殷,經曆8代12王273年,所以商朝也叫殷商或直稱殷代。“邦”,即“國”周圍的方國,如土方(今山西北),鬼方(今陝北內蒙一帶),羌方(今甘肅一帶)、犬方(今陝西興平、鹹陽一帶),基方(今太原南),蜀方(今四川一帶),虎方(今江淮一帶),人方(今江蘇一帶)等。“方”(邦)圍繞“國”;“國”強大,“方”(邦)則向“國”進貢;“國”亂弱,“方”則叛。
這是中國古代從原始社會進入的第一個國家性質的社會形態,可稱為“邦國社會”(按:中國不存在奴隸社會)。許多宗族村社聯合起來形成一個“邦”;甲骨作“方”,上古無“f”聲,讀“b”。“方”即是“邦”,就是以血緣、地緣聯合起來的宗族政權。這種“方(邦)”的政權,小則稱“邑”。而商代的都城,則是一個人口相對更加集中的都會,一般稱為“域”、“國”。這就形成了以“國”統“方(邦)的國家製度;“國”為宗主,“方(邦)”從屬於“國”,“邦”每年向“國”進貢“方
物”(今之“方物”指地方特產,即從古代“方(邦)國貢物轉化而來)。
(3)、封建社會——周(西周與東周)。
所謂“裂土分封,建立諸侯”,即是“封建”。分封同姓(姬姓)和異姓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計分封建立了同姓與異姓個幾十個諸侯國。
曆史進入西周,為了鞏固周代姬姓的政權,周公幫助武王設計了“封建製度”,分封同姓和異性諸侯以保護王室,就是共啟71個建諸侯國。諸侯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中同姓諸侯55個,占70%以上。如周公姬旦,封魯公,魯國一直承傳下去就是公國;薑尚(薑子牙)被封為異性諸侯第二等,
即齊侯,春秋時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即是齊侯薑太公的後裔。
(4)、專製社會——秦漢以後,一直到清末帝製被推翻。
封建社會延續到東周(春秋),到戰國就結束了。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不願同六國國君同稱為“王”,就自稱為“帝”。按:《說文》“從丄朿聲。古文諸丄字皆從一,篆文皆從二。古文上字”。取義當為“在上之人”)。秦王嬴政希望從自己開始,子子孫孫直到萬世,所以稱謂“始皇帝”,由一人實行專製;廢除分封製,建立郡縣製度,各級官吏全部對皇帝個人負責,建立了“專製獨裁製度”,
從此中國從封建社會進入了“專製社會”。
二、從秦皇、漢武到朱元璋,專製獨裁發展到頂峰;從董仲舒到朱熹、李光地,儒學日臻反動和腐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