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極限

A joy man and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Working in the field to serve people.Enjoying my life and seeking the inn
正文

“有毒”的父母(十一)——寫在“國際不打小孩日”

(2013-05-02 04:31:38) 下一個

 

430日是“SpankOut Day”,中文翻譯是國際不打小孩日。但從網上的信息中不少家長並不認同。(《家長反對國際不打小孩日:一天不打上房揭瓦》www.wenxuecity.com/news/2013/04/30/2366709.html

 

看來棍棒底下出孝子被很多人接受。

 

先看一個案例:凱麗是一個大公司的經理,因有難以控製的驚恐發作求助於心理治療。初次現身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表情很苦的臉,不放鬆也幾乎見不到笑容。從她的麵部表情開始談起,很快就發現背後的原因。

凱麗家境很好,父親是銀行高層,物質生活豐富,在外人看來這個家太完美了。可是她父親脾氣很暴燥,和母親打架時,也常常捎上打孩子。並且打的很重。她現在憂鬱和恐懼就是被暴打的產物。

 

社會上還是有不少人認為打孩子是家長的權利和教養責任。不僅華人的文化,其它文化也有類似的看法,已經超出了國家,文化的範疇,比如英文諺言中就有閑了棒子,慣壞了孩子。可以說西方國家也有打孩子的傳統,即便幾十年前,西方國家打孩子的現象也比較多,但是這種情況正在全世界範圍發生著變化,美國國會是1974年立法禁止體罰孩子的。所以說打孩子因文化差異的區別並不明顯,而因社會文明進步程度不同而差異明顯,即社會文明進步程度高的,對罰孩子的反思就多,反對體罰的聲音就高。所以以文化傳統為由繼續體罰孩子並不能站得住腳。

 

為什麽要打孩子?一是要使管教孩子立即生效,還有一方麵是父母本身情緒差,壓力大,疲勞等。這種父母本身缺乏對自身衝動的控製,打孩子似乎成了他們情緒不好的自動反應。
還有習慣打人者往往來自於認為打人是正常的家庭或環境。比如輔導過的一個孩子媽媽因打孩子而被兒童保護協會把孩子帶走,並要求她接受心理輔導。她對兒童保護協會的做法和要求很不滿,說在她的來地方,一家裏男人打女人,大人打孩子都是很正常的,這種景象在公共場合下很常見。所以她因孩子不聽話,自然在公共場合下打了哭鬧的孩子。後來深入了解下去,她自身也有很多情緒上的問題和未滿足的心理需求。她的情緒還處於孩童時代,她需要孩子回頭照顧她的情感需要,而這些需要本是他父母應該來滿足的。其中有些人以酗酒等成癮行為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但事實上卻使情緒更容易失控。

 

在各有種體罰中,最黑暗的做法是把摧殘孩子當成有孩子的唯一目的。這種人平時待人接物都表現與常人無異,但是對孩子就象怪物。有一個有重度抑鬱並多次自殺行動的30多歲的小夥子在講述病史時,那個高知家庭出身的爸爸就是這樣,他發怒時象要把我掑成碎片,我真害怕,我一見到他就發抖,到現在也是。就象坐在火山口,我不知道她什麽時候暴發。我盡量躲著他,但長大之前我無處可躲,那時候真感到很絕望。雖然他有過幾次請我理解和原諒他,但被暴打還是繼續重複,那些道歉又有什麽用。我們不能說孩子得病是這爸爸一手造成的,但這個爸爸對孩子的情緒問題絕對起著推波助瀾作用。這種被傷害的經驗演生出強大而持久的恐懼,他從不敢信任他人,雖然想過男女之情但從沒有過任何親密關係,他受傷太深,不得不切斷情感投入,包裹自己不與外界有情感接觸,這就是他與人交往障礙的機製。

 

寫到這裏我想到,一個朋友說他兒子時,小孩子得怕個人,要不管不了他。隨之向老婆懷中的兩歲的孩子一瞪眼,孩子立馬神色緊張,眼睛轉到一邊去了。他自己還接著說:上個月打過一回屁股,他見我就老老實實了。我於心不忍,但不能去教訓他,隻能打圓場說不能對孩子那麽凶。但這種說法還挺有市場,認為這樣長大的孩子可以堅強,勇敢和強健並聽話。豈不知就算有堅強的表現也隻是表麵現象,內心還是虛弱的,即外強中幹。

 

當打孩子這種情況發生時,作為父母的另一個人往往是沉默的,實則這也一種被動的合作,凱麗和其它案例的家庭都有類似情況的。因為我接觸過多次,傳統上認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站在同一戰線上,經常這麽說:我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它人不要插手,否則孩子就教不好了。這在家庭治療中的確是個問題,因為家庭多人有得益衝突時就可能形成各種聯盟,這是需要解決的,但不是這麽簡單地就能解決的。需要有視角是從孩子的角度看,特別是孩子被暴打時,沒有人來幫助他,會有一種極強的無助感,這種感覺也要影響到孩子對未來生活的態度。但成人往往對此是無視這一點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

 

孩子是很弱勢的,被逼到死角了,那麽隻屈服了,隻能把所有的過錯攬在自身上,久而久之的自責也是自我毀滅(自殺)的心理基礎,正象上麵那個小夥子一樣。

 

打是親,罵是愛,這種話也流傳很廣。所以這種懲罰與親密關愛結合到一起了。這咱父母也有表現出溫情脈脈的時候,也為孩子做了很多事,他們會拿這樣的事來證明他們是多麽愛孩子,多麽為孩子而犧牲,他們所做的一切全是為孩子好。多麽熟悉的說法!這本身讓孩子很困惑而又被動接受,再以這樣的方式去接受生活和對待生活。日後難免不繼續陷於那種虐待或被虐關係之中,因為虐待伴隨著愛,以為找到了虐待就找到了愛,以虐待來證明愛的存在。

 

寫這個過程也是我自我反思的過程,我曾經怎麽打過孩子?與那種怪物的父母有什麽異同點?這樣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麽?我覺得這也是做父母應該去經常想想的。我們一是要反思教養方式,二是要反思我們自身情感的不足,什麽才是真正有利孩子的未來,使其未來的得益最大化。我認為從這個出發點可以與很多做父母的取得一致看法,這個明確了,怎麽做的更好是有解決方案的,但要有準備放棄一些多年形成的東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