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道德經》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民複結繩而用之

(2016-05-30 20:54:35) 下一個

這一章講的是一個國家及其百姓在有道的社會環境中是什麽樣子的。

小國寡民

1,要允許小國寡民的存在,允許小團體,和相對獨立的部落的存在。

2, 即使是小國寡民,在有道社會都是非常安逸的,因為沒爭端,沒有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存在。

3,一個有道的環境裏,小國寡民是自然現象,客觀的存在。

4,傳統認為:老子主張'治推上古,德合無為',老子期望社會回到上古那種“理想狀態”;或者說希望國家小一點,百姓少一點以便於治理;或理解為你即使給我一個小國寡民的國家,有道之人也能使它達到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

以往學者多是從曆史的縱向看得多,或看到周天子時代的大治,或看到堯舜,甚至推到伏羲黃帝。其實,縱向還可以再超前推,可推到亞當夏娃吃禁果之前的光景,甚至推到蒼天造人的初衷。

還有兩個視角我們用的比較少:一個是自上而下垂直的視角,即從天人關係的角度來看,這個視角是看懂道德經的核心,可以從人的角度看天,也可以從天的角度朝下看,像家長看孩子一般。

另一個少用的角度是水平視角,看當代,看世界範圍。目前研究老子主要聚焦中國,眼界不夠大,就拿猶太版的道德經來看,用它山之石來功我們的玉,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可能是大家夥兒認為太小兒科,或認為洋文化不值一提,幾乎沒人對比研究。

想象一下:一個有道的社會環境裏,沒有掠奪征戰,沒有比較之心,沒有信任危機,沒有羨慕嫉妒之心…社會不缺乏,環境溫馨穩定,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國家,每個君王都與大道有著直接的聯係,上蒼的指揮肯定是最卓越的……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來看本章的其它內容: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沒有壓力,沒有貪欲之心,那麽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怕也不會有人收集獵奇了;一些應付競爭以提高經濟效益的機器怕是也不會有太大用途.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老百姓能夠珍惜生命,而不要流離失所。'重死'當珍惜生命講。如果一個社會不和諧,張力太大;或戰亂頻繁,災難饑餓導致周圍的人非正常死亡人數太多,那麽每個人也感覺到自己的生命也隨時可能失去,也就談不上珍惜生命了。那麽為了活命,為了穩定一點的生活,人的大量的,頻繁的遷徙將難以避免。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有船又有車,但是用不上。因為既不用逃荒,也不用移民,家鄉是心意的;還有最重要的關係是天人關係,不需要出門就可以溝通,何須舟輿?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沒有爭端,沒有征戰,在一個有道和諧社會中,武裝力量和設備實在是沒有地方放。派不上用場啊。

使人複結繩而用之。 

有道的社會中,沒有欺騙,沒有信任危機,太多的心機謀算也用不著。看看四季流轉,日月運行是何等的有信守時。蒼天與我們並沒有立字據,但又是何等的守約?有道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不需要防偽,不需要太多的保證……是因為實在不 必要。

這裏強調的是社會單純有信,不需要謀算心機,並不是說要向原始社會進軍。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百姓知足啊。他們內心充實沒有外慕之心。

這裏的核心是內心充實,內心充實是因為裏麵有“道”。 因為宇宙中的四大就包括人,再追究哪裏大就追到了心。如果人心沒有被道充滿,就是給他一個國家也滿足不了他的貪婪。因此,人內心無盡的空虛貪婪需要用至大的道才能充滿。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裏提到的是'國'大家離得很近,是鄰國,或鄰舍,為什麽要老死不相往來呢?

這裏主要強調的是天人垂直關係,民聽命於天,需求跟天要;酸甜苦辣跟天'傾訴',猶太版道德經說:凡勞苦擔重擔的到我這裏來,我必使你們得安息。

看看,沒有攻伐和圖謀,更不需要合縱連橫,即使我們不橫行努力,僅垂直關係就夠了。

如果機械理解為串門都不行,就錯了。

下麵的視頻鏈接:看了文字也就夠了。謝謝。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