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楊阿姨從來沒有接觸過出家人,沒有誦過經、悟過道,更不明白什麽叫做“拜拜真佛”。她揚起滿是淚水的臉,傻乎乎地看著老尼姑,怯怯地說:“哪裏有真佛?我可以和您一起拜拜嗎?”
老尼姑笑了笑,看著潮水一樣的人群,溫和地說:“我來到普陀山見到的第一尊真佛是你,第二尊真佛是那位藏族女施主。之後我發現,每一個虔誠的朝拜者都是真佛。你告訴我,你想拜哪一尊呢?”
楊阿姨把眼睛瞪得像兩麵圓鏡,大得讓老尼姑從中看到了自己。她盯著楊阿姨的眼睛,認真地說:“在佛的眼睛中,我們可以看到真實的自己,因為在佛的麵前,我們是虔誠不二的。”
老尼姑的話讓楊阿姨若有所悟。她深思了一會兒,懵懵懂懂地說:“在騙子的眼睛中,我也看到過自己。”
老尼長出了一口氣,如釋重負地說:“是啊。我們在騙子眼睛裏看到的自己是騙子的同類;在佛的眼睛裏看到的自己也是佛。”
老尼姑的話令楊阿姨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霍地就明白了自己為什麽屢屢遭騙,自己那一攤生意又為什麽越做越做不起來。
原來,楊阿姨在第一次被騙後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的反思和反省,這次反思讓她認同了“無奸不商”的說法。她覺得,她之所以被騙不是騙子太高明,而是自己太實在。那之後,她不再把和她做生意的人當作合作夥伴,而是把他們當作博弈的對手。與他們麵對時,她不再像從前那樣實實在在、以誠相待,而是處心積慮、總是想著要防患於未然,甚至還努力地讓自己成為一個捕蟬的螳螂身後的那隻黃雀。
在來普陀山之前,楊阿姨從來沒有反思過,為什麽自己越來越聰明,做事越來越圓滑,生意卻越來越失敗。因為她認定了,當年的改革開放讓很多人先富了起來,也讓那些人越來越狡猾,越來越不仁義。她的這種認知導致了一種惡性循環。她明明是想讓自己更加精明,結果卻越來越愚笨。如今,老尼姑的話令她豁然開朗。想要做好生意,就要先學會做人,要懷著虔誠的心踏踏實實地做人,要做一個誠信的、簡單的、勤勉的、智慧的人,堅決不耍小聰明。
當楊阿姨把以上的感悟告訴老尼姑後,老尼姑連忙起身,對著楊阿姨雙手合十,連聲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小施主,你果真是我遇到的第一尊真佛。你的這一番話對我來說就是一場珍貴的開示,謝謝你了!”
雖然,楊阿姨在老尼姑的引導下,終於想明白了自己生意失敗的原因,但是,她並不明白,自己的這一番話對老尼姑來說有什麽意義。所以,當老尼姑向她行以大禮的時候,她慌慌張張地站起身,學著老尼姑的樣子雙手合十,也連聲說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老尼姑拉住楊阿姨的胳膊,待楊阿姨站直身子後,才感激地說:“小施主,你的徹悟開示了我,幫我找到了一直想要的答案。一個人,想要做好事情,就要先學會做人,要懷著虔誠的心踏踏實實地做人,要做一個誠信的、簡單的、勤勉的、智慧的人,堅決不耍小聰明。”老尼姑頓了頓,繼續說道,“還有,我們不能隻是畏果,更要像菩薩那樣懂得畏因。”
“畏因?什麽叫畏因?”楊阿姨虔誠地問道。
“不論在的我們人類社會裏,還是在整個自然界裏,都遍布著一條法則,那就是因果及其果報。貧尼愚鈍,到現在也沒能徹底地參透這個規律,隻能勉為其難地用簡單的話和你分享一下我所領悟到的道理。”老尼姑一邊示意楊阿姨隨她一起向前走,一邊緩緩地說,“人們的一切活動,包括穿衣吃飯、包括為人處世、包括起心動念,全是以因育果。我們所說的因果呢,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善的,一類是惡的。善因所對應的是善果,惡因所對應的是惡果。這個因果一經形成,即是不可逆反的。種下因的人必將承受果,誰也無法代替他來承擔。不同的是,果報到來的時間長短而已。”
老尼姑轉過臉來看了看楊阿姨。楊阿姨頻頻點頭,表示她聽懂了以上這些話。老尼姑微微地笑了笑,又點了點頭,繼續說道:“佛門有句名言,‘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大致地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菩薩是大覺悟、大智慧的人,能夠看透宇宙及眾生的真相,能夠參透生命的因果法則,知道任何一個結果都是有前因的。他們斷惡行善,嚴格地按照戒律行事,不種惡因,不起惡念。不種惡因,不起惡念,那就沒有惡果,沒有惡果就不會有惡的報應,沒有惡的報應就沒有禍事,沒有惡的禍事就會有福。有福,善的果報就會源源不斷地到來。眾生和菩薩是完全不同的。眾生不知道或者是不相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千真萬確的。很多人把名利、地位等等虛妄的東西當作人生追求的目標,結果,他們沉迷於色相,一發不可收拾。要知道,人越是貪婪,心量就越小,目光就越短淺,更談不上是否擁有智慧了。這個時候,好多人就開始自作聰明,胡作非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傷害他人、侵占他人的利益、剝奪他人的權益。他們以為他們是聰明的,他們以為隻要把這些事情做得天衣無縫,不要說人類了,就是神仙對他們的作為也不得而知。這是多麽愚蠢的人啊?他們不知道,當他們惡貫滿盈之時必將東窗事發。到那個時候,果報現前,他們就是後悔也已經晚了。”
見老尼姑又停止講話,轉過頭來看著自己,楊阿姨連忙小心翼翼地說:“師傅,您的意思是說,貪婪讓人喪失智慧,人在喪失智慧之後就會越發貪婪。既沒有智慧又貪婪的人是不會用心思考問題的,隻有惡的果報到來時,他們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說,‘眾生畏果’。菩薩是擁有大智慧的,他們能從因看到果,也能從果看到因,他們不怕惡果,因為他們知道惡果是由惡因而來的。所以,‘菩薩畏因’,是說他們根本就不會種下惡因。我這樣理解對嗎?”
老尼姑雙手合十,欣慰地說:“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小施主果然冰雪聰明。依我看,你離智慧已經不遠了。”
“我是個笨人,什麽也不懂。我和您萍水相逢,您卻不吝賜教,非常感謝!”楊阿姨誠惶誠恐,臉龐都紅透了。她學著老尼姑的樣子雙手合十,虔誠地道謝,又虔誠地問,“師傅,我還有一件事情弄不明白。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向您求教一下?”
“小施主有話盡管說。我們這是在相互探討,相互解惑,切不要說求教。”老尼姑謙遜地說,“我在給你解惑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解惑啊。”
老尼姑的話讓楊阿姨輕鬆了不少。她長出了一口氣,愉快地問:“我也在書中看到過,說智慧和聰明不是一回事。可我一直沒有弄明白,到底什麽是智慧,什麽是聰明。您能告訴我我應該怎樣區分二者嗎?”
老尼姑微微一笑,悠悠地說:“我讀過的針對‘智慧’和‘聰明’的書也不少,可書中說來說去的時常就把人給繞糊塗了。過去一些年來,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得到的結果是,為自己或自己的小圈子而動用腦子的時候,叫做使用聰明;為他人或為與己無關的人或事、為眾生而動用腦子的時候,叫做使用智慧。總而言之呢,聰明是為私己服務的,智慧是為眾生服務的。”
老尼姑的話令楊阿姨如夢方醒。她緊跑了幾步,轉過身站在老尼姑的麵前,畢恭畢敬地行了三個鞠躬大禮,感激地說:“這下我真地明白了。過去我做生意,因為被騙過,所以整天防被騙。我這樣防被騙隻是為自己考慮,根本沒有考慮到對方是騙子還是誠信的人,我這就是小聰明。可是,我的小聰明給對方留下的印象很可能是狡詐。所以,誠信的人往往不喜歡和我做生意,和我做生意的又極可能是真騙子。當然,還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對方並不是真騙子,但因為他覺得我是狡詐的,所以他隻能比我還狡詐,所以我又被騙了。”
老尼姑點了點頭,沒有說話。
楊阿姨繼續說:“我一心想著自己不要被騙,這是畏果。我為了自己不再被騙而與人暗鬥聰明,這既是不畏因,也是不夠誠信。您說,我理解得對嗎?”
老尼姑再次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說:“小施主的一番話也點醒了我。那些到庵裏向我提問的人們並不是沒有慧根、沒有悟性的人,他們隻是被塵世間的一些不合理的法則暫時地蒙蔽了心智。隻要我秉承‘誠信’和‘畏因’的理念,耐心地與他們探討,他們的智慧會像小施主的智慧一樣,如流水一般清澈而歡快地流淌出來。同時,他們的智慧也是為我拂塵和解惑的良方啊。”
就這樣,楊阿姨和老尼姑雙雙受益於對方,並結伴完成了朝拜之旅。下得山後,為了感謝楊阿姨,老尼姑邀請楊阿姨到她入住的農家小院,找出隨身攜帶的筆墨紙硯,為楊阿姨寫下了“誠信”和“畏因”兩幅字。
回到佳城,楊阿姨跑到一家書畫裝裱店,將這兩幅字裱了起來。那之後,楊阿姨把這兩幅字掛在辦公室醒目的位置(雖然後來公司因擴大而幾度搬遷,這兩幅字的重要位置始終沒有改變),並把“誠信”和“畏因”當作自己的戒條,嚴格遵照行事。她的生意確實慢慢地好轉,公司慢慢地發展壯大,事業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待譚欣到楊阿姨的公司工作後,楊阿姨用了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給她講這一段故事,並嚴肅地叮囑她:“一個人,想要做好事情,就要先學會做人,要懷著虔誠的心踏踏實實地做人,要做一個誠信的、簡單的、勤勉的、智慧的人,堅決不耍小聰明。還有,做人不能隻是畏果,還要像菩薩那樣懂得畏因。”
楊阿姨的教誨令譚欣受益匪淺,也令醉受益匪淺。